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任莉娟【文体】文艺学论文(随笔)(单元目标:融会贯通;单元提示:把握文本基本观点、立足阅读体验力求阅读共鸣、学习文艺学论文的结构章法)【教材分析】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主要阐述了一下几个观点:通过正反两例大致说明什么是“咬文嚼字”阅读或写作中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二、正反两例说明为什么要“咬文嚼字”表面文字与内在情感的联系;三、正反两例说明如何做到“咬文嚼字”巧用文字的联想意和打破“套板反应”。主要就是从文字与情感的联系这一角度切进了“咬文嚼字”是什么(不同的文字带的情感色彩不同)、为什么(文字含糊则思想不透彻、文字变动了则思想情感也变动)和怎么样(联系意带着必然的情感因子、“套
2、板反应”局囿了情感的表达其实也回到了“是什么”和“为什么”上,因为不同的文字有不同的情感联系意,“陈词滥调”不能实现情感的完美表达),整个文本是一个层层递进而又浑圆融合的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把握朱光潜的基本观点2、 了解本文的结构模式(补充马南邨的不求甚解,对比二者的观点和论述结构);教学重点3、 学会通过呈现正反例进行正反论证;教学重点过程与方法 4、通过补充材料自主找寻文本论述观点、例证和结构,结合两篇文章寻找模板,尝试自己撰写文艺学小论文与表达交流板块“学习写得深刻”结合;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5、形成阅读或写作中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意识;6、通过文本实例的分析品味,体会斟酌
3、文字与准确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教学层次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第一课时一、 导入利用“推敲”一例,将学生引进一种自我“咬文嚼字”的情境中(8分钟);二、 逐一分析品味文本所举实例(5分钟);三、 分析每一例一正一反的呈现方式和组合起来的例子表达的作者观点(10分钟);四、 分析文本深层结构(12分钟)。第二课时一、 回顾第一课时讲解的文本结构模式(2分钟);二、 分发马南邨不求甚解文本,让学生结合问题自主分析(13分钟);三、 探讨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的观点(6分钟);四、 结合本册表达交流板块“学习写得深刻”材料尝试撰写文艺学小论文(19分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6+
4、2)环节一给出题李凝幽居全文“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复来,幽期不负言。”必有学生知道“推敲”典故,点一生回答(如若必要,要其他学生加以补充);其他学生结合课后补充资料听和反思改学生的发言。学生自主探讨是“推”好还是“敲”好。能够有理有据自成一家即可。教师综合学生的观点,稍加阐述自己观点,强调无论是“推”是“敲”,结合语境皆有其美。环节二让学生看文本中对于“推敲”的解读,让学生自主分析提出Q1:僧敲的门究竟是寺门还是李凝的门? 给出补充资料一 Q2:明确敲的是李凝的门,那推敲二字哪个更好?推:僧人不拘礼,一有唐人风范,二说明与李凝关系非同一
5、般侧面说明,李凝要么不交友(少邻并、草茎、荒原、鸟宿池边树、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等营造出的整体意境),要交则是非一般的不拘礼法的至情至性之交。佐之朱的观点:整个岑静的意境氛围。加上学生的发言。敲:补充材料的观点;文中观点。加上学生的发言。二、进入课文,逐一分析品味文本所举实例(推敲例略过)组织形式:学生分小组合作具体要求:1、相关内容要反复表演、朗读、默读;2、拟请作者对所举例子的阐释;3、探讨、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4、如若有类似的例子,可以加以补充和说明(见资料补充三)。活动立足点:切实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带来的文学审美意味。三、分析每一例一正一反的呈现方式和组合起来的例子表达的作者
6、观点例子观点论证方法“这”与“是”的情感语气“你这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正例不同的文字带有不同的情感正反论证结合“你有这革命家的风度”反例水浒红楼梦中类似的骂人句子正例“咬文嚼字”是阅读写作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是什么、为什么文字与情感王若虚对李广射虎段的改写反例更改文字实是调整思想感情正反论证结合推敲正例文字变了情感内容也就变了表面文字与内在情感的联系 为什么文字的联想意义烟正例文字有直指意和联想意两种(为什么文字和情感有联系)正论惠山烹小龙团正例善用文字联想意义的好处“柳腰桃面”“学富五车”等反例误用文字联想意义的流弊“套板反应”反论善于利用文字的联想意有规避“套板反应” 怎么样挖掘到其深层结构
7、: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及其切入角度文字的因其联想意义而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组织形式:一个例子点一条学生分别回答1、 哪些例子;2、 是正例还是反例;3、 作者由该例表达的观点;4、 作者如何利用例子论证的。本课五分钟留白,如若时间多出,让学生在已理解的基础上自由诵读。第二课时一、回顾第一课时讲解的文本内部结构模式二、分发马南邨不求甚解文本,让学生结合问题自主分析(见资料补充四)方法分析流程借鉴:1、 分析文本中所举例子是否准确可信,是否能引起自我共鸣;2、 提炼没个例子的性质(正面反面)、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3、 常识挖掘出文本的深层结构和论述的切入点。组织形式:1、 学生自己看文章,结合
8、上面的问题思考、形成文字;(6分钟)2、 在小组内互相展现自我成果、交流改进形成小组成果;(4分钟)3、 老师组织学生在班级展现小组代表成果。(3分钟)例子观点论述方式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提出观点陶渊明语正例不求甚解的本意是求会意; 正论好读书是会意的前提“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表示虚心;不锱铢必、理解大意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正面阐释观点列宁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曲解马克思著作反例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反论反面
9、论述阐释观点诸葛亮独观大略正例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正论陆象山语正例所谓未晓处且先放下,日后自通强调不因小失大 要多读正论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细化观点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三、探讨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的观点Q:二者是否矛盾?明确:咬文嚼字强调的是阅读写作中一种反复修改、
10、精益求精的严谨治学态度;不求甚解强调的是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而非死抠字眼、浮其表面。前者重写,谈的是学习的态度;后者重读,谈的是学习的方法。在读与写中,两者的精神应该兼而有之。四、结合本册表达交流板块“学习写得深刻”材料尝试撰写文艺学小论文 P71要求:尽量模仿所学文本讲究文本的内在逻辑结构;从小视角切入、以小见大;在论据的选择上,要有正、反例,并且结合例子正反论兼而有之。 【板书】第一课时 咬文嚼字 朱光潜正、反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什么是正、反 表面文字与内在情感的联系 为什么 正、反 巧用文字的联想意打破“套板反应” 怎么样切入点:文字因联想意而具特殊的感情色彩第二课时找到切入点呈现观点将
11、观点分解为若干小观点对文本小观点进行逻辑排序找寻论证小观点的正反例子行文提出观点立论(是什么)正面阐释观点反面论述阐释观点细化观点切入点:越小越能深刻 论述方式:内在逻辑联系 什么是 为什么 怎么样用例分析【补充资料】一、推敲一例朱先生用来怀疑“韩愈修改得不妥”的出发点是和尚“推”或“敲”的是寺门。那和尚“推”或“敲”的是寺门吗? 先来看看韩愈帮贾岛推敲的那首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复来,幽期不负言。”“闲居少邻并”中的“闲居”指谁呢?从诗的标题可知是李凝。诗中交代了李凝“幽居”的环境在荒原上。因为在荒原上,故“少邻并”。我们
12、又从“草径”一词可知很少有人和李凝来往。很少有人来往不说明绝对没有和其来往。和李凝来往的是什么人呢?是那些和李凝一样有着出世思想的人。这里面就有“和尚”。“僧敲月下门”中僧敲的是李凝家的门,而不是寺门。 会不会是寺门呢?不大可能。有人会说李凝家和寺庙可能是隔壁。这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拂教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如果是佛寺,那么通往寺庙的路就不会是“草径”,况且贾岛已经表明了“幽居”“少邻并”。诗中的“池”和“树”也应该是在李凝家周围。因为有了这池和树才更显李凝“幽居”的清幽。 既然那门不是寺门,那么朱光潜先生对“推敲”二字进行“推敲”的理论前提就错了。你想,和尚深更半夜到李凝家里,会不敲门吗?这
13、门八成是从里面插上的,所以必须敲,即便李凝没有插门的习惯,和尚也应该敲,因为在深更半夜不敲门就进入别人家里的和尚肯定不是什么好和尚。 韩愈一定深知这些生活常识。除此之外,韩愈更深知作诗之理,用“敲”字更能显出夜的寂静。这显然属于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朱光潜先生为什么犯了如此的错误?可能是他没有注意诗的标题,没有注意全诗。他没有意识到这首诗的主人公是李凝而不是和尚,以及诗中的“居所”是李凝的“幽居”而不是和尚的“寺庙”。 由此可见,不管是什么人,在读书时如果断章取义,得出的结论就会很可笑。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四中)二、朱光潜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
14、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咬文嚼字”增补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绿”
15、与“吹、过、到、满”比较。)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四、马南邨:不求甚解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
16、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
17、,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
18、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8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