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依存,二者统一在统一教学活动中。(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二)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互相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
2、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5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会降低。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
3、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扬比批评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归因方式会影响以后的学习行为,对学校教育工作有实际意义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
4、劣差异进行归因。7在教学中教师如何促进迁移?(一)精选教材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从精选的教材只有合理的编排才能发挥它的效果。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结构化是指教材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一体化是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
5、得以体现。无论是宏观的整体的教学规划还是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迁移规律。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意识。教授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可以改善学习能力,提高迁移意识,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8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一)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在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一般比实物直观好。进入复杂情境,要用更多的实物直观,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物直观的学习效果好。(二)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6、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提出确切的观察指导,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 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 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三)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要想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等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前,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或报告。(五)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改变“教师演,学生看”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9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
7、例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二)正确运用变式 所谓变式,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易发生下列两类错误。 一类错误是把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做本质特征。 另一类错误是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 (三)科学地进行比较 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通过同类比较能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通过
8、异类比较,有利于了解彼此间的区别和联系,防止知识的混淆,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在概括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和总结,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作结论,学生背结论”的被动方式。10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一)深度加工材料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二)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有人在记忆外语单词的时创设了“关键词方法”,即在记忆外语单词时先在本族语言中找一个读音与
9、外语单词类似,且能产生有趣联想的词。另外还有一种叫“缩减法”(三)进行组块化编码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四)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l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l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五)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1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
10、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段的不同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如何培养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15什么是创造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15高创造性者具有哪些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独立性16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如何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