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2022)2022 届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梳理届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梳理 单选题 1、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A 和 a 基因的本质区别是()A两者的碱基序列不同 B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基因 A 和基因 a 分离 C基因 A 控制显性形状,基因 a 控制隐性形状 DA 是由 a 突变而来的 答案:A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A 和 a 是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两者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等位基因 A 与 a 的本质区别在于基因片段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差别,即碱
2、基序列的不同。故选 A。小提示:本题考查等位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等位基因的概念,明确 A 和 a 是基因突变产生的,理解和掌握两者的本质区别。2、根据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进行推理,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A 和 T 含量高的 DNA 分子更加稳定 2 B遗传信息多样性的原因是 DNA 分子中碱基种类的多样性 C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是 DNA 分子结构稳定的基础 D不同 DNA 分子中(A+G)/(T+C)的值不同,这体现了 DNA 分子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DNA 双螺旋结构特点:(1)DNA 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2)DNA
3、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DNA 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A 和 T 之间两个氢键,C 和 G 之间三个氢键,C 和 G 碱基对越多的 DNA 分子更稳定,A 错误;B、遗传信息多样性的原因是 DNA 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B 错误;C、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是 DNA 分子结构稳定的基础,C 正确;D、不同 DNA 分子中由于 A=T,C=G,所以(A+G)/(T+C)的值相同,D 错误。故选 C。3、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
4、肽键 B氨基酸的种类和空间结构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 C变性后的蛋白质仍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D构成 T2噬菌体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答案:C 解析: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 DNA(脱氧核糖核酸)和 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 DNA 与 RNA3 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高温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而使其变性,但不会破坏蛋白质的肽键。A、高温不会破坏蛋白质中的肽键,核酸分子中没有肽键,A 错误;B、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多
5、样性,B 错误;C、变性后的蛋白质肽键没有被破坏,仍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 正确;D、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D 错误。故选 C。4、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染色体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 B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D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 答案:B 解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DNA 和蛋白质,染色体是 DNA 的主要载体。2)、基因在染色体上
6、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4)、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4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染色体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A 正确;B、非
7、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B 错误;C、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C 正确;D、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D 正确。故选 B。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要注意,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5、艾弗里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A糖类 B蛋白质 CRNADDNA 答案:D 解析:艾弗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研究者:1944 年,美国科
8、学家艾弗里等人。(2)实验材料:S 型和 R 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3)实验设计思路:把 DNA 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4)实验分析:只有 S 型细菌的 DNA 能使 R 型细菌发生转化。DNA 被水解后不能使 R 型细菌发生转化。(5)实验结论:S 型细菌的 DNA 是“转化因子”,即 DNA 是遗传物质。同时还直接证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艾弗里所做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通过把 DNA 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同时还直接证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故选 D。5 小提示:本题考查 DNA 是遗
9、传物质的实验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选题 6、1966 年,日本科学家冈崎提出 DNA 半不连续复制假说:DNA 复制时,一条子链是连续形成,另一条子链不连续即先形成短链片段(如图 1 所示)后再连接成长链片段。为验证假说,冈崎进行了如下实验:让 T4噬菌体在 20时侵染大肠杆菌 70min 后,将3H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在 15s、30s、60s、120s 时,分离 T4噬菌体 DNA 并通过加热使 DNA 全部解旋,再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以 DNA 单链片段分布位置确定片段大小,发现 DNA 单链片段越小离试管口距离越近。检测相应位置 DNA 单
10、链片段的放射性,结果如图2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子代噬菌体 DNA 中检测到放射性的原因是标记的脱氧核苷酸被大肠杆菌吸收,成为噬菌体 DNA 复制的原料 B通过加热破坏了 DNA 分子中的氢键,起到的作用跟 DNA 酶类似 C120s 时结果中短链片段减少的原因是短链片段逐步连接成长链片段 D实验中能检测到较多的短链片段为冈崎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答案:ACD 解析:分析题图:图 1 为 DNA 的半保留复制过程,显示复制方向、起点缺口等;6 图 2 自变量有时间、离试管口的距离,因变量是放射性的强度。A、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标记的脱氧核苷酸被大肠杆菌吸收,为噬菌
11、体 DNA 复制提供原料,所以最终子代噬菌体全部有放射性分布,A 正确;B、DNA 酶断裂 DNA 的磷酸二酯键,故通过加热破坏了 DNA 分子中的氢键,起到的作用跟 DNA 酶不同,B 错误;C、图 2 中,与 60 秒结果相比,120 秒结果中短链片段减少的原因是短链片段连接形成长片段,C 正确;D、该实验结果为冈崎假说提供的有力证据是在实验时间内,细胞中均能检测到较多的短链片段,D 正确。故选 ACD。小提示:7、某研究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2P、35S 分别标记 T2噬菌体,然后将大肠杆菌和被标记的噬菌体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分别进行搅拌、离心,并检测沉淀物和悬浮液中的
12、放射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32P 标记的噬菌体 DNA,但不产生只含32P 的子代噬菌体 B甲组被感染细菌内含有32P 标记的噬菌体 DNA,也可产生不含32P 的子代噬菌体 C乙组悬浮液含极少量35S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可产生含35S 的子代噬菌体 D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35S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35S 的子代噬菌体 答案:ABD 7 解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培养大肠杆菌,用32P、35S 分别标记大肠杆菌用32P、35S 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用32P、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悬浮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2).
1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核酸合成组装释放。A、甲组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 P 存在于 DNA 中,悬浮液含极少量32P 标记的噬菌体 DNA,说明这一部分 DNA 没有进入大肠杆菌内;进入大肠杆菌的 DNA 进行半保留复制,所以不会产生只含32P 的子代噬菌体,A 正确;B、甲组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 P 存在于 DNA 中,在侵染过程中,DNA 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由于噬菌体繁殖所需原料来自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且 DNA 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可产生含32P 的子代噬菌体和不含32P 的子代噬菌体,B 正确;C、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
14、所以乙组的悬浮液含较多35S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不会产生含35S 的子代噬菌体,C 错误;D、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35S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35S 的子代噬菌体,D 正确。故选 ABD。小提示:8、已知某动物精原细胞染色体上 DNA 的两条链均被32P 标记,将其培养在不含标记物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如下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丙细胞中有两条染色体被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8 A产生丙对应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前,至少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 B甲中两条染色体分开是由于星射线的牵引,只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 C乙中着丝点断裂并
15、非星射线的牵引所致,该过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 D丙细胞中具有标记的两条染色体可能为 1、3 或 1、4 答案:ABC 解析:分析题图:图甲分离的两条染色体上都有姐妹染色单体,可知是同源染色体分离,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乙分离的两条染色体上没有姐妹染色单体,可判断是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丙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A、因为精原细胞上 DNA 的两条链都被32P 标记,而丙细胞中有两条染色体被标记,可推测该精原细胞先至少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A 正确;B、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需要星射线的牵引,且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甲中两条染色体分开是由于星射线的牵引,只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B 正确;C、乙中染色体着丝点的断裂不需要星射线的牵引,着丝点断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C 正确;D、产生丙对应的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DNA 复制,连在每个着丝点上的两个 DNA 其中一个带标记,另一个不带标记,故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其中一条子染色体带标记,另一条不带,因此丙细胞中具有标记的两条染色体可能为 1、2 或 1、4 或 2、3 或 3、4,D 错误。故选 A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