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春出版社 六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贾岛推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贾岛推敲课文记录了“推敲”这个词语的来历,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故事充满了趣味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沉迷在斟词酌句中的贾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同样爱好诗词的韩愈。从人物身份来看,贾岛是一名诗人也是一个和尚,韩愈是一位诗人也是一方地方官。两人素不相识且地位悬殊,这样的两个人能够在一起“坐而论道”,缘于两者对诗词的爱好,源于贾岛对诗词创作的严谨态度,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难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贾岛骑驴闯入韩愈的仪仗队,本是要被治罪的,结果却出人意料。贾岛为什么要“推敲”?是如何“推敲”的?“推敲”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文。二、了解背景1、贾岛简介 贾岛,字浪(阆)仙,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并被成为“苦吟诗人”
3、。贾岛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2、韩愈简介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死后谥号“文”,故后代文献多称韩文公。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师说等等。三、初读感知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唐代诗人贾岛潜心推敲诗句的故事。开篇先讲诗人在驴子上得一诗句,然而“推”“敲”二字难确定;接着写诗人因在街上比划着推门和敲门的动作而挡了韩愈的路;然后写韩愈认为用“敲”字好,并邀请贾岛一路同行论诗。四、字词注释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京师:京城,此指长安。炼:琢
4、磨。时时:不时。引手:举手。讶:以诧异。京兆:京城地方长官。权:临时代理。京兆:京城地方长官。车骑:车马。夜静更深:夜深了,人们都安静下来。形容夜深寂静无声。五、文章翻译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思考这事没决定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看到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忽然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诗句的事,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得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韩愈停下马车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马和驴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滞留了数日谈论作诗。六、细读感悟 题李凝幽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七、拓展阅读 寻隐者不遇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八、 拓展作业 读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你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有过这种“推敲”的经历吗? 九、板书设计推敲发生夜深访友,留诗相赠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