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学与人生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教学问题诊断一次公开课上的“意外”教学事故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朱灿明2010年11月12日上午,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校园内人潮涌动,彩旗招展,南通市职教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在这里隆重召开。江苏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李国龙秘书长、南通市教育局职社处沙建华处长、如皋市教育局鞠九兵副局长、南通市教育局职社处教科研中心黄斌主任、南通市职教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丁顺前会长及南通市近20所职业学校的代表出席。第三课,与会领导和代表一行100多人,分组现场观摩了学校的心理健康课(执教:曹晖)、主题班会(执教:李艳)、德育课改课(执教:朱灿明)及学生
2、社团活动。与会人员对该校学生在“任务单导学”教学模式引领下所表现出的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张扬个性,尽情享受成功的快乐赞不绝口。在这次年会上,作为省市德育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学校教科室朱灿明主任亲自执教了课改课,向与会代表一展该校原创的“任务单导学”课改模式。执教的课题是哲学与人生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执教班级是该校暑期顶岗实习三个月后刚回校的高二旅游班。为了凸显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性,朱灿明老师利用多媒体,在课件中精心选择了两个典型案例,一是学校引以为傲的优秀毕业生独闯深圳勇创辉煌业绩的周红军,这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正面典型;一是一生诡谲、颇具戏剧性的
3、汪精卫,这是贴近社会的反面典型。课件展示了后者的人生路线图:汪精卫简介汪精卫(18831944)名兆铭,字季新,号精卫,广东番禺人。1901年应番禺县试,中秀才。1903年考取留日法政速成科官费生,次年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受西方国家观念及主权在民思想的影响,“固有的民族思想,勃然而兴”。1905年7月谒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10年3月,北上谋刺清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被判处终身监禁。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经多方营救出狱。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按孙中山嘱咐代为起草临时大总统府就职宣言。1921年任广东革命政府高等顾问、教育会会长等职。次年任国民党本部参议,参加国民党改组工
4、作。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11月随孙中山北上入京,任秘书。1925年2月孙中山病危时受命记录孙中山的遗嘱。孙中山逝世后以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和忠实信徒面目出现。7月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被迫辞职,出走法国。1927年4月归国,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一度与叛变革命的蒋介石进行争权斗争。7月15日在武汉实行“分共”,汪蒋合流,但随后仍一直与蒋明争暗斗,历任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
5、员、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长、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等职。1938年12月离开重庆,发表“艳电”,公开投日叛国,充当了第一号汉奸。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自任主席。1944年11月10日在日本名古屋病死。在老师引导下,同学们经过一番合作探究,很快得出了汪精卫的几个人生转折点:1.1925年前,青年汪精卫,血气方刚,风华正茂,追随孙中山,反清、革命;2.1927年1938年,反共,身居国民党高位,与蒋明争暗斗,长期屈居第二;3.1938年1944年,叛国投日,头号汉奸,可耻下场。也许为了增加典型代表人物的反衬效应,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基础性条件,在教学中老师顺便引进了中国四大美男子的
6、资料,谁知,逆转从此开始,差点不可收拾。因为是高二旅游班,清一色的女孩子,萌动的青春以及对历史的无知让她们竟然对美男子汪精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好感自然生成。在讨论评价汪精卫的人生之路时,全班绝大多数同学竟然异口同声认为汪逆是英雄人物,投日叛国只是他一不小心走上了歪路,有人干脆说是日本人逼迫他干的,他的真心是“曲线救国”,也有不少人认为他长期屈居老蒋之下,有辱男子汉骨气,投日是他奋起抗争、血性所为这是大出备课和老师意料的,何况这是一堂市级公开课呢,后面几十位听课老师知道一场“教学事故”已见端倪,就看授课者任何妥善处置了。更何况这是个政治是非的问题,早已突破了哲学的范畴,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既会影响
7、教师的形象,又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更涉及到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这一根本性问题。对于老师而言,这既是一个教学难题,更是一个考量教学水平和策略的机遇,应该说这样的机遇千载难逢。要么献丑,要么出彩,朱老师知道他已到了艰难选择的一个十字路口。而这是哲学与人生课程的第一课,后面的矛盾的观点同学们还不知道呢。“我们先撇开汪精卫这一具体人物,那么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如何评价一个人呢,不管他是一个历史名人,还是一个黎民百姓,当然得有一个科学、公认的尺度”,朱老师开始进入“雷区”,但如果简单说教,同学难以心服口服,关键还在于引导。借助于同学小时候看待电影、电视剧或小说里的人物时常用的“好人”、“坏人”标准,请同学们分组
8、合作探究总结、展示出来,。“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什么意思呢?”朱老师话锋一转,引发了第二波学生争论高潮。同学小燕说:“譬如我爸爸,我看他非常勤劳,起早贪黑赚钱养家、供我上学,又很节俭,平时总舍不得为自己花钱买衣服,但是我又看不惯他脾气暴躁,老是在外面与人打骂,人缘极差,还经常赌博,这让我很纠结”。她的话让朱老师为之一喜,知道引导的机会来了。他对小燕说:“你说我写,简要列举一下你爸爸的优点和缺点,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帮你参谋和评判,比较一下他的优缺点的数量和质量,好吗?”由此及彼,再让同学们讨论梳理汪精卫的优劣事迹,最后总结得出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的方法。在当天的教后感中,朱老师写道:“今天是我站在讲台上最难熬、又极兴奋的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教师的压力和责任。同学们异口同声汪精卫算得上个英雄人物让我吓出一身冷汗;小燕爸爸的引出又让我有了柳暗花明之感,所幸我抓住了这个良机,成功过渡到了人物评价这一并非本课题的目标却又非解决不可的问题上。尽管消耗了一些时间,压缩了后面的教学内容,但我相信,这节课,我、同学们和听课老师都将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