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讨论命题展开广泛的结合是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界围绕这如何坚持“第迈上全面建设社国家新征程,向第当前,中国正处于界。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国沃土,个结告中再次强调“两个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简称“第十大报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在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 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2023年第1 期经济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综述温璐菲摘要
2、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继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之际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后对这一命题的再次强调。近年来,学界围绕这一命题展开深入研究,从“两个结合”主体的辩证关系、与第一个结合的区别等角度阐释其基本内涵,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等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讨论这一结合如何推进,批判相关错误观点等,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未来需要继续深入研究这一结合的契合性,立足更高维度拓宽研究视野,探索其实践进路。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
3、化;“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者简介】温璐菲,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中图分类号1 A81:G122文献标识码1 A文章编号1 1 6 7 2-2 7 2 8(2 0 2 3)0 1-0 0 8 5 -0 8中图分类号 A81;G1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6 7 2-2 7 2 8(2 0 2 3)0 1-0 0 8 5-0 8一、“第二个结合”的基本内涵与历史进程的研究梳理目前学界从多种角度对“第二个结合”所进行的理论发展史层面的考察,有助于认知“第二个结合”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性,有助于深刻观照在我国继续坚持和
4、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与历史规律。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 0 2 1-0 7-0 2(0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 0 2 2-1 0-2 6(0 1).86(一)关于基本内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当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紧迫需要而提出的重大论断,其重大理论意义不言而喻。明确这一重要论断的基本内涵是研究的首要问题,这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学界目前对这一重
5、大创新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阐释,既注重研究“第二个结合”两大主体理论的内在意蕴,又辩证地探讨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也重视对这一命题的独特性进行讨论。第一,从发挥马克思主义主导作用视角理解。从这一视角理解该重要论断的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是二者相结合后,推动后者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有学者从二者的相互作用角度出发,阐释了这一结合的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6、,需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第二,学界对“两个结合差异性展开讨论。有学者从五个方面来理解“第二个结合”特殊的针对性和深刻意蕴:更加突出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根基;强调坚持“第二个结合 更加彰显党性和民族性、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基本”与后者中“优秀”部分的结合;指明“第二个结合”是主体之间相互适应、鉴别和激活的更为复杂、有机的关系;阐明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第二个结合 的根本目的(二)关于历史进程的考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升到新境界。学界认为这一命题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
7、也是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目前学界对“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考察,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视角。基于百年党史,有学者分析了“第二个结合”思想从孕育、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认为百年党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关系的认识史和结合史,以党的文献文本为依据,阐明了这一认识史和结合史的发展标识,论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第二个结合”重大论断的三个重要节点。第二,依据党史不同历史分期对“第二个结合”进行历史考察。有学者从党史四个历史时期人手,分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进入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要特征。有学者进一步以“文化论争与新民主主义文化方向的确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步实践与曲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概括了“第二个结合”在四个历史时期的理论建树,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也在其中得以彰显。有学者进一步明确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过程中三个重要历史节点:毛泽东开创了“第二个结合”的历史;中国特汪信砚.百年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出发 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6):5-1 3.欧阳军喜.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
9、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百年实践 J.历史研究,2 0 2 1(6):1 3-2 0.沈湘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 0 2 1(5):9-1 8,1 5 6.沈湘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 0 2 1 5):9-1 8,1 5 6.燕连福,林中伟.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 0 2 2(3):65-75.杨威,上官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证成与发展路向 J.齐鲁学刊,2 0 2 2(4):49-59.87色社会主义与中华
10、五千多年文明的结合深化了“第二个结合”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第二个结合 命题二、关于“第二个结合”必要性与必然性的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由中国社会新的实践与时代要求决定的。同时,这一结合的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在时代性、阶级性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二者结合又为何能够实现?目前学界就“第二个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两大问题进行了闸释。(一)关于必要性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界一致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有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
11、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不仅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向何方”的问题提供指引,还能为其“如何转向”的问题提供题解。有学者指出,当前强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促进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现对内和对外都有吸引力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进而增强文化自信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首先需要扎根于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国情,这必然要求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实现扎根中国大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内在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才能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提升马克思主义“行”
12、的说服力3.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发展,中国共产党要回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时代课题,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现代化转换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给予理论智慧。坚持“第二个结合”,一方面能够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还能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发展4.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鉴和发展。面对愈加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在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站稳脚跟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
13、理念和饱含哲学思辨的和合之道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智慧,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也必能给世界各郑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与逻辑 J.哲学研究,2 0 2 1(1 2):5-1 3,1 2 3.田鹏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理探析 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8.汪信砚.百年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出发 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6):5-1 3.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 0 2 1(6):1 4-2 3.汪信砚.百年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出发
14、 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6):5-1 3.孟宪平,巫祖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维度分析 J.中州学刊,2 0 2 2(8):1-1 0.徐福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意蕴及实现理路 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4):1 0-1 5.徐福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意蕴及实现理路 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4):1 0-1 5.88国的文明发展进步提供借鉴(二)关于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提供“第二个结合”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普
15、遍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必要条件。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更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能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同时,马克思主义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决定了要坚持并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这也决定了其要持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中国的实践发展中完成这一目标。再者,中华民族因具有包容性而不断发展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这种包容性,其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得益于此包容性。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提供二者相结合的实现条件。第一,从理论内涵与具体内容方面阐
16、释二者的契合性。有学者认为,二者在自然观、文化社会历史观、人本观、人类命运观、辩证法思想五个方面存在相融相通之处。还有学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政治思想要素、传统文化的革命话语、知行合一观、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民主体论、共产主义、革命学说、实践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一一对应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两大理论体系的相通之处。第二,从价值理念、文化特质等层面论述二者的契合性。在价值理念方面,有学者认为,两大思想体系共有的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在价值追求、思维方法上的相似,使得二者在互补中实现结合。在文化特质方面,有学者提出,二者在引导人们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上都具有至真、至善、至美的特
17、性,在关注的理论焦点、阐释的基本思想上具有相通性,二者都蕴含着兼收并蓄、吐故纳新、持续创新的诉求3.中国的实践条件与主体条件推动了二者的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的要求,满足这一要求就需要将二者结合,而结合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践工作提供了深厚的理论与文化根脉。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而发展的,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得以丰富。中国共产党不仅坚定信仰并践行马克思主义,而且也忠实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张艺川,杨峻岭.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J.中
18、州学刊,2 0 2 2(2):1-7.颜晓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 0 2 2(1):1 4-25.郑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与逻辑 J.哲学研究,2 0 2 1(1 2):5-1 3,1 2 3.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 0 2 1(6):1 4-2 3.张艺川,杨峻岭.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J.中州学刊,2 0 2 2(2):1-7.李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百年思想演进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
19、会科学版),2021(6):14-22,145.刘志刚.在“两个结合中焕发传统文化新生机 J.人民论坛,2 0 2 2(6):1 2 0-1 2 2.田鹏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理探析 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8.郑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与逻辑 J.哲学研究,2 0 2 1(1 2):5-1 3,1 2 3.颜晓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 0 2 2(1):1 4-25.89传统文化,在新征程上也必然继续坚持推进“两个结合”,为不断取得新胜利而奋斗。
20、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结合基本规律和发展走向的把握,才使得这一重要论断在实践中被提出并且不断丰富深化,又为实践发展贡献智慧?现有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世界文明交流发展的要求等方面研究了“第二个结合”的客观需求,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二者的契合性、中国提供的实践条件和主体条件等方面研究了“第二个结合”的原因。综合来看,二者不仅必须相结合,这是实践发展对理论提出的“现实之问”,而且是能够相结合的,这是两大理论体系对实践要求作出的“理论之答”。三、关于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研究(一)关于“第二个结合 的内容学界围绕
2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了如何继续深挖内容以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进程,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第一准则。第一,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前提和根本原则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及其中国化的方向。第二,实现“第二个结合”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是“主导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援意识”,即明确二者的主从关系。需要强调的是,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推进二者结合。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传统文化研究就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有进人学术研究歧途的风险。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阐发
22、其核心思想理念的现代化内涵,创新其传统美德,使用贴近大众的话语表达,在世界大舞台上弘扬其人文精神,实现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第二,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及其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够发挥当代价值,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成为当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最重要符号和标识。第三,就现代化发展而言,需要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向的维度,把握其现代转向的限度。一方面,需要抵制“矮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质疑革命文化、消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不良倾向”,与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作斗争;另一方面,需要警惕常常打着“文化自信旗号出现的文化复古
23、主义。第四,推进中颜晓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 0 2 2(1):1 4-25.杨威,上官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证成与发展路向 J.齐鲁学刊,2 0 2 2(4):49-59.杨威,上官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证成与发展路向 J.齐鲁学刊,2 0 2 2(4):49-59.王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考察与时代要求 J.马克思主义研究,2 0 2 2(3):120-127,156.郑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与逻辑 J.哲学研
24、究,2 0 2 1(1 2):5-1 3,1 2 3.王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考察与时代要求 J.马克思主义研究,2 0 2 2(3):120-127,156.郑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与逻辑 J.哲学研究,2 0 2 1(1 2):5-1 3,1 2 3.杨威,上官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证成与发展路向 J.齐鲁学刊,2 0 2 2(4):49-59.90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从关系,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25、治国理政智慧,从而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3.“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成果和思想结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注重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思想结晶。第一,理论成果。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思想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生动阐释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学者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既科学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上创新并在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在制度、文化、价值观等方面推进了二者深度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
26、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引。第二,具体表现。有学者从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角度,论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表现。第三,坚持“第二个结合”的巨大成就。有学者具体分析了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独立自主的政治原则、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各个历史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所体现出的“第二个结合”的成就。第四,“第二个结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有学者认为,“第二个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华文明实现了实质性的
27、变革,具体体现在从自发辩证法到自觉辩证法、从直观反映论到能动的认识论,从“今胜于古”到唯物史观、从民本思想到人民主体地位的发展。对这些结合的成果进行剖析,为继续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了理论借鉴。(二)关于“第二个结合”的方式推进“第二个结合”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与方法。学者一致认为,要坚持“第二个结合”的中国化方向,也要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心聚力功能、创新发展功能和继承转化功能,在本质、内容和方法上体现“第二个结合”的要义、新意和真义。还有学者主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精髓,寻求二者的结合方式,实现“优势结合”和“功能互补”。具体而言,需要立足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
28、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也要基于这一命题前者为“体”与后者为“用”的“体用关系”,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三)关于“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指向新征程上,实现“第二个结合”是一个重要时代任务,时代发展也不断对其提出新的课题。继续推进“第二个结合”,在变化发展中需要把握正确方向。学界主要从扎根中国实践和面向世界两方面孟宪平,巫祖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维度分析 J.中州学刊,2 0 2 2(8):1-1 0.燕连福,林中伟.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 0 2 2(3):65-
29、75.郝立新,TongXH.马克思主义如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J.孔学堂,2 0 2 1(4):4-9.姜辉“两个结合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途径 J.当代中国史研究,2 0 2 1(5):4-9,1 5 0.刘强.坚定不移走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路 J.山东社会科学,2 0 2 1(1 0):5-9.刘志刚.在“两个结合”中焕发传统文化新生机 J.人民论坛,2 0 2 2(6):1 2 0-1 2 2.张小平.百年奋斗成就的思想密钥一一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J.人民论坛,2 0 2 1(2 3):1 4-1 9.8孟宪平,巫祖钰
30、.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维度分析 J.中州学刊,2 0 2 2(8):1-1 0.韩庆祥.全面深入理解“两个结合 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 J.马克思主义研究,2 0 2 1(1 0):9 3-1 0 5,1 6 4.91讨论了继续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指向。第一,扎根中国实践。具体而言,需要在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实践中凝聚推动“第二个结合”的合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着眼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沿,“既引进来又走出去”,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形成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新时代青年的合力。为推进“第二个结合”,要立足于国之大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
31、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出反映中国立场、为国际学界所理解和接受的中国理论,实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第二,面向世界。推进“第二个结合”,既需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学理支撑,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用中华文明的智慧助力世界文明,着眼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发展的智慧,进而为当今世界各文明解决遇到的难题建言献计四、厘清对“第二个结合”的错误认知认识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持续与谬误观点进行理论斗争的过程。目前已有学者关注到这一命题相关讨论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认知,并对这些错误认知进行了批判与匡
32、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作出贡献。第一,从整体性视角廓清错误倾向。有学者从“第二个结合”的可能性、必要性、主客体关系、内容、路径5 个方面,集中批判了夸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矛盾对立的“不可能结合论”、主张复兴儒学“正统地位”的“文化复古主义论”、模糊甚至颠倒马克思主义在结合中主导地位的“主次颠倒论”、过分强调儒家文化和汉文化甚至以之指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窄化论”、脱离社会现实谈二者结合的“简单融合论”。纠正相关错误论断,对继续深人开展“第二个结合”的研究工作大有裨益。第二,正确对待“第二个结合”的两大主体。一方面,要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既
33、要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等错误思潮,也要反对“以马代儒”的错误主张;另一方面,要辩证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抵制鼓吹“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也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甚至主张“以儒代马”的错误主张。坚决反对这两种错误倾向,才能在筑牢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推进“第二个结合”。第三,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辩证关系。“两个结合”不是“一个结合”的简单延续和演化。有学者从“两个结合”的内在联系、主要区别、相互促进与转化三个方面阐释二者的辩证关系。首先,从理论发展来看,“一个结合”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深人催生了“两个结合”的命题,“两个结合”是“一个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时代升华;从创新实践
34、来看,“两个结合”的发展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发展创新的进程基本同步。其次,“两个结合”在其对象的性质、功能定位、结合点、结合方式上均存在差别。最后,“两个结合”的联系与区别直接构成二者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上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内在杨威,上官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证成与发展路向 J.齐鲁学刊,2 0 2 2(4):49-59.郑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与逻辑 J.哲学研究,2 0 2 1(1 2):5-1 3,1 2 3.李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百年思想演进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
35、会科学版),2021(6):14-22,145.郑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与逻辑 J.哲学研究,2 0 2 1 1 2):5-1 3,1 2 3.冯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须廓清的几种错误倾向 J.思想理论教育,2 0 2 2(10):41-47.张艺川,杨峻岭.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J.中州学刊,2 0 2 2(2:1-7.92谢同责任编辑:陈梅云机制。只有厘清差别,才能明确“两个结合”的各自侧重点与发展方向,从而为解决新征程上的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五、“第二个结合”命题的研究展望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第二
36、个结合”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成果。需要明确的是,这一结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被明确提出并多次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出现的很多新现象、有待解决的新的时代课题都需要其作出回答。因此,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第一,继续深化“第二个结合”的机制研究。首先,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本质,揭示二者如何相交,阐明马克思主义何处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为马克思主义注人民族内涵、时代内涵。其次,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交集,揭示二者如何相辅,阐释马克思主义通过何种途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开
37、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最后,立足当下中国实践,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相成,讲清楚党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了哪些工作方法、思维方式、战略策略,对解决时代问题、开创历史性成果、形成中国经验起到了何种重要作用。第二,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高度,对“第二个结合”进行整体性研究。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理论总结。更好实现“第二个结合”需要立足于此,阐释其同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之间的联结与关系。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38、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的理论主体,未来的理论研究需要阐释“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联系。最后,面向世界,挖掘“第二个结合”对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解决人类普遍问题的重大作用。第三,加强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进路研究。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对推进“第二个结合”更多集中在理论性层面的阐释,未来对这一命题的研究既需要实现理论性的深化,也需要提升实践进路的可操作性,使其发挥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际功效。需要立足当下现实问题与实践状况,聚焦“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样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展开多维研究,探索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成果落实到实践中的方式方法,形成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特征的实践进路。余卫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辩证关系和实践创新 J.探索,2 0 2 2(3):1-1 4.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