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全国通用版全国通用版(综合复习综合复习)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填空题 1、产业结构作用:体现了_。答案: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略 2、灾前准备:以地震为例,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_,牢记地震撤离_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答案:应急救援包 路线 解析:略 3、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的_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_。2 答案:矿物质 质地 解析:略 4、完成填空 时间 产业转出区 产业承接区 转移产业类型 20 世 纪60 年代 _ _、_等国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 纺织等劳动力密集型工业 20
2、 世 纪70 年代 _ 同上国家和地区 钢铁、化工和造船等产业 20 世 纪80 年代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此外还有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 家 电、服 装、汽车、电子等产业 21 世 纪以来 _地区以及一些周边国家 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_国家 服装、制鞋、家电等产业 答案:日本 韩国 新加坡 日本 中国东部沿海 东南亚 解析:略 5、草地出现退化时,植被覆盖度降低。下图示意蒙古高原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及采样点植被覆盖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蒙古国面积 156.65 万平方千米,2020 年全国人口约
3、336 万,其中乌兰巴托人口约 160 万。该国城乡人口比例约 7:3。概述该国人口分布的特点。3 答案: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极不均匀,近一半人口集中在首都,城乡人口差异大。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分布特点描述,结合图文信息从密度、方位等角度作答,难度较小。据材料可知,蒙古国面积 156.65 万平方千米,2020 年全国人口约 336 万,说明人口密度小,其中乌兰巴托人口约 160 万,说明人口分布极不均匀,近一半人口集中在首都,城乡人口比例约 7:3,说明城乡人口差异大。综合题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城镇水平变化图(下图)材料二:我国城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表。城市(镇)数量
4、和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个)城市 1978 年 2010 年 193 658 1000 万以上人口城市 0 6 500 万1000 万人口城市 2 10 300 万500 万人口城市 2 21 100 万300 万人口城市 25 103 50 万100 万人口城市 35 138 50 万以下人口城市 129 380 建制镇 2173 19410 注:2010 年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1)分析材料一,说明我国城镇化从 1978 年到 2012 年的变化特点。4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社会经济意义。答案:(1)城镇人口数量堆多;城镇化率不断上升;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19
5、96 年以后城市化水平速度加快。(2)经济意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社会意义:增加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社会进步(住房、医疗、教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解析:本题以我国城市化的相关资料为材料,主要涉及城市化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根据我国城镇水平变化图可知,我国城镇化从 1978 年到 2012 年的变化特点:我国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渐接近世界城镇化水平;1996 年之后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 1996 年之前。(2)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经济
6、意义:城市化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带动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大量劳动力迁往城市,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化。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社会意义:城市化水平提高会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吸纳大量劳动力;城市化水平提高,能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化水平提高,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和谐。7、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 A、B 表示地震波,其中 A 表示 波,B 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5 (2)图中 CH 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 表示 界面,该面以上 C 代表 ,该面以下 E 代表 。(3)图中 F 处,地震波 A 完全 ,地震波 B 速度 并
7、继续往深处传播。F 面是 界面。答案:(1)横;纵;A 波传播速度较慢,且在地下 2900 千米附近消失,为横波(B 波传播速度较快,为纵波)(2)莫霍;地壳;地幔(3)消失;突然下降;古登堡 解析:(1)两类地震波的判断依据是其传播速度区别。A 波传播速度较慢,且在地下 2900 千米附近消失,不能往下传播,说明这种地震波通过的物体介质状态有限,为横波。B 波传播速度较快,为纵波。(2)图示 C-H表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D 是莫霍界面,其以上 C 为地壳,以下 E 为地幔,。(3)图中 F 处,地震 A 波横波完全消失,地震 B 波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说明 F 界面以下介质状态改变,横波无法通
8、过,F 为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地幔,以下 G+H 为地核。【小提示】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 (1)在图 1 中甲、乙、丙、丁四地,可分别见
9、到与图 3 中相似的地貌景观。其对应关系分别是:甲-(填序号,下同),乙-,丙-,丁-。(2)分别指出图 3 中的地貌名称,-、-,若两类地貌在图 2 中均有分布,则最可能位于 处(填字母),最可能位于 处(填字母)。(3)读图 3 中的地貌,试描述该类地貌景观特点 。(4)简述地貌的形成过程。答案:(1);(2)冲积扇;三角洲;F;E(3)V 形谷,峡谷深,两侧山体陡峭(4)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流速减慢,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解析:(1)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山区,河流的源头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河流以下蚀为主,多 V 型谷,对应景观图;乙地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对应景观图;丙地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道弯曲,河曲发育,多冲积平原,对应景观图;丁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处,其地貌是三角洲,对应景观图。7 (2)根据上题的分析,图中地貌为冲积扇,地貌为三角洲;图 2 中冲积扇地貌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处,对应 F 处,三角洲地貌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对应图 2 中的 E 处。(3)改革局上题的分析,地貌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地势起伏大,流水以侵蚀作用为主,地貌特点为:V形谷,峡谷深,两侧山体陡峭。(4)根据上题的分析,地貌为冲积扇,其形成过程是: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流速减慢,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小提示】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