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离子反应教学解决策略离子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相关知识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其知识点的考查是高考的热点。 “离子反应”一节出现的新结论比较多,有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酸、碱、盐、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与意义、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等等。在教学中,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这些结论,不仅是学好离子反应基础知识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必要条件。如果依据新课程理念,从教师教的角度剖析这些结论的实际教学过程,将发现有些结论的教学过程在教材的处理、概念的形成教学等方而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些具体问题能否合理、科学地处理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二维教学目标能否有
2、效地达成。1.概念对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非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无论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物质种类大多数的碱、酸、盐(无水酸难导电,固态盐、碱也不导电);部分金属氧化物多数有机化合物、氨气、无机酸酐等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的存在形态水合离子(或自由移动的离子);弱电解质水溶液中仍含有其分子水合分子(或分子)实例HCl、NaOH、H2O、醋酸钠SO2、NH3、乙醇等导电的实质主要是化合物中含有离子或电离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过程),与金属不同非电解质化合物在溶液、熔化时不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不电离),故不导电2. 关于电
3、解质概念的教学电解质本质定义引入教学,电解质本质定义的教学宜采用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策略。具体过程可大致设计为:首先提问CO2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依据课本定义学生都会认为CO2是电解质,当教师指出CO2不是电解质而是非电解质时,学生会深感困惑,对课本定义心生怀疑,产生改变现有定义的动机,同时内心对个中原因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趁机挑明电解质的导电定义已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须重新定义完善概念。然后通过设问明确探究问题。通过电解质本质定义的教学,不仅可深化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而且可使学生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本概念的观念。3. 关于酸碱盐概念的教学在酸概念形成的教学中,必须重视适时地呈现反例。相应教学过程可设计为:在同时呈现二种正例HC1, H2SO4和HNO3电离方程式后,向学生提出归纳性问题:二种酸电离产物有什么相同点?(都能电离出H+)追问: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就一定是酸吗?并同时呈现反例NaHSO4的电离方程式。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NaHSO4不是酸而是盐。再问:为什么NaHSO4不是酸?当学生回答后,此时若问酸有什么共同特征?或从电离角度给酸下一个本质定义,应答叙述中必将自然生成关键词“全部”。酸概念形成的成功示范,必将会为学生独立定义碱与盐的概念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