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走上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征程:在模式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指导,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巩固法治建设的红色基因,让法治建设形成党的领导、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德法共治、本土特色“五位一体”的法治模式;在路径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坚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党的领导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结合、本国国情和他国先进经验结合,努力实现历史传统和现实实践的结合,体现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关键词:法治建设;法治道路;人民群众;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中图分类号:D92
2、0.0随着经济发展,中国进人新时代,国家治理也朝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向迈进。党制定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宏伟蓝图,不断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建立完善的法治制度,惩治司法腐败,确立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要从基本内涵、主要特点、理论渊源和发展路径等方面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进路。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时,不断吸取传统法治文化的精华,不断借鉴他国法治建设模式的成功经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建设经验,把握了国家治理的宏观走向,改变了传统法治治理模式,构建了全新的法治治理模式,努力推动建立法治国家和
3、法治政府。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学理论的新概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治建设的新思维、新纲领。”11党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期望通过法治建设解决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需求。(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涵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指南。“要推进法治中国,就需要以培育法治的社会根基为立足,重建价值观体系、重塑体制机制、收稿日期:2 0 2 2-11-
4、3 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4 0 年中国伦理道德数据库建设研究”(18 ZDA02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问题哲学理论前沿与理论创新研究”(18 ZDA026)作者简介:孙全胜(19 8 5),男,山东临沂人,研究员,哲学博士,经济哲学博士后,从事当代中国法治史、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文献标志码:A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涵及模式文章编号:10 0 8-7 9 6 6(2 0 2 3)0 2-0 0 0 1-0 8重组社会结构和塑造公民品性。”2 中国是人口大国,法治建设任务艰巨,法治治理难度很大,党经过历史和现实的重重考验,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法治道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
5、实行人治,一些地区出现了腐败现象,呼唤社会从人治走向法治。马克思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改造作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体现着历史和现实进程的走向。人民赋予了党领导国家的权力,党领导法治建设符合人民群众的期望。法治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牢固的社会主义制度做根基。社会主义不只是理念,更是实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法治建设的核心要义,能够促进法治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结合。法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
6、义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现阶段主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建立在这些制度的基础之上,努力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加快法治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体现中国特色。一些国家凭借选举政治和法治治理保持了国家稳定,法治也保证了其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落实到了社会的一些方面。一些国家只是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政治解放,而不是人类的彻底解放。在马克思看来,政治解放是不完全的,需要被扬弃。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离不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法
7、治建设不能走形式,而要切实实现社会公平,维护民众利益。“我国必须在法治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坚决惩处犯罪。”4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用笼统的群体利益压制人民利益。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理顺了人们的经济关系,破除了旧的利益集团,但社会仍有不完善之处,需要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没有人民群众利益的满足,也就没有人类解放。我们不能好高远,一下子就要实现人类解放。法治建设能够让人民共享经济成果。政治的公开透明会让社会公正,会让法治建设得到民众拥护。法治作用的发挥,需要公平的社会氛围。行政官员作为公众人物,必须接受民众的监督,真正为人民服务。
8、(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坚持“五位一体”的模式党提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法治建设提供了根本指针和基本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四个维度。”5 1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德法共治、符合现实国情等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使现代法治文明本土化,努力建立法治国家,将法治建设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既要体现世界法治文明的普遍性,也要体现中国自身的特色,建立党的领导、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德法共治、本土特色“五位一体”的法治模式。第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党的意志。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
9、本保证。党的领导能保证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政治属性,中国法治建设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回答了党法关系、为何领导、谁来领导、领导什么、怎么领导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6 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选择的法治模式必然不同。正是党的领导决定了我国法治建设是政府主导型。除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外,政府部门也会出台法规,构成多元的法律体系。党领导我国法治建设的内外方面,提出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治国理政,提高司法的信息化水平,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制定法治建设的宏观政策。第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坚持群众路线,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
10、是法治建设的主导力量,为人民服务是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这回答了法治建设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我国法治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立人本型的法治社会。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和根本利益,成果要惠及人民群众,努力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人民最普遍的愿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体现人民最普遍的意志。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只有体现人民的意志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才能不断发展。第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法律要在全社会平等地推行,不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律的平等来自近代启蒙理念,这是随着资产阶级
11、革命才产生的,对于反对封建贵族、地主的特权起过很大作用,促进了人与人关系的平等。“法律上的平等一般是指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结果2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四维”辩证关系是否平等取决于社会的发展,法律很难介人,或介人了也会在现实中碰壁。”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制定了19 5 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引人了平等理念,解放了广大民众。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题中之义,是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不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藐视法律。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平等理念都是法律制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理念。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法律是实现和
12、表达平等的意识形态。法律能够实现立法平等和司法平等,提升人们的安全感。我国法律很好地保证了立法平等和司法平等的统一。虽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推崇法律平等,但两者的法律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制度、国情等的不同,平等理论在法律上的呈现也有所不同。资本主义法律强调形式平等,但现实中仍存在很多不平等。社会主义法律注重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的统一,要求法律体现平等精神,法律条文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除人的身份和地位的差别。法律要得到严格而平等的遵守,不能允许任何人和组织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法律要体现平等精神和包容精神。社会主义法律的平等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13、,更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能合理地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产权平等保护是市场经济顺利运行和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前提。”8 政府要加强执法公平,推动立法规范化,体现平等理念,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第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坚持德法共治。法治国家要推崇法律的权威性,让法律通行于全社会,但我国一些地区由于法治观念不强,道德仍起着很大作用,需要以此补充法律之外的空白。只有道德的软治理和法律的硬治理相结合,社会才能安定。我国自古崇尚德治,借助儒家思想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但同时还实行严刑峻法,一直采用“德主刑辅”的理念。礼法共治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传统。党领导法治建设,不断借鉴先进法治治理经验,开
14、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治理模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传承历史文脉,将德法共治模式运用其中。要扬弃法律中心主义和法律万能主义,强调礼法共治的合理性。德法共治是法治建设的内外两方面,道德主要用于法律制度约束不到的地方。法律是强制性的,能守住社会的底线。法律是无法用道德代替的。道德形成了共识,成为条文,才是法律。人们应该遵守法律,而不应该用道德压制他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旧道德的信仰放松了,这并不是道德滑坡,而是社会趋向多元的体现。人们不应该恢复旧道德,而应该发展平等的新道德,用爱和宽容滋补出新的法律体系。法律不应该挤占道德空间。人们应该推崇
15、守法的人,建立法治社会。法律需要道德的一些理念做养分,但法律不需要道德来救赎,法律是可以独立行使监督职能的。第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坚持本土特色,符合现实国情。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推动法治文明本土化,不断推动先进法治理念融人我国法治体系。我国的特殊国情、人民的思想观念和集体主义决定了不能立即采用现代法治模式,而要逐步地进人法治文明。我国法治建设的独特性不仅来自于社会主义,更是由于独特国情,长期的封建历史传统和传统文化使我国不能立即推行法治文明,而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法治建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顺应了新时代的需求,而且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根基。”9 党的领导和特殊国情让法治建设不断本土化。我国政治资源
16、丰富,但司法资源相对匮乏,司法队伍素质和文明素养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要正视我国司法相对落后的现状,努力普及法治教育,推动法治建设的专业化、信息化、程序化,提高我国的法治文明程度。我国的特殊国情和社会性质决定了不能走西方法治道路,而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形态。中国法治建设在坚持法治原则的同时,也要坚持自身的准则,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采用合理的技术路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属性和中国特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无产阶级的立场,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为本,实现理论和实践、本国国情和现代先进法治经验的统一。(一)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党领导国家进行法治建设,不断从
17、宏观上提高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政务信息化和电子化水平,努力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特质是包含了党的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三个层3.次。”10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良好的国家制度做配合,努力提高行政人员的素养,坚持宏观统筹和微观治理相结合。党既要做好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努力制定合理的法治建设的大政方针;又要精细化管理,努力维护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转变服务态度。顶层设计能保证法治建设不脱离社会主义方向,维护国家政权。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现代服务理念,切实体验到身处文明社会。和封建体制结合在一起的法治,必定会被淘汰的
18、。法律一旦沦为特权的玩物,就会茶毒人民。法律要保护人民的利益,而不是维护官员的利益,法律要解决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法律应该是共识,是让人民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是保障人民的自由不受侵犯。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增加,可法律不能完全跟上人民群众的需求。法律的制定要平衡各种利益主体,而不是只代表一种利益主体,要形成和谐的局面,而不是挑动各种利益主体争斗。法律是利益的调节者,而不是参与者。法律如果参与资本运作,就会导致腐败,形成专制,专制社会是无法建立法治文明的。中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现阶段维护国家安全成了最大的任务,法治建设要服务于国家安全。中国古代一直是政府主导的集权体制,法
19、律只是政治的工具,这让人们对包括法律在内的上层建筑充满畏惧。市场经济产生了日益多元的利益主体,打破了已有的利益格局,必然遭遇不同意见。假如政治权力被少数权贵垄断,就会形成利益集团,利用权力取公民的财富,阻碍公民利益的实现,阻碍社会的进步。法治建设需要打破垄断权力,让权力在法律规范下进行,行政官员的退出机制必须畅通。法治文明要让政治权力在透明的状态下运行,政治权力应该服务于全体人民。法治政府不只靠呼吁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也靠权力制衡机制来保障,必须将权力关进笼子,坚决执行监督机制,继续完善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体制(二)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
20、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我国法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不断将人民群众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再上升到国家法律。“人民性由此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属性,成为贯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红线和逻辑主线。”11 我国法治建设体现了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群众的意志统一。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性质。第一,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根本指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党的领导,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方向。历史上中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不同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未能带领中国走上法治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
21、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最终将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共产党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党代表人民来领导国家。我国各项制度都强调了党的领导地位,法治建设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成功。第二,党领导法治建设能保障法治建设实践主体和目标主体都是人民。人民群众是法治建设的实践主体,要积极参与立法、用法和守法。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党领导法治建设是全面的领导,而不只是策略上的领导。党领导法治建设是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对法
22、治建设的全面领导。“党始终坚持把群众路线贯彻政法工作始终,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成果。”12 进入新时代,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不断贯彻人民主体地位,牢牢把握法治建设的无产阶级立场和社会主义方向,全面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都保证了法治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三)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是在中国法治建设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法治建设的实践主要是不断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模式,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法治建设实践。
23、第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源于法治建设实践,又高于法治建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是在无数的历史经验教训下形成的。“持续深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必须朝着构建服务型政府、守法政府、善治政府、透明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数字政府和创新政府的目标迈进。”13 我国在曲折发展的历史时期曾忽视甚至破坏法治建设,导致4社会混乱,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后来及时吸取教训,实行改革开放,进行法治建设实践。法治理念很多时候都滞后于法治建设实践,需要用法治实践倒逼法治理论,制定更符合现代文明的法律条文。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能指导法治实践,推动中国进入
24、法治文明,不断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结合,需要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和法治建设实践的革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特质,取得了伟大成就。”14 1我国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法治文化,需要将传统法治文化仍符合现实的部分嵌入当代法治建设实践中,不断解决现实的法治难题,逐步进人法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本土化的过程。学者也对此作了很多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学理论,推动了中国法治建设。政
25、府要创新法治建设模式,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使我国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第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完善法治体系,推动法治国家建设。我们要建立法治国家,用法律限制政治权力,但并不是说有了法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仍存在一些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法治缺失只是一个方面,中国现在更重要的是发展经济,巩固脱贫成果。法律的完善有利于贫困人口脱困,但不一定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于法治建设来说,经济发展是更重要的问题。把一切问题都推到法治缺失上面,是不全面的。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治标之法。中国的法治仍需要健全,一些法律条文已经落后于时代,但经过努力,中国一定能建成法治国家。法治的完善不
26、代表能克服腐败,中国古代就有了严密的法律,但由于这些法律是统治阶级制定的,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这些法律限制不了政治权力的滥用。只有法律真正体现人民的关切,是由人民经过讨论协商制定的,才能防止权力腐败、道德缺失等问题。虽然法律只是社会的一种因素,但完善法律能保障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社会向良善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抛弃旧的法律,让自由、平等等精神融人法律条文中,消除法律中的陈旧意识,让法律能够限制权力,真正为人民服务。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应该是我们的建设目标,应该让政治的运行限制在法律的条件下,让法律管制权力,而不是相反。(四)将本国国情和现代先进法治经验相结合第一,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必须走中国
27、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建设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德法共治,将平等理念贯彻到法治建设中,努力使法治建设体现人民民主专政性质。“优化地方法治建设的可能路径是推进国家顶层制度设计、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激活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强化公众评价关键环节等。”15 我国法治建设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法治治理模式,朝着现代法治治理模式迈进,充分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创新性。中国法治建设的模式创新,不是只靠传统法治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也需要以他国先进经验作为参照。发达国家在法治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在实践上也有效地防止了权力的滥用,保证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发达国家的法
28、治建设经验值得借鉴,不能任凭传统的守旧思想损害人民的利益,不能任凭特权破坏人与人的平等关系。要在一定程度上吸取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推动法治建设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促进我国尽快进人法治文明。法治建设既要坚持中国特色,也要吸取他国经验,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第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吸取他国先进法治经验时,要尊重现实国情,论证他国法律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性。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有国际视野,吸取他国先进法治经验。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与国际法结合起来,不能违背世界各国公认的国际法,我国应该成为遵守国际法的模范,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秩序。全球化令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国家间的交往要坚
29、持基本的原则,应当和平相处,不能损害别国利益。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定国际法过程中更有话语权,能够将本国法治理念渗透进国际法中。而我国要提高法治现代化程度,才能在国际法的制定中有更多话语权。“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立的中国法治发展道路实际上就是在融合三种传统的基础上,基于党规和国法的多元主义法治理念来重建中华法系。”16 改革开放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也使我国与世界各国有了更多交往,进而参与全球治理的机会越来越多。我国在参与制定国际法时,要展现大国的责任担当,积极遵守国际规则,努力促进世界发展。“法治不应是原则之治,而应是规则之治,即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否则法律将形同虚设。”17 他国法治理念只有适应
30、中国现实条件才能被接受,才能进人我国法治话语体系。我国传统法治文化是集权制的,主要是为5.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尊重历史传统和现实实践了维护封建专制。传统法治文化对于法治建设只起补充作用,法治建设最重要的还是吸取先进的法治理念,建立合理的法治体系,推动我国尽快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改变历史上的人治传统,进入法治文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中国特色是主导特征,决定了法治建设的属性,即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道路。中国法治建设要体现法治文化传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选择的实践意义性,推动法治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性质。(一)坚持法治文化传统的历史必然性第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体现中国法治体系的
31、历史传承性。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法系,如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印度法系等。中华法系是世界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法治观念长期得不到更新,逐渐不符合实际,影响力也逐渐降低。当前世界的主要法系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这两大法系吸取了近代启蒙精神,体现个人的基本权利,能够限制政治权力的滥用,因而在很多国家得到应用。而其他法系由于固守传统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其中的等级思想,违背了法治文明理念,因而只在个别区域通行,影响力较小。中华法系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封建制度衰微,最终走向了曲折。中华法系承载了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观念,在近代没有得到太多更新,影响了我国现代法治建设。“我们很多的法律并未起到其应
32、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对法律背后的文化观念、思想习俗的重视不够。”18 我国有着悠久的法治传统,但在近代出现了法治的落后,因此需要在吸取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中国法治体系。中国法治建设要重构中国悠久的法治文脉,必须立足于当下构建多元的法治文化。第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从完善法律制度人手。我国法治建设尽管在发展中遭受了挫折,但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随着时代发展,我国的立法程序日益规范,立法技术日益成熟,人们逐步接受法治理念,摒弃传统的人情观念和官本位思想,追求个人权利和平等地位,由此倒逼我国废除了一些陈旧的法律,出台了一些符合共产主义理念的法律,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33、律体系日益成熟。我们要靠制度限制政治权力的滥用,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改革开放后,我国重新走上尊重法治的道路,开始用法治限制政治权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民众对法治的信仰加深,消除了一些体制性腐败。现有的法律框架并不完善,仍有很多不符合现代法治理念的条文,需要在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继续修订完善,推动法治现代化进程。不能否定改革开放的法治路线,重走过去封闭僵化的老路,而要推动法治走向现代。第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坚持法治演变的历史规律。法治的发展不是一而就的,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演变的。我国有长久的封建传统,完全平等不能立即实现。法治建设与社会形态相符合,具有历史传承性。雅典的民主制奠定了西方权力制衡
34、、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随着近代启蒙思想的发展,西方国家形成了现代政治制度和法治制度。原始社会崇拜神秘力量,迷信大行其道,没有法治观念,通行弱肉强食法则。奴隶社会开始注重礼法,用种种礼教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实行严刑峻法,残酷对待奴隶,强化了人治。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启蒙运动,打破了等级秩序和等级思想,在政治上解放了人,采用自由平等的法治理念,让法治建设进入近代。资本主义法治表面是平民主义,实质是精英主义,采用知识分子的理念,坚持自由、平等、人权等“普世价值”,但并没有实现完全的自由和平等。中国法治建设则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和平等,从而保证了无产阶级专政。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村规民约,需要礼法共治,用
35、道德弥补法律的不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模式,适当吸取他国先进法治建设经验。第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合理地完善法治制度。法治和政治不应该结成一体,而应该相互监督、分工协作。国家要细化法治建设,而不能搞一团乱麻式的建设。国家不能离开法治,离开法治,政治很容易陷人独裁。人们应该相信法治,而不是迷信权力。不合理的人治会带来严重后果,会让权力变成个人谋私利的工具。法治建设不能脱离社会基础,应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要从理念和思维层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层面、社会自治能力层面充分认识法治社会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19 法治建设离不开经济建设,我们要把法治建设放在整个社会建
36、设中考虑,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需求搞法治建设,只强调国家层面的法治建设,注定是重复过去的严刑峻法道路,会让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都陷入僵化,那样的法治建设不6仅会伤害国家和人民,也最终会伤害社会主义制度。法治建设需要文明理念做支撑,需要由人情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独立人格,也就没有独立的法治文明。西方法治文明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中国虽然不能实行私有制,但个人的经济独立是应该提倡的,应该培养个人的独立人格,为法治建设提供基础。良好的法治需要健康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做配套。法律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需要发达的经济和有素养的公民。法治的独立性要靠全社会来维护,要
37、用爱、宽容、尊重等做养料。体制问题是基本的问题,法律只是体制的一部分。要保持法治的独立性,法律才能真正发挥功能,保护人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法治的独立性需要制度来保障,要保障独立的审判权,避免权力对司法的干涉。所有人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不允许任何个人和团体凌驾于法律之上。理想的法治社会的实现需要顺应世界潮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努力促进整个世界处于和平的环境,要建立高效的市场经济环境、相互制衡的政治体制、多元的文化氛围。法治建设和民主政治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二)坚持法治道路的规律性和现实性第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保证法律的权威,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治建设需要人们普遍地尊重法
38、律、遵从法律,司法解释中更要把尊重法律当信条。“尊重法律原则是司法解释中必须坚持的第一原则,这是与现实政治国家原则紧密相关的。”2 0 要努力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法治的权威,消除人们思想中的官本位思想和等级观念。我国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法治现代化水平也在提高,但人民对法治的接受度仍较低,人民的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仍需培养。在一些地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和人情本位思想仍阻碍着法治建设,血缘关系和地缘关仍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导致法治理念难以通行。中国法治建设仍存在一些困境,需要激发人们法治建设的热情。法治建设要坚持人民本位,让人们接受公民教育和现代文明教育,推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转型,树
39、立法治的权威,建立法治的思维方式。第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建立合理的法治话语体系。法治建设要突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法治建设的关系,利用多元方式解决法律争议。中国法治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经过不断总结,法治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2 1 中国法治话语体系要能够自洽,不能违背现代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文明。良好的法治建设方式能推动法治建设平稳有序进行。法律与道德之间不是割裂的关系,道德伦理与法律能够相互补充。“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该是一种应然状态,是为了让自由
40、、平等、幸福等价值成为现实。”2 2 法律要坚持原则化与具体化的统一,要坚持司法秩序、程序正义、保护人民权利等原则,推崇历史性的、人民性的、实质性的公平正义。第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坚持现实的法治建设道路。法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形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进人文明状态的重要标志。中国法治建设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和中国国情的结合,推动我国治理方式的转变,促使社会朝着现代文明状态进发。中国法治建设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建立现代化的文明国家。中国法治建设由不同层面组成,要与市场经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协同发展,促进我国建立现代文明国家。我国的法
41、治建设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党的领导,能够推动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社会各领域都依法办事。中国法治建设不能背离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背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过去中国传统法治治理方式不注重法条,主要讲德治。“我国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一直着力解决的经济建设中的计划与市场、政权建设中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利益分配上的国家与社会等三个逻辑上相互关联的问题。”2 3 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法治理论和法治制度,而要有选择地借鉴。西方法治理论和法治制度在中国必然水土不服,需要本土化的法治理论和法治制度,要加大法治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法治文明的教育力度。我国要破除对西方法治理论和法治制度的迷信,走特色法治道
42、路。“综观世界各国的法治经验,凡是法治搞得比较成功的国家,无一不是走对了路,举对了旗,定对了制。”2 4 人们渴望正义的社会,渴望法律能独立地执行,实现社会的公平,但人们提高了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不证明那样的社会就是理想的。正当的法律才能实现社会公平,达到社会良善,恶劣的法律只会加剧社会的僵化,让人们循规蹈矩。我们要建立社会和谐而有活力的法律,而不是对个人道德说教、导致社会压抑的法律。法律应该推动个人成为独立的人,而不是冷漠的人,应该让政治民主透明,而不是专制僵化。7四、结语我国要成为法治大国,争取更多法治话语权,在坚持自已发展道路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维护国
43、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有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也始终没有停下探索中国特色法治建设道路的脚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法治建设更是蓬勃发展,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法治建设模式: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德法共治,坚持平等理念和本国实际。参考文献:1张文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J.法学研究,2 0 14,(6).2马长山.“法治中国”建设的问题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发展,2 0 14,(3).3应松年.加快法治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法学,2 0 14,(6.4陆德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与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新要
44、求J.江淮论坛,2 0 19,(2).5封丽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党法关系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3).6黄文艺.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J.法治现代化研究,2 0 2 1,(1).7马岭.法律上的平等是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J.民主与科学,2 0 0 8,(2).8李红娟.平等保护各类产权是产权保护法治化的根本J.宏观经济管理,2 0 17,(5)9孙全胜.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要求与时代意义J.理论研究,2 0 2 1,(5).10胡鞍钢.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征与方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 0 14,(3).11贺洪波.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及其理论价值
45、J.探索,2 0 2 1,(6).12邱水平.党领导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及核心理念J.法学杂志,2 0 13,(12).13曹鎏.论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演进与发展转型J.行政法学研究,2 0 2 0,(4).14】曲芳艾.新中国成立7 0 年来我国法治建设研究J.行政与法,2 0 19,(10).15朱未易.我国地方法治建设的实践、问题及其路径J.政法论丛,2 0 17,(3).16强世功.中国法治道路与法治模式一全球视野与中国经验J.行政管理改革,2 0 19,(8).17马岭.我国法治建设几个问题的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 0 15,(2).18冯晖.继承、移植与超越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路径J.学术探索,2 0 12,(11).19张鸣起.论一体建设法治社会J.中国法学,2 0 16,(4).20胡玉鸿.尊重法律:司法解释的首要原则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 0 10,(1).21曹建明.检察工作必须做到“五个始终”J.人民检察,2 0 0 8,(9).22孙全胜.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四重维度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 0 2 2,(4).23葛洪义.法治建设的中国道路一自地方法制视角的观察J.中国法学,2 0 10,(2).24徐显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法学研究,2 0 14,(6).责任编辑:陈 晨 8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