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高考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选择题 1、下图示意某地理研究员绘制的某地区某日某时刻近地面的等温线分布状况,该时刻天气相对较稳定,风向主要受热力环流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此时水库附近等压线与等温线的分布是()A.B.C.D.(2)四地的风向是()A.地西北风 B.地东北风 C.地西南风 D.地东南风 答案:B C【提示】2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等温线的判读及应用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等温线的判读和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和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解答】(1)根据
2、图中等温线分布可知,水库地区气温低于周边地区,则气压高于周边地区。结合等温线和等压线的弯曲原理可知,水库地区等压线上凸,等温线下凹,符合条件的是图和图。B 正确。故选 B。(2)结合材料”该时刻该地区天气相对较稳定,风向主要受热力环流影响”可知,风向受气温的影响,湖区气压高形成湖风,并在向右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地北部为低温中心,即其北部为高压,则地吹东北风;地东南部为高压中心,则地吹偏南风;地南部为高压中心,则地吹西南风;地西部为高压,则地吹偏北风。C 正确。故选 C。2、飞机在航行过程中易受不稳定强乱流影响而发生颠簸,乱流的产生与某种自然要素有密切联系。下图所示为 2006 年 512 月
3、期间由成都飞往拉萨的航行路线以及航行中出现颠簸的位置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006 年 512 月期间由成都飞往拉萨的航班主要飞行在()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3 (2)推测与昌都一拉萨段相比,成都一昌都段发生颠簸次数较多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飞行方向不同 B.植被覆盖差异 C.地形起伏较大 D.山峰积雪较多 答案:A C【提示】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不适合飞行,平流层上热下冷,气流平稳,适合飞行,所以飞机一般飞行在平流层,但 是从此题材料可知该航线路段基本上全段都有颠簸现象,由此可知,该
4、期间主要飞行在气流不平稳的对流层,此题迷惑性较大,要注意。故选 A.(2)成都到昌都段地势起伏大,对流层顶高度变化大导致飞行高度范围内气流运动剧烈颠簸次数较多,整个航线飞行方向都是向西,植被覆盖率应该是青藏高原地区差,这个与高空平流层的气流状况影响较小,山峰积雪应该是昌都到拉萨段更多。故选 C.大气的垂直分层【解答】略 略 3、广西乐业县白洞天坑坑口长和宽分别达 220 米和 160 米,最深达 312 米。冒气洞与白洞天坑相距不到 5004 米,是天坑形成的早期形态。冒气洞口直径仅 78 米,冒气洞与白洞天坑地下相互连通。白洞天坑内的空气与外界连通,温度变化大。冒气洞气温常年保持在 18左右
5、,因洞口时常冒出较浓“白烟”而得名。下图为白洞天坑与冒气洞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冒气洞冒“白烟”最显著时段是()A.夏季日出时 B.夏季正午后 C.冬季日出时 D.冬季正午后(2)推测形成天坑的地质作用顺序是()A.地壳抬升沉积作用流水溶蚀地壳陷落 B.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溶蚀重力坍塌 C.地壳下沉沉积作用水平运动断裂坍塌 D.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溶蚀(3)如果地下河消失,冒气洞的变化可能是()A.不会再“冒气”B.洞内冬季气温升高 C.不再扩大成为天坑 D.“白烟”变淡或慢慢消失 答案:C B 5 D【提示】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地理环境整体
6、性的表现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2)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3)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解答】(1)冒气洞的“白烟”本质是洞内相对暖湿的水蒸气上升冷凝而成。冬季,洞外因冬季风影响气温降低,洞内温度恒定为 18,相对较高。同时白洞天坑有冷空气下沉,通过地下通道进入,迫使洞内温暖空气上升,出洞口后遇冷成雾珠,形成“白烟”,而冬季日出时与正午后相比,日出时温度更低,利于白洞天坑冷空气下沉,冒气洞冒“白烟”最显著时段是冬季日出时。故选 C。(2)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石灰岩经地壳抬升成陆地,流水侵蚀、溶蚀形成巨大地下溶洞;重力坍塌成天坑。推测形成天坑的地质作用顺序是沉积作用地
7、壳抬升流水溶蚀重力坍塌,B 正确。故选 B。(3)地下河流消失后,洞内缺少了水体对温度和湿度的调节作用,所以冬季洞内的气温可能降低,夏季气温可能升高,水蒸气含量会减少,B 错误。但冒气洞本身与外界空气交换弱,冬季气温降低慢,温度还是高于外界,“冒气”现象存在,但是“白烟”因为上升气流减弱和水汽减少会变弱或者消失,A 错误,D 正确。地下暗河消失很可能是地下深处新的洞穴和暗河形成,导致上层洞穴暗河的水流渗流消失,冒气洞仍然有可能形成天坑,C 错误。故选 D。6 4、下图为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甲、乙、丙、丁四处风速最大的是()A.甲 B.乙
8、 C.丙 D.丁(2)此时,上海市的风向是()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答案:A C【提示】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系统与天气 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解答】(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处等压线最密集,等压梯度力最大,风速最大。故选 A。7 (2)风向主要由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决定。读图可知,此时,上海市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与当地等压线垂直)大致由西指向东,在地转偏向力和摩
9、擦力影响下,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偏(上海位于北半球),形成西北风,因此此时上海市的风向是西北风。故选 C。5、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为深水港,该港口由我国投资建设,于 2015 年 2 月基本竣工,2016 年年底全面投入运营。读“瓜达尔港及相关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 X、Y 代表 1 月或 7 月等压线,瓜达尔港 1 月、7 月的风向分别是()A.东南风西北风 B.东北风西北风 C.西南风东北风 D.西北风东北风 (2)春分日上午 9:30(当地时间),瓜达尔港某船员发现自己的影子落在正前方。该船员此时面向的方向是()A.东南方向 B.正西方向 C.西北方向 D.正
10、北方向 答案:B C【提示】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8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解析:判断风向一般做垂直于任意两条等压线的垂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并拢朝向低压,大拇指的指向就是风向,一般偏转 30-45夹角即为实际方向。【解答】(1)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 月份陆地形成高压,7 月份陆地为低压,可判断代表 7 月份等压线,Y 代表1 月份等压线。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因此可判断瓜达尔港 1月份的风向为东北风,7 月份的风向为西北风。故选 B。(2)春分日全球昼夜等长,6 点日出正东方向,18 点日落正西方向,12 点位于正
11、南方向。据题干知上午 9:30 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则影子朝向西北方向;某船员发现自己的影子落在正南方,说明该船员此时面向的方向是西北方向。故选 C。综合题 6、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下图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根据所学完成下列要求。(1)该城市要把大气污染严重的某大型企业从市区迁出。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最适合该企业的新厂址应选在图中的、两地中的 地。在该处建设新厂的利、弊分别是 、。(2)与郊区相比,市区降水比郊区多,形成“雨岛效应”。试结合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说明原因。(3)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
12、城市人工地面。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关于城市不透水面与内涝的说法正确的是 (双项选择题)。9 A城市不透水面利于雨水的收集利用 B内涝可能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 C加高城区防洪大堤可减少城市暴雨 D优化城区雨污管网利于缓解城市内涝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4)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列举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对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答案:(1);利:避免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市区;弊: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污染(2)与郊区相比,市区气流做上升运动,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易冷
13、却凝结,成云致雨,因而降水比郊区多,形成“雨岛效应”(3)B;D(4)下渗(蒸发)地下水增加(地下水位回升);地表水减少,减轻城市内涝;城郊温差减小,城市热岛效应减弱 解析: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位于城市热岛环流的范围之外,有利于避免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市区,最适合该企业的新厂址应选,但也会对迁入地对的环境产生了污染。(2)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原理,市区气流做上升运动,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易冷却凝结,成云致雨,而郊区气流下沉为主,不易形成降水,因而市区降水比郊区多,形成“雨岛效应”。(3)城市不透水面不利于雨水下渗,导致雨水过于集中,造成城区内涝,A 错误。内涝可能造成交
14、通阻塞、财物损失,B 正确。加高城区防洪大堤可减少河流洪水对城市的影响,但对城市暴雨没有影响,C 错误。优化城区雨污管网,加快雨水的外泄,利于缓解城市内涝,D 正确。所以答案是:BD。(4)植被浅沟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可增大下渗量和蒸发量,故主要影响下渗和蒸发。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使下渗增加,地下水增加,地下水位回升;下渗增加,地表水减少,减轻城市内涝;植被浅沟的气候调节作用强,城郊温差减小,城市热岛效应减弱。【小提示】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
15、则是一个10 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水气影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多方面的因素。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下图中图 a 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 b、c 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 10等温线分
16、布高度。(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图 a 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2)简述图 b、c 最热月 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概述沿 40N 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2)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N 沿线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m),40N 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
17、约 400m);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较高。11 (3)内部高于外部,原因是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西部高于东部,原因是西部气温较高、离海(太平)洋较近且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理解什么是“山体效应”,再根据题干提示“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对图 a 的解读,总结形成答案。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图中反映处了曲线整体分布的高度,曲线的变化,曲线分段对比等不同。本题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及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山体为北美洲西
18、部山地。西侧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丰富。由“山体效应”可知,山体内部温度高于山体外部。在依据题干提示“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即可得出结论。【小提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归纳一句话就是“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读图名明确等值线所要反映的地理事物,即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盐度线、等潜水线等;看最大值和最小值,看数值的递变规律,计算差值等,如在等温线图中可根据数值递变规律判断南北半球;看疏密程度,等值线越密集反映地理事物差值越大,相反反映地理事物差值越小;在等温线图可判断半球位置、季节差异、影响温度的因素等
19、,与洋流结合判断寒暖流等。8、读等压面示意图和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 P 中 1、2、3、4、5 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表示气压最高的数码是 ,表示气12 压最低的数码是 ;(2)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 处,气压较高的是 处。(3)若图 P 表示的是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为 (海洋或陆地)。若表示的是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则乙地为 (城市或郊区)。(4)若右图为此时该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判断,和两地中风力较大的是 ,判断理由是 。(5)若右图我国华北地区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从图中可判断,此时地风向为 。答案:(1)1、2、3;4;5(2)乙
20、;甲(3)海洋;城市(4);处等压线密集(5)西北风 解析:(1)同一等压面上压强相等,故 1、2、3 压强相等;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等压面位置越偏上气压值越低,反之越高,故气压最高的是 4,气压最低的是 5;(2)大气等压面根据高高低低规律即可,即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则甲高空为低压,近地面则为下沉高压,反之乙近地面为上升低压,受热形成低压,气温较高的是则为乙,气压较高的是甲处。(3)白天,陆地受热快,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海洋相对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所以甲表示是海洋,乙是陆地。城市排放各种废热,比周围郊区温度高,城市形成低气压区,甲表示郊区,乙是城市。(4)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和两地中风力较大的是。(5)从图中可判断,A 处是高压中心,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转一个角度,故此时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侧,地风向为西北风。【小提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应用 1形成原因 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13 (1)一个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造成()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 形成()热力环流。(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 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3)三个关系 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关系 温压关系:热低压、冷高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