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着,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各种行为变化,用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并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个性,展现个人的人格的魅力。用自己的健全的人格影响我们的学生,影响我们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加灿烂,更加辉煌。教师从事的研究活动不是做办公室里的学问,不是写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而是多方面、多方位的。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既要研究他的心理活动,还要研究他的知识水平,他的接受能力,他的社
2、会背景、家庭背景,以及他所接受的的人等。在教学之余,将自己的反思三言两语写出来,还要将自己以后教学努力方向展现出来,虽然是零散的积累,却是为以后的教学服务,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水平的。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极具复杂性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师面对的永远是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境,也就是说,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变化和发展永远是复杂的、不可预知的。为此,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设计、采用新的教学方案,创造性地处理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育实践也因此内在地蕴含着研究和创造的品质。正因如此,教育实践就不能被简
3、化为简单的技术操作过程,教师也不可能仅仅是一个技术操作工。教育本身及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创造性,使得从事教育的人必须基于他们对实践的深思而做出决定,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慎的、理智的安排,这就意味着教师除了要理解本学科的知识及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之外,教师必须对自己从事着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也就是说,教师应该结束长期以来消极被动的“教书匠”形象,而代之以积极主动的新形象,即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研究、反思和改进,教师也有能力针对自己的教育情境提出最贴切的改革建议。由教师来研究和改革自己的教师实践是教育改革最直接、最适切的方式。外来的研究者对教育的现实情境往往缺乏深
4、入的了解,他们的研究往往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得不到教师的认同。所以,我们应该强调,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教师更应该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或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动,也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与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事实上,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观念的提出是与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诉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伴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探讨教育教学的规律逐渐成为人们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一种要求,并且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以及把研究教育作为专门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后来,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制度化教育”的驱动,越来越被赋予“科学化”、
5、“程序化”、“规范化”的特征,这使得教育研究逐渐被人看作是某些专业人员的“专业”,成了置身于直接的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研究者”的专职。当我们走近不同风格的教师,他们对于教育的体验是不同的,但是让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旺盛的精力;渴望为学生的发展营造允许学生犯错的空间,同时在教师的帮助下重新站起来;让学生能够做回自我,教育他们成为笑声的制造者,营造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氛围则是教师共同的心愿。但教育的理想和现实却常常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差距。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教学的实践者,而应该是一个教育的研究者,跳出狭隘的“分数象牙塔”。学校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现代教师必须从实践
6、者走向研究者,从而真正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体验自我的发展,感悟心灵的释放、生命的快乐,不再被分数“束缚”。我们首先要明白,教育对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需求,把教育看成一种人文关怀,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服务教育、服务学生,并在这种服务中体验自己生命的价值。许多教师对于教育科研存在误解,甚至以为学校教育科研是为写文章而文章,为立项而立项,为科研而科研,从而模糊了不少教师的认识,影响了不少教师的行动。教育科研不仅仅是专门以教育研究为职业的学者的事,也可以是教育决策者和教育管理者,更可以是我们广大的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它可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意识性活动,是有意识地探索;也可以是我们教师课堂所关注与熟悉
7、且有待探究的内容。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要注重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是为了解决研究者所关注领域的某种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相信,当我们的外部教育环境与内部工作环境更多地关于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关注学生与教师的人性化,才能更多体现教师在教育过程的智慧、情感与理智,才能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出新颖的教育模式,使教师从实践者走向研究者成为自觉的行为,成为教师研究者自身的事业,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主体,教师同时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港湾。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反复展现同样的教学模式,固然称不上是一个研究者,但即使偶有反思、偶有“佳作”,也不能视之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型教师了。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能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意味着将反思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意味着将反思作为汇总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的基本手段,意味着反思已经成为其基本的生活状态或方式。以发现的眼光欣赏学生,吸收学生独特的智慧,提高教学境界;在关注学生的举手投足,体验师生心灵相通中,展现教师人格魅力;在对教材的质疑批判中注重创新与发现,强化教学艺术共同感悟从教育实践者走向研究者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