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 8 卷第3 期(2 0 2 3)朱忠元,魏强华:事业职业志业: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的三个维度Vol.28 No.3(2023)事业职业志业: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的三个维度朱忠元1,魏强华2(1.兰州城市学院甘肃高师学报编辑部,甘肃兰州7 3 0 0 7 0;2.兰州城市学院党委组织部,甘肃兰州7 3 0 0 7 0)摘要:在师范生培养阶段,明确而系统的教育情怀的培育是必不可少且必须重视的。教育事业层面的教育情怀培育应注重师范生教育理想的树立,职业层面应侧重于建立职业追求,志业层面应着重于个人主体意识的唤醒。师范院校和专业的教育情怀培育应该从普遍的德育教育中凸显出来,从专业教学、协同培养合作育
2、人、地域文化认同等方面着手,落实到师范生个体的职业理想、个体人格和个体情感的自觉等方面。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三个维度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8-9 0 2 0(2 0 2 3)0 3-0 6 8-0 6师范生是未来的教育者,其学识教育通过专业教育即可完成,其品格修养的完成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品格教育应该贯穿整个个体的成长过程。一般说来,品格教育包含德化教育、情怀教育等,其中情怀是一种精神态度、职业信仰、情感取向。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的教师要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其中将“有理想信念”作为“四有好老师”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3、。作为培育“好老师”的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应该按照教育事业、教师职业的要求和特点对师范生的理想信念进行专门的、系统而有效的教育培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不同,师范生的理想信念除了应具备普通人的理想信念外,最重要的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还要有教育情怀、教育理想甚至教育信仰,而教育情怀不是由身份、专业、职业决定的,它是需要教育和养成的。自觉、系统、有目的的“教育情怀”教育与培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涵,也是教师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之一。新世纪尤其新时代以来,国家和教育界已经从核心素养教育的角度和高度来重视教师的教育情怀问题,超越了个体素养而上升为教师群体类的素养,这是对教育情怀认识的提升和要求的提高,如何让教
4、育情怀的培育落地、落实,成为教师教育值得研究的问题。收稿日期:2 0 2 2-0 5-0 9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 0 1 9 年度一般规划课题“新师范背景下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GS2019GHB2025)。作者简介:朱忠元(1 9 7 0 一),男,甘肃天水人,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68从根本上讲,教育情怀是贯穿教育者一生的精神力量,是教育者坚守教书育人信念的责任与担当。在师范生培养阶段,无论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社会需求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讲,教育情怀的培育都是必不可少且值得重视的。对于师范生的培养而言,教育情怀的培育是前置的、职前的,
5、主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教育信念信仰、职业兴趣和师范教育的能力。本文拟从教育事业、职业和志业三个层面来探讨师范生职前教育情怀培育的有关问题一、事业层面的教育情怀的教育理想中外教育家均注重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亦即“教育情怀”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坚信,如果没有教师积极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和热切关心下一代的崇高品德,教育的巨大力量便无从发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有教育情怀的教师。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为党和政府所关注,但我国在教育理念层面对教师教育情怀的关注经历了一个从德育内涵到专门提出、从外在政策拉动到内生动力激发的过程。树立师范生第2 8
6、卷第3 期(2 0 2 3)200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 0 0 7 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是新世纪国家关注基础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文件,是又一次对师范生培养进行政策倾斜的文件;2 0 1 8 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的政策文件。新时代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振兴教师教育,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新师范”,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成为时代的要求;
7、中国教育现代化2 0 3 5 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七个便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和时代要求相比,提高教师待遇、对师范生实行“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并没有完全真正解决和实现拥有一支有稳定专业教师队伍的目标,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要培育造就一大批“四有”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全方位服务基础教育、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事情,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2 的需要,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需要。长期以来,教育情怀的教育没有得到专门强调,或者处于没有理论指导和系统实践的状态,这不符合为国
8、家培育一支素质过硬专业教师队伍的要求,不符合培育忠诚从教、“献身教育事业”的稳定师资队伍的要求,不符合新时代“新师范”强化教师教育的要求。实践证明,仅仅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等外部因素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有其缺陷,需要调动、增强内生动力,通过强化师范生的教育和开放拓宽教师职业的人职渠道来实现拥有一支有教育信仰、理想尤其是有教育情怀的稳定专业教师队伍才是治本之策。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育计划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育计划2.0的意见等文件将“教育情怀”纳入了师范生毕业要求、卓越教师培育的改革任务,属于标本兼治的重要举措。如教师教育振兴计划(2 0
9、1 8 一2022年)提出“终身从教”的培养要求,“献身教育事业”被明确地提了出来,教育情怀从隐含在“师德”中的要求变成了与师德并列的显性要求。甘肃高师学报关注和重视教师教育中“教育情怀”的教育、培育、养成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要求。从教育理念层面讲,这是对教育事业认知的重大进步。从教育事业“立德树人”宏观层面讲,把教育情怀的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文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等列为同等地位,单独提出来,突出了教育情怀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其在师德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明显丰富了“有理想信念”的“四有好老师”的内涵。作为培育“四有好老师”的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应该
10、按照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对师范生的理想信念进行系统而有效的教育,以保证“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后继有人、长足发展、高质量发展。鉴此,应从教育事业的高度,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情怀的培育,树立师范生的教育理想,以确保明确的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先行实现,教育事业有持续的建设者、继承者。此前的教师教育要么专注专业素养、要么重视师范技能、要么着眼学生普遍品格的培育,知能教育多于职业情感教育,对保障类要素的重视大于对动力类要素的开掘,对外在强制性推动的重视高于内在动力的培育,他律多于自觉,注重规范设置而未持久重视德性养成,尤其对教育情怀的教育、培育处于不自觉、零散的状态,对从教意愿、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
11、育信仰的教育没有主动、系统展开,包括“免费师范生”或“公费师范生”在内的政策初衷美好却效果不佳,招入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的学生,其职业定位和事业理想也不尽是自愿的,事业心不是内生的,动力不是持久的。鉴此,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情怀的教育、培育,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职业的热爱,提高职业自信,提升职业理想,进而形成职业信仰是有必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一行爱一行,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3 教师教育中应该着意培育教育情怀,抓住教师教育中动力类要素,培育和唤醒师范生的内在动力,增强其成为教育工作
12、者的内生动力,使师范生“乐于从教”,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教育理想,这一点比专业素养、教育技能更为重要。为此,情怀培育要前置,要提前到职前,应内化在专业教育之中,应成为师范专业教育的灵魂,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教育69Vol.28 No.3(2023)第2 8 卷第3 期(2 0 2 3)以及科学精神的教育一样进入师范生的培育过程,为职后把教育当做事业,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信念奠定基础。二、职业层面的教育情怀-的职业追求基于职业层面的要求,教师是“成人”的职业,肩负培育人的重要使命,属于特殊职业,职业要求要比其他职业高得多。“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把师范生培
13、育成为有情怀的教育者,将来从事有情怀的教育,教育情怀与教育信仰的教育应该明晰化、系统化,应该从职前开始。而进行系统的教育就必须研究教育情怀的内涵、特点,教育的方式方法、途径以及如何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实施,如何超越专业进行教育,让师范生树立教育情怀,让师范生超越职业性功利追求而进人到热爱教育事业的高一层境界之中,让师范生超越教育从业者的职业定位而进人教育事业服务者的事业定位,把自已的人生追求自觉地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这样培养的师范生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才是教育事业真正的接班人。厚植教育情怀必须建立职业神圣感、职业使命感、职业自豪感和职业敬畏感。要在理论上厘清“教育情怀”的内涵、特点,提高对
14、“教育情怀”教育的认识,在实践上探索师范专业进行“教育情怀”教育和培育的途径方式,形成有特色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甚至教育模式。师范生职前教育情怀的培育事实上是一种前置的教育活动,本质上是虚拟的、模拟的、难以及物的活动,与职业教师教育情怀的现实培育是不同的,但有许多方面还是可以进行现实操作的。教育情怀的培育是个系统工程,与德育有重合的地方,在课程、课堂、课外等方面均可实施,明确、系统、全面的教育情怀培养可以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首先,专业、课程教育中要注重现实教育情境的育人功能,通过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示范作用,促进教育情怀的生成、形成。师范院校应该对肩负师范生培养任务的师资加以严格甄选,确保
15、自身具有深厚教育情怀、热爱教育的教师担任培养工作,保证师范生的教育效果和质量,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引领、引导师范生养成深厚的教育情怀。要特别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用知识的魅力唤起学生对教育行业的兴趣,能够用典型的案例讲解让学生对教师职业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能够将学生在之前70朱忠元,魏强华:事业职业志业: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的三个维度一一建立师范生已职业的重要性。师范院校的育人环境与氛围应该有利于、有助于师范生教育情怀的激发和生成,师范院校的教师尤其要以自已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并以德、才、情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终身受益。其次,通过协同培育、合作育人的渠道进行教育情怀的培育,发挥基础教育
16、名校长、名教师在师范生信念、理想、情感、知能、意志等培育中的促进作用。教育情怀是教师对学生、对教育的一种关系性体验,属于情感现象的范畴,要在协同培育、合作育人的关系性互动中促进情感向情怀生成。一方面“送出去”,通过教育见习、实习等途径增加师范生与一线教师交流、合作、互动的机会,以便贴身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学习、感受他们的理念、情感、情怀;一方面“请进来”,通过一线名师进校园、杰出校友进校园等讲座、座谈、访谈等活动,邀请一线教师尤其是校友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分享成长经历,通过现身说法激励学生成长;再一方面,注重学生自我体验获得,策划“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寻访一线教师”等活动,让学生在寒
17、暑假接触、寻访自己曾经的老师或者当地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过访谈、教育叙事、教育经历分享等方式,记录一线教师生活、生存状态、思想情感经历等,从中获得切身的感悟,从而增强教育感受、教育认同,产生职业感悟。通过这些渠道,增强培养协同和多元主体互动互生,不断强化职业认知、认同,在协同培育、合作育人的进程中增强师范生的从教意识和意愿。再次,通过专题性的地域文化认同、学习等活动,促进师范生在当地从教的意愿,强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贡献力量的意识。促进教育公平,补齐教育短板,是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中西部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2 0 1 1 年8月2 8 日,温家宝总理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
18、大会上指出“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提出要完善“特岗计划”,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村学校补充大批高校毕业生;2 0 1 4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指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为国家教Vol.28 No.3(2023)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对教师的深厚情感重新激发,以满腔热情投人师范阶段的学习之中;培养师范生的教师需要以极大的热情投人教育教学,用自己的教育情怀去感染、感动学生,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第2 8 卷第3 期(2 0 2 3)育事业建功立业”3。时至今日,政策性的调节作用似乎已经发挥到了极致,需要解决的是内生动力问题,还应该在教育情怀上有所侧
19、重。为此,要将教育情怀的培育跟家国情怀的培育结合在一起,区域师资的培育要着眼于地域情感与情怀,有必要从地域文化、历史等的教育人手,在学生已有地域情感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形成立足地域从教的地方感情,以促进当地人在地方落地生根,建立在一定地域终身从教、服务地方、建设地方的意愿或者理想。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教育肩负着乡村振兴的重大责任,如何培育扎根乡土、热爱家乡、服务农村的教育工作者,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职业热情和明确的职业理想,有必要通过地域文化认知课程、讲座等活动加以厚植。学校、专业可以根据本地区乡村发展特色和历史开设一些乡土文化课程,强化学生乡土意
20、识、家乡情怀,发挥地域文化、历史的作用,培育当地学生的地方情怀,这对于后发展地区的教育事业来说更为重要。地方院校师范生要从教育情怀的培育中养成对社会和人类的德性自觉、家国情怀,对乡村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至少要在情感上接纳和热爱乡村教育事业。根据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服务定位,一要拓展师范生的实习渠道,与本地乡村中小学建立合作育人模式,定期见习、研习、实习,使师范生能够在真正的教学情境中具身体验和亲历感知乡村教师的角色,融人课程教学,激发自身情感体验,为自愿并坚持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提供内生力量。二要充分利用现在尚存的乡土观念、恋家观念,积极引导师范生关注、理解家乡的教育事业,选择家乡教育职业,
21、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具体做法上,“以寻根、营造、对话与创造为渠道,寻根乡土文化传统,营造乡土文化氛围,提高对乡土文化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提升乡土文化认同,增强振兴乡村文化的使命感。面对乡村一定程度的空心化和凋现象、目前总体落后于城市的客观现实,师范学校、专业要以记得住乡愁、注重建构乡土情感认同的教育,通过记得住乡愁引导“下得去”“留得住”,通过情感赋能“干得好”。这样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教育才能培育乡村学生的家国情怀,助其知晓并认同兴农就是兴国,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培养师范生对乡土的深厚情感认同、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感、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历史使命感,以及作为家乡振兴生力军的自豪感,是像甘肃省这样的后发展中
22、西部省甘肃高师学报份的师范院校和专业的特殊使命。在这方面,作为“湘西北教师摇篮”的湖南文理学院4 和作为欠发达、高原、民族地区的青海师范大学5 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值得借鉴和推广。在一定意义上,对于乡村振兴的正确态度、情感认同、深厚情怀,会激发出乡村新一代巨大的创造能量和乡村发展不竭的内生动力。用家园情怀、地域情怀涵溉、涵养教育情怀是地方师范院校的可行路径之一。中西部教育承担着通过提升教育水平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的重任,需要以更大魄力、更实举措去补短板、强弱项。从这一角度看,为西部基础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更加深厚的教育情怀,献身中西部农村教育事业更需要深厚
23、教育情怀的支撑。从长久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教育情怀这一角度讲,首先要促进职业认同,其次要促进身份认同,最后才能促进教育信仰的生成、形成。以此作为进阶顺序,不断努力,才能久久为功。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要求新时代的青年,青年师范生要以深厚的教育情怀,对教育事业忠诚的态度,敢担当、敢作为,投身伟大的教育实践,尤其要立志通过教育改变家乡面貌。三、志业层面的教育情怀培育-范生的主体自觉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对个体的素养要求很高,“成人”先“成已”,有必要通过不断的职前实践唤醒师范生的主体自觉。教育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事业产生的专业心境和情感依附,反映了教师对于教
24、育的理解、热爱、忠诚和信念的程度,体现为主观上、主体性的从教意愿,最好成为“志业”。“志业是以志愿为特征的,目的是完善自我的心志,展现自性。在一定程度上说,它是以喜欢、兴趣一类情感活动为基础的,是以信仰、意义、价值一类为旨归的,把自己所做直接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因此,志业是自我的表现形式。”6 从微观上讲,教育情怀是个体内部的精神叙事,体现于个体的实践活动中,明确的系统的培育要注重个体主体性的自觉,要注重教育情怀的体会和启蒙,遵循相应的顺序和路径。从理论上讲,教育情怀生成的路径应先见于教师个体,可称为教师个体的教育情怀,此时的教育情怀内隐于教师与学71Vol.28 No
25、.3(2023)一一唤醒师第2 8 卷第3 期(2 0 2 3)生相处的体验故事中,教育情怀的培育要在有限的实践层面促进师范生的主体自觉。(一)志业理想的自觉清初思想家颜元说:“开聪明,长才见,固资读书;若化质养性,必在行上得之。按照“认知一体验一内化”的规律,专业见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甚至支教等更强调学生通过真实体验与角色扮演,达至对教师职业的融人理解、对教学技能的具身掌握、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坚持、对教师情怀的增强升华,实现职业理想的自觉甚至坚定。见习、实习甚至支教活动,都不是带有职业责任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师范生在此活动中只能是一个教师职业的扮演者,是一次在真实情境中的虚拟职业行为,指导教
26、师应要求学生当真对待,认真做到角色融人、做好角色扮演,在学校和指导教师提供的有限自主权限内深入教育体验,做好本职工作,切实体会并获得相关经验,从而为以后从事相关职业积累一定的经历和经验。作为切实进入职业角色、职业氛围的实践活动,初为人师的体验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影响甚大,师范专业和师范生本人都要重视这一经历和由此带来的质变及影响。教育实习的结果有可能使学生本人更加热爱教育,坚定从教信念;也有一些同学会动摇从事教育的信念或者坚定了逃离教育的信心。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不可避免,对于来自现实的冲击应及时地采取措施,通过教育情怀教育的跟进等方式,对偏差进行纠正,以更好地巩固、强化师范生的从教志趣、从教信念,
27、促进职业理想的自觉、凝定,最好成为一种自我选择。(二)个体人格的自觉“教育是一种行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超越了盲从盲动的自然行为特征,是一种具有高度理性化的智力+情感的活动。智力因素指向专业知识结构,保证了教育活动的科学化,而情感性和价值性等非智力因素往往以教育情怀为支撑,以仁爱“至善“教化和“育人为基点,以人格的力量引领受教育者不断超越自我,走向澄明。8 关于教育者个人人格、素养、意志、情感在其职业、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纪伯伦教育诗云:“行于其追随者中的导师,传授的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的信念和爱。”9“教育者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需有健全的人格,尤其是深广的爱。
28、1 0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72朱忠元,魏强华:事业职业志业: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的三个维度(三)个体情感的自觉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讲,教育情怀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源泉,有情怀才有植根于心的自觉,才会有无怨无悔的奋斗,才会有明确方向的成长。有情怀才能释然,有情怀才有定力。教育情怀是温润教育工作者“初心”的沃土,是持续支撑教师成长的第一要素,是优秀教师从业执教必然选择的情感动力。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感获得可能来自于专业、理想,更来源于个体实践,自觉于个体实践,觉悟于个体实践。在校期间,师范生教育实践充分与否,对师范生获得情感促进个体教育情怀的自觉具有重要作用。学
29、校有必要设计一些活动,使师范生更加充分、深人、真切地在实践中获得对教育的认知、体会甚至体悟,增强对教育的热爱,产生内源性动力,把热爱教育的情感变成从事教育的意志,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情怀。在一定意义上,个体的教师德性自觉和职业初心乃至此后坚守之间有一种难以明确的关联。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每一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人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教育情怀作为教师群体类素养往往要通过每一个师范生或教育者个体来实现。从这一角度,应该关注这种个体差异性,并结合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情怀培育。师范生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对师范生进行主体唤醒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持久而系
30、统的工作。结语“教育情怀生成于体验奠基的教师个体教育情怀,并由经验汇集成教师群体的教育情怀,最后理论升华至普遍性的教育情怀 2,我们应遵循这种进阶次序持续、循序养成。同时,还要遵循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相统一的规律,运用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教育手段,通过“认知一体验一内化一践行”持续系统而为之。总之,从专业选择到职业选择、行业选择再到事业理想,专业和职业教育中教育情怀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从热爱专业到热爱职Vol.28 No.3(2023)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对于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灵魂、摇动另一棵树的那棵树、推动另一朵云的那朵云历来有更高的要求,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既为“经师”又为“
31、人师”。教育是基于高尚人格基础上的精神的唤醒,教育者主体的人格自觉应该是一种持久的恒定的自觉。教育情怀的培育要有助于个体人格的自觉。第2 8 卷第3 期(2 0 2 3)业再到热爱行业进而热爱事业,从专心到专一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做的工作很多,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将事业、职业、志业统一起来整体、系统规划,把个体的志业、安身的职业以及立命的事业统一起来做。我们认为,在职前教育阶段,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育,初步确立教育情怀,可以为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志业、职业甚至事业奠定基础、确定方向、提供动力。参考文献:1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2:
32、3 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 0 2 2 年1 0月2 6 日)C/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 0 2 2:2 5.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N.光明日报,2 0 1 4-0 9-10(2).4龙献忠,胡超霞.“三基”定向“四爱”融通“五协甘肃高师学报同”搭台:湖南文理学院打造乡村“四有”好老师培养模式 N.中国教育报,2 0 2 2-1 0-1 9(1 1).5冶成福.欠发达、高原、民族地区高质量师范生培养之路:青海师范大学师范生
33、培育模式的探索(上、中、下)N.青海日报,2 0 2 2-0 9-0 5,2 0 2 2-0 9-19,2022-09-26.6萧洪恩.微情风亲 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151.7陈山榜,邓子平.颜李学派文库2 颜元文集: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9:5 2 9.8刘炎欣,罗昱.教育情怀的哲学思考与内蕴阐释 .教育探索,2 0 1 9(1):5.9纪伯伦.纪伯伦散文诗全集 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1 1:2 8.10朱自清.教育的信仰 M/湘一.朱自清散文精选.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 0 1 6:2 7 3.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 M.北京:人
34、民出版社,1 9 7 2:2 7 3.12王萍,李雨露.教育情怀的情感之维及生成路径:基于情感现象学的视角.教师教育研究,2 0 2 2,3 4(4):1.Vol.28 No.3(2023)Career,Profession and Ambition:Three Dimensions of CultivatingEducational Feelings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ZHU Zhong-yuan,WEI Qiang-hua?(1.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Lan
35、zhou City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2.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Lanzhou City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Abstract:In the stage of cultivating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it is essential and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lear andsystematic educational
36、 sentiments.In the cultivation of educational sentiments,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alideals for normal students at the career level,the establishment of professional pursuits at the professional level,and the awakening of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at the level of ambit
37、ion.The cultivation of educational feeling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majors should be highlightedfrom the general moral education,starting from professional teaching,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regional culturalidentity and other aspects,and implemented in the aspects of normal studentsindividual career ideals,individual personality andself-consciousness of individual emotions.Key words:normal students;educational feelings;cultivation;three dimensions责任编辑:魏琴73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