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进化的原因(第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一) 本课的地位、作用、意义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课是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进化中第三节的内容。自从02年克市各初中学校全面推开新课改工作后,各学科的初中教学都在课堂中发生了很大变化。生物学科也不例外。本次课改充分考虑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和生物科学的发展等,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其中十大主题中,第八主题“生物的多样性”即是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本章内容生物的进化即是在学生已学过的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基础上,在前面刚学完了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发育、第二章
2、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延续之后,很自然地过渡到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即“生物进化”的有关内容。可以说,以上知识内容是本章的基础,本章内容又是前面知识的延续。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些内容都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三节内容的呈现顺序,也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是全章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等都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安排2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二)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事例。(2)模拟
3、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2、 能力目标:(1) 通过相关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2) 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及合作探究意识。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关注环境,树立环保意识。(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本节的模拟探究实验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这种实验对学生、老师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将此内容设为本节的重点。为保证这一环节充分有效地实施,特将“通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的知识内容留作课后及下节课讨论。2、
4、教学难点:模拟实验的组织教学。二、 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八年级下的学生在前期已经通过学习,对生物的多样性、遗传变异、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进入本课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对于生物是如何进化的等观点,学生会感到难解,更何况这些观点也是科学界争论的焦点。因此,这部分内容也是本课的重、难点。2、 能力基础:本课主要是一堂活动探究课。对于八年级下的学生来讲已多少具备了探究意识和能力,但仍存在不足,因此,教师要加强课前、课中、课后的指导和监督。 3、 情感基础:通过生物学科近两年的德育、环保意识的渗透,学生已认同了环保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应承担的责任。所以,本课涉
5、及到的情感问题,学生会较容易理解并认可。三、教学方法依据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注意自身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体现,采用以下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事例、活动等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启迪学生的思维。2、合作探究、模拟实验法:围绕本课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和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3、启发式教学法:为避免学生成为一台被动的接收器,教师要时刻注意在教学中不能包办代替,应适时地给以启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4、 统计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
6、简单的统计数据来表述结果。四、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本节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学法:1、预习法2、观察分析法 3、自主思考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如,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两种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图片资料;有关保护色的视频、图片资料等。六、课前准备 1、 以小组为单位(4-6人),选出小组长,并事先对他们进行认真的培训。2、 小组长负责,安排好本组成员分工合作:(1)每组准备一块单一色系的布料或纸张(80cm80cm); (2)150张(其中50张备用)各种色彩的小纸片(注:要
7、有与彩色布料或纸张颜色一致的纸片,且数量要多准备些)。 3、 课前认真预习模拟实验,并试着找出困惑与不解之处。 七、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较复杂,且还有很多内容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我将本课定位在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学习的氛围中,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把建构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作为重点,突出对学生进行运用证据进行研究和分析判断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基于此,设计如下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引课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从生命的起源 生物的进化及进化的历程,引出:生物是如何进化的?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并回忆思考旧知识,渐渐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利
8、用多媒体展示前面学过的知识,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问题意识。案例:18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两种体色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现象。多媒体演示,对两种现象进行对比。同时,引出讨论题,进行小组讨论: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的数量逐渐减少,主要受什么影响?请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各小组长组织,开展好小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最后,由各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利用多媒体演示所产生的强烈感官效果,使学生体验到两种真实事例的反差,进而分析出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分析、
9、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变异 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环境的改变通过对以上现象、问题的分析,启发学生总结“生物进化的原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思考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主体性的发挥。知识迁移设置情境问题:如果你是一位生物学家,要想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蠖又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学生发散思维设想并讨论、发言通过此过程,意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达到情感的升华。保护色由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案例引出“保护色”。多媒体演示自然界中一些常见的保护色的实例,进而引出“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
10、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进入探究状态。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将学生带入探究状态。模拟实验以小组为单位,46人一组开始实验。事先培训过的小组长做好组织工作,教师参与其中,共同活动,并适当地给以指导。各小组长组织好本组同学做好准备工作:展开布料或纸张,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组长是监督人,组员是“捕食者”,小纸片是“猎物”。根据预习内容,开始快速有序地实验,并做好记录统计。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参与“捕食”的过程,亲自体验“保护色形成的过程”,并在活动中学会组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讨论评价教师评价总结小组活动情况。各组展示交流实验统计结果及经验,并分析教材第6162页(13)讨
11、论题。通过组与组间的展示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留疑留疑:根据今天的实验,你能试着分析生物的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吗?自然界中还有类似“保护色”的这种为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现象吗?学生课后讨论思考,并分组收集相关资料,以备下节课交流。在课的结尾,给学生留下一个问号,使他们感到意犹未尽,从而产生一种继续探究的欲望。八、教学反思 1、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使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本节首先通过让学生课前准备实验材料,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提前进入探究状态;接着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生物圈”中,体验实验过程,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感悟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最后,在课的结尾,通过设置遗
12、留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到,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科学探究的脚步却永远不会停止。2、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理念在本节课中也得到了体现。通过自主思考,分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表达等形式,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同时,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宽松的环境中探究、学习,并达到情感的升华。3、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学会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便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但若使小组活动能有效地开展,需认真准备组织。本课由于事先对小组长进行了培训,使得小组长在组织本组活动时,能较好地调动起成员的积极性,并分工合作,使实验顺利有序地进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的组长,工作得力情况不同,组员的配合情况不同,使得实验效果有差距。这都需要师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共同培养。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