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二 教学艺术教学活动有着内在的科学规律,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但又不能简单机械地运用科学规律去从事教学实践, 必须创造性地运用规律解决教学实践问题,这就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因此,教学活动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首次使用了教学艺术概念。一、教学艺术的特点和功能(一)教学艺术的特点1形象性(视频链接:链接1、链接2、链接3、链接4 文字链接:链接1、链接2、链接3) 形象性是教学艺术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教师借助于优美的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慷慨激昂的叙述对教学内容进行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手段来
2、实现。形象性要求教师首先具有形象化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形象的语言对教师的思维活动进行再现,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化的知识,教师形象的语言表达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辅助设备呈现知识。例如,利用多媒体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掌握知识。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时,形象性的意义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小学生的思维尚在发展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且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教学艺术的形象性可以延长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情感性(视频链接:链接5、链接6、链接7 文字链接: 链接4、链接5、链接6、链接7) 教师的和蔼
3、、热情、包容、幽默、鼓励都是情感性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情感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高的生存和发展。另外,情感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积极的情感有助于人们接纳外界的事物,消极的情感容易使人们产生悲观的情绪。教师的情感对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愉悦的学习环境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教学艺术的情感性是营造完美课堂氛围的基础,是联系师生情感、加深双方相互了解的纽带。 3.创造性(视频链接:链接8、链接9、 文
4、字链接:链接8、链接9、链接10) 创造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师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还应该是文化的创造者,教学只有具备创造性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教学的创造性由三个方面组成,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对教材的重新组织。教师对教材的呈现不是越具体越好,只有教师对教学内容细化后在此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见解才是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教学设计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案上,每个教师的创造力不同,教案的组织、内容呈现也就不同。具有创造力的教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学实施的艺术性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处理,教学过程并非总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
5、在很多情况下教学过程脱离教师预设的轨道,这时就需要教师灵活机智地处理教学活动中的突发事件,保证教学顺利进行。4.审美性(视频链接:链接10、链接11 文字链接:链接11)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表现在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教学艺术的内在美主要指教师讲授内容具有科学性,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形式之美。教师循循善诱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对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的细心爱护等都表现出教学的审美性。教学艺术审美性要求教师首先具有热爱学生之心,教师只有真切地关心学生才能从内心中表达出对学生的关切,从而发掘美的教学素材。其次,教学艺术的审美性还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感知力,抓住教学中美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
6、能力。 (二)教学艺术的功能1教学艺术具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功能 “教学艺术以其情理交织的特点和极具感染力的审美形式,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以及课堂讲解的生动性都是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教学艺术对学生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同于说教式的教育,是在“无为”的表象下体现“有为”的匠心。这可以淡化教育的痕迹,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在积极的气氛中,培养良好的情感,使学生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是较明显的。教学艺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在教学中,情感起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教学艺术重在以情感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
7、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就会增加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力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意志和道德品质。” 2教学艺术具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力的功能 教学艺术的审美特点和情感的特点使教师在传授教学内容的时候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火花的碰撞,无微不至的关怀,无不为教学活动增添了许多情趣,所有这些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直接的作用。 教学艺术还具有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功能。教学艺术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底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多融入教学当中的知识细节涌入学生的大脑。学生会遵循着自
8、己的兴趣爱好在不知不觉中探索知识的奥秘,这种乐学的情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3教学艺术具有培养学生的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功能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应该懂得如何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知道如何塑造学生、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教师的外在美,如优美的行为举止、得体的衣着打扮以及教师的内在美,如大公无私的思想品格,正确的人生观,乐业敬业的工作态度等这些都会深深地影响到教育对象,让学生领略到美好事物给身心带来的愉悦之情,激发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4教学艺术具有推动教学过程进展的功能 教学艺术的情感性使教学活动变成师生情感相互沟通的重要环节,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互动使他们彼此关心、相互
9、尊重,这种以平等为基础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原本平淡的教学活动变得趣味横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二、教学“双声”语言艺术的表达技巧教学双声语言分别指教学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双声语言是教师基本素养的外在体现,也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良好的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的最终效果。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倾向于对教学有声语言的研究,使教学无声语言遭遇冷落。这种偏狭的思想曾一度影响了我们的教学质量。随着我国新的课程改革纲要的执行,我们逐步认识到,教学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同样重要,这一研究领域方兴
10、未艾并逐步在教学实践中寻求飞跃,教学双声艺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教学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教学的有声语言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语言表达上我们要注意语音和语意两个方面。 (1)语言的表达技巧 语音上我们应该从发音、节奏、音调几个方面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 第一,发音技巧。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说话的声音比较大,且说话时间较长,掌握一定的技巧对声音加以控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的教师存在这样的心理,声音越大教学效果就越好,许多教师由于用嗓过度致使嗓子沙哑,不但对身心造成伤害,也影响了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声音过大或者
11、过小都存在弊端。我们知道,呼吸是发音的基础,讲课时教师要学会通过调节呼气和吸气进行发声,声音大时就深深吸气,声音小时就轻轻放松胸腔,调节气流。 另外,教师的吐字发音要清晰,含糊其词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歧义。要做到发音清晰就需要在平时加强阅读训练,阅读时声音尽量洪亮,速度缓慢,久而久之就会达到理想的发音效果。 第二,节奏技巧。教师语言表达要有节奏感,实践表明教师的语言速度以每分钟90120个字左右为宜,太快或太慢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语言的节奏受情绪的影响很大,例如一些执教时间较短的年轻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紧张情绪,这时教师的语言速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加速。相对而言,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教学语言
12、节奏把握恰到好处,不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学语言的节奏要遵循客观事物要求,当教学内容比较难时,教师就应该放慢教学语言的速度,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当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年龄较小时,也应该以缓慢的语言速度和学生进行互动;而当教师讲到教学重点处或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时,抑扬顿挫、孰慢孰快?的语速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音调技巧。音调是指语音的高低。语音高低取决于声带的长短、厚薄和松紧程度。一般来说,男子的音调较低而女子的语调较高。但是不论男教师还是女教师都应该重视音调的把握和调节。音调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疲惫状态起
13、到一定作用。 当学生出现疲惫状态时,教师应该提高音调,唤起学生的注意,消除疲惫心绪;当教师讲到慷慨激昂之时,音调会不知不觉地提高,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激发;当教师讲授一般内容时,音调应该缓和、平稳。根据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听课状态调节音调才能把握住音调的精髓。 (2)语意的表达技巧 优秀的教师讲课循循善诱,每一堂课都好似在叙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娓娓动听;普通的教师讲课平淡无奇,枯燥乏味。因此,语言的引人入胜、波澜起伏不是单靠语音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掌握一些语意的表达技巧。 第一,语意表达要准确科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学是一种神圣的义务,是一门丰富的艺术,也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教学语意
14、的表达要科学、准确无误。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活动,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细节都深入学生心中。教师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深刻性、准确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含糊其词、词不达意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一个语言表达准确、专业、科学的教师会激发学生的敬仰之情和崇敬之心,学生被教师的知识素养吸引,不知不觉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 其实,教师语意表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来自教师内在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广泛,喜爱博览群书的教师很容易掌握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内容准确科学地传授给学生。而对于知识底蕴比较薄弱、兴趣单一的教师有时会对教学内
15、容把握,或理解肤浅,或出现偏差,表达出的语言自然会缺少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加强教师的文化修养、拓宽教师的兴趣爱好是提高教师语言表达的重要途径。 第二,语意表达要亲切文明。亲切就是在教学中语言表达要充满感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文明是指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礼貌谦虚。 教师的亲切语言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的声色俱厉虽然会在表面上“恐吓”住学生,但是无形中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来说还会产生叛逆心理。相反,如果教师取而代之以微笑的面孔、关切的话语、温暖的鼓励和真诚的教诲不但能让学生认清错误,还会融
16、洽师生关系。 教师的语意表达要文明。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要追求文明,教师的文明用语渗透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熏陶。学生要尊敬教师,教师也要给学生以尊敬的回馈,不以教师的姿态自居,这样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之情会更加深厚。 第三,语意表达要生动形象。“例如,一位教师发现他的学生总把“染”字上角的“九”字写成“丸”,在纠正时他说:“染字中的木,指染料(来源),表示染东西要加水,九表示染东西要经过多次。造这个字时,染东西不能一次完成。我们在染东西时绝不能给染料加水、加肉丸,绝不能把表示多数的九写成丸。”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了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指教师语言表达栩栩如生,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
17、化,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无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教学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是语言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有时无声语言比有声语言的作用更加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呢”? (1)服饰打扮(文字链接:链接12) 虽然现在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的许多学校都开展“粉妆工程”,但是我们对上述案例中教师的装扮仍持否决态度。教师是知识和美丽的传送者,这里的美丽要有“度”的控制,美丽不等于时髦,更不等于浓妆艳抹。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把握装扮的尺度呢? 从衣着方面,我们认为教师的衣着首先应该整
18、洁、干净。其次,衣着样式应该以休闲又不失正式为主,衣服的颜色要素雅,不宜花哨。衣服要宽松,无论男女教师尽量不着紧身服装或者透视装,既不美观,也有失教师的庄重;从发型来看,教师的发型应该以整齐、清爽为宜。现在,许多年轻教师都喜欢追求奇特发型,或者对头发进行大肆漂染。这样做既不美观,又会给学生带来误导;从妆容来看,教师的妆容要清新淡雅,不宜浓妆艳抹。总之,教师的衣冠要整洁、朴素端庄,体现出为人师表、落落大方的高雅气质。 (2)面部语言 “从教学的性质与特点来看,教师在教学中的面部语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平常的或常规的面部语,这是基本的面部表情要求,教师要做到面部表情和蔼、亲切、热情、开朗,这是教学的较
19、稳定的面部表情模式。教师从日常与学生见面说话到正式课堂教学,都要保持这一基本的面部表情。另一种是变化的面部语,即随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而变化的面部语。如随课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或者随课文故事情节的变化,或者因与学生发生感情的、思维的共鸣而产生的表情的变化,等等。如果说前一种面部语是平直的中线的话,那么后一种则是沿中线上下波动的波状变化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交替运用两种面部语言。当教师讲到慷慨激昂之处时,面部的表情要激动;当讲到庄重严肃之处时,面部表情要凝重;当教师讲到轻松愉悦之处时,面部的表情要舒缓。教师的面部表情要为教学目的服务,而当情节结束的时候,教师的表情要立刻回到中线状态。 (3
20、)身姿语言 身姿语言主要指人体的身体躯干发出的信息,通常我们将身姿语分为站姿和走姿两个部分,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将身姿语划分为更加细致的内容,这里我们只讨论其主要部分。 第一,站姿。教师在课堂上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站着的,站姿在教学中也很重要。良好的站姿会增添学生对教师的美好印象,我们可以试想两位不同的教师:一位教师身体挺拔地站在讲台上,另一位教师则弯腰弓背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会偏爱哪位教师的表现呢?答案可想而知!教师稳健挺拔的站姿可以无形中增添学生的敬佩感和爱戴之情。炎炎的夏日,教师虽然汗流浃背但仍然挺直地站立在讲台上的时候,学生会被教师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的精神所感染,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教
21、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所有的这一切都在站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走姿。教师走路的姿势在课堂中也必不可少,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行走既可以起到调节放松作用,又可以通过走路调整和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但是,课堂上的走路不同于平时的走路,教师走路的姿势要平稳有力,不宜蹦跳(除配合教学内容外);在速度上,走路要适中、有节奏。教室的空间有限,走路太快会让学生目不暇接,扰乱学生的思路;在走路频率上,教师应该配合教学内容或身体状态进行把握。 (4)手势语言莫沙说:“好的手势能够使语言表达生动、清楚,并得到强调。”在教学中,教师的手势语言对解释教学内容,增进师生情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手势语言要自然。
22、手势语言是教师内心情感的流露,只有发自内心的动作才是自然的。在不需要手势语言的时候生搬硬套会显得牵强呆板。其次,手势语言要经常变化,但是不能过于频繁。手势频繁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适得其反;固定不变地反复使用几种手势也会让学生乏味。另外,手势语言要因人而用,教师的性别、身材、年龄不同,使用的手势也各不相同。三、教学启发的艺术在我国,“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的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朱熹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在我国教学历史上,教育理论著作学记,也对
23、启发及其艺术做过精湛的论述。在国外,启发艺术也有着久远的历史。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时不喜欢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对话或提问帮助对方认识问题,他把这种方法称为“精神助产术”。无论是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还是谈话法,都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得出问题的答案,这就是西方早期的启发教学思想。比喻启发法(视频链接:链接12、链接13 文字链接:链接13)比喻启发法指教师在启发过程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达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目的。比喻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比较广泛,许多优秀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比喻启发法。比喻启发法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教学内容
24、生动形象的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普通教学方法有时难免存在枯燥的问题,比喻能够将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生动形象的比喻对学生理解知识、记忆知识、运用知识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运用比喻启发法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比喻要恰当;第二,比喻要适时。所谓比喻恰当,是指教师运用的比喻要和教学内容相符,偏离教学内容或脱离教学内容本质的比喻都是缺乏生命意义、徒劳的比喻。这类比喻不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相反,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所谓比喻要适时,指教师对事物的比喻要
25、把握时机,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当教师发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时,或是发现学生产生比喻的需求时,教师就应该适当地进行比喻,反之,则显得生搬硬套,失去比喻应有的光彩。 2类比启发法(视频链接;链接14、链接15、链接16 文字链接:链接14、链接15)所谓类比启发,就是教师根据两个对象的某些属性的相似性,从已知的属性推断出其他事物的相应属性。也就是说,教师将两个有关联的事物或者知识点放到一起,让学生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观察出两者之间关系,从而探究出问题的结论。 3故事启发法(文字链接:链接16、链接17)所谓故事启发,就是教师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到启发。故事启发的效果和教师讲述
26、故事的生动程度以及故事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有关,教师讲述的越生动,学生的兴趣也就越浓厚,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教师选择的故事与教学内容相关程度越高,针对性也就越强,启发的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教师在运用故事启发法时,故事的选择、讲述的生动性都是运用此方法时应该注意的地方。4表情动作启发(视频链接:链接17 文字链接:链接18、链接19)表情动作启发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无声语言,如面部语言、身姿语言、手势语言等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将“无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心领神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5励志启发法(文字链接:链接20)励志启发指教师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从而激发学
27、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了一个高远的教学意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效果的取得与励志启发法密不可分。教师通过励志启发法为学生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对学生产生无限的激励作用。6反叩启发法(视频链接:链接18、链接19 文字链接:链接21)反叩启发指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不作正面的回答,而是通过反问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从而探究出对问题的解决策略。四、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艺术实施策略(视频链接:链接20、链接21、链接22文字链接:链接22)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
28、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又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作为教学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必须掌握科学地实施探究学习的策略,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呢? 1探究的开端:营造氛围、激发欲望(文字链接:链接23)探究氛围的营造既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又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正如上述例子所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是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的主要任务。其次,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29、帮助者,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对取得理想探究成果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赞赏;而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能声色俱厉,横眉冷对。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通过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寻找思路偏差的根源,耐心指导、冷静分析,使学生在不骄不躁、不气不馁的心境之下愉悦地完成研究的任务。2探究的过程:创设情境、激活思维(文字链接:链接24) 我们可以看到,探究情境的创设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心理的特点,循循善诱,将学生逐步引入探究的境界中来,当学生沉浸在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环境中时,自然而然的就被知识吸引,产生积极探究的心态,勇于探究、乐于探究。 另外,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30、教师还要把握住时机,引导学生探究。探究时机的把握要求教师不但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逻辑顺序安排,还要求教师恰当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当问题设置较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留出相应的思考时间,只有经过深刻思考的探究结果才更有意义。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的点拨、解释无不为学生思维的拓宽、兴趣的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 3探究的深入:小组合作、巧妙解疑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探究的主要方式也是其主要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多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不同的学生通过相互合作自发组成小组,这样既为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创设条件,也很好地实现了优势互补。教师在小组合作的探究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教
31、师需要捕捉发人深思的问题,帮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巧妙地解开学生的疑问。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信息资源,例如,提供和探究主题相关的参考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思路偏差或中断时,教师应该及时参与到小组探究中来,帮助学生纠正思路。4探究的结尾:全面总结、激励评价探究的结尾意味着对探究性学习的总结、评价,既是探究性学习的收尾工作,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所谓收尾工作,指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实际探究的情况归纳总结探究的重点,使学生明白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具体收获,学会了哪些新的学习内容,掌握了哪些方法,在哪些地方进行了创新,在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等等。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
32、探究性学习的宝贵之处。另外,所谓学习的开端,指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结果进行梳理的同时对学生的探究精神给予鼓励和赞扬,对探究的结果进行系统的评价。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因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不同,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享有平等的探究机会,得出个性化的探究成果。这一成果的得出是学生和教师奋斗的硕果,为下一次探究打下伏笔。在很多时候,先前的探究成果总是为后来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下一次探究性学习的开端。 这里,我们只是提供一些探究性实施策略的思考线索,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具有无限创造潜力的领域,注意总结、提升理论、勇于实践会为探究性学习注入更加新鲜的生命血液!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