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扬中市第一中学 八年级语文作文教案 多角度构思立意 主备人:黄迎春 课型:作文指导 审核人: 审批人:教学案部分教学活动和思路训练目标 :1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3 通过思维训练,打开写作思路,多角度立意、多方面取材。训练重点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立意、多方面取材。训练难点 :通过思维训练,打开写作思路,多角度立意、多方面取材。课时安排 :两课时训练步骤 :(一)多角度构思立意:即下笔前从多个侧面、多种层次进行思考,选择题材,提炼主题, 安排情节结构,确定表现形式。苏轼对庐山面貌的观察:“横看成岭
2、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达.芬奇画蛋的体会:“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这种观察,便是一种多角度的。(二)作文多角度构思立意的方法:1。对所给话题进行观察、思考,根据其特点寻找文章的切入点。2。运用发散思维,不仅抓住话题的本义,还要挖掘话题的比喻义、象征义。3。回想与话题有关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和歌曲,从中得到启发,从相关角度构思立意。4。运用联想和想象,多角度立体构思。5。运用逆向思维,别出心裁。6。文体创新,借用一些文学体裁(如小说、童话、寓言、故事新编、拟人化的自述等)和应用文体(如日记、书信、新闻报道、实验报告等),做到写法上的创新。(三)例题展示:下列
3、文章的立意采用的是哪种构思立意的方法?1题目:路立意:从我们所走的道路联想到人生之路、成长之路、成功之路。小结:构思立意用的是挖掘文题的比喻义、象征义的方法。2.题目:高徒出名师立意:孔子弟子三千,没有颜回、子路等七十二人,世不以教育家称孔丘,称其为思想家足矣。孙海平教练如果没有刘翔这位高徒,又怎么会成为今天的名师?真正的名师,是以高徒的学有所成或青出于蓝为引证的。小结:构思立意用的是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3.题目:哭沙 立意:从哭沙的歌词“风吹来的沙落在悲伤的眼里/谁都看出我在等你/风吹来的沙堆集在心里/是谁也擦不去的痕迹/风吹来的沙穿过所有的记忆/谁都知道我在想你/风吹来的沙冥冥在哭泣/难道
4、早就预言了分离。”引出一个与沙子有关的浪漫而伤感的故事。小结:构思立意用的是回想与文题有关的歌曲的方法。4. 题目:海立意:我是仁慈、安宁的大海母亲,鱼孩子们在我的怀里自由快乐地生活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人类把各种有害物质肆无忌惮地往我的身上倒,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我也得了重病。仁慈的我发怒了,我要向贪婪的人类报复,于是,海啸来临了。小结:构思立意用的是运用联想和想象以及文体创新,拟人化的自述的方法。(四)构思立意训练1出示题目:根须赋2交代要领观察感受寻找特点联系生活人生确立中心3教师综合归纳角度一 根须与树干、枝叶的关系构思 根须埋身地下,默默地为茎、叶、花
5、、果提供养分。据此,盛赞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立 意 描绘供养大树的根须,赞颂默默的奉献精神角度二须根、侧根与主根的关系构思根须能抓住大地,擎住枝繁叶茂的大树。它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那众多的侧根和无数的须根都紧紧地围绕着主根,盘根错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根的网络。据此,挥宏议论,阐发我们国家要强大,民族要振兴,十三亿人民必须紧紧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共创“四化”宏图的道理。立意描绘盘根错节的根须,赞颂团结向心精神。角度三根须的力量成因构思根须之所以强大有力,擎起参天大树,还由于它不断地向地的深层进军,根子深,则树干直、枝叶茂。据此,我们可以领悟: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为祖国人民服
6、务,必须努力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立意描绘扎根地底的根须,抒写夯实基础,服务祖国人民的志向角度四根须的生命需求构思根须要繁茂,要粗壮结实,要获取充足的养料和水分,就必须向纵深延展,钻土破石,不畏艰难。这种“钻劲”和“挤劲”,这种“拼命”精神,不正是我们搞好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吗?立意描绘钻土破石的根须,赞颂“钻劲”、“挤劲”和“拼劲”角度五根须对土地的依赖构思根须由于吮吸了大地母亲的“乳汁”才变得粗壮结实,才能承担起支撑大树的重任。据此,阐发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祖国和人民的哺育的道理,抒写热爱和忠于祖国人民的深情立意描绘依赖大地的根须,抒写感激人民、报效祖国的情怀角度六根须对土地的奉献构思土地的最大
7、悲哀在于流失和干裂。而根须伸出了无数的坚强手臂,抓住泥土,保住水分,紧紧拥抱和护卫着大地“母亲”。根须不就是大地母亲的忠实的儿子吗?据此,可以讴歌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事迹和情操。立意描绘护卫土地的根须,讴歌爱国主义者的动人业绩和崇高情操。角度七树叶与根须的关系构思根须好比祖国,海外游子好比树叶,落叶要归根。无数海外侨胞,他们热爱祖国,眷念故乡,日夜盼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据此,可以抒写海外游子的爱国情怀。立意描绘落叶归根,抒写天涯游子的爱国情怀。(五)注意点:多角度立意不是目的,我们还要善于从多个角度中,经过比较,权衡,最后抉择一个最佳角度。其标准是:新颖,深刻,熟悉。这个思维的过程,
8、就是聚合思维。(六)写作题目展示:台阶,是登高的途径;台阶,是生活之路的展现,是人生之路的昭示。一步一台阶,能从跬步到达千里;一步一台阶,能从山脚登上巅峰。莫斯科大学前,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观礼台。观礼台很高,上面的台阶数不清,但最高处可以俯瞰整个莫斯科。一次那里举行婚礼,新郎抱着新娘顺着台阶往观礼台上走,起初很轻松,但渐渐显得吃力,可是他并没有将新娘放下来歇一歇,一直走到最高处,并与新娘幸福地翩翩起舞。台阶,多么平凡的东西,却又无处不在。请以台阶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作点拨】“台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是本义。当然,台阶还有其特定的比喻义:比喻具
9、有阶段意义的新的水平,或某个特有的阶段;比喻避免因僵持而受窘的途径或机会。此外,台阶还跟脚下之路有联系。要写好这篇文章,需要注意题目要求中的关键之处抓出“台阶”的特性。从台阶每个人都会想到很多,但想到的不一定都能抓住台阶的特性,比如想到老家的台阶,这样的台阶只是一个道具,一个引起联想的由头,而非叙述的主体。那台阶的特性又是什么呢?其实材料也给了我们暗示。材料一共四句话,第一句未涉及台阶,不论。第二句谈到了台阶的结构台阶数不清,一层层通向顶端;还提到了台阶的功能俯瞰莫斯科。第三句是新郎走的过程,同时也是告诉我们上台阶是难的,但只要坚持下来,将领略到不一般的风景。第四句提到了台阶的另一个特性平凡而
10、不可或缺。从以上几个特性,我们就可以引申出如下立意:踏实地走,一步一个台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困难,登上人生的高峰;歌颂生活中甘为人阶,把自己托上高处的父母、老师等等。有了这些立意,再以生活中的实事、真情为素材,加上适当点题,就会是一篇佳作。选材:可以写生活之路、人生之路上的登攀。可以写出情感之路、心灵之路包括理想之路上的历程。可以是正面的激励,也可以是反面的教训,或许是幽默智慧的故事等。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只要符合题意的皆可作为文章内容而充分发挥。技法:应该做到“实题虚写”,要化实为虚,进而做到虚实结合;在作文中要明晰地落实“台阶”的具体内涵。(七)例文导航黄山之阶上次去黄山,黄山
11、的四奇“云、石、松、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更让我难忘的,倒是那条路通往山顶的阶梯。原本想与父亲一起乘缆车上去,但在黄山脚底,遥望那巍峨的高山,其中的台阶九曲十八弯,曲折可爱,想必爬上去一定更有风味。于是,我们改变主意,决定征服这条路。起初,我爬得很稳当,台阶平坦光滑,像是经历过历史雕琢,富有内涵。周围的景色也比较平常,并无特别之处。渐渐地,山越登越高,路也越走越长,居高临下之意油然而生。四处望望,远处有些朦胧,山间的水雾在弥漫,濡湿了台阶,虽然没下雨,脚底下也越来越滑,像被抹了油一般。原本悠哉游哉的我,这时也只能吃力地拉住道边的铁链,蹬足劲儿往上爬。山路弯弯曲曲,台阶也忽高忽低,忽
12、宽忽窄,时而左,时而右,踩着一块块石板,拉着铁链,“呼哧呼哧”地喘着气,我不禁抱怨起来:“怎么这么高,这么陡?早知道坐缆车了!”爸爸听了,笑道:“傻小子,这台阶也是黄山的一奇啊!哪里是那么轻易就被征服的?不吃点苦头还对不起它呢!”也是,山要好爬,也就不叫爬山了。在山下发的誓,就要在脚下完成,我理理行装,顺势看了一下周围,哇,景色好美!树木丛生,怪石嶙峋,雾气腾腾,如在仙境,我都有羽化登仙的感觉了。原来越往上,景色越美啊!我不由的感谢起这一层层的台阶来,是它们为我搭建了这么好的观景平台。我的脚步已经很重很重,汗水已浸透了我的衣裳,看着身后的级级台阶,我彷佛看到了一张张沧桑的脸庞,满目疮痍,却又慈
13、祥和蔼,好像在对我说:“上吧!向上爬吧!上面的风景更美!”一股力量在体内诞生,我加快了步伐,虽然路越来越滑,道越来越陡。路上,行人依旧,可我心中又多了一份亲切。这台阶,盘旋在这座高峰上,给了我挫折,也给了我动力,让我不停向前。哦!我懂了,台阶不仅是用来走的,它还会说话,激励你前行;它还会变魔术,把你周围的景色变得很美很美。这台阶,真的是黄山一奇,爸爸没有骗我。点评:本文先以衬托手法引出写作对象黄山的台阶,并点出了话题;接着,作者记叙了自己登山的过程,有别于一般以登山为题材的作文的是,文中对景色的描绘富有层次感,写景同样是对主题的揭示付出的努力越多,欣赏的风景也就越美;在结尾处,作者用形象而非说教的话语赞美了台阶,也赞美了坚持不懈的精神,点明主题,并照应了前文。纵观全文,作者把实实在在的台阶和台阶所代表的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精神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紧扣话题,中心突出、结构清晰,不乏亮点。(八)实战演练 批 改 记 录 主要成绩佳作姓名存在问题差生姓名评讲过程5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毛主席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