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六课 《诗两首》 《母亲》、 导入课文: 我们刚刚学过鲁迅的小说《祝福》,祥林嫂的悲剧一定打动了大家的心,祥林嫂棗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的形象一定还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个形象鲜明的女性棗尼洛夫娜,又是怎样的一个母亲呢? (板书:母亲 高尔基) 检查预习: (一)文学常识 高尔基,苏联著名作家,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散文诗《海燕》。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 》、《 》、《 》。 《母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不朽名著。列宁曾称赞它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2、小说写于1906年,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先进战士的典型,即“母亲”是俄罗斯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形象。 (二)根据提示,共同设定学习目标 了解母亲从动摇到坚定的思想过程,从而认识母亲的形象; 学习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方法。 分析课文 (一)课文共50节,可分为三部分。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三部分,每一部分讲的是什么,请各用八个字概括,填入表中: 开端 一、(1棗8节)来到车站,接取传单。 发展 二、(9?/FONT>23节) 被敌发现,思想斗争。 高潮 三、(24?/FONT>50节)散发传单,发表演说。 (二)三部分中,最能体
3、现母亲思想发展过程的应该是第二部分,母亲被敌人发现后,她的思想做了那些激烈的斗争呢?(放本部分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划出最能体现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开头三节(9——11)是情节的过渡关键,作者是怎样写母亲心理活动的? 内心独白 “我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他!” 借助视觉 “这种注意的眼光好象针一样刺着她。” “手里的东西突然觉得沉重起来。” “隐隐的不快的感觉” “心冷得紧缩起来的感觉” 借助味觉 “嘴里充满了干燥的苦味” 从旁叙述“强烈的灾祸的预感使她想起这个人? ? ” 被敌人发现之初,母亲的心理是:紧张,忧惧。 第12——19节(听录音): 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写
4、母亲此时的动摇心理。 方法主要是:内心独白,动作暗示等。 第20节(齐读): 思考:(1)“这些想法”和“敌对的力量”各指的是什么?有何区别与联系? 明确:均指母亲动摇时所出现的一些想法。前者是一般的说法,不含人物的感情因素;后者饱含人物对这些想法的强烈的憎恨。 (2)这一段主要写了母亲的什么心理?(D) 懊悔 B、畏惧 C、害怕 D、自责 (3)这段描写母亲心理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从旁叙述 (4)这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表现了母亲在同敌`人斗争和自我斗争中不断成长,使母亲的形象更加真实,更丰满。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标志着母亲坚定起来的是哪几句话?
5、 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象震动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象命令一般地对自己说:“可耻啊!” 借助于比喻来写母亲的心理。 她的眼光接触到一道没有精神的胆怯的视线。? ? 几秒钟的动摇好象使她更坚定了,心也跳得比较平稳起来。 提问:A、这种“视线”指的是谁?它本来是什么样的? 明确:视线是暗探的目光,本来是“象针一样的目光”。 B、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感觉上的变化? 明确:这反映了母亲由动摇到坚定的心理变化。 因此,被敌发现后,母亲的思想发展过程是: 紧张 ——动摇—— 自责—— 坚定 (三)从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发展部分作者主要运用的描写心理的方法是:
6、 借助视觉、味觉、感觉表现人物心理; 内心独白; 从旁叙述。 那么在开端和高潮部分,有没有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刻画母亲的形象呢?如有,是哪些?(请同学自己找,自己分析) 明确:1、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 例句: (1)满意地听着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第2节); (2)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愉快(第3节)。 表现了母亲执行这次任务,充满了自豪感,心情是愉快的。 通过动作表情的描写反映人物心理 例句: (1)母亲站定了,四面看了一看? ? (警惕) (2)母亲坐在门口容易被看见的地方等着。(盼望接传单,对革命的热情) (3)接传单后,母亲“用手摸了
7、摸箱子的冰冷的皮,将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她手里毫不吃力地提着箱子。” (接取传单后愉快的心情) 总结:这一部分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和精神? 明确:通过写母亲等候和接取传单,表现母亲盼望与喜悦的心情,以及积极热情、大胆自觉的革命精神和自豪感。 (四)在高潮部分,母亲的思想更加坚定,她散发传单,发表演说,同敌人正面交锋,作者又是从母亲的形体动作、语言、内心活动、群众的反响来表现母亲高大的形象的。 找出能表现母亲形象的动词,并说一说这对于表现母亲起到什么作用。 动词:猛拉,站起,抓,举,挥,扔,抛等,表现母亲散发传单时的急促、沉着、机智。 文中还写了母亲的内心活动,“
8、母亲看见了他们的饥渴一般注视着的眼睛,自己的脸上也感到了温暖的呼吸。” 表现了母亲的幸福和自豪感。 她公开地发表演说又对其形象的塑造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发表演说,揭露敌人罪恶,宣传革命真理,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表现了一个革命者不惜牺牲一切和对于革命充满胜利信心的崇高品质。 总结: 母亲的形象: 本文通过母亲接受任务、散发传单、同敌人展开英勇斗争的事迹,反映母亲从一个劳动妇女成长为坚强战士,从普通母亲成长为成熟的革命者,革命性由自发到自觉的成长过程,塑造了一位积极热情、大胆自觉、大义凛然、勇敢顽强的革命母亲形象。 文章以母亲命名,意味着尼洛夫娜形象在作品中具有特殊意义,她
9、的成长过程概括了当时俄国劳动妇女的许多特征。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细腻的心理描写 主要有以下方法: 内心独白 从旁叙述 动作暗示 环境烘托 5、借助视觉、味觉等 作业: 找出文中其他的环境描写片段,并思考有那些作用。 第二课时《纸船》 教学目标: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味诗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 3把握读诗的方法 4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读诗的方法 2背诵 说课摘要: 一、教学目标 《纸船》是本单元第一首现代诗,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10、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注意从认知、技能、情感多维度来确定(如这节课十分注意读的技能 指导)。也注重层次的要求,基础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这节课在迁移训练时,要求写一首小诗,这是个高层次的发展目标。 二、学科模式理解 语文教学模式也强调目标的导向作用,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前我让学生欣赏音乐,创 设一个充满母爱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内驱力。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品析置疑,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这种模式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师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良状
11、况,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等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语文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 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 三、模式的运用 1情境创设:播放《圣母颂》,让学生在充满温馨的意境中学习,分组朗读,分 组背诵,创设一种竞争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目标确定:这是第一次接触诗歌学习,这节课探究的重点应是学习诗歌的方法。 3置疑探研:通过学生学习研究得出读——品—背——写的学习方法。 4发展迁移:课尾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训练题——试写一首小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听音乐(舒缓的旋律响起……)
12、听了《圣母颂》的旋律后,大家感受如何? 生:优美、动听。 师:不错,听了这段旋律,我们仿佛置身于充满神圣、温馨的母爱的氛围里。母爱是人类永恒讴歌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学 习赞美母爱的一首小诗《纸船》。 二、朗读感知 师:下面老师范读诗歌,大家注意节奏和语调(教师范读),刚才老师读了,大家来评评,老 师读的如何? 生:有感情。 生:比较缓慢。 师:谢谢大家的评价,这首诗的节奏应是舒缓、语调是深沉的,现在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大家可以分组互相朗读,互相提意见(教师巡视指导)。 师:(学生互读互评后)现在每组推
13、荐一名优秀者上讲台朗读。(学生朗读)大家认为他读的如 何? 生1:比较有感情。 生2:快了点,而且“船儿”中“儿”应读儿化音。 师:大家评得不错,现在,请大家用散文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 生1:这首诗写诗人不肯妄弃一张用纸,把它叠成后纸船,从舟上抛进大海,希望纸 船能流到母亲的身边,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师:口述的较好,希望大家也能这样,下面进一步品味诗歌。 三、迁移训练 师:我先针对第一节提几个问题,然后你们依照我的提问角度和方法,你们自己来提出问题 ,自己来讨论解决,好不好? 生:好。 师:如果把“
14、我不肯妄弃了一张纸”中“妄弃”改为“丢弃”好不好? 生1:不好,“妄弃”表明很轻率丢弃,更能表达对母爱的珍惜。 师:回答得不错,下面再看,“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中“一只”叠复删去一个好吗? 生:不好“一只一只”表示多,表明对母爱的思念很深。 师:回答的十分好。好,下面请大家讨论置疑。 生1:请问,“我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句中“不灰心”能不能删去? 生2:不能,因为不“不灰心”表明诗人对母爱思念的执着。 生1:“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中“她”能不能改为“我”? 生2:诗中“她”可以泛指诗人和天下所有思念母亲的儿女。
15、 四、背诵积累 准备1分钟。 师:看谁能背诵这首诗?(学生纷纷背诵)。 五、迁移训练 师:今天学习《纸船》,大家看看我们如何学习现代诗歌呢? 生1:读。 生2:品味。 师:先读——感知,然后品——领悟,接着背——积累,最后是写——运用。今天的课上到此,下课。 师:冰心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来抒发对母亲的思念。如果换成你,你将如何讴歌母亲 呢?大家不妨试着写首小诗表达这种感情。 学生动手写诗,教师指导。 教学后记 在情境之中体会诗的形象与意境,效果十分好;在迁移训练中,让学生写首小诗,部分学 生有点为难,教师应加以指导。 这节课运用本模式基本上还是得心应手,这种模式对诗歌、散文、记叙文的教学较理想,不 过说明文、议论文、作文教学也许还有待进一步探研。本模式对学生积累学习语言有较好的效果。 5 爱心 用心 专心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