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5探索与表达规律(一)一、学生起点分析本节课是第5节的第1课时。从学习内容上说,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体会数学建模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符号表示能力。从学生学情来讲,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现代教学手段不论是在城市中学还是在农村中学都进入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应用电脑水平有所提高,课堂上活跃大胆,具有较强的
2、参与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与以往相比也均有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规律问题,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具备了良好的契机。二、教学任务分析根据以上学习内容和学情分析,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协作能力,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验算验证规律的过程。(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类比、转化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辩证唯物主义
3、思想中的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观点,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2)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及创造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索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教学难点: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的教学过程:首先特意为学生提供观察猜想的时间和空间,以著名的“杨辉三角”为背景,为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提供一个有趣的背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对生活中日历的观察与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用本章学习过的字母表示数、代数式、代
4、数式的值等知识去探索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去验证规律;同时对生活中图形的变化规律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最后以评价小结和手指游戏的基础上结束本课的学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由学生充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对规律的探索和验证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用语言、符号、字母表示规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经历创新思维的过程。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教学过程遵循探究式教学原则,渗透“观察猜想表示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共设计了五大环节,即见识经典、合作探究、归纳提炼、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 见识经典 内容:分层依次闪现杨辉三角的数列,
5、第一、二排直接出现,第三、四、五排边闪现边提问:你能猜想中间的数字是几呢?两边的呢?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数列并提问:你们能尝试写出下一层的数字吗?你是如何得到的?最后向学生介绍这个有规律的数列是我国宋朝的数学家杨辉在著作中提到的杨辉三角.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数学中的规律,从而引出课题:探索规律目的:通过见识经典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本节课作好情感、方法和思维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验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效果:当闪现到第三排时,学生一定可以得到每一层两边的数字是“1”,但中间的数字却还不能确定,必然会把学生置于一种急于探究的氛围之中,
6、这样学生就会注意同一层数字之间以及上下两层数字之间的关系。教师再一次逐个逐个点击第四层中间的数字,学生独立探索,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这样做既滲透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找规律可以让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新方法。老师再强调“生活中常常遇到探索规律的问题。在节本课中我们一起来重点探讨日历中的规律”时,学生因急于解决问题而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同时板书课题“6.探索规律(1)”。 教学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探究1: 数的变化规律内容:探索教材中的问题:日历中的数学规律。1.请同学们快速记住日历中的数字并能准确的说出它们的位置.2.将上述日历中的有关
7、数字隐藏,请同学填空,并说说是以什么方法记忆日历的?学生通过观察,找到日历中每一行、每一列、每一条对角线上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3.用套色方框框住日历中的九个数,并让学生计算套色方框中这九个数的和.(所给的是今年十月份的日历)并提问:(1)请思考方框中九个数的和与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2)请同学们拿出日历,任意用方框框住这份日历中其它的九个数,这个关系是否成立?(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3)这个关系对十月份的日历成立,那对其他月份的日历成立吗?从而得到猜想:蓝色方框中九个数之和=9正中间的数(4)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验证?学生根据方框中数的不确定性,引导他们想到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可能设任意一个方格的
8、数为字母(任意),表示出其余的八个数,通过代数和运算发现,设正中间的数为字母计算较为简单,得到“问什么设什么”,根据代数和的运算验证了猜想的正确性.从而得到规律:蓝色方框中九个数之和=9正中间的数(5)挑战: 给出几个图形,如“十”字形、“H”形,“M”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应图形中数的规律进行探究,并用代数式表示验证规律,并分小组展示. ;目的:教学中用屏幕显示日历图中的套色方框,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串,然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师生共同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计算验证规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其符号感;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
9、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发展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有不同设法,分别尝试比较,得出最佳方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探讨、归纳来总结规律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 效果:本环节一开始就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达到了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的目的。再者,由于给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时间较为充分,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又较好地解决了问题串,达到了让学生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计算验证规律的过程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由探究、纷纷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归纳和验证等步骤
10、就得出了多种规律来,如学生得出了“十”字型、“H” 型、“W”型等多种情形下的不同的规律,得出了各种结论,还用所学的知识验证了这些规律。探究2: 图形的变化规律内容:用棋子按如图方式摆正方形:1.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摆第8个正方形需要多少颗棋子?2.探究:摆第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颗棋子?学生可以通过摆放方式得到规律,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图形的规律转化为数来研究.挑战:用棋子摆成以下图案,并填写表格: 填写下表: 摆第n个图案需要 颗棋子.让学生认识到有时仅从图形是不容易发现规律的,需要借助于数来猜想得到规律,并用具体图形来验证.目的:教学中学生生最直接的思考方式就是从图形上获取规律,教师用课件显示图
11、形摆放规律,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上升过程,从而从图形的摆放方式上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计算验证规律,进一步发展其符号感;但是我们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图形的规律转化为数的规律来研究,从每一个图形所对应的数来探究,得到规律。 效果:本环节由于图形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刺激,更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生最擅长的就是从图形入手找到规律,学生争相找到摆放方式得到规律,并通过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计算得到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将图形转化为相应的数,学生非常惊奇的看到原来得到的数都是平方数,很简单的找到了规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数形结合找规律可以简单明了。第三
12、环节 归纳提炼内容: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包括探索规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目的: 由师生交流来“归纳小结、评价升华”,一方面是通过对全课的回顾帮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归纳学习方法,了解其学习情况,提升其思维层次。另一方面是给学生准确、全面表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并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归纳知识的好习惯。效果: 课堂上,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而且能够准确全面的表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内容:提供能够吸引学生、且富有相应数学整除规律的游戏,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从事探索性活动。如:请同学们伸出左手,一起做下面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像图中显示的这只手那样依次数数字1、2、3、4、5、,
13、请问数字20落在哪个手指上?当学生说出数字20刚好落在无名指上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继而追问:你们能很快地说出数字200落在哪个手指上吗?2000呢? 鼓励学生采用画图、列表等方法进行思考、讨论。最终引导他们概括规律,并说出理由。如,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得到的下表,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1234598761011121317161514目的:通过游戏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本节课作好情感、方法和思维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验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效果:当要学生数数字200、2000时,学生一定会觉得麻烦,必然会把学
14、生置于一种急于探究的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不会再去数数了,而是想办法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再让学生独立探索,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这样做既滲透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找规律可以让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新方法。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内容:问题解决1,2.目的:本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巩固所学知识,实现了探索规律从“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相互转化。效果:由学生交流答案可知,学生基本上都能独立完成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四、教学设计反思: 从课堂实施情况来看,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目标。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
15、热烈,学生探究欲望高,时常有精彩的表现。回顾本课的学习过程,成功之处有以下四点:1灵活处理教材,不断生成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只提供了一个探索规律的例子,这就要求教师要自己挖掘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北师大版教材给教师留下的自由空间。教师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探索规律的游戏活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把学生置于一种探究的欲望之中,还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感受。二是教师就地取材,让学生充分挖掘日历中的各种图案中数的规律生成新的探究内容。三是补充了图形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内容,也让学生明确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的道理。2突
16、出以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的知识。课堂上教学活动开放,体现了民主的教学意识,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探究、独立作业、归纳小结,学生参与面广,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游戏引入开始、到归纳小结结束,做到了问题力求让学生自己解决,规律力求让学生自己总结,作业力争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观察、分析、思考、归纳、猜想、判断、验证数学规律的全过程,这一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3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课中安排了大量学生合作探究和交流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激发灵感,相互开拓思维,相互拓展视野。如在对日历中其它规律的探索时,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就想到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探索出了各种图案中的数学规律。同时,合作与交流还可以让后进的学生通过学习起到插漏补缺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本课学习内容虽不受城乡地理限制,但要注意调控好学生学习进度,若为了让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日历中的数学规律等问题,也可将第四环节留作课外作业,以保证能有充足的学习活动时间取得最佳教学效果。8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