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下)第七单元教学设计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寓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理解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寓意。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仍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这节课的目标是: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节奏、重音、流畅等方面评价。3、教师点评。注意的字音: 倏(sh):极快地。如
2、:倏地。 沌(dn):混(浑)沌。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恃(sh):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注意的字意: 时:常常,时常。德:恩,恩情。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方:正。恃:凭着,依靠。犹:仍然。应:作出反应。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无变:没有反应了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反走:转身逃跑。 德:指精神。异:别的。 应:应战。 三、出示自学指导题: 1翻译句子 相与遇于浑饨之地谋报浑沌之德 方虚骄而恃气反走矣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2、了解全文大意,请一位学生翻译全文。 3、学生齐
3、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译文写在作业本上。第二课时 一、本节课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意图 2、从中领悟一些事理。 二、背记随堂知识: 1、浑沌之死选自 2、呆若木鸡选自,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 三、出示自学指导题:1、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交流后明确: 庄子用“倏”“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
4、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2呆若木鸡如何理解?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功力、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有不断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四、整体感知,弄清写作意图,理解寓意。 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纠正后明确: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为做事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
5、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语言精炼,意境开阔。两则寓言总共不到200字,却写得意境深邃,简洁之至,寥寥数语,把倏、忽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刻画了出来;把斗鸡由骄盛到似木鸡表现了出来。 五、课内训练: 1、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2、说说“呆若木鸡”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六、作业: 1、理清本课知识点,了解寓意。 2、预习下一课。周公诫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二、教学重
6、难点: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国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演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这个故事,就出自周公诫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二、作者与作品韩婴:西汉古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三、初读全文1、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选出应在字音或字形方面引起注意的字词。学习字词相(xing)、辅助。如:吉人天相。哺(b):1.喂(不会取食的幼儿)。如:哺育。2.咀嚼着的食物。如:吐
7、哺。睿(ru):看得深远。如:睿智。词语识记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德行:道德品行。宽裕:宽大,宽容。守:保持。恭:肃敬,谦逊有礼。荣:荣华显贵。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尊盛:位高势盛。聪明:指明察事理。睿智:聪慧,明智。愚:愚拙,不巧伪。哲:明智,聪明。由:奉行,遵从。慎:谨慎,慎重。2、自荐带着自己对文章的初步理解朗读,然后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对古典文学课文的初步感知必须落实在“诵读”上,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换句话说违背了新课标并不是绝对重要,因为他是人制定的,难免有疏漏,但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绝不允许
8、的,那结果绝不逊色于“浑沌之死”。)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1、“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如何理解?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就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2、周公为什么要诫子?周公为了让儿子到鲁国不怠慢人才。3、文中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有何意思?沐浴一次,要多次停下来,握着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形容求贤殷切。五、译文: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
9、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1)周公为什么要诫子?这六种
10、“谦德”,对现在有何借鉴意义?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点拨:能根据现实,变换角度指出六种“谦德”的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六、小结全文: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七、拓展延
11、伸:如何才能具备周公美德?联系平时生活实际进行说明。出师表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3、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4、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
12、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以陈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
13、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 、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富有感情。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 五、字词归纳 1、积累下列词语: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深入不毛:深入到不长草木的地方。 庶竭驽钝: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妄自菲薄:随便轻视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苟全性命:保全性命,苟活于世。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革兴。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 2、古今异义词 卑鄙(身
14、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为“下流、无耻”) 感激(感动激发;今义“衷心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涕(眼泪;今为“鼻涕”) 谨慎(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 所以(表原因;今表结果) 开张(开放、扩大;今义“商店营业,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布衣(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3、一词多义 道中道崩殂(路)咨诹善道(方法)遗以遗陛下(给予)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效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尽力)为俱为一体(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但任)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每与臣论此事(议论) 行 性行淑均(行为)行阵和睦(行列) 益有所广益(益处)至于斟酌损
15、益(增加) 4、虚词 “于”的用法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及于、给)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 “以”的用法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遂许先帝以驱驰(而)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把)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5、6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由背诵课文导入 二、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三、问题探究 1、表文中诸葛亮如何分析天下形势? 明确:先指出当时形势的
16、危急。“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再指出其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兴先帝之业。 2、据此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明确: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
17、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4、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这样写,好处何在?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再次,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5、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
18、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为勉励后主。 四、延伸拓展,合作探究 1、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参考: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知遇之思。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五、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文章第
19、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7、8段。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文句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二、课时安排:二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20、导入新课: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二、文题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
21、安石的复信。三、诵读感受(1)教师范读课文。(2)认读下音。怨谤(bng)难壬人(nn)胥怨(x)盘庚(gng)会晤(w)(3)识记词语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辟:排除,驳斥。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反复:书信反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举:推行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
22、人。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 度(d):计划,主张。 度(du):考虑。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由:机缘,机会。不任:不胜。区区:情意诚挚。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4)集体诵读,分析结构。第一部分: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
23、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四、布置作业1、诵读课文,巩固课上文言字词的积累。第二课时一、活动引导1、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二、品读拓展“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吧!三、研读课文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
24、“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4、翻译下列句子。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四、组织讨论: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1)人“习于苟且”(2)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3)上“欲变此”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1)天下“怨谤”;众“汹汹
25、然”。(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4、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5、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提示: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6、出示“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讨论:你赞成
26、哪一种观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7、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写作特点: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五、感悟深化1、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2、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六、布置作业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品味诗句。2、 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3、 背诵这五首诗词 二
27、、教学课时:两课时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二、 检查预习: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箸 爝火 彝 虞 煜 砌 麾 炙 (答案略)三、 学习行路难1. 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
28、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故事、传说以及评价。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3. 教师解题写作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5.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
29、者的感情。(1)为什么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提示要点:(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4)无
30、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提示要点:(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感情朗读。 四、学习凉州词 1.学生个人自主朗
31、读课文,教师指名朗读。 2.学生参考注释,疏通诗意。3.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1)从首句中提到的“酒”“杯”你能够想象到一个怎样的场面?前两句描绘的是军中的情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3)在朗读时,如何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予以归纳。 提示要点: (1)一“酒”一“杯”,使读者仿佛看到军人们聚饮的热闹场面。而第二句又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号角。寥寥几笔,写出了边关既热烈而又紧张、悲壮的氛围。 (2)这两句诗意思是:我若喝醉了躺卧在战场上,你可不要笑我贪杯,自古以来出征的将士有几个人能够返回?今朝有酒且让自己痛饮沉
32、醉,即使醉卧沙场也毫不在意。这是及时行乐的洒脱,是对生命的达观,更有厌恶战争的悲愤。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边关将士们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3)该诗描写边塞生活,既暗示古代战争生活的热烈紧张,更凸显诗人慷慨豪迈的悲壮意味。全诗充满昂扬向上的情调。4.学生齐读全诗。五、学习咏煤炭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对照注解疏通诗意,不懂的地方同桌、小组讨论交流。2.教师汇总学生集中反映出的问题:(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归纳。要点如下:(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
33、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4.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六、归纳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了解了三位诗人不同的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七、布置作业:1. 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预习后两首诗。第二课时一、检测上节课古诗词学习情况,导入新课 1.根据题
34、意,用课文原句填空。(1)行路难中表达诗人要排除阻力、矢志不渝地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远大抱负的名句是。(2)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二、学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关于作者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他25岁继承王位。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
35、他的代表词作。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初读全词,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听录音或教师师范朗读,学生再次感悟课文。3.师生共同研讨,理解全词。(1)学生提出个人不理解的问题,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解决。A.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B.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C.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D.这首词是李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词,可以称之为“绝命词”,具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提示要点:A.词人借对春花秋月的诘问,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转而向人们发问,回到现实,勾起对往事的回忆。B.这
36、两句词的意思是: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样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C.“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与人间“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情景时的痛苦、无奈。D.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悲愁情怀,以及痛悔亡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教师范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感知课文。问题如下:(1)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
37、斗场面? (2)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4)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样体现?(5)如何把握全诗的朗读基调?要点如下:(1)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2)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3)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4)“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
38、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5)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5.学生自主赏析: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要点如下: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
39、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四、巩固检测:根据题意,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用原句填空:(1)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来表明自己胸怀远大志向,坚持理想,敢于胜利的信心。(2)凉州词中以反问句形式表达了诗人豪迈悲壮情怀的句子是: (3)咏煤炭中寄寓诗人为国为民甘愿无私奉献的诗句是: (4)虞美人中词人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尽自己国破家亡的无限哀愁的千古名句是:(5)破阵子词中显示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答案如下:(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五、归纳总结: 这篇课文我们学习了五首古代诗词,从诗人的作品中我们了解了他们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与心志.体会到他们抒情言志的表达技巧,进一步把握了他们诗歌风格,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们的其他作品. 六、布置作业:(1)背诵五首诗词。(2)自选其中一首诗词,把你读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13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