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故乡教学设计执教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21世纪教育网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 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课时安排: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然而,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二、小说知识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
3、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三、文章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四、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
4、,回答以下问题。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明确:浙江绍兴)(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3)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明确:留恋、喜爱、思念之情。)(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明确: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2、理清文章的结构: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
5、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尾):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3、再次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试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分别是什么。五、小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 “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二课时一、导入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
6、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抑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讲授新课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1、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
7、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学生齐读感受一下这种悲凉。老师: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 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2、提问: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3、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8、(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 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他的父亲十分 爱他”,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 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但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到了现在,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观念。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把所有这一切都视为根本不能战胜的。他只能承
9、受,只能忍耐,他尽量不去思考自己的不幸,尽量迅速地忘掉自己的困苦。他不再敢主动地去感受世界,思考生活、思考自己。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干瘪了下去,他的感受力萎缩了下去,他的表现力衰弱了下去,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感受力、没 有思想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木偶人。只有宗教还能给他带来对未来的茫远的、朦胧的希望。他的精神已经死亡,肉体也迅速衰老下去。成年闰土体现的是“我”所说的“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类人的特征。)4、提问: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课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
10、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归纳: 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 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5、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外貌 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少年闰土: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动作语态 中年
11、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对“我”的态度 中年闰土: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少年闰土: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对生活的态度 中年闰土: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6、提问: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十年前:豆腐西施外貌
12、 二十年后:“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细脚伶仃的圆规” 二十年前:语言尖刻(贵人眼高)语言 二十年后:怪声怪气(阿呀呀,阿呀阿呀),见解庸俗(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 二十年前:终日坐着动作 二十年后:顺手牵羊,明索暗偷“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行为卑劣(栽赃闰土并借此发现为功,拿走“狗杀气”),跑的快(飞也似的跑了)。小结:通过削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7、提问: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
13、了这么大的变化。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8、提问: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在小说中,杨二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反映当时农村经济衰败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9、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
14、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10、 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学生看课文思考、回答、讨论,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齐读并背诵“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认真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第三课时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小说的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我”看到了故乡的景,见到了故乡的人,发现曾经美好如一幅神异图画的故乡却变成了萧索破败的荒村;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自私的圆规;曾经称
15、兄道弟的好友却成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感到悲哀?本节课,我们要认真分析、思考文中的疑难语句,进一步深入把握小说的主题。二、讲授: 1、提问: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胳。讨论并归纳: (1)回故乡急切 (2)见故乡悲凉 (3)忆故乡沉重、忧愤 (4)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21世纪教育网(5)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6)见闰土兴奋、惊异 (7)离故乡侗然、气闷、悲哀、希望 2、提问:“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
16、论并归纳:“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它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
17、界: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总之,“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 世界实际是少年“我”美好心灵的反映,是少年“我”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但是, 这种心灵状态不是固定的,这种心灵关系也是无法维持久远的。社会生活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沉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当成年的“我”重新回到“别了2O余年的故乡”时,这个回忆中的“故乡”就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时,他看到的是一个由成年人构成的现实的“故乡”。 它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是美的,但却是消失了的、回忆中的、想像中的、不那么“真实”的,因为它只是在少年重贞心灵感受中的“故乡”
18、,而不是一个承担着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的成年人感受中的故乡。“我”就有了一个理想的“故乡”的观念。“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就是“我”对故乡的理想。三、疑难语句的分析 1、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 “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 )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
19、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处的“高墙”是实写,句子的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很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第处的“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的说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2、“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明确: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
20、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4、“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 明确: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 四、小结小说以“我”
21、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五、思维拓展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六、作文训练1、学习了本文后,请将视点扩展到自己的家乡,通过自己家乡人和事的变化,分析家乡的发展情况。 2、在你的同学中,谁的变化最大?写一写他(她)过去和现在的肖像,用对比的手法反映出他的变化。- 7 -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