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静脉炎及静脉外渗的相关知识1静脉炎 定义静脉炎是由于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内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2临床表现患者常主诉注射部位有热、痛、紧绷及胀感, 沿着注射部位的血管会产生条索状的红线, 触诊时有发热发硬的感觉。但此时输液速度可能不变、减慢或停止, 其取决于血栓形成与否, 与造成阻塞的情况。3静脉炎的分级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 S 的静脉输液护理操作标准: 0 无临床症状1 穿刺部位有红斑, 伴有或无疼痛;2 穿刺部位有红斑、疼痛, 伴有或无水肿; 3 穿刺部位有红斑、疼痛, 伴有或无水肿, 静脉条纹形成, 可触及索状物;4 穿刺部位有红斑、疼痛, 伴有或无水肿, 静脉条纹形
2、成, 可触及索状物, 长度 2. 5 cm (1 英寸) , 并有脓性渗出。4导致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7 方面: (1) 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2) 穿刺人员的操作技术不佳。(3) 不适当的穿刺部位。(4) 导管针留置时间过长。(5) 固定方法不当。(6) 输入液体的酸碱性太强或由于药物不相溶而造成沉淀。(7) 患者的身体情况, 如年龄或疾病造成的血管壁脆弱。5静脉炎的分类根据静脉炎的形成原因, 可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和细菌性静脉炎3 大类。511机械性静脉炎症状 穿刺静脉出现红,痛通常导致机械性静脉炎有3 大主要原因: (1) 不恰当的固定方法: 穿刺部位未固定
3、牢靠, 造成针管的滑动。(2) 选用的导管管径太粗: 导致血管壁受到刺激。(3) 穿刺部位太接近关节处: 由于关节活动造成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发生炎症。512化学性静脉炎症状 穿刺静脉顺走行方向发红,局部压痛主要原因: 药物稀释不足、输液的酸碱度过高、溶液的浓度过高、留置针材质的差异性都是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的原因。513 细菌性静脉炎 症状穿刺静脉出现红,肿,痛,静脉变硬.有时可见分泌物,严重可导致发热.通常与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佳、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通常 72 h) 有关。514 有些资料还分有.血栓性静脉炎:成因 选用的导管材质过硬;导管固定不牢;导管型号不
4、当;封管不当症状 穿刺静脉顺走行方向出现红,肿,热,痛.严重可导致静脉硬化处理 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局部湿热敷预防 熟练操作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进针速度与角度要适当,避免损伤静脉内膜.掌握封管技术拔针后静脉炎:成因 老年病人皮肤较松弛,留置时间长,拔针后针口未能及时复原(选用的导管材质过硬) 症状 穿刺点出现红,痛,严重可见分泌物 处理 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包裹 预防 选择材质柔软的导管;避免在关节部位穿刺;拔针后及时进行消毒,包裹,提醒病人要防水6静脉炎的预防措施611化学性静脉炎(1) 依据治疗的需要, 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方式。(2)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
5、C) 与静脉输液协会( IN S) 建议使用聚氨酯或硅胶材质的导管针。若患者有过敏反应, 应更换不同材质的导管。(3) 静脉输液人员应熟悉药物的pH 值、作用及安全稀释量, 并注意给药的具体方式及输液速度。根据IN S 的建议应将药物放在50 100m l 的5%葡萄糖溶液, 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的概率。612机械性静脉炎(1) 选择合适的部位, 避免在关节部位放置留置针。(2) 操作人员技术熟练, 避免穿刺后来回探测血管。(3) 使用无菌包装的透明敷料固定留置针, 透明敷料的固定比传统的纱布加胶带的形式牢靠且安全。613细菌性静脉炎(1) 外周留置针的每72 96 h 更换。(2) 严格执行无菌
6、操作原则, 临床上若只用胶带来固定静脉穿刺部位, 不符合无菌操作原则, 因胶带本身未消毒。(3) 根据护理规范, 正压冲洗导管, 避免血块在导管内形成, 导致细菌滋生。(4) 使用无菌包装的透明敷料, 防止外界细菌的侵入。若有污染、潮湿、卷边等现象需立即更换。1 外渗的定义静脉用药期间,药液从血管漏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2 外渗的临床表现1) 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疼痛,性质通常为烧灼痛、刺痛。局部出现红、肿。穿刺管无回血。(并不是所有以上症状都出现)2) 水疱:局部可出现水疱。3) 皮肤发黑变硬:发黑变硬的皮肤下溃疡可能已经形成。4) 当厚的表皮坏死时,创面苍白,毛细血管缺血,创面逐渐形成干黑
7、色结痂。5) 溃疡早期不明显,当损伤后的1-2周结痂脱落溃疡的空洞即表现出来。典型的溃疡为:基地面坏死的、黄色纤维坏死,周围为红色的边缘。3 外渗的临床分级a. 0级:没有临床表现。b.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c.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到6英寸之间(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d.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e.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淤血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大
8、于6英寸( 15厘米) ,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4 外渗的危险因素(六个方面) 1外渗的危险因素-病人 a、 婴幼儿外渗常见的病人许多外渗发生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严重外渗小儿多于成人,婴幼儿肢体固定困难, 外渗后,难以作出疼痛的表达,容易造成严重的外渗。b、 老年人行为失控导致注射针头容易移位。老年人的自身条件使痛感减低,反应迟钝。 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全身状况衰老可增加外渗的可能,早期不易发现外渗,发现时较晚。c、 无法沟通的病人接受麻醉的病人、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中风、瘫痪的病人出现外渗不适症状不能表达,只有通过
9、严密监护检查发现。2外渗的危险因素-药液 发泡剂为:对组织有危害,如果进入周围组织,可引起组织损伤的溶液,包括化疗药,某些电解质溶液,放射照影对比媒介,血管加压素等。发泡剂与非发泡剂的区别:就是药物外渗后是否引起组织坏死,例如氯化钠深处,一般不会引起组织坏死。许多化疗药物外渗进入周围组织比血管中刺激性更强。a、 发泡性药物: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长春地新、诺维本、卡莫司汀、氮芥等。这些药物损伤大、后果严重。b、 非发泡性药物分为:1) 强刺激性:足叶已甙、顺铂、甲氮米胺、紫杉醇。2) 中等刺激:甲胺喋呤、米托蒽醌。3) 无刺激:门冬酰胺酶、博来霉素、卡泊、
10、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阿糖胞苷、塞替派、巯嘌呤。4) 易引起组织坏死的非化疗药物5) 抗生素:氯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万古霉素。6) 电解质: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碳酸氢钠。7) 血管加压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8) 其它:氨茶碱、大于10%葡萄糖、安定、苯妥英、照影剂、静脉营养液。3外渗的危险因素-疾病a. 癌症:反复接受化疗病人的静脉脆弱,难以穿刺。静脉穿刺部位与放疗部位相同时。避免这些部位静脉穿刺。发生外渗后,在其他部位再接受化疗可能会使原来外渗部位组织损伤加重。乳房根治术、腋窝手术、淋巴结清扫破坏了肢体循环,使血流减少,可使输液从静脉穿刺处渗出。b. 外周血管疾病:
11、动脉粥样硬化可使静脉血流减少,输液外渗。静脉血管组织弹性差的也容易。c. Raynauds现象动脉痉挛可影响外周循环,减低静脉血流。d. 糖尿病外渗时外周神经不能感受到疼痛,造成很严重的外渗。e. 上腔静脉综合征静脉压的升高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潜在危险。f. 反复静脉注射及输液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静脉通畅受限。4外渗的危险因素-技术a. 没有经验,年资低的护士进行化疗操作。外渗发生率升高。b. 晚夜班、未做到定时频繁巡视静脉通道时。c.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化疗药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d. 选用钢针。科研报道钢针外渗率是留置针的两倍。e. 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观察。从而避免敷料覆盖。f.
12、 用力推注化疗药液,或使用注射泵及输液泵。所以也严格限制g. 同一部位多次穿刺。5外渗的危险因素-部位a. 选用了局部血管有病变(如:淋巴水肿、曾接受化疗)的肢体。b.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c. 选用了有静脉炎的静脉,由于血管收缩,导致血管内壁压力增加,而发生外渗。d. 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一旦外渗会造成严重损伤、降低关节功能。5 外渗的治疗最重要的是预防,通过加强护士的培训,重视病人的宣教,一 护士培训二 相关药物知识的培训三 病人宣教四 管理制度 加强巡视五 每班需详细床边交班。6 输液外渗的治疗方法1热敷与冷敷根据药物的特性进行热敷和冷敷,严重的外渗需要手术治疗。热敷:促进
13、血管扩张,增加药物的分散及吸收,降低外渗局部的毒性。冷敷:导致血管收缩,外渗范围局限,使药物逐渐通过局部血管及淋巴系统而消散。除了长春碱类药物,对于细胞毒性和非细胞毒性发泡剂外渗冷敷比热敷更有效。湿热敷会导致组织浸软及坏死。 2皮质类固醇目的:降低炎性反应。使用方法:皮内或皮下注射。局部涂搽类固醇软膏。单独或结合其它药物治疗。具有抗炎作用,增进发泡剂外渗治疗效果。3解毒剂外渗的治疗常用方法迅速处理,准确及时的急救治疗有助于防止外渗损伤的加重。分散稀释法:生理盐水、透明质酸酶。 持续干热敷 抬高患肢局限中和法:如可能使用解毒剂,透明质酸酶,适用于氨茶碱、钙制剂、10葡萄糖、肠外营养掖、含钾制剂、
14、长春碱、长春新碱等。酚妥拉明适用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7 外渗处理的一般程序a. 寻求富有观察和处理外渗经验的人员的帮助。b. 带手套。c. 停止输液、分离输液管,但不拔除原有静脉输液针/留置管。(保留留置管的重要性:有助于局部释放解毒剂,避免组织附加的损伤;有利解毒剂更直接接触局部外渗药物,最大发挥解毒作用。)d. 用笔标记外渗面积。以后做对比。e. 尽量从静脉留置针中抽吸残余药液和血液。f. 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来稀释外渗药液或注射2ML1500单位u透明质酸酶。从原留置针中注入解毒剂。g. 拔除静脉留置针。处理注射器及容器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容器中。h. 电话通知医生
15、。i. 如可能抬高局部。减轻水肿,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外渗(infl.)药液吸收。j. 避免局部受压。即使轻微的压力也会使发泡剂引起的外渗面积扩大。k. 根据药物选择热敷或冷敷。l. 观察记录。(住院病人至少48小时,门诊病人至少3天。)所有与渗出有关的情况都应该被记录在病人的病历中。 最严重外渗的治疗-手术当预防外渗溃疡治疗失败时,建议外科手术。对于面积大、剧痛的外渗早期手术有助于减轻组织坏死,以免影响皮下重要的神经、血管、肌肉。特别是手背发泡剂引起的外渗。一旦创面坏疽形成,需进行外科清创术。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为血管收缩剂,在静点过程中即使没有外渗也可以导致沿血管出现发白等情况,外渗后使局
16、部组织缺血甚至坏死,可选择两条静脉交替静滴,发生外渗后使用酚妥拉明等血管扩张剂湿敷或局封。5%碳酸氢钠注射液为高渗溶液, 静脉输入碳酸氢钠后,二氧化碳在血管内积蓄,致使血管压力升高,血管扩张,导致穿刺部位的血管外渗,禁忌热敷,其呈弱碱性,局部加热后产生二氧化碳及碳酸钠,使水溶液呈强碱性反应,对血管刺激及组织损伤较大,外渗后可给予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吸收.可用50%硫酸镁溶液持续湿敷,6小时更换1次,间隔半小时,清洁皮肤后再继续湿敷.使药液经过皮肤、粘膜、肌肉及导管组织吸收并渗入局部组织中,舒张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改善局部循环,减轻水肿,增加局部抵抗力.药物中的镁离子可作用于运动神经末梢,
17、使肌纤维膜兴奋性降低,还可作用于中枢神经,阻断病理性冲动,从而加强镇痛效果,但若湿冷敷时间过短(30 min)则达不到作用1.另外,可局部注射等渗盐水或选用酚妥拉明局部封闭治疗,以稀释并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钙外渗主要是细胞内溶酶体破裂释放出量水解酶引起的自溶改变,与机体死亡后的自溶机制相同,但不同的是坏死发生在活体内,坏死组织引起周围组织反应,如充血、出血,炎症反应等。肉眼观:坏死组织如范围较小;或即使坏死范围较大,在早期也难以辨认。一般而言,坏死组织混浊而无光泽,缺乏正常组织的弹性,无血管搏动,清创时无鲜血流出,失去正常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等。创面会逐渐变硬、发白,似骨样组织,表面析出白色
18、的微小颗粒,沿钙剂外渗有报道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或用丹参注射液外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等。脂肪乳外渗,形成脂肪小滴,在输注部位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或组织阻塞,毛细血管中可见脂肪栓子,引起皮肤出血。在应激状态下出现高凝现象,血中脂肪乳糜和凝聚成10m上的脂肪球(脂血症的微粒均1m),在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甘油和游离的脂肪酸,后者具有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等化学毒性作用。脂肪栓子阻塞,游离脂肪酸的毒性及创伤组织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出现皮肤红肿、胀痛、出血、渗出、水肿、坏死及纤维性变等。新鲜芦荟、50硫酸镁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脂肪乳外渗,也可用阿托品针剂涂于棉纱上,湿敷在患处;酒精擦试患处。喜辽妥软膏外涂喜辽妥活性成分为多磺酸粘多糖,通过作用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而具有抗血栓形成,阻止局部炎症的发展和加速血肿的吸收,达到抗炎、止痛,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广泛用于浅表性静脉炎、静脉曲张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血肿等,抑制疤痕的形成和软化疤痕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