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动中的区域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区域活动正是幼儿园贯彻这一原则的重要途径。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让幼儿在实践活动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使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个性、情感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我园在区域环境对幼儿日常教育活动的影响做了一些探究和尝试。一:创设区域环境 引发学习兴趣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
2、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引发学习兴趣。例如:美丽的春天到了,在自然角中饲养了一些小蝌蚪,孩子们围着小蝌蚪看呀、说呀:“小蝌蚪的眼睛在那里?小蝌蚪吃什么?小蝌蚪先长后腿?这些蝌蚪长大了是青蛙吗?”老师利用这些悬念激起幼儿渴求知识的欲望,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并配合播放青蛙的繁殖过程的录象。在观赏录象的过程中,使幼儿从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对小青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展开了思维的翅膀,
3、去主动探求有关小青蛙的知识。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计算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表演区、体育区、科学区、动手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另外,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应该充分利用特定的空四周墙壁展示与课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作作品又如在组织“树”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在楼梯的墙壁上布置上松树、枫树、桑树、桃树、柳树等构成一片大森
4、林;在走廊的墙上贴上小朋友去参观树的相片;在作品袋里装上小朋友们画的树;在自然角摆上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盆景;在活动室上方吊上各种树叶;带领小朋友在自然角和种植园里种上各种小树、总之,在活动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来的空间都用上了。根据季节的变化、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孩子们会主动地配合教师布置周围的环境。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共同装扮活动区。二、活动区材料充分的准备及合理投放,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
5、在准备、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 1、 家园配合准备区域材料。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而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师、家长和幼儿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在自然区域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游戏材料。如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拓印、制成“书签”;捡来小石头、小树枝当成计算材料;小石头染色,当成飞行棋子;叶子当成小伞、做成扇子、帽子、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
6、乐趣,也增加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二是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小朋友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瓶盖做成串铃等等,幼儿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欣怡和妈妈用矿泉水瓶做了个“漂亮娃娃”;嘉嘉和爸爸用牛奶盒做了几部“移动电话”;星男和姐姐用旧挂历纸剪来了“窗花”;豆豆和爷爷用各种广告纸折出了“轮船”等。家长积极的参与丰富了区域活动,他们的环保意识也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2、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材料。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
7、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投放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我们通常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共同制定区域游戏的规则。如:我们在开展“奇妙的信”这一主题
8、中,幼儿对寄信、写信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邮电局”这一游戏区,我们还带领幼儿参观了邮局,了解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了游戏的玩法,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又如,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就可建议他们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样一个令幼儿留恋忘返的玩具区就可形成了。 3、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一 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索。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
9、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为了有助于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细致操作能力,我在手工角中设置了“夹玻璃球”的内容。在练习用筷子夹玻璃球时,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瓶中,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夹进盒中。班上有一位幼儿由于先天原因,动作发展特别缓慢,我就在旁边放了一把勺子,他可以用勺子把玻璃球舀进盒中。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机会。在活动中,允许操作能力强,完成较快的幼儿在完成本次活动后选择第二区角内
10、容,这样既让操作慢的幼儿有足够的操作时间,也让操作快的幼儿减少消极等待现象,使每位孩子都获得成功感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认识“树”,提供树叶粘贴、叶脉标本、树叶变色等。4、要选择在活动时间内易观察到变化的材料(科学区里应特别注意)。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在考虑与主题活动树相结合的同时,我在科学区中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树叶变色”的小实验。活动开始,5个小朋友兴冲冲地到科学区中,将各种树枝、树叶插进红黑蓝墨水中,然后很认真地观察,可是等呀等,仍不见树叶变色。我在指导树叶粘贴时发现科学区相当安静,就忙走过去询问,发现树叶变
11、色需要一段时间,就及时引导这5个幼儿先到其它区域活动,请小朋友活动快结束时再来观察。活动后,我做了自我反思:象“树叶变色”这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变化的小实验应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而不应该放在区域活动中。其它老师也一致认为,并讨论出“特别在科学区中,要选择和投放易发现结果的活动材料。”5、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多的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
12、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一位细心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教师才能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有了新的目标。三:教师提供适度的指导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干预指导要降低,要以最小的干预换取幼儿最多的活动。教师如何把握好指导的“度”,这既是一个观念问题,又是教学技巧和教育艺术的问题。在传统教育影响下,有些教师还是不自觉地教给孩子知识,直接告知结论,使孩子们失去了不少探索的机会。为此教师认识到教师传授的知识和幼儿从实践中自己获得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在指导区域
13、活动时应多提些有助于幼儿思考的问题,如“你是怎么发现的?”肯定、鼓励和开放的指导有助于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如在美工区里,我放了一架纸折的飞机和一些纸,有的幼儿拿起飞机看了几遍。拿起纸折起来了;有的幼儿则把飞机拆了,按原来的折合做一遍,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孩子们学会了折飞机。活动课上大家拿着飞机玩,有的飞机一飞就往地上掉,有的飞机飞出去只打转,而有的飞机飞得很平稳,孩子们开始议论,“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说:“老师也觉得奇怪,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回到教室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探讨折飞机中的细节、要点,鼓励他们细心琢磨,耐心体会,在孩子们不断操作中,发现了加重机头的重量,会使使飞机飞得更高。在这次活动中
14、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们自己操作探索,能让幼儿更好地学习。四:区域活动的评价成功的评价,能让幼儿在活动的结尾部分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从而使幼儿以更大的兴趣、更足的热情去期盼和投身到下一次的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可以对孩子起到向导作用。我在评价活动中,常常对幼儿说:“大家交流一下,说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今天,对自己最满意的事是什么?”“有什么是你通过克服困难才取得成功的吗?”通过这样鼓励式、启发式的提问,使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还应激励幼儿探索。当幼儿介绍了自己和方法后,教师不应马上作出评判,而应让大家讨论。教师设置悬念,把问题留到第二天或下次活动中解决,让孩子自己探索,
15、自己寻找答案。教师还应发现幼儿的特长、特殊才能,善于及时捕捉。在一次在讲评中,小班有位性格较为内向的女孩拿出一张自己剪的葫芦,这葫芦的形状剪的很好,讲评中我得知她是将样品覆在纸上,照样剪的。这对于一个小班的幼儿来说,也是一种创新。当时,我表扬了她的创新能力。从这以后她就爱上了这类活动,到了中班上期她已能剪出非常精致的图案。教师看到了每个孩子不同的起点和发展状况,关注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重视师生共同参与评价,通过教师幼儿互动评价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挥评价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由于幼儿的积极参与,推动了信息的交流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总之,课改在探索中前进成长,对于课改背景下区域环境应如何合理创设,我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实践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在和环境的互动中,孩子们的学习变得越来越自主,孩子在不断地和区域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地和谐成长,实现了老师对于每个角落创设的目标,在不断地表现自我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当然,还有许多新问题,新要求,新情况,我们将在解决中前进。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