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 第3节 教学设计课题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及大小;3、了解大气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2、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教学难点:大气压的测量。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
2、四角小桌、海绵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1、思考题:巧取硬币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教师演示实验实验思考、观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新课教学一、启发引导,突出重点从覆杯实验的实验中,启示学生:(1)地球外表空间存在什么东西?(2)它受到重力的作用吗?(3)它的特点与液体的特点有什么相同之处?(4)那么它的压强与液体的压强又有那些相同之处? 学生实验:覆杯实验思考、讨论通过启迪、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们发现:空气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且能够流动,故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这样既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也
3、揭示了产生大气压强的原因,从而突破教材的一个重难点。二、科学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环节一:小组活动,亲身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1)教师和学生提前搜集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小物品。例如:吸盘式挂衣钩、钢笔及墨水、吸管和饮料、注射器、两块玻璃、水槽、水、重物、细绳、两个皮碗、广口瓶、纸片、直径相差不多的但可套在一起的两个试管等。(2)教师向学生布置实验要求:分小组活动,利用手边材料,根据生活经验,放飞自己的思维,设计体现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比一比,哪一小组设计实验最多,解释的最合理。环节二:历史回顾:马德堡半球实验指导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三、直观演示,逐步引导,突破难点1、【演示实验】:托里
4、拆利实验。(视频播放)在演示托里拆利实验时,有意识地启发:(1)玻璃管倒置后,有什么现象发生?(2)管内水银柱为什么会下降?(3)水银术上方是空气还是真空?(4)为什么水银术降到一定程序就不下降了?即是什么东西支持着玻璃管内760毫米的水银柱?2、在托里拆利实验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出以下问题。以下情况会对测量结果发生影响吗?(1)往水银槽内多加些水银。(2)将玻璃管倾斜或往上提或往下插,但管口仍侵在水银里。(3)换用内径不均匀的玻璃管。 这样, 环节一:小组活动,亲身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完毕,各小组代表发言,说明对实验设计的理解并解释同学们的疑惑,各小组交流合作,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
5、结构。两学生上讲台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讨论、分析观看、思考、讨论观看、思考、讨论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感受生活中大气压强的作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动力能力和总结能力。利用再现“马德堡半球实验”,使全体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大小有一感性认识,并且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当水银平衡时,大气压强跟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这一难点被突破,即可用P=gh算出大气压强的值。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地发现新知识,探索新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教学四、大气压的
6、变化诱导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托里拆利测出大气压为 ,那么大气压强是不是不变的呢?若变化,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阅读教材中八十八页中的想想做做,交流制作方案。(布置课后作)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五、大气压的应用多媒体展示活塞抽水机的工作原理。1、观察、思考2、学生举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感知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小结本节课同学们表现很出色,学习很认真,那么你在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回答,完成自我小结梳理大气压强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并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反馈练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练习多媒体投影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达标检测,及时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板书设计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马德堡半球实验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器材:方法:大 气 压 强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