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中小学数学学科“本色教育”说课比赛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孙 萍上海市普陀区真如文英中心小学2013年7月15日克、千克的认识上海市真如文英中心小学 孙萍一、说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克、千克的认识这一课是上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重量的有关概念。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用眼睛观察得到,只能用感觉来感知。因此,结合教材,本节课的设计我以直观体验为主,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操作体验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对教学目标的分析:知识与能力:1、 认识质量单位1克,初步建立1
2、克的量感。2、 认识质量单位1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3、 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关系:1000克=1千克。4、能够正确地读秤的刻度、正确地测量物体的轻重。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法观察实际情境,认识计算物体重量的计量单位。2、在观察、猜想、活动、实践等体验中积累物体计量的概念。3、通过尝试体验初步探究计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感知数学是有趣和有用的。2、在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对教学任务的分析: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是连续不断地主动建构的过程
3、,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只有通过学生内心的体验和充满自信的努力才可能是成功的。本节课的任务设计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体验实践,合作探究与总结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读一读和做游戏等学习任务,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量感,使学生感知到1克和1千克分别有多重。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较轻的物品用克作为重量单位,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为重量单位。对教学对象的分析:通过前几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直接比较、间接比较等方法比出结果,但是现有的知识经验还没有办法解决一个物体有多重的问题,而重量单位
4、克与千克的引入能帮助学生完整建构知识体系,能使学生体会数值化的过程和好处,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二、说教学过程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应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学科特点、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具体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还有教师的风格和特长等,选用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仔细分析教材,我确定了结合学习任务单的使用,这一教学手段来推进教学。我所认为的任务单就是一块指路牌。在我看来,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找目的地,指路牌往往是重要依据,学习也是如此。35分钟的课堂中,作为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内容、主动参与一定的学习活动,最终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与学习
5、能力。如果学生及时跟进并准确理会课堂需求,那么,“学习任务单”将促进教学目标有效落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任务单”不同于常规的课堂练习,它渗透了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学习任务单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任务驱动”教学。本节课我设计了找一找、掂一掂、读一读、称一称、试一试、辨一辨等6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这6个任务的指引下合作探究、总结达成教学目标。(出示PPT)任务一:找一找找一找零食袋上重量的表示形式。设计意图: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通过在零食袋上找重量,了解到克是一个表示重量的单位。为接下来感受1克和几克做好了准备。任务二:掂一掂1、闭上眼睛掂一掂2分硬币,
6、谈谈你的感受。2、掂一掂两个袋子里的硬币,谈谈你的感受。3、掂一掂零食,它的重量相当于多少个硬币?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1个2分硬币、多个2分硬币、一袋零食等学习任务,让学生建立1克和几克的量感。并初步掌握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为重量单位。(插入视频)一环扣一环的任务要求使学生的思维紧紧跟着老师,在体验中掌握重点,从而顺利地引入秤这一个计量工具。任务三:读一读1、认识电子秤、盘秤和弹簧秤。2、看秤读出物品的重量。设计意图: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不同的秤;另一方面,掌握看秤读出正确的重量的技能,为学以致用打好基础。任务四:称一称1、小组合作,组长组织组员秤一袋糖的重量。
7、2、组长记录糖的重量。一袋糖的重量是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称同一重量的糖,引入千克的概念,质疑后,体会1000克=1千克的进率关系;再通过掂一掂建立1千克的量感,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并初步掌握较重的物品可以用千克作为重量单位。(插入视频)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放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有的同学做记录。 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一袋糖,有的小组称得的结果是1千克,有的小组称得的结果是1000克。通过质疑,得出结论1000克=1千克的重量单位进率关系,在亲身体验中突破了难点。任务五:试一试1、填入合适的单位450( ) 6( ) 110( )
8、 498( )2、谈谈填写重量单位的感受。设计意图:通过完成填单位的任务,使学生正确使用“克与千克”这两个常见的重量单位,在操练中突破难点。任务六:辨一辨信的正文:爷爷: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康,体重已达4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30千克的鸡蛋2个,250千克的豆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4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孙儿:小胖 4月20日要求:1、轻声读一读信的内容。 2、同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3、大家试着改一改。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辨别是非真假的任务,学生通过阅读任务单,找出小胖写给爷爷的信中出现了些什么错误。通过这个学习任务的设计,学
9、生能够体会到单位搞错是会闹出大笑话的,从而养成仔细读题、信心审题的好习惯。板书设计: 克、千克的认识 g kg 1000克=1千克教学效果预计1、掌握知识点效果:、100%的学生能够体会到1克是很轻的,1千克是 比较重的。 、填写合适的单位时,95%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轻的物品用克,重的物品用千克。 、85%的学生能够看秤读数,85%的同学能够掌握用秤称得出重量的本领。2、能力发展效果: 学会学习、学会探究的能力有所体现。3、心理发展效果: 学生对本课内容感兴趣。活动中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逐渐建立互助的伙伴关系,逐步养成积极参与,乐于尝试的探究精神。三、说教学反思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
10、准提出,我们必须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方式多样性,重视自主探索、操作实践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使学生获得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教师要改进教学的方式和策略,为学生完善学习方式提供有利条件。本节课我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手段设计任务单,来传授思维方法。带着任务单开展学习,使学生能及时跟进并准确理会课堂需求,对教学目标有效落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充分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体系。 学生通过完成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任务,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通过大量的操作,如掂一掂2分硬币、以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单的形式称一称一袋糖的重量等,使学生对克与千克的重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1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重量等,这些都不是由老师教的,而是孩子们根据任务单的要求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6 -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