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政治课中的问题教学法之我见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在推进素质教育、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学要改革的呼声日益突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基本上是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严重影响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要想从根本上转变这种状况,我个人认为,借助课程改革的契机,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积极使用问题教学法,不失为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与问题教学法谈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与做法。问题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问题,巧妙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敢于提问,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2、通过师生的互动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和模糊观点,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科学的提出问题,问题的科学设计是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因此,必须注意问题设计的技巧和基本原则。首先,设计的问题要层次分明,难度适宜。这是因材施教原则的需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问题设计是为了在认知的基础上推向知识的深层次思考。问题太容易,无助于学生积极思维;但是难度太大,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不知如何回答。所以,问题应设在适中的水平。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新颖,具有启发性。用新颖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问题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兴奋点,问题的依靠点是学生的疑惑点,问题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作为正在形成某种智力的契机来培养,从而使学生信服政治课是有趣的。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引进一些能吸引人的、新颖的教学材料,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欲望。再次,问题的设计要实用,具有针对性。在设计问题时,定要搞清楚为什么这样问?能服务于教学的哪点?这样,所设计的问题才能具有针对性。在具体操作上一是根据教材设问,或在核心处设问,或在热点处设问,寻找问题的切入点。二是根据学生实际设问,不断设计出富有价值、难度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是问题教学能否实施的前提条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出问题是个很重要的技术问题。提问的方法和作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是以问助
4、讲;二是以问深化;三是以问纠偏;四是以问沟通。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提问时,语言要精炼明确,使学生确切地掌握教师的要求,要使学生注意和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民主、宽松、自由的态度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来进行。学生分析讨论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一是学生思考,直接回答;二是当堂讨论,师生共同寻找最佳答案;三是课堂辩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糊涂认识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要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使用问题教学法,我认为应注意以下
5、几个方面:(一)、处理好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关系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说,学习的要义是在物质和社会生活中“经验现实”、“创造观实”。这就从学习观的角度为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教学是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这意味着从为掌握而教向为发展而学的转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交往互动中进行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提供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协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明确自己的新角色,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用自己的智慧支撑这环境的持续展开和不断深化,其中包括创设引发学习动机的问题环境、引发促进学生认知图式改组和同化
6、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合作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组合或认知加工,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巩固已有知识,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师与生、生与生、个体与群体的相倚互动关系是教学赖以存在并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交往是师生间、学生间,教学内容和相关信息与教师、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应答。合作交流意义的建构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调整学生群体间的交往行为、开展合作学习为重点,着力营造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思维共振的“交往场”。正是在这种“交往场”中师生互动、共创与共生,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二)、更新教学观念,
7、开启“问”的闸门,提高“问”的艺术。“问”可以说是问题教学法实施的最基础、最核心的东西。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提出、没有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就谈不上“学”,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就无从淡起。因此,开启“问”的闸门,提高“问”艺术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实施问题教学法之前,我认为教师自身应做好如下准备: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培养的目标指向和重心应从“学”转移到“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人类完全是从自我教育中取得进步的每个人的心智必须多少照同样方法取得进步。”教师鼓励学生探索、推论,
8、就是鼓励学生多“问”。二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明确自身在新形势下的“角色”。要抛弃传统教学的“一言堂”的做法。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永远是主角,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则只是被动地听。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于全社会都持有这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这种陈腐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问”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功能观。时代的发展,决定了现代教师所传二三道,所授之业,与以往相比是大不相同的,自然所解之惑也是不样的。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
9、的角色应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改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典范,合作教学的领导者,学生理智、社会和情感方面的指导者。有了新的角色意识,教师才会不断深化“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的感觉,才会意识到在信息化时代,一个班学生的信息占有量远远超过一名教师,进而才会自觉树立终身学习、始终站在知识前沿的观念,不断地关注社会实际,注重各个学科知识的吸纳,包括人情世故和常识,才可能大致地但不会令所有人满意地履行教师的使命,也才会促使自己去不断研究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增加鼓励学生“问”的积极性和内驱力,进步促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围绕“问题”互动合作,共同提高。三是,教师要树立和创设平等
10、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问题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创造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环境。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沟通,它不仅是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
11、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说,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是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做好以上准备的基础上,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开动脑筋,提高提问的艺术,进行创造性的提问。在课堂提问中,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还是变换角度,采用迂回策略?不同的方式,效果也就不同。前者的优点是设计简单,意图明确,缺点是往往是显得单薄、呆板。而采用曲问、倒问、探问的方式,可以使提问富于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谓曲问,是指不针对疑点直接提问,而是从某侧面出
12、击。通俗地讲,就是教师的本意是解决甲问题,却不直接问,而提出乙问题,甲问题也就不答而解。所谓倒问,是指教师不从正面提问,而是从相反方向提出假设,让学生通。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所谓探问,是指紧随学生的回答之后,教师提出另一相关问题以刺激学生透过先前答案深入思考的种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举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能问”、“会问”。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
13、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陶行知先生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质性的东西就是教会学生敢问、能问、会问。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开端,而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都存在。知识只有围绕问题而展现开来,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进而才真正成为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使其存在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使教育时时处处都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张阳在创造教育的问题教学法中说:“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
14、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寻根求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可见,发现问题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教会学生敢问、能问、会问呢?首先,应解决如何教会学生敢问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现在我们的学生不敢或者不愿问问题的原因。有些同仁认为,造成目前我们的学生不敢或不愿动脑或不愿提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教育缺乏学生动脑的“时空”,缺乏开发学生思维的“家庭作业”,是大原因。同时,一些问题注重对学生的具体指导,而忽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换句话说,重视“答”的训练而忽视问的培养与指导,也是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我们老师自身在很大程度上缺
15、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话意识。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敢问,教师就要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其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应当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问题意识应该是其基本意识。因为,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就获得了成果。不仅如此,问题还可以激活思维,思维激活了,课堂绝不会一潭死水。被激活的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出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促进学生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创造性,有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养成民主意识,在教学活动之中,要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告别传
16、统教育模式之下的唯我独尊,居高临下、不可冒犯、我讲你听的教师形象和观念,克服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出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做到以上两个方面,就可以基本解决学生“敢问”的问题了。那么,如何解决学生能问的问题呢?要让学生“能问”,就必须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教师“满堂灌”、“言堂”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把学生当作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问的权利;另一方面,一个人占用了全部的课堂时间,剥夺了学生问的时间,学生就不可能有机会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要解决学生能问的问题,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还时间于学生,还提出问题的权利于学生。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新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机
17、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信息源”,不要让课前精心准备的问题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种手段。因为,“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如何解决学生会问的问题。要教会学生会问,就要求老师既要以问引问,更要提高质量问题的范围。如果老师在引问过程中能经常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范例,学生就会在老师引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这些问题的发现以及思考的范式,从而缩短创造性问题的时间:教学生会问,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教师需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吓倒自己。要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即是说,教师不是给学生灌输既定的知识和答案,而是经常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教学生会问,在教学实践中,我将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的提问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常,在竞争的条件下,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流畅性都与非竞争条件下不同,竞争氛围可转化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它可增强学生提出富有新意义问题的动机。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增强学生踊跃提问的信心与兴趣。当然,教会学生会问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摸索。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