1、基础教育改革自“兴趣”始从语文学科看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作者:刘亭亭工作单位: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双花园南里一区15号院联系电话:13520901982邮政编码:10002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基础教育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的传承任务,从中探讨学生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也可以找到其他学科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点,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因此,本文就语文这一个学科,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进行简要论述。当语文学科被定位为“基础工具”时,学生就容易误认为语文只是工具,对语文课的学习不自觉的
2、形成一道心理屏障,本来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也因为它的“不重要”而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然而恰恰相反,既然是基础,就更应该重视,更应该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水平,更何况语文并不是只教会学生认字,它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提高思想觉悟,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和保持民族独立性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既然重要,那么话题就引到了如何使学生爱学、乐学,提高学习兴趣上,因为这是一个改进教学质量的好方法,学生不用再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学习任务了,这对于师生双方都是大有益处的。那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首先要创造语文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本文开篇孔子的话里,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
3、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的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要注重在语文课堂上的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较高水准
4、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意识到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应讲究讲授艺术。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但不要直接问类似“这段话有什么中心思想?”、“全文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直白的问题,可以自己提出几个选项,供同学们参考
5、,让同学自己比较哪一个才是最佳答案,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回答上述问题。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能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再次就是语文课文的讲解,应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真义,体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就可以让他们自觉地提高兴趣,广泛的阅读,增长见识。举个例子,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诗歌时,如若只是疏通一下字词,对诗歌中体现出来的真挚情感不加分析的话,学生上完这一课之后所获取的仅仅只是一堆散架的“骨头”。到最后,那感人
6、至深的语句,甚至诗歌中的道理和人生感悟只会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我们阅读一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了解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而作为传达思想的载体,字词只是表面层次。我们疏通了字词并不一定能领悟到其背后隐藏着的深层含义,但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章思想的整体把握来反观字词。“字词教学”把对字词的讲解作为终极目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了对文章整体思想的把握。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造成了人文底蕴的大量流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语文知识讲得细之又细,加之考试又以基础知识的考核为重点,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语文知识,须知,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掌握知识,而是要习得语言能
7、力。与此同时,现如今的语文教学更应强调对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摈弃“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通过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一种潜在的能力,使学生以后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不会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当学生发现自己找到了“触类旁通”的途径,就把知识学活了,这样,不仅仅是在语文学习上,在各科的学习上都会提高兴趣的,因为学生会因此发现知识的魅力。 最后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以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的重要性,甚至有“学习语文是为了最后考试不给自己拉
8、分”这样的意思在内。不得不承认,考试确实是一个对学生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最头疼的一个难关,但是如果再把学习的目的归结为“考试”的话,那就无论如何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了,因为这会让他们产生“我学习的这些知识,在考完试之后就没有意义了”的错误想法。对此教师应该结合语文课的特点,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之后可以使自己更有内涵,可以让自己说话更有水平,写出的文章更有深度,从而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时,也就会对学习有兴趣了,于是就主动学,努力学,在提高自己的同时得到了快乐。以上是本文对提高学习兴趣的几点看法,但需要说明的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
9、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只重视自己教授的这一方面,更要重视学生接受的这一方面,因此就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因为这两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要看到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还是对学法的指导与实践,无不贯穿着这种统一。两者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的过程是既传授知识又传授方法,特别是方法的传授必须讲解。欲以“不教”的手段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是绝对不可能的。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方法变成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将二者统一起来。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揭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运动规律
10、,反映了教法有其自身的特色,渗透着学法指导的因素和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体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形成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也表明了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它将不断推动教学方法及系统的完善与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学方法的发展,首先应注意继承,它存在于语文教学方法发展的全部进程中,没有继承,便没有发展和创造。教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在此前的教育教学基础上逐步丰富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尤需重视继承,在批判的继承中严格选择,不能丢弃传统的精华。创新则是教学方法最重要
11、的特征,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来都是在个体或群体的创造中发现出来的。人类智力的开发离不开创造,教学方法的发明创造又赋予智力开发以新的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造,这也反映了知识本身的一个特点。总而言之,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能正视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教学捷径,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一种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一定会诞生。参考文献:1. 张承明主编 语文教学论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2. 张志公著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第一版3. 李顺著 语文教学本质新探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1年第一版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