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情境探究型教案
(建议配套“《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情境探究型课件1”使用)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流通。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
2、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商品的含义;2、货币的本质和两种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和纸币的发行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本框的一些相关内容,对教材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比较深入、系统的认识。
心理特征和思维品质:高一年学生的特点是由形象思维逐步向理性思维过渡,思想活跃,关心时事
3、关注生活,具有较强烈的成就意识、表现欲望和自主获取知识的渴望。但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薄弱,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有待加强。
学习需求:要求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能拓宽知识面,培养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主要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情境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情境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方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
4、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由于本框题的内容和社会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还将采取案例分析法、榜样示范法、课前调查法等,让学生对本框题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
四、教学准备和教学手段
教师准备:教师同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和整合其他资源,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渠道搜集生活中与民主监督相关的资料、正反面案例。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货币是用来干什么的?
思考、感悟、讨论,教师引导,导入新
5、课。
情境体验
探究一:什么是商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购买油、盐、酱、醋,衣服、鞋帽、文化用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上述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商品、劳动产品、物品的区别、联系?
1.区别:(1)从含义看,物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有形和无形的东西;劳动产品:经过人类加工的物品;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联系:
(1)物品包含劳动产品、商品,以及未经加工的东西;劳动产品包含商品。
(2)物品凝结了人类劳动就成为劳动产品,劳动产品用于交换就成为商品,而商品退出流
6、通领域就又成为一般劳动产品,两者可以转化。
思考、讨论、总结发言。
新知探究
中秋节快到了,小李同学在华堂商场买了一盒月饼,送给了爷爷。这盒月饼是不是商品呢?
思考:商品有什么基本属性(特点)
货币的职能:
纸币
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所提问题。
心灵感悟
你收到过假币吗?谈谈你的感受和做法
欣赏“何永庆接听热线”,谈对她所言的感悟。
行为提升
多媒体展示:
爱护人民币是
每个公民的责任
设计并实施监督方案。
六、课堂小结
七、当堂达标
1、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 )
A.货币也是商品,它和商品没有根本的区别
B.商品和货币是一
7、对孪生兄弟
C.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
D.商品货币都是永恒范畴
2.关于纸币、货币、一般等价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纸币是货币的符号,能代替货币执行各种职能
B.纸币、货币与一般等价物都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C.纸币、货币与一般等价物没有本质区别
D.纸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八、教学评价
成功之处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教学内容以情境探究为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教学中注意了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理解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以及公民应该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存在的问题
1、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太少,整堂课上下来内容过于紧凑。
2、课堂总结方面,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