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0 ,大小:602.41KB ,
资源ID:5864982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58649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重点知识归纳.pdf)为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重点知识归纳.pdf

1、1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重点知识归纳的建立与巩固重点知识归纳 单选题 1、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提倡“农、虞、工、商”诸业并举;指出富家和富国并无二致,主张以商富国富家;经商是财富积累的有效手段,并鼓励每个人要尽其所能去求富。这反映了 A汉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汉政府对工商业的管控 C汉初实行宽松的商业政策 D司马迁重商主义的思想 答案:D 解析:考查汉代的经济思想。从材料“农、虞、工、商”诸业并举主张以商富国富家并认为经商是财富积累的有效手段,且鼓励每个人要尽其所能去

2、求富,这些反映了司马迁重商主义思想,D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司马迁的主张,没有反映商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 A 项;汉武帝时期采取措施加强国家对工商业的控制,但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B 项;汉初采取无为的政策,商业政策相对宽松,但司马迁处于汉代中期,当时汉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C 项。故选 D 项。2、东汉王充在论衡 谴告中言:“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也。”说明王充 A认同“天人感应学说”B认为天道与人道保持一致 C主张治国“无为而治”D赞同黄老之学的天道言论 答案:D 解析:2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作者认为天道如果“谴告人”就属于干涉社会

3、运行规律的有为,和天道无为的主旨不符。只有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才是真正的天道,由此可知作者赞同黄老之学的天道言论,D 项正确;由材料可知作者反对天人感应,排除 A 项;材料体现不出天道与人道保持一致,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了可知作者赞同黄老之学的天道言论,但无法说明主张治国“无为而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3、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行书律中规定:对文书的收取、发送日期以及早晚时间必须做记录。命书(诏书)和特快邮件必须立即发送,如有延迟就要受到处罚。秦朝的这种做法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刑法严苛激化矛盾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确保全国政令统一 答案:C 解析:严密的文书行政系统和邮

4、驿传递系统等做法,有利于提高各级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C 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强化主要指的是一切权力逐渐集中在皇帝手中,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A 项;材料只说明了“如有延迟就要受到处罚”没有提到激化矛盾,排除 B 项;材料信息只体现了“对文书的收取、发送日期以及早晚时间必须做记录。命书(诏书)和特快邮件必须立即发送,如有延迟就要受到处罚。”表现不出确保全国政令统一,排除 D 项。故选 C项。4、下图展示了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状况,为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察举制 B尊崇儒家学说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盐铁官营 3 答案:C 解析: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诸侯王实力,实行推恩令

5、,C 项正确;察举制是人才选拔制度,不能打击诸侯国,排除 A 项;推崇儒学是思想举措,不是直接打击诸侯王的举措,排除 B 项;盐铁官营主要是打击豪强,并不针对诸侯王,排除 D 项。故选 C 项。5、西周晚期琱生簋上的铭文记载了琱生与公两家之间的田界纠纷,下面是为此案件的调解程序。这可以用来解释当时(一)琱生方上诉,由司法官召伯虎出面调解(二)琱生方接受调解,并送礼物给司法官表示感谢(三)纠纷双方达成协议,重新划定田界,由有司确认,并写好文书封存官府(四)琱生作为胜诉方将事件经过铸刻在青铜器上 A土地出现私有化趋势 B王室的权威开始下降 C土地可以随意买卖 D贵族间的矛盾频发 答案:A 解析:根

6、据“西周晚期”“重新划定田界,由有司确认,并写好文书封存官府”可知,材料是有关土地纠纷的一则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具有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土地不能随意转让、买卖,但西周中期以后,很多贵族开垦私田,土地出现私有化趋势,“田里不鬻”的格局被打破,随之产生了许多土地纠纷,A 项正确;凭此案例无法得出王室权威下降的结论,排除 B 项;经官方调解,纠纷双方达成协议,协议以文书形式封存官府,这说明土地转让是有制度约束的,不是随意买卖,排除 C 项;材料只涉及这一个贵族间的矛盾,排除 D 项。故选 A 项。6、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有其他类型的

7、建筑。但是,在时间较晚的遗址中,大型房舍四周还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这说明 A财产公有制强化 B族长权威萎缩 C原始社会解体 D财产私有制萌芽 答案:D 4 解析:考古发掘发现,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原始聚落的大型房舍四周,小型建筑的类型、数量和用途逐渐增多,说明原始社会后期,财产私有制萌芽,D 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财产公有制呈现弱化而非强化趋势,排除 A项;原始社会末期族长权威逐渐加强而非日益萎缩,排除 B 项;仅有建筑类型的变化,不能说明原始社会解体,排除 C 项。故选 D 项。7、先秦一位思想家指出:“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

8、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这些论述主要反映了 A道家希冀无为而治的主张 B儒家“为政以德”的主张 C法家加强君主集权的主张 D墨家崇尚“节用”的主张 答案:D 解析:“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指的是减少国家无用导致的财政费用,相当于增加了国家收入,这是墨家节用的主张,D 项正确;无为而治与材料中“去其无用之费”不符,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强调德治,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君主集权主张,排除 C 项。故选 D 项。8、汉武帝允许诸侯将王国土地分给子弟,使“人人喜得所愿”。这种“上以德施,实分其国”的政策是为了 A巩固边防 B尊崇儒术

9、 C加强集权 D增加赋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推恩令的知识可知,汉武帝继位后,王国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最终诸侯国越分越小,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基本被解决,C 项正确;推恩令体现不出巩固边防的目的,排除 A 项;“推恩令”与尊崇儒术无关,排除 B 项;增加赋税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D 项。故选 C 项。9、在秦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中记载“段干木,晋国之大驵(牙侩)也”。史记也写道“通邑大都,5 酤(买卖)一岁千酿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会”,其中“驵会”指马匹交易的经纪人。由此可知 A秦国重视商业发展 B经济形态适应发展

10、需求 C汉代抑商政策松弛 D中介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牙侩、驵会都是指交易的中间人;战国时期、汉朝都存在买卖交易行为的中介,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是经济形态适应发展需求,B 项正确;秦国以农立国,排除 A 项;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C 项;中介不能成为商业的主流,中介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0、古代经典中,如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诗经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这说明 A古代儒家经典皆为百科全书式著作 B原始

11、儒学孕育了中国传统科技 C孔子为师意在培养“博学通才之士”D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相得益彰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可知,孔子晚年整理的诗经易礼记等儒家典籍,内容广泛,包罗众多,涉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农业生产等方方面面,体现了孔子培养“博学通才之士”的意愿,C项正确;古代儒家经典皆为百科全书式著作,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诗经易礼记等儒家经典并不等同于原始儒学,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1、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已经常态化,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城濮之战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

12、战等。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A诸侯兼并争霸 B奴隶制的瓦解 C生产力发展 D封建制度确立 6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已经常态化”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兼并与争霸战争比较频繁,A 项正确;春秋时期使用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奴隶制的瓦解,排除 B、C 两项;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封建制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2、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下列措施直接导致商鞅个人悲剧的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 C土地私有,倡导小家庭制 D什

13、伍连坐,刑罚严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推行军功爵制,打击了贵族特权,遭到旧贵族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旧贵族迫害,被“车裂”致死,B 项正确;“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土地私有,倡导小家庭制”和“什伍连坐,刑罚严酷”并不直接损害贵族利益,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小提示:13、考古发现,殷墟青铜器的形制脱胎于山东和长江流域的陶器,中原出土的大部分商代青铜礼器也含有周边文化的元素。这可以说明 A兼收并蓄促进中原文化崛起 B南方经济文化具有比较优势 C中央集权推动礼乐制度形成 D中原文明的辐射力与日俱增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殷墟青铜器的形制脱胎于山

14、东和长江流域的陶器,中原出土的大部分商代青铜礼器也含有周边文化的元素”可知,殷墟青铜器的形制受山东和长江流域陶器的影响,中原地区的礼器受周边文化元素的影响,说明商7 朝时期积极借鉴周边地区文化,说明当时兼收并蓄促进中原文化的发展,A 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朝时期受周边地区文化影响,没有强调当时南方经济文化的优势,并且这时期南方经济文化不具有优势地位,排除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中央集权的体制还未建立,排除 C 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商朝时期中原文化积极吸收和借鉴周围的文化,而不是强调中原文明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力,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4、秦朝政府规定担任官吏必须具备三个条

15、件:一要有一定的家资;二要会书写,懂法律;三是年龄至少在 17岁(壮年)以上才有任官资格。这反映了 A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奴隶制度的日渐没落 C儒家学者地位的上升 D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 答案:A 解析:根据秦朝政府关于担任官吏的规定可以看出,担任官吏要有一定的家资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A 项正确;奴隶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日渐没落,排除 B 项;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儒家学者的地位没有上升,排除 C 项;根据担任管理的规定无法体现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5、周武王在牧野战胜商纣王后,商朝的贵族庶民隆重欢迎武王进入商都。武王一入商都,即命南宫括发放鹿台的财宝、巨桥的

16、粮食,以赈济贫苦百姓。此举意在 A强化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 B削弱殷商的经济实力 C确立贵族的世袭政治特权 D实现政权的顺利转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武王一入商都,即命南宫括发放鹿台的财宝、巨桥的粮食,以赈济贫苦百姓”,可知,周武王通过此举以解百姓受盘剥之苦,从而达到安顿民心、实现政权的顺利转移的目的,D 项正确;西周通过分封制强化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排除 A 项;牧野之战后,殷商已经亡国,“削弱殷商的经济实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项;材料未体现“确立贵族的世袭政治特权”,且夏启时期就实行世袭制,排除 C 项。故选 D 项。8 小提示:填空题 16、遗存:河南洛阳_发现的_遗址,很有可

17、能是夏文化的遗存。答案:偃师 二里头 解析: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17、王莽篡汉:_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_,西汉灭亡。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_年,_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答案:公元 9 年 新 23 年 绿林军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篡汉: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23 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得出:公元

18、9 年新23 年绿林军 18、_设置中外朝制制度 答案:汉武帝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中外朝。9 19、新时期时代表性的人类有:(1)新时期时代早期 距今约_我国进入新时期时代。距今约 70005000 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_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_。以_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同期,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_,长江下游出现_ 河姆渡居民种植_并且掌握了_。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2)新时期时代晚期:距今约 5000 年的新时代晚期的_代表器物是_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北方辽河上游有_,长江下游有_。他们出土了精美的_。答案:1 万年前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 粟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水

19、稻 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 黑陶 红山 良渚 玉器 解析:根据所学,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进入新时期时代。距今约 70005000 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同期,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出现河姆渡文化。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新时期时代晚期:距今约 5000 年的新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长江下游有良渚。他们出土了精美的玉器。20、东汉的衰落(1)东汉后期统治 东汉中期以后,出现_的局面。10 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

20、称为“_”。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_”。(2)黄巾起义 原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概况:184 年,_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_”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结果: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_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答案: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清议 党锢之祸 张角 太平道 军阀割据 11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

21、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184 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21、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_、_两个阶段。答案:春秋 战国 解析:根据所学,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22、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 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 效果最为显著 商鞅变法内容 内容 目的及作用 发展农耕,富国强兵 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度,确立土地

22、私有制 打破世袭贵族的特权,发展官僚制度 实行中央集权 加强社会控制 移风易俗,加强社会控制,增加税收 商鞅变法历史意义:答案:君主专制;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12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

23、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 356 年。主要内容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后来商鞅被杀,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所以,处为君主专制,商鞅变法;处按照目的及作用填写对应的内容,可知“发展农耕,富国强兵”所对应的内容是废井田、开阡

24、陌,授田于百姓;“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所对应的内容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打破世袭贵族的特权,发展官僚制度”所对应的内容是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实行中央集权”所对应的内容是普遍推行县制;“加强社会控制”所对应的的内容是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移风易俗,加强社会控制,增加税收”所对应的内容是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处为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3、文化遗存代表:(1)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_的发展基础。(2)主要代表:13

25、 距今约 7000 至 5000 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_时期,典型器物是_,以_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_;_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_,掌握了_技术。距今约 5000 年:黄河流域进入_时期,代表器物是_。在北方_上游有_。_下游有_。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答案:多元一体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 粟 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 水稻 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 黑陶 辽河 红山文化 长江 良渚文化 解析:文化遗存代表:(1)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2)主要代表:距今约 7000 至 5000 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

26、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距今约 5000 年:黄河流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14 24、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_石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_石器。答案:打制 磨制 解析: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25、策略:秦国采取_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答案:远交近攻 解析: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秦国采取的是远交近攻的策略 材料分析题 26、阅

27、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之初进行了大量的分封,被分封的诸侯国各占一方,并掌握着重要的特权,如制定法律、制造货币等。这些特权使诸侯国越来越强大,同时也使朝廷与地方的离心力越来越大。他们擅为法令,对抗中央,甚至谋反叛乱西汉继用秦朝的相制,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许多大权都由丞相直接掌握着,这样就扩大了相权,发生了相权与皇权之争。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许多措施。杨正朝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材料二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在秦王朝开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中央君主集权的15 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推行中央集权的财经政策和官府垄断重要

28、工商业的专制主义经济制度,全面确立了世界封建社会制度中具有中国独特专制主义制度特色的制度模式一体化专制制度。摘编自张跃汉武帝时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全面确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加强专制集权,巩固大一统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思想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上述措施的主要影响。答案:(1)政治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诸侯势力;实行刺史制;建立中朝预政(或让身边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察举制,建立人才选拔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国家插手并经营工商业贸易);加

29、强物价管理,平抑物价,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思想措施:接受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在朝廷设五经博士,并在长安设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太学学生(2)影响: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解析:(1)政治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打击诸侯国,颁布“推恩令”,分割诸侯势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刺史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建立中朝预政(或让身边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在人才选拔方面,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建立人才选拔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

30、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措施:根据材料“推行中央集权的财经政策和官府垄断重要工商业的专制主义经济制度”可知,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国家插手并经营工商业贸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加强物价管理,平抑物价,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思想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在朝廷设五经博士,并在长安设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太学学生。(2)影响:根据材料“全面确立了世界封建社会制度中具有中国独特专制主义制度特色的制度模式一体化专16 制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的政治举措,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1、得到加强;汉武帝的经济举措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采取的举措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27、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国的祖先活跃在汗水、渭水之间(今甘肃天水和陕西宝鸡一带),经常与西方的戎族发生战争。商鞅曾评价说:“始秦戎狄之救,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吕氏春秋 高义载:“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狱,亲戚相忍。”在那些中原诸侯眼中,秦国与“夷狄”并无二致。秦孝公在回顾此前秦国历史时,对此深感耻辱,发出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感叹。汉初儒生贾谊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司马迁在史记 商君列

32、传中称商鞅变法后“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进行社会风俗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贾谊和司马迁评价商鞅社会风俗改革的不同,并分析其共同目的。答案:(1)原因:社会转型剧烈,诸侯割据混战;秦国社会风俗落后,受到中原诸侯的鄙视;法家思想的推动;秦孝公富国强兵意识浓厚。(任答三点即可)(2)不同:贾谊认为商鞅抛弃仁义,败坏风俗;司马迁认为商鞅改善了社会风气,利于社会治理。目的:以史为鉴,服务于现实需要。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经常与西方的戎族发生战争”并

33、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可知,社会转型剧烈,诸侯割据混战;依据“始秦戎狄之救,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狱,亲戚相忍”、“在那些中原诸侯眼中,秦国与夷狄并无二致”可知,秦国社会风俗落后,受到中原诸侯的鄙视;依据“秦孝公在回顾此前秦国历史时,对此深感耻辱,发出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感叹”可知,秦孝公富国强兵意识浓厚;结合所学从法17 家思想的推动角度进行补充。(2)不同:依据材料“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可知,贾谊认为商鞅抛弃仁义,败坏风俗;依据“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司马迁认为商鞅改善了

34、社会风气,利于社会治理。目的:结合贾谊和司马迁的阶级立场和所处的时代特点从以史为鉴,服务于现实需要角度分析。28、材料 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乱,刘秀随兄起兵于南阳,在昆阳之战中大败王莽军队。25 年,刘秀在南阳豪族和河北豪族的大力支持下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经过十二年的统一战争消灭割据势力,使政局稳定下来。他提倡“柔道”治国。经济上再次诙复三十而税一的旧制,下诏进行度田,清查天下田亩、人口。政治上“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此外他推行“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逐渐削弱了以云台二十八将为代表的主要功臣的权势,剥夺了部分军功人员的官职,但均给予优待。同时,他还选拔任用了大量儒法兼通的文

35、吏,以弥补功臣退出官职后的空缺。文化上,刘秀大兴儒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教育,以培养后备文官。刘秀励精图治开创了“光武中兴”的辉煌时代。摘躺自赵瑞军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刘秀治国之道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武帝实行“退功臣而进文吏政策的意图 答案:(1)特征:“柔道”治天下;休养生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小农经济;转移相权,加强皇权;重用文吏,削弱武官、功臣权利;以儒家教育培养后备官员。(任意 4 点)(2)意图:限制豪强势力的膨胀;杜绝功臣因权势膨胀而滋生篡权野心(巩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防止功臣任吏职而堵塞进贤之路;

36、进文吏使得更多知识分子参与朝政建设,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另一方面文吏无功可恃,容易操纵控制,利于巩固封建政权。(答出 3 点且包含“退功臣”和“进文吏”两个方面内容才可)解析:(1)特征:根据“柔道治国”可得出“柔道”治天下;根据“经济上再次诙复三十而税一的旧制,下诏进行度田,清查天下18 田亩、人口”得出休养生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小农经济;根据“逐渐削弱了以云台二十八将为代表的主要功臣的权势,剥夺了部分军功人员的官职,但均给予优待。”得出转移相权,加强皇权;重用文吏,削弱武官、功臣权利;根据“同时,他还选拔任用了大量儒法兼通的文吏,以弥补功臣退出官职后的空缺。”得出以儒家教育培养后备官员。(

37、2)意图:根据材料可得出限制豪强势力的膨胀;根据“剥夺了部分军功人员的官职,但均给予优待。同时,他还选拔任用了大量儒法兼通的文吏,以弥补功臣退出官职后的空缺。”可得出杜绝功臣因权势膨胀而滋生篡权野心(巩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防止功臣任吏职而堵塞进贤之路;结合所学可得出进文吏使得更多知识分子参与朝政建设,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另一方面文吏无功可恃,容易操纵控制,利于巩固封建政权。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封同姓王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地方的统治,以拱卫朝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姓王的势力迅速发展,至文帝时,遂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解决办法。文帝采纳其建议,分齐

38、国为七国,淮南为三国。景帝时又采纳晁错的“削蕃”政策,先后削去楚之东海郡,吴之豫章、会稽郡,赵之河间郡以及胶西六县收归朝廷,遂爆发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七国之乱。武帝时又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了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别属汉郡。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贾谊试图通过削藩为皇权消解来自皇族内部的风险,通过服饰礼制的固化消解来自观念的风险,通过仁政施行消解来自民间的风险,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来保证皇室安全和社会稳定。在贾谊身上也可看到他同代人最普遍的政治观念的徘徊:言称向往周制,行却效仿秦法;言必称仁政爱民,却不遗余力为皇

39、权计。贾谊的时代,皇权政治基本稳固下来,早期藩国的存在,并未能改变郡县制的基本特质,天下一统成为基本模式,“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被重新定义,士人阶层失去独立生存的政治空间;经过法家农战政治的打击,社会的基本结构形式为小农经济,社会层次简单化,传统的士人阶层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失去生存空间的士人,在新的政治框架下,在朝为“官”,在野为“道”。以儒家思想本身积极的社会态度而言,在大一统时代“在野为儒”也就失去儒的存在感。19 摘自关万维贾谊与官儒时代的开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时期西汉朝廷在处理封国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西汉朝廷削藩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40、简述贾谊的思想特征并分析出现这种思想的时代背景。答案:(1)措施:文帝“众建诸侯”景帝“削蕃入郡”武帝“推恩令”。原因:同姓王势力膨胀;加强中央集权。(2)思想特征:兼采儒法思想;强调为现实服务。时代背景:官僚政治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解析:(1)措施:根据“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解决办法。文帝采纳其建议,分齐国为七国,淮南为三国。景帝时又采纳晁错的削蕃政策,先后削去楚之东海郡,吴之豫章、会稽郡,赵之河间郡以及胶西六县收归朝廷”得出文帝“众建诸侯”,景帝“削蕃入郡”;根据“武帝时又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得出武帝“推恩令”。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主要是同姓王势力膨胀;为了加强中

41、央集权。(2)思想特征根据“试图通过削藩为皇权消解来自皇族内部的风险,通过服饰礼制的固化消解来自观念的风险,通过仁政施行消解来自民间的风险,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来保证皇室安全和社会稳定”得出是兼采儒法思想;强调为现实服务。时代背景综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官僚政治得到发展;小农经济得到确立和发展。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战国时,多数人称赞商鞅是善于用兵的军事家,韩非、李斯等称颂商鞅推行法治、富国强兵、移风易俗的治秦功绩。汉代以后,称颂商鞅的少,非难商鞅的多。贾谊驳斥商鞅“遗礼义,弃仁恩,上高告奸”;司马迁认为商鞅不重视道德和教化,其评价亦成为后人关注商鞅的标杆。宋代学者主张效仿上古“王道

42、之政”,期冀重回太平盛世,因此批判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改革秦人风俗习惯的措施,而商鞅军事、耕战、“令出必行”等法律方面的思想在宋代则受到重视。摘编自李香玉变法视野下宋代商鞅评价研究 20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人们对商鞅态度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后世对商鞅不断“褒贬不一”这一历史现象。答案:(1)商鞅本人的才能;法家的推崇;变法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使秦国强大;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顺应社会转型趋势。(2)汉代儒学成为思想正统,批判法家“严刑酷法”;宋代统治危机严重,需要变法以“富国强兵”;商鞅的部分措施不符合宋代学者政治理想;评价者的立场和角

43、度不同影响评价结论;应将人物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解析:(1)根据材料“多数人称赞商鞅是善于用兵的军事家,”可知商鞅本人的才能;根据材料“韩非、李斯等称颂商鞅推行法治、富国强兵、移风易俗的治秦功绩。”可分析出法家的推崇、变法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使秦国强大;结合所学知识变法代表新兴地主主阶级利益,顺应社会转型趋势。(2)根据材料“遗礼义,弃仁恩,上高告奸”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儒学成为思想正统,批判法家“严刑酷法”;根据材料“主张效仿上古王道之政,期冀重回太平盛世,”可分析出宋代统治危机严重,需要变法以“富国强兵”、商鞅的部分措施不符合宋代学者政治理想;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者的立场和角度不同影响评价结论;应将人物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