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多属病毒感染,常与呼吸道、肠道感染有关系。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或发生腹泻或便秘。腹痛可在腹部的任何部位,但因病变主要侵及末端回肠的一组淋巴结,故以右下腹和脐周为主。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疼痛发作间隙症状较轻。诊断标准:结合国内外文献,超声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正常肠系膜淋巴结直径小于7mm;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淋巴结长轴直径大于10mm,短轴直径大于5mm,纵横比大于等于2为肿大;横径大于1.5CM提示病理性肿大。淋巴结内血流的分布:血流信号沿淋巴门分布,该型通常见于非特异性炎的淋巴结。需要注意的是:儿童
2、因为免疫功能不健全,任何对其机体产生刺激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目前各家医院或多或少都有过渡使用抗生素的问题,我们超声医生在报淋巴结炎这个诊断时一定要慎重,否则会促使临床医生更过渡使用抗生素。我在临床中经常看到超声医生下“肠系膜淋巴结炎”这个诊断,几乎每一个腹痛而不能明确诊断的孩子都被下了个“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导致大量使用抗生素。事实上多数孩子都是一过性的功能性腹痛,腹痛一般不超过十分钟,痛过后一切正常,这主要与儿童胃肠道发育还不完善,饮食不规律、不合理等因素有关。我关注这个问题好几年了,随访了不少家长,当孩子们腹痛发作时作彩超检查,多数能检查出肿大淋巴结,嘱不必要使用抗生素,规律合
3、理饮食,注意休息,如伴消化不良,用助消化药物即可,孩子们都能自行痊愈。这里有一个困惑:有腹痛症状,超声也确实能查出肿大淋巴结就一定能下“肠系膜淋巴结炎”这个诊断吗?下了这个诊断就一定要大剂量的使用抗生素吗?个人认为:符合以下条件的下“急生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1、发热、腹痛、呕吐和(或)发生腹泻或便秘;2、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值;3、超声检出肠系膜肿大的淋巴结;4、无急性阑尾炎、结核性炎症等其他疾病诊断依据。对于下这个诊断的患儿应使用抗生素。对符合下列条件的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结合临床考虑非特异性炎症”。 1、患儿诉腹痛,持续时间短(不超过十分钟,一般五分钟左右),可伴恶心,少见呕吐,无发热,
4、疼痛过后无症状;2、白细胞计数正常;3、超声检出肿大的淋巴结;4、排除其他疾病。对于这一部分患儿,本人主张不使用抗生素,给予对症处理即可。以上是本人一点肤浅的意见,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概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炎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7岁以下的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 症状典型表现为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有咽痛、倦怠不适,继之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约20%的病儿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腹痛是该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可在任何部位,但因病变主要侵及末端回肠的一组淋巴结,故以右下腹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
5、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两次疼痛间隙患儿感觉较好。最敏感的触痛部位可能每次体检不一样,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不似急性阑尾炎时固定,并且程度较急性阑尾性炎轻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偶可在右下腹部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有些患者可能并发肠梗阻,应注意观察。年龄较小患儿在临床上出现与阑尾炎相似的症状,但病情较轻,而无腹肌紧张者,应考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经过禁食、静脉输液、抗生素等治疗后腹痛可明显好转,无需手术治疗。但有时很难与阑尾炎鉴别,治疗观察症状不见好转者宜手术探查。 当患儿在临床上出现发热、腹痛、呕吐且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发生于肠道炎症之后,无腹肌紧张者应考虑
6、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该病的特点:1、大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临床有发热、腹痛、呕吐等表现。2、腹痛以右下腹痛常见,呈阵发性、痉挛性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少见。3、腹部压痛不固定,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4、超声检查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诊断改病需与急性阑尾炎、肠蠕动亢进、肠蛔虫症等急腹症相鉴别。6、经抗炎、抗病毒治疗后预后好 患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出现高热、腹痛者应考虑到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及早行腹部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防止疾病的误诊,有助于正确处理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淋巴结炎的可能。及早行腹部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防止疾病的误诊,有助于正确处理病情,指导治疗,提
7、高疗效。2 编辑本段病理发病原因由于远端回肠的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回肠、大肠区淋巴结多。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后,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沿血循环到达该区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病毒感染者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但培养为阴性。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结炎,细菌侵及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出血及坏死,淋巴结内可分离出沙门菌。发病机制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 编辑本段检查起病后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病理表现为淋巴结增生、水肿
8、、充血,但培养常为阴性。大、小便常规均正常。 超声检查表现为腹腔肠系膜增厚,并可见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大小不等,多位于右下腹,其外形光滑、完整,皮髓质分界清,呈低回声,其内回声均匀,腹腔可见少量液性暗区。并可鉴别急性阑尾炎、盆腔炎、卵巢疾病。3 编辑本段治疗治疗若已确诊,可保守治疗,一般经禁食、静脉输液及抗生素治疗腹痛可明显好转,逐渐恢复,无需手术治疗。但若经上述治疗,症状不见好转者,或难与急性阑尾炎鉴别时,宜手术探查。沙门菌引起者,如果形成脓肿或出现腹膜炎症状,则行手术引流。有些患儿可能并发肠套叠,应注意观察。沙门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疾病以胃肠炎最多见,也有引起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报道。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结炎,好发于儿童或少年。细菌侵及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出血及坏死,淋巴结内可分离出沙门菌。应先行保守治疗,若形成脓肿或出现腹膜炎症状时,则行手术引流。预后非常好,大部分不需任何特异治疗就可康复。死亡罕见,可能只发生在出现继发性特异性细菌感染时(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淋巴结破裂及破裂后引发的脓肿与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