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如何做好规范的教学设计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需要经历研读、分析、调查、学习、设计、实践、修改完善的过程。一、“研读”即为研究课程标准。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等。认真研读课标是正确进行教材分析的前提。通过研读课标明确物理学科教学理念、学科总体目标,以总体把握教学设计方向。还要明确物理教学关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总要求,再细致地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标中的要求,这是设计一节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二、“分析”即为分析教材。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
2、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教材,了解教材是怎样落实课程标准的,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分析教材中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方式对教学设计的启示等等。教材分析的步骤:1、通读教材整合内容。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和知识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才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教师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就可以
3、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可以容易地串起教材的线索。2、内容分析。包括(1)全套教材教学目标要求(三维目标)整体;(2)本章节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3)本节的知识体系结构;(4)教材中体现学科思想和方法;(5)教材所展示的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6)教材所安排的练习的分量、能力水平与难度;(7)教材所包含的实用性知识和生活知识的分量和类型; (8)课时安排。 三、“调查”是学情分析的前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认知基础,心理发展特点等,是优选教学策略的基础。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
4、,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学情分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情分析要注意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态度结构、经验结构。2、学情分析要注意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知识和能力预备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总体水平和学生层次差异两个方面。3、学情分析要注意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障碍及可能提出的问题。4、针对学情确定教学策略。四、“学习”即为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设计点,所谓同课异构是教师个体创造的体现,个体创造中都会可取之处。可以在网上大量的搜索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看到别人对同一节课的优秀的
5、设计环节,又能打开自己的思路,激发思考,这是教师创作的过程。所谓创新,并不一定是独出心裁,因为在同一节课的设计上,会出现大部分的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吸取他人设计中的个性优点,纳入自己设计思路中,方法可以借鉴,程序还需要自己编制,也就是教学策略应该是设计者根据自己对课标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分析后整体规划出来的,这就显示出教师的创造性的劳动。五、“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是在进行了前面的几个环节后,教师对整节课形成了整体的设计思路,将其变成文本的过程。完成教学设计后从整体上看自己的教学设计: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的怎样?由此反射出教学目标的是否全面得以落实。六、“实践”就是设计实施。一份教学设计必须
6、放到实践中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从经验上看,虽然虽然设计者做了大量研究学习,精心设计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所施教的对象是活体,不同班级群体有差异,同一班级个体有差异,同一份教学设计在不同的班级就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践,可以检验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实效性和时效性等。七、“修改完善”,通过教学实践,设计者会有很多的思考,记录课堂中生成内容如异常问答、随机应变的修正等,课后分析反思,辨别是原设计中为思考到问题的还是突发事件,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因,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完善。修改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因为事物是发展的,设计亦是如此。 教学设计实例如:生活中的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7、1、内容要全面教学设计应包括设计整体思路、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后记几个部分。2、内容顺序要明确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都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只有对学习者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分析才能根据学习者各自不同的特点设定最邻近发展区,确定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适合学生,必须放在教学目标之前。3、教学目标要全面、准确新课程中教学目标是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从三个方面来编写。在表述目标时,行为动词要准确。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来说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由于教学目标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结果有没有达到,而
8、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任务,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1)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以前习惯用的“知道、了解、掌握”因为不具体,可测性不强,在目标描述中不合适。可以用“能说出”“能辨别”“能描述”“会使用”“能操作”等词 2)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
9、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领域,常用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关注、尊重、质疑;形成、养成、热爱、保持等行为动词。4、教学过程栏目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内容要具体、比例要合适。避免出现教师活动多于学生活动,或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混杂的现象。这是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是重教还是重学的表观特征。也是教学理论厚实的表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否能区分?在学生活动中,设计应具体。如学生讨论讨论什么?几个学生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讨论的最终的结果是什么?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设计不细就会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不明确任务,讨论的目的当然就不会很好的达成。5、设计意图栏内容要全面在教学意图栏,应说明进行某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设计学生活动的原因。其内容应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应该说设计意图中要包括所有的教学目标,还应该有设计理念,新课程理念,学科思想方法、心理规律、教育规律的运用等。从设计意图中也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考:知识内容、能力训练层次逐渐提高,能力要求贯穿于整个课堂,总体体现设计的总体思想。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