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实现主体的能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体充分发展的统一。关键词:创设 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学问题意识,逐渐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
2、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一个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深入、有效学习数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一、什么是数学问题情境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发生问题的客观数学情境(刺激模式),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问题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情境。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等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肢体内心的冲突。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
3、使学习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的主动学习主要表现为:在好的问题情境下主动建构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创新意识。二、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1.趣味性。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一开始可展示多媒体课件:一只小猴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
4、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能平稳行驶。一路上小猴上下颠簸样子非常滑稽可笑,学生兴致盎然,带着“车轮为什么要设计为圆形”的疑问,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2.启发性。在学习中产生疑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迁移。比如,在教学“体积概念”之前,可为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与水位升高有什么联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理解并牢固掌握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自身规律等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突破难
5、点的“金钥匙”。3.思考性。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比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的单位后,可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数学课本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学生在测量中会发现测量标准太小、测量次数太多、测量结果不准确等问题,产生新旧知识间的矛盾,继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创造”出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相信随着测量对象面积的增大,学生头脑中还会“衍生”出“平方米”。这种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
6、领悟思想。4.挑战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在数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探索性的问题,创设学生“最近发展区”,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5现实性。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身边的生活”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
7、和力量。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1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乐学。问题源于某种情境,而生动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则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如教学圆的认识,在课结尾时用电脑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并设问:唐老鸭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做成圆形的。接着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车轴不在圆心上颠簸,设问:车轮已改成圆形的,为什么唐老鸭还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
8、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经过学生改进后的汽车上“嘎嘎”直叫,教师语言配合:唐老鸭在谢谢我们大家呢!这个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2现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使数学课堂生活化,让学生活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实践证明: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
9、的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和同学们一起体验了一次环球之旅。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比例尺的应用,会灵活计算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上课之前,我先出示了一张世界地图,告诉同学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而且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并请同学们来做小导游,介绍中国各个地方的风景名胜。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因为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通过亲自动手测量图上距离和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来求出实际距离。3探究的问题情境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并主动建构新知,让学生会学。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做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
10、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品尝到思维成功的乐趣。例如“圆的认识”教学片断:师:(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一些小朋友像图中这样站立进行套圈游戏,比谁能套中小旗。对于这样的方式,你有什么想法?同桌间先交流一下。生1:我认为这样比赛是不公平的,排在中间的人容易套中。生2:这也不一定,站在边上的小朋友也是能套中的。生3:我也认为这种比赛是不公平
11、的,因为每个小朋友离小旗的距离是不相等的。师:站得近总是比较容易套中,看来这样是不太公平。那么站成正方形怎么样呢?(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生1:这样比刚才要公平一些,大家离小旗的距离差不多。生2:不对,这样也不公平。边上四个人离小旗近,角上四个人离小旗远。师:站成正方形还是不能解决游戏的公平问题。要使得比赛公平,你能帮助设计一个方案吗?生:我有办法了,站成圆形就可以了。师(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三幅图):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生:因为不管站在哪里,每个小朋友到小旗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这样的情境,既有生动的情景,又有探究针对性的数学问题,在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感悟圆的本质特征,即感悟“圆
12、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4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个性化地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善学。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大量可以选择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没有直接出示教材中的例题,而是这样进行的: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出1、10、100三个数。师:它们相等吗?你能想个办法使它们相等吗?此时,学生露出惊诧的表情,教室里一下子沉寂下来,一会儿有学生站起来:生1:1元10角100分。受到启发,其他同学也纷纷举起手来:生2:1米10分米100厘米。生3:1分米10厘米10
13、0毫米。师: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等式吗?生4:0.1米0.10米0.100米。进一步推理:0.10.100.100师:看到这个等式中的三个小数,你有什么发现?想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更有价值(师注意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三个小数末尾零的变化上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这样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充满挑战,学生的智慧被激活,解决的欲望被提到十分强烈的程度,更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总之,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具体现象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问题情境为主线,通过创造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以此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帮助他们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为“乐”,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