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识记 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特点。 理解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运用 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牢牢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学法指导讨论法 探究法
2、 讲授法知识链接从前,沧州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以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
3、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斗一样。”众人听后,无有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尊石兽。基础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 客观世界的 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理解、选择)(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 的客
4、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 和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 、有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 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 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实践是认识的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
5、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 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所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查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 和 。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互动探究探究一:阅读教材第42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1、结合教材4243页内容,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简
6、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杜威、费尔巴哈、黑格尔观点的不同。探究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对这四句话的理解。材料一: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材料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白自荐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材料三: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
7、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两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
8、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探究三:根据以下不同观点分组进行讨论,究竟认识来自书本还是来自实践?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寇蒂斯说:书籍乃是人类积累智慧的长明灯。卡莱尔说: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让我们读书吧!陆游说:“古人学习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让我们投身实践的怀抱吧!探究四:阅读教材第45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
9、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知识体系构建(框架式)巩固练习(B级)12009年6月11日,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主任介绍了未来几十年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大发展战略目标。确定未来目标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级)2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发展=经济增长”。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明白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避免粗放性、浪费性、污染性的问题。这主要体现了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正确认识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级)3广东省委、省政府2009年4月公布的关于实
10、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实践作结论”。这是强调 ( )A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级)42009年6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尽管马克思已经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初步奠定了全球化理论的哲学基础,但是,由于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现代信息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视野,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新课题。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级)5“
1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A级)6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B级)7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
12、要错误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A级)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A级)9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 )A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构想C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D经济体制改革(B级)10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C级)11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