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的密度说课稿(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初二物理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特征,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物理属性。尝试
2、用密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训练分析概念等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密度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3、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通过比值的方法引出密度概念,在实验过程中,由学生自己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亲身体验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4、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自身的物理属性,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学生的学习
3、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创设学习情境:怎样区分表面相同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2、新课教学 学生多数认为可以通过用手掂的方法,也就
4、是称质量,也就是说学生没有考虑体积对质量的影响,那么我们这样反问,一大堆塑料比一小堆铁的质量小吗?这样就会引起学生注意到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体会到只有相同体积的两个物体才可以比较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去考虑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存在着一定关系,进而想探究一下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要探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知道做实验,怎样去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去讨论,得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我们可以分别选取三个大小不同的铁块和铜块,分别称出他们的质量,测出各自的体积,记下数据,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方法确定之后再做实验。实验过程要把数据计下来,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5、: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物质的密度。由此得出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密度= 及 ,再由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和 由水的密度进行单位换算。接着解释水的密度含义: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 千克。重点是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一桶水的密度和一滴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一根蜡烛和半根蜡烛的密度是一样的。让学生体会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3、 巩固练习:练习的设计一要巩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强化水的密度及含义,三,通过选择题的设计,让学生能选择出哪种物质的密度没有发生变化。4 布置作业:作业的设计除了基本概念换算题目以外,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写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板书设计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密度= 水的密度是110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 千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