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例尺 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1、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同时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很有现实意义。 2、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1)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
2、、动手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发展了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2)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二、教法、学法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本课我采用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经历观察探索、概括概念、应用概念、理解概念、拓展深化的学习过程。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大胆设想
3、、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三、 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数学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的发展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我创设了脑筋急转弯的情景,地图描述的地域有没有变形?是用什么方法把这样大的地方画在尺寸见方的纸张上的?使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二、意义构建如果要给我们教室画一个平面图,它应该是什么形状的?请大家在本子上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以谈话的形式,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入手,让学生先估计教室的长和宽,再尝试
4、画出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图形的放缩知识,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师:大家画的图是长8米,宽6米吗?(不是)谁来说说是怎么画的?(展示生的作品)(学生的答案可能有:长方形长8厘米,宽6厘米。或者是长4厘米,宽3厘米。)师: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意)?为什么?(观点一:都可以,因为这两个图的比都是4:3。 观点二:这两种画法一样,但画的大小不一样,一个面积是54平方厘米,一个是6平方厘米。) 师:是啊,这两个平面图,别人一看会知道我们教室的大概形状, 但我们的教室不可能是长8厘米、宽6厘米,也不可能是长4厘米、宽3厘米,你能想个办法,让别人也知道我们
5、教室有多大吗?(生动脑想、动手写、小组合作)2.引导学生汇报:(1)直接写上“教室面积大约50平方米。”(2)在图上标出“长8米、宽6米。”(3) 标上“1厘米=1米”。(4)1厘米怎么能等于1米呢?我认为可以写“1厘米相当于1米。”【设计意图: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平面图,亲身体验当设计师的感觉。在动手实践过程的中,学生已初步感受到“比例尺”的意义。为下面学生理解与把握“比例尺”的含义奠定基础。】 师:看来同学们很爱动脑筋,遇到问题会想办法。其实这个问题里面就藏着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比例尺)3.让生自学课本第48页什么是比例尺? 和同桌交流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其实是一个比,注
6、意谁是前项谁是后项。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分数形式。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和观察比例尺,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4.让生说出自已画的两幅图的比例尺各是多少,是如何计算的。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相应比例尺。5、让学生议一议可以怎样理解比例尺所代表的意义。 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多少?(注意单位要统一)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把图上距离扩大多少倍就是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多少分之一?把实际距离缩小多少倍就是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相当于多少份?实际距离相当于多少份? 三、认真比较,深刻理解 1、比较比例尺,揭示数值比例尺的意义。师:
7、我们把像1:100、1:200、1:10000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它也可以写成1/100、1/200、1/10000,你能说说比例尺1:10000所表示的意思吗?生: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一万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万倍。 2.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会经常见到这样的比例尺,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比例尺。 小结: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可以进行转换.把线段比例尺转换成数值比例尺只要把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简就可以了. 纵观这节课所认识的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相同吗?化简后的比例尺带不带单位? 2、求比例尺时,通常要做什么? 3、化简
8、后的比例尺,它的前项和后项一般是什么形式? 四、巩固练习,灵活运用【设计意图:比例尺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点,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尺意义时,运用实例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口脑并用,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实际含义,为后面学习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五、全课总结师:刚才我们画的教室平面图,你现在有办法让别人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了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叫比例尺了吗?如何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呢?【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 六、布置作业(略)教学反思: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
9、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在学生身边挖掘素材,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比如;在引入阶段,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我们熟悉的教室,并且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画法,把教室的8米画成了8厘米,6米画成了6厘米;另一种是8米画成了4厘米,6米画成了3厘米。然后进行了对比,说出了图形的大小变了,但是形状没变,无论怎么画,我们的教室还是原来的样子,在汇报交流时,恰当地
10、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比例尺的重要性。 二、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到比例尺的概念和怎样求比例尺这一部分知识较简单,况且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安排学生自学教材48页的内容,自学后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在重点处加以点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知道了怎样求比例尺,认识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通过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培养了自学的能力,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好。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此处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学生练习时间偏少。其次是之前环节的设计如果能再灵活一些、机动一些,或者能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等形式来了解比例尺,然后把这堂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用比例尺来解决问题上,课堂也许会更鲜活。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纸上谈兵”不是真本领。通过本次的活动,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对教材的分析及重、难点的把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具备这样的能力时,我们才能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而不是在课堂上“牵着学生的鼻子跑”;也只有当我们具备这样的能力时,我们才能打“实战”,而不是只能“纸上谈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