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这堂课,我觉得,语文老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之后,又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结尾的语句进
2、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挖掘资源,丰富学生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让学生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父子了不起的句子或段落。这样做,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学生在用“因为所以”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子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我的这一堂课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