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气层教学实践反思大气层是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根据教参的要求是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大气的温度和大气分层,第二课时为对流层。第一课时的内容很少,基本是读图然后据图分层,再介绍一下科学家对大气的分层。我的设计是:首先以地球与月球的照片引出问题月球为何如此沧桑,并以模拟实验演示一下大气层对流星有保护作用,并讲解大气层延升至5000千米,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范围,相对地球半径很薄。接下去是一个讨论“如果有一天地球突然没了大气层,下列哪些现象存在?”学生小结大气层的作用。然后出示图片珠峰的白雪和喜玛拉雅山脚的景色,问气温与高度有何关系?再以三位科学家的以氢气球探空6千米与17千米研究大气温度的科
2、学史的结论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问从地面到5000千米高大气温度一直降低吗?学生探究:一看图找信息,再根据图对大气分层,要求确定分层依据。学生汇报四层与五层两种,顺下去分析,把书上的图倒一下分析,以及五层名称及温度变化。再出现动画,了解各层的活动和现象。最后是课后探究:如果你是第一个坐热气球上升的人,需带哪些必需品。在上课的过程中,“讨论”让我大伤脑筋,因为有时会讨论不起来,即冷场。第一次的讨论是“大气层有哪些作用?”几乎没有学生参与讨论,个别学生的发言也是说出点小学常识,并没有起到提升作用,最后导致整节课冷清。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我就进行了调整,将讨论改为“地球周围如果没有大气层,世界将怎样?”,以为这样总可以了吧,其实又错了,学生偶尔有说说的,如没有生命,全是环形山等之类的话,但气氛还是难以调节起来。由此,如何设置有效讨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如果把这个讨论改变有限制的讨论, “如果有一天地球突然没了大气层,下列哪些现象存在?”列出若干个项目,逐一讨论,可作为抛砖引玉之用,学生容易顺势联想到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参与讨论的热情也才会高涨。因此,教学中如何搭建有效支架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除了要准备整堂课的教授思路,更要深入思考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才能在实践中让知识的落实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