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司法局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一、抓规划落实,依法治理工作实现新跨越一是扎实推进“法治市北”建设。全面落实法治xx建设纲要和创建法治市北实施细则。年初,以区委、区政府的名义制定下发了xx区20xx年依法治区工作要点,从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学校、法律进企业、法律进单位、法律进社区五个方面,对法治创建进行规范和指导。健全领导干部、企事业管理人员、青少年等学法制度,提高学法用法意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规范落实法制副校长制度,为区属各中小学全部聘任法制副校长。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常用法律法规宣传,发挥讲师团作用,定期深入机关单位开展法制讲座70余场次,直接受教育对象达3万多人次。推进以“法治社区为基础、法
2、治街道为主体、法治XX县区为目标”的联创模式,建立了领导有力、各方参与、区街联动、部门互动的工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二是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统一征订各类普法教材3万余册,在全区进行了发放。对125个基层单位“六五普法”工作开展督导检查,落实整改。积极拓展普法工作新平台,依托“市北普法网”、“微市北”微信公共账号、新市北专刊版面等,传播法治理念、推进依法治理。深化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品牌,组织学生代表参与法院审判活动,在寒暑假期间,开展“大手拉小手”普法讲座。利用各大节庆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截至目前,共举行“萝卜元宵山会、平安市北集中宣传日、每月一
3、法知识讲座、老年人权益保障”等各类普法宣传活动2000余场次,参加人员20余万人次。三是探索打造“法治社区”模式。研究制定了法治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规定了达标条件,结合“法律五进”活动,以法治小区为基础,通过设立廉政文化宣传长廊,法治文化演出,法律图书角,社区法律讲堂等不同形式,成立工作督导组,开展评比检查。目前已确定6个社区为创建示范点。对部分老旧楼院,试行成立“协管会”模式,由社区工作人员、楼院党员代表、居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街单位六方组成,义务参加楼院普法宣传,邻里纠纷调解,法律知识讲座等活动,现已成立7个楼院协管会,成效明显。 二、抓组织建设,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新提高一是推进
4、基层建设,加大业务培训指导保障。不断规范司法所建设,完善岗位责任、档案管理等制度,制定司法所考核办法,定期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落实工作例会制度,加大对司法所所长、司法助理员的日常指导监督。协调上级编制部门,统一招录司法行政队伍人员,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加强财务保障,累计拨付办案补贴和工作经费12万余元,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品。落实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两所分离,合署办公”工作模式,并已全部结对,法律服务所发挥专业特长,积极为结对街道办事处提供法律服务。在全区173个社区建成139个社区司法工作室,建成率80%以上,镇江路街道探索打造了“司法行政云服务”中心,登州路街道打造了“司法e站
5、到底”,通过整合普法宣传、依法治理、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职能,更加突出便民利民特色。目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已逐步形成“以司法所为指导、以社区司法工作室为主体、以法律服务所为辅助、以楼院志愿者为补充的四级工作体系。二是健全组织网络,发挥特色调解组织作用。完善以区司法局为中心、街道司法所为纽带、社区调委会为主力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设。健全以化解矛盾纠纷为主线、以调解民间纠纷为重点、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了人民调解质量年和案件质量评查活动,规范办案流程,推进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库、信息库和专家库,实
6、行准入、分级管理、持证上岗等制度,积极开展调解员岗位培训和年度轮训。成立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物业纠纷等专业性调委会,建立“点调制、家居式、联席式、重点式”相结合的联动模式。推动特色调解组织建设,发挥“周大姐调解室、六姐妹调解室、365党员调解室、言和调解室、七老调解组、桑榆调解团”等个性化调解组织作用。开展重大节庆日、敏感时期专项排查调处活动。截止目前,全区共有人民调解组织332个,人民调解员1878人,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492件,调解成功1463件,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8%。三是整合帮教力量,强化特殊人员监管力度。积极推进刑释人员帮扶教育,联合民政、人社等部门,建立社区就业援助直通车
7、制度,并承办全市“刑释人员社区就业援助暖心工程”现场会。充分发挥各街道爱心帮扶协会作用,帮助解决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年内走访社区服刑人员和安置帮教解教对象800余人,为生活困难的36人送去生活用品,协助41人办理了低保申请,协助6人办理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申请。联合帮教志愿者开展帮教活动23次,技能培训8次,并与10名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结成帮扶对子。完善诉前调查、判后交接、出狱衔接、异地托管、危险评估等社区矫正制度。联合区检察院对19个街道开展了社区矫正执法检查活动。通过审前调查评估、规范矫正个案、信息表、保证书及监管协议,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安置帮教对象
8、1018人,帮教率100,安置率98.5。社区服刑人员529人,其中,今年接收298人,开展调查评估331人,对涉及暴力犯罪的42名社区服刑人员已全部实行手机定位监管,无脱管、漏管,无重新违法犯罪。 三、抓服务品牌,民生保障工作实现新突破一是加大律师执业监管力,推进公益服务。落实律所及律师日常执业监管制度,加强律师机构规范管理,通过理论学习、专题讲座、业务培训等形式,提升律师职业道德水平。健全律所负责人谈话提醒和问责机制,发挥律师党支部模范引领作用。建立了律师办案投诉登记查处制度,对发生的投诉及时核查,属律师责任的进行督导整改,并做好当事人安抚工作,未发生因律师执业引起的上访。开展了律师事务所
9、年度检查考核和律师案卷专项评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狠抓整改督查,推动办案质量提高。组织律师积极为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及“百日攻坚”活动提供法律护航,安排律师参与全区信访值班。搭建平台,促成30家律师事务所与区属50家中小企业签订了法律服务协议,开展“法律体检”,解决涉法问题300余个。积极开展律师进社区活动,精心打造“社区公益律师”品牌,为每个街道办事处结对两家律师事务所,签订公益服务协议。通过在社区建立律师公益服务站、开设律师茶座、开办法律讲堂、发放律师联系卡等方式,帮助群众解决法律问题,在阜新路街道恩波社区已试点律师坐班服务,每周1个全天,由两名律师在社区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深受好评。截至目前,
10、组织律师事务所参与各类法律咨询活动120余场次,受益群众5000余人次,为重点项目提供法律服务21次,参与信访值班48次,化解纠纷21起,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二是拓展法律援助覆盖面,实现应援必援。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开展“法律援助在身边、法律维权你我他、情满金秋法援相伴”等宣传活动10余次,通过宣传咨询、发放便民联系卡、在线博客等形式,提高群众对法律援助知晓率。积极探索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新模式,按照应援必援的工作原则,建立“法律援助百分百”服务品牌,拓宽法律援助受理条件,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已经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工作人员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切实维护受援群众的合法权益。健全以区法律援助中心、
11、19个街道援助工作站、173个社区援助联络点的法律援助三级网络,对各站点工作人员开展法律援助明白人培训,成立党员法律援助服务队,为困难家庭提供法律帮扶。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在劳动仲裁院、交警事故科、公检法机关设立了便民服务岗,在检察院公诉科、法院少审庭和公安敦化路派出所建立了法律援助联系点。进一步简化援助程序,对低保家庭、失业人员、外来务工者、生活困难的残疾人、老年人等,免除经济困难审查,对当天受理的案件实行当天审批、当天指派援助律师,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工作目标考核制,开展案件质量监督评查活动,落实奖惩措施。截至目前,共审查受理法律援助案件716件,接待来电来访1920余人次,办结案件658件
12、,基本完成市局下达的任务指标,群众反馈满意率100%,无服务质量投诉。三是规范公证工作制度化,提升服务质量。严格规范公证队伍建设,落实公证管理制度。按照公证法要求,重新推选公证处负责人,结合工作实际,梳理完善涉及作风建设、财务管理、业务办理、办案标准等方面规章制度6项。通过组织开展政治学习、业务培训和座谈讨论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公证人员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诚信建设,深化“诚信为公、立证为民”公证服务品牌,进一步完善便民措施,简化办证程序,缩短办证时间,在阳光服务、微笑服务、规范服务、高效服务的基础上,推行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利民举措。落实公证法律援助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公证费用实行减免政策。提高公证信息化水平,严格办证规范,利用公证网络平台及时上传业务数据。严格公证质量标准,开展案卷评查和争创“零错证、零投诉、零上访”公证员活动,公证办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全年无错假证。积极参与区属项目和全区“百日攻坚”活动,为榉林山、海泊河33号地块项目改造、小水清沟村、双山企业改制等提供便捷高效的公证服务。为区属各拆迁工程依法保全证据公证,提供法律保障。累计参与区属项目改造工程11次,司法强迁36户,参与物品清点、保全证据90余户。第7页 共7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