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实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当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共享。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新知教学环节看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在接触时仍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理解和利用总有一些差别。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比照写出来的比例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视察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有什么关系?”学生大部分把几个比例一起视察探讨,他们发觉更多的是各个数在各项位置的改变状况,而对性质内容的发觉比较滞后,也有少数学生举手示意发觉了,但这部分学
2、生大部分是课前或课上先看了书上内容(纸上得来终觉浅)。假如只视察其中的一个比例,学生才能简单发觉其中的规律,比如性质。所以我再次提示学生是看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有什么关系,不是这几个比例一起看。这样学生最终发觉一个比例中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又找其他几个比例验证,从而确定这个规律,总结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在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还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但是在利用比例
3、解决问题时,出现的困难还是不少。许多学生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背诵的很娴熟,但对于敏捷运用还欠火候。比如依据算式1/35/6=5/91/2写出比例,有些学生就蒙了。其实从算式中应当想到,这是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的写法,倒回去就可以。但学生看不到想不到,在课堂上说明时仍有些学生糊里糊涂。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2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时出示三面国旗,并通过求长和宽比值,引导学生视察,然后提问学生发觉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支配了随堂
4、练习:1、写出比值是1.5的比,并组成比例。2、练习八第一题。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第一步,区分比和比例,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分?学生回答后,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其次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觉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课堂小结: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1、求比值。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课堂上支配了反馈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相识与驾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加,通
5、过学生动手、动脑、视察、计算、自学与探讨等活动,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细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3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依据教材所供应的两组数据,独立写成比例,再联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学问激趣:“我们学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自己的名字,请自学第43页的内容。”学生自学相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相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8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学问。然后再进行激趣:“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好玩的规律,请大家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你能发觉了什么?”“再随意找几个比例
6、,看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好玩的现象?”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觉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终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支配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相识与驾驭。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设疑”、“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设疑”这个环节中,我能从学生已有学问入手,
7、细心找寻新旧学问的联接点,过渡自然流畅。采纳问题解决式绽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觉新问题,探究新学问。“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觉比例的“隐私”,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索、合作沟通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实力。教学设计中还特殊留意发展学生的特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应用”这个环节中,强调刚好应用刚好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慧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子。比例的
8、基本性质教学反思4上周四上了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自以为打算比较充分,于是把本应分为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了。最干脆的后果是没有充分地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一方面,由于课堂是时间比较紧迫,另一方面,我选择了教材练习6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当地完成。因此我也没有发觉有多大的问题。但是,等到周五上完解比例,课堂作业本交上来的时候,我却发觉了许多问题。比如习题2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有不少学生把“3.2:4=4:5”改写成“3.2=4”,明显是把除法转换成了乘法,而不是依据题目要求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其余
9、几小题也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是缘由之一,更为主要的是对比例的基本性质不熟识。最终责任还是在老师,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驾驭比例的基本性质。由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没有过关,自然也影响到了后面的解比例。原来学生对解含有分数的方程就比较简单混淆,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现在再加上许多学生将比例与从比例转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以及内项、外项如何相乘的问题也简单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难度。要解决问题,还得抓住根本。这节课上,我先是对比例的一些基本概念结合详细数据作了复习,再出示比例20:5=16:4,让学生依据比例
10、的基本性质将它转化成乘法算式。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本运用,学生还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很简单就把它改写成了204=516。我又请学生将这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说说除了刚才的20:5=16:4之外,还可以怎么改?有什么规律?起先有学生因为受到概念“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的影响,只能说出20:16=5:4,有些学生心里有不同的想法,却也不敢表达。我于是激励学生将204=516改成516=204,看等式是否仍成立,又是否能形成新的比例。经我这么一提示,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还可以写成5:4=20:16,5:20=4:16,16:20=4:5等。并且发觉只要乘法中的同一边的因数在转化成比例后必需同时是内项或
11、者同时是外项,至于谁在左,谁在右,不影响比例的成立。因此,这也就使等式能转化成多组比例了。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一点难度,将比例的其中一项固定,依据比例的意义或者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另外几项。学生依据刚才的发觉,认为还有一个外项可以先确定,而乘法算式中和4相乘的是20,那么4已经作为外项,20也只能做外项了,剩下两个数16和5作为内项,放在等号的左边还是右边,比例都成立。我有让学生用比例的意义,即通过求两个比的比值又验算了一遍。这样,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驾驭,同时也发觉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在已知比例的一项或几项,要求写出剩余的几项,可用到的方法除了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外,也
12、可以用比例的意义,甚至还可以把比例转化成分数的写法,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51.重视培育学生主动获得学问的实力。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老师没有干脆让学生去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很快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而是设计问题情境,在学生运用已有学问推断出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后,老师告知学生自己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很快作出了推断。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探究学问的欲望被激发了。接着,就让学生自己去视察、找寻比例中内项与外项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举例(包括反例)进行检验,与同伴合作沟通,自己揭示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通过亲身经验的视察比例、归纳猜想、举例验证、沟
13、通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育学生主动获得学问的实力。2.注意培育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小学生解数学题,往往关切问题的答案而不太关切自己的解题过程,更很难自觉地从基本概念动身去思索问题,教学中如何去培育学生从概念动身、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实力呢?在上面的教学中,老师细心支配三个层次的练习:(1)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请你依据“29=36”写出比例,能写出多少呢?(3)用“3、4、5、8”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吗?若不能,请从3、4、5、8中换掉一个数,使之能组成比例。每个层次的练习,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索、进行尝试,
14、再引导学生沟通想法,促进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获得切身的体验,感悟到从比例的基本性质动身思索问题,则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的练习,才能使学生在巩固和加深对数学基本概念理解的同时,渐渐养成从基本概念动身思索问题的思维习惯,培育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6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P3234页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六第5题教学目标:学问目标:学生理解和驾驭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相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分。实力目标: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引导学
15、生自主参加学问探究的全过程,培育学生初步的视察、分析、比较、推断、概括的实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加学问探究的全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发展学生思维,培育学生探讨数学的实力。教学打算: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今日能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特别兴奋,听说同学们都特别聪慧、爱动脑筋,课上主动回答问题。今日,我和在座的领导老师们想看一看同学们的表现如何,这节课同学们想不想证明一下自己?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P32页四幅图。二、探究新知1、
16、比例的意义师问:这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事物?(齐说)这四面国旗出现在什么场合或什么地点?(指生回答)这四面国旗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指生回答)这四面国旗的大小相同吗?说明:虽然国旗的大小不同,但是,这四面国旗都是按肯定的比制作的,那么,我国的国旗法是怎样规定国旗的大小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方面的学问?下面我们就从国旗起先,新学问的学习。请同学们分别写出这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指生回答师板书)请同学们看我们写出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及求出的比值,谁发觉了我国国旗法是怎样规定国旗的大小的?(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是3/2也可以说成国旗长与宽的比是3:2)师问: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两个比
17、,如:2、4:1、6和60:40。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3/2相等。那么这两个比是什么关系?生:相等。那么我们能用什么符号可以把它们连接成等式?生:等号谁来用等号把这两个比写成等式?师板书:2、4:1、6=60:40假如用比的分数形式来表示这个式子也可写成:或2、4/1、6=60/40依据我们写出的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及比值,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两个比并用“=”连接成等式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师小结:请同学们视察板书的等式,揭示: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师:视察这些式子,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比例吗?(找3名同学回答)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
18、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出示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今日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新学问。板书:比例的意义问题:从比例的意义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需具备什么条件?(板书重点符号)推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什么?看大屏幕,刚才我们找出的比都是长与宽的比,现在你能找出这四面国旗宽与长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我们已经了解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来考一考大家:课件出示P33页做一做1题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老师课件演示。2、比例各部分名称师:同学们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那么比例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
19、自学P34页前两行及例题。同时思索(课件出示)什么是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什么是比例的内项?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老师课件演示。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课件出示)4、52、7=106240/160=144/963、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视察:2、41、6=6040思索: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能发觉什么?(可以相互探讨)用下面的比例验证你的发觉:610=91582=205你能用一句话把发觉的规律说出来吗?(找3名同学回答)下面我们计算2、4:1、6=60:40的两个內项积与两个外项积,共同验证一下这三位同学发觉的规律对不对?集体计算后师问:这三
20、位同学发觉的规律对不对?你们发觉这个规律了吗?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视察、计算、验证发觉了数学上一个特别重要的规律,同学们真了不得,同学们发觉的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出示板书,指生读)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就是今日我们学习的其次个新学问。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师:看大屏幕(课件出示)2、4/1、6=60/40问题: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应当怎样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指生回答师小结: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师课件演示2、4/1、6=60/402
21、、4X40=1、6X604、我们已经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你能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推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课件出示:你能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推断10:2与2、5:0、5是否可以组成比例?讲解时可启发:假如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哪两个数是內项,哪两个数是外项,那么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否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因为10X0、5=52X2、5=5,所以假设成立,10:2与2、5:0、5能组成比例,即10:2=2、5:0、55、你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推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课件出示P34页做一做题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老师课件演示6、师:学习到这里,我们学习了几种推断两个
22、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生:两种。一种是依据比例的意义,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种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是否相等。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做一做,信任你能行!1、推断105=2是比例。()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內项的积的差是O、()2、填空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內项是1/9,则另一个內项是()2:9=8:()3、用你喜爱的方法推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P37页5题,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老师课件演示)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或学到了那些学问?五、课后作业:搜集生活中的比例,看看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
23、和基本性质2、4:1、6=3/260:40=3/22、4:1、6=60:40或2、4/1、6=60/40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2、4:1、6=5:10/32、4;1、6=15:105:10/3=15:105:10/3=60:4060:40=15:102、4X40=96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1、6X60=96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比例的意义中,我通过出示课本图先了解图意,再写出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比值,依据比值相等进行国旗法教化。然后
24、依据学校里两面国旗的比,得出两个比相等。最终通过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写出多个等式,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其后通过四面国旗宽与长的比巩固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须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视察,比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新知不知不觉被学生驾驭理解。在相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比例各部分名称我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学习。设计意图是通过重视自学,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内容特别简单理解,采纳自学的方式,通过两个问题检验,培育学生会看书的习惯。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先视察比例式,在思索探讨两个內项和两个外
25、项之间的关系,然后视察发觉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终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验的计算、视察、验证、沟通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育学生主动获得学问的实力。习题设计时,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终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巩固新知,开阔视野,培育学生逻辑思维实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知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需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学问阅历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
26、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和主动情感。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学问简洁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老师的“再创建”,为学生呈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于简洁的谈话间,简洁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视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索,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于不经意的诱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视察、比较、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从前的不知所向到最终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验了一个开心的探究过程,获得了胜利的体验。整节课到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本节课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放在一起
27、学习觉得内容较多,完成教学有些困难,同时比例的敏捷应用题目没有达到预先的效果有些缺憾,同时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多一些题目就好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亲密联系。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7昨天区教研员吴老师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教案,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耐性的吴老师,帮我把课的重点应当怎么突出,难点应当怎么化解讲了一遍。细心的吴老师,还建议我去参考一下国标本中的相关内容。匆忙忙忙不够仔细的我,却遗忘带笔和本子做记录,只能凭大脑记忆思路了,而我当时还没有备课(原本没准备上这课的)。只好从一下班就起先加紧,始终到晚上十一点,教案和课件才完成(先自我反省一下)。总体感觉这篇教学设计的思路比较有条理
28、,一起先复习比的相关学问,由求比值引入依据比值是否相等来进行分类,从而得出比例的意义,而通过视察比例,发觉组成比例的条件。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到要求的比,再通过比例的意义推断能否组成比例,组成的是怎样的比例式,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分,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视察思索发觉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
29、此可得到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终进行小结。上完课后,我自己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而且因为时间的关系,前面问的比较琐碎后面缺少了五分钟让我把最终一道设计好的开放性的题目出示出来。同时我也在反思假如我再上一遍这节课,我会怎么上?我想到的是前面有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说推断思路的时候,可以请一两位做代表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方法已经驾驭了,就不须要请太多的人重复说,这样可以抓紧时间让学生做几道敏捷一点的题目,比如已经比例中的三个项,如何求第四个项,比如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比例。这些我事先也考虑到了,但是没能教学进去,须要以后留意。我还在想,其实
30、这堂课中概念部分的教学并不难,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适当记录一些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回答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整个过程都写下来,否则也是耽搁时间。我想了许多,但想的大多是在希望自己能在前面更紧凑以扩展后面的思路上。原来我还挺兴奋自己在课后能感觉出一点东东的,但后来在听了陈老师的指导后,我才知道自己反思的真肤浅:(陈老师给我的教学设计提了几点看法:1,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陈老师说,可以打开一点,干脆问:你能回顾出以前学过的比的哪些学问?我一听就感觉出了,自己问的范围很狭小,假如那样问,学生的回忆搜寻就被打开了,或许学生不仅能想到比,想
31、到比值,还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称,还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都是和我这节新授课的内容有关联的,复习一下,对于后面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分有很大的好处。我又反思“我怎么没想到呢?”然后我给自己的说明是,怕学生打的太开耽搁时间:(后来我又想,只要学生娴熟,其实口答几句话也耽搁不了什么时间的。哎,我们上课总是会在时间上斤斤计较。不够大气。2,我在教学例1的时候原来感觉挺简洁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自己挺满足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但陈老师就点明,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单价。假
32、如买的本数增多,相应的钱数也就是总价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3,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分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兴奋的。后来想想,陈老师说,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分,而意义上的区分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我一想,对哦,还是自己考虑不完善。而且从意义上的区分说下去后,正因为他们的意义不同,比有前项后项,那么比例中的四个数应当叫什么呢?就可以顺当引入下面的内容比例的各部分
33、名称。4,陈老师提的第4点是我上完课就想到的,就是练习题的开放性不够,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只有意义和性质两种思路,其实还可以用化简比来求,我原来想在开放性的题目中通过让学生自己的探究去发觉的,但没能来及上到这里就下课了,少了五分钟。特别感谢陈老师的指导,为我在课堂教学及内容设计的“广”和“深”上都供应了很大的帮助,让我知道要上好一节课的确很不简单,自己备完感觉好象过程挺流畅了,但其实仔细思索下来,可推敲的地方还有许多,可挖掘的地方也还有许多。感谢老师的指导!希望陈老师朱老师有空的时候多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指导我们,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更好!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8“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新
34、知教学环节并不困难,针对整个教学过程我想说三个方面,一个是新知教学时的问题,另两个都是对教材中的习题的处理问题。其一: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视察前面的四个比例,你有什么发觉?”留意句中的用词前面的四个比例,假如只视察其中的一个比例,学生可能还能简单些发觉其中的规律,比如性质。但是四个比例一起视察探讨,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看,学生发觉更多的就是各个数在各项位置的改变状况,而对性质内容的发觉学生比较滞后,也有少数学生举手示意发觉了,但是我没有让假扮他们马上作答,缘由有二,一是我感觉这部分学生大部分可能是课前或课上先看了书上内容(纸上得来终觉浅),二是举手的人数只有八、九个,
35、面太少了。面对这一状况,首先,我让学生小组内先沟通一下自己的发觉或想法(举手的人略微多了些一半人左右),我还是没有全班沟通,我接着加以启发“刚才我们把一个比例的四个项分为外项和内项,大家看看这些比例的外项和内项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假如有,可以同桌再沟通一下。”在上面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沟通,效果很好。其二:在对教材“练一练”的处理,练一练我没有先练,而是放到了练习十第4题后进行的(基本是整个练习的最终),在学生独立练习作出推断后,我进行了追问:“你是怎样推断给出的4个数能不能组成比例的?”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9用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突出重点,有
36、措施,突出难点有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详细而言,有如下两大特色:1、活了教材,设计者将教学内容分解成2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又都围围着重点来进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学问变成了课堂中的“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学问的形成过程。2、搞活了课堂。课堂的活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内在的活,即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前一种活是显性的,后一种活是隐性的,比较难以达到,它须要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较高的驾驭课堂的实力。本课的活就属于后一种,老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探讨、数量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故而
37、能事半功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较高的教学教化观念教是为了不教。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0今日教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清楚,先由旧知入手,用求比值或化简比的方法来推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接着出示两个按肯定比例缩小前后的两个三角形,并分别标有底和高的长度,让学生依据数据写出比例来,并引导学生视察这几个比例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发觉比例的基本性质,再接着举例验证规律的成立,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最终应用性质。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育,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问题,从而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未曾想学生
38、的想法与老师预设的就是不一样,在本课练习时遭受了他们的“有力阻击”,他们另辟蹊径去思索,而且在那种题型的背景下初听起来好像有些许道理,实属我所未料。题目是这样的:哪一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4、18和12 (2)4、5、6和8第一位学生(金雁蓉)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这四个数都是偶数,所以它们能组成比例。其次位学生(毛逸宁)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四个数中有一个是奇数,所以它们不能组成比例。我的点评:四个数必需都是偶数才能组成比例吗?四个数中假如有一个是奇数就不能组成比例吗?同学们思索一下,你们同意他俩的观点吗?(短暂的缄默)两位学生都是本班的聪慧学生,却都局限在数的
39、外在形式上,看它们是否为2的倍数,从奇数、偶数来思索这个问题,而没有从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推断。看来学生的第始终觉与老师的预想(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推断)不一样。而且经他们两个一说,还把部分学生的思维给牵向他们的思路去了。此刻,是选择老师干脆点拨(请大家先把最大的数乘以最小的数,再把中间两数相乘,看积是否相等,然后再作出推断。)还是接着等待学生有正确的发觉?我选择了等待。果真,一会儿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依据刚才学习的内容,我想到了把四个数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相乘,中间两个数相乘,假如乘积相等,就能组成比例。我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思索推断的。第(1)题6、4、18和12,把184=72,126=72
40、,所以184=126,写出比例是18:6=12:4;第(2)题4、5、6和8,把48=32,56=30,所以4856,不能组成比例。”看来她理解很透彻,已经能学以致用了。“很聪慧,思路清楚,方法正确,讲的特别好,能把前后学问联系起来,依据充分!”“我刚才也是这样想的!”部分学生附和。“我认为我说的还是对的!”毛逸宁坚持己见。“在这个题目中,你的推断刚巧符合正确结论,但推及其它题目呢?好像行不通吧?”我提请他自我反思。他依旧有一脸不服气,在思索怎么有力反对我。我当时为了教学进度没有停留作接着说明。课后想想,我的做法有些不妥,一来其他学生或许会以为毛逸宁的方法也行得通呢,二来也会影响毛逸宁同学后面
41、的听课效果,他卡壳在那里就听不下去了呀!这是一次失败的应对!假如当时我能给其一个明确的反例,不就可以消退他的错误观点了吗?比如我可以这样说:假如把6换成32/5或6.4,它们四个数不就可以组成比例了吗?(或许他还会反对现在有了小数或分数了,而不是原来的整数了!)我还可以这样说:假如把5换成另一个奇数3,总符合你的三个偶数和一个奇数了吧,它们不照样可以组成比例?假如当时我能这样处理,课堂教学会更精彩,学生理解会更深刻,只是当时的处理不细腻、也不才智!留下了缺憾。我们常说应对生成要灵动,可关键时刻还是拿捏不住,在应对时有些措手不及,免不了做些无效劳动,日后有必要更为深化地了解学情,真正沉下去,做好
42、充分的预设再进入课堂才是教学之上策。反思本节课,以后还需对学生的状况做好充分的预设及打算,使自身能刚好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状况,生成更多精彩的课堂。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1许很多多的学问点,使得老师只能用简洁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而学生只是记忆、再现这些学问点,沦为考试的奴隶。其实学问是死的,课堂教学绝不仅仅让学生拥有学问,更应当让学生拥有才智,拥有获得学问的方法。从教化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才智的发展,离不开才智的熏陶。智:是人类个体的相识过程或认知结构,即对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联想、储存很搜寻、提取、操作,或通过此过程形成的认知水平。慧:是人类个体所认知事理的评判过程和评判标准。
43、我校通过创设才智课堂,使教学触及学生的世界,伴随他们的认知活动,做到了“以智促知” 。我教学时留意了以下几点: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学问动身,主动建构学问。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自己选择例子来探究,在探究中发觉规律,得到结论。让学生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唤醒了学生学习中一些零散的体验,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提炼出数学学问。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驾驭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发觉”意识,引导学生参加探讨学问的形成过程,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视察、发觉、自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探究中学习学问,发觉学问,并
44、通过探讨,说出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依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顺当进行。2、用教材教,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因为学生对比的学问了解甚多,所以在探讨“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不是老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探讨,使探讨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加,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归纳法探讨的过程,并渗透科学看法的教化。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索、合作沟通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实力。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重视在练习中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到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慧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5、,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子。3、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推断时,要求学生讲明理由,培育学生有依据思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填写比例中未知数时,不仅要求学生说出理由,还要求学生进行检验,这样培育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和敏捷解决问题的实力,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4、赐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自由驰骋的思索空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法,在开放式、特性化的学习中生成灵感,碰撞才智。正是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课才变得生动和真实,学习才显得如此活泼和有效。数学的学习成了充溢灵性的创建过程,成了放飞心灵的欢乐之旅。课堂已不仅是学科学问传递的殿堂,更是才智培育的圣殿。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2
46、从整堂课来看,把握住了整个流程,抓住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从孩子们的反馈可以看出达到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对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驾驭都很好,并能运用它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教学过程中敬重了孩子是课堂主体这一理念,让孩子们通过视察、思索、沟通,在探究中得出结论并能学以致用。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需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学问阅历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亮点是在学习比例的时候从学生熟识的比入手教学,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新学问的生长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亲自经验学问的发生、发
47、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比例基本性质的学习中,把学问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觉,共性让学生去探究,充分敬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育。同时小组共同探讨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了充分体现数学学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终我支配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爱好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想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告知孩子们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孩子们酷爱数学并能学好数学。本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是在时间上驾驭不是很好,在前面复习导入部分用时过多,加上练习题偏多、偏难,以至于学生思索时间较长,所以整堂课看起来前松后紧。其次,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孩子们的互动不是许多,替孩子们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