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届和县二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必修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要求:识记)(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4)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5)作用:拓展疆土;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宗法制(要求:识记)(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2)作用:保证了贵族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要求:理解)(1)通过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建立君主专制、皇帝制度A、皇帝独尊 B、皇权至上(核心) C、皇位世袭 、三公九卿制
2、(中央官制)A、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百官),C、太尉(管军务,虚设,由皇帝兼任)(2)、通过郡县制(地方制度)建立中央集权郡县制春秋出现(当时县大于郡),秦始皇时全国推行。(3)、影响(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2)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4)强化专制,激化矛盾,致秦朝短命而亡。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要求:识记)(1)、汉朝中央:中外朝制,削弱宰相权力,强化皇权 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削弱中央集权。武帝时实现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2)、唐朝中央:三省六部制 A内
3、容:三省即中书省(决策,草诏)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B评价: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强化君权。地方: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中央集权遭到破坏。(3)、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A收地方兵权,设禁军。B派文官管理地方,设通判监察地方。C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设中书门下,最高长官为相。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相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但导致了积贫积弱。(4)、元朝中央:只设中书省,相权大,威胁皇权 地方:行省制(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5、选官制度的变化(要求:识记)(1)汉朝实行察举制(重品行)(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度(重门第)(3)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重才能,相当对公平,有利于人才选拔,强化君权。)6、明成祖设内阁(要求:识记)内阁有票拟权(无决策权),虽首辅权力较大,但皇权得到强化。7、清雍正设置军机处(要求:识记)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皇权达到顶峰。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运用)(1)积极: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2)消极:易激化社会矛盾;至明清阻碍社会进步(不利于政治民主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束缚思想),使中国落后于西方。第
5、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史实(要求:识记)(1)、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2100万银元、开五口、协商关税)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反抗:满族爱国将领海龄率领镇江军民抵抗英军。(2)、中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影响: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 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开四口(至内陆重庆、
6、沙市)、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最大特点,反应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需要)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反抗: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舰;台湾人民的反日斗争。(4)、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中国人民发起“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5)、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结果: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巨额赔款、驻军、禁止国人反帝)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抗:中国军民在天津抵抗联军2、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英勇不屈、视死如归、同仇敌忾。(要求:理解)3、侵华日军的罪行(要求:识记)(1)1937.12.13开始的南京大屠杀,12月23日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
7、祭日(2)细菌战“七三一”部队用活体人做实验(3)潘家峪惨案4、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史实(要求:识记)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的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发起)是国共合作抗战典范,也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5、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意义)(要求:运用)(1)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天朝田亩制度(要求:识记)太平天国的建国
8、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但绝对的平均主主义难以实现,也具有空想性。2、资政新篇(要求:识记)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迫于形势也未实施。3、辛亥革命的过程(要求:识记)(1)武昌起义:标志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革命党攻占楚望台军火库。(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元。(3)、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要求:理解)(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意义: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帝制
9、,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5、五四运动(要求:识记)(1)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a中心:北京,b主力:学生(主力军),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第二阶段:6月5日后, a中心:上海,b主力:工人(工人是主力军,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影响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6、中共的诞生(要求:识记)(
10、1)历史条件:经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政治: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组织: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苏俄的帮助(2)诞生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上海、嘉兴)7、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要求:运用)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新中国。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过程(要求:识记)(1)、国共第一次合作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意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1924-1927)的到来(2)、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
11、年)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反帝反封建)成果:基本消灭北洋军阀,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结果: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四一二与七一五反革命政变)(3)、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南昌起义(1927.8.1,“8.1”为建军节)1927年8月1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长征(19341936)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过程: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193
12、5年1月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党成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4)、全民族的抗战(1937-1945)1937.7.7,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全面抗战爆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引领下,1945年8月中国军民取得抗战的胜利。(5)、解放战争争取和平的努力重庆谈判(1945.8)与重庆政协会议(1946年春)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以运动战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946.6,国军攻打中原解放区,标志全面内战爆发)和重点进攻(国军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战略反攻阶段(1947
13、.6-1948.9),1947.6,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战略反攻揭开序幕。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解放军发动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渡江战役(1949.4.21-.4.23),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攻占南京总统府,标志国民政府的覆灭。随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要求:理解)(1)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2)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
14、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要求:识记)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求:识记)(1)形成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2)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3)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求:识记)(1)初步确立: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行使代人大职权。(2)职能转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职能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
15、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3)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4)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求:识记)(1)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2)建立: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区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3)完善: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
16、设的主要成(要求:识记)(1)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平反冤假错案(3)加紧立法,修订宪法(1982)(4)至21世纪初,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5)恢复“两会”制度(6)政协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新发展(7)基层民主的发展(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6、依法治国的意义()(要求:理解)(1)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2)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7、“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要求:理解)(1)一国两制提
17、出:80年代初;邓小平;目的:为解决台湾问题;含义: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实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英)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葡)1979年至蔡英文上台前,海峡两岸关系有所发展,(“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的原则),2008年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8、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要求:理解)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
18、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要求:识记)(1)、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2)在建国后的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3)积极发展与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如印度、缅甸)(4)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做出贡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大会圆满成功。使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求:理解)(1)
19、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2)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要求:识记)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要求:理解)(1)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B、美国经济的衰退;C、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D、中国面临苏联威胁;E、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标志: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1978年底,中
20、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认识:台湾问题是制约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美两国建交是两个国家利益的要求。(2)中日关系正常化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建交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3)、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2)国际: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要求:理解)(1)活动联合国:亚丁湾护航、维和行动、灾后战后重建等地区组织:组织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
21、理解说明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是和平崛起。第六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要求:理解)(1)地理条件:独特的地理条件,靠近大海、良港多、多山多丘陵、河流纵横;(2)经济条件: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繁荣。(3)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2、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要求:识记)(1)梭伦改革奠基财产等级制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力最高权力机关(直接民主、人民主权)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设五百人议事会(任期制、轮番而治)十将军委员会最高军事决
22、策机关陶片放逐法(法律至上)(3)伯利克里改革黄金时期成年男性公民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公民陪审法庭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发放“参政津贴”和“观剧津贴”3、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理解)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促进了雅典人文精神的产生。4、罗马法的主要内容(要求:识记)(1)从存在形式分上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2)从适用范围上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3世纪)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内部公民,万民法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境内的自由民。(3)6世纪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5、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要求:
23、识记)(1)稳定社会秩序,维系帝国统治。(2)维护奴隶制,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3)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平等权利,具有一定民主性。6、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要求:理解)(1)规范人的行为,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保障了民主的进行,是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第七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的形成(要求:识记)(1)权利法案的制定背景:1689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逐步成为国家权力中心,为了限制王权制定了该法案(目的)。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意义:使议会权力日益超过王权,国王逐步处于“统而不治
24、”的地位,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时间:1721年,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第一任首相)坚持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内阁制形成。地位:内阁掌行政权,其最高长官为首相,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经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后担任,首相是政府首脑,首相对下议院负责(不对国王负责)。2、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要求:识记)(1)国王世袭,是国家元首(国家的象征),无实权,统而不治;(2)下议院议员民选产生,掌立法权,是国家权力中心;(3)内阁是政府机关,掌行政权,对议会负责;(4)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合体。3、美国1787 年宪法与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要求:识记)(1)制定背景:
25、独立后的美国,实行松散的邦联制给美国带来了严重的危机。(2)主要内容实行联邦制:中央权力大于地方各州,但各州保留一定自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既能维护国家统一,又能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实行三权分立制:国家最高权力一分为三相互制约,体现了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意义:防止了专制的出现,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实施。)总统: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掌行政权;国会:分为参议会和众议院,掌立法权,可弹劾总统;法院:掌司法权,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可终身任职;(3)1787年宪法的评价进步性: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推动了
26、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度存在,存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要求:识记)(1)背景:法国在经历了艰难的共和之路后,君主派和共和派最终达成妥协。(2)内容:行政权总统、任期7年、可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立法权众议院普选、参议院间选。(3)意义:确立共和制度,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5、德意志帝国宪法(要求:识记)(1)颁布时间1871年(2)政体:联邦制的君主国家(3)权力机构:行政权:皇帝和宰相:a皇帝:元首,可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军权b宰相:内阁首脑,主持帝国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立法权: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民选以后,
27、权力很小)掌立法权。实际受皇帝和宰相(行政权)的控制。(4)评价:皇权过大,专制色彩浓厚。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6、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要求:运用)(1)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集团间的矛盾。 (2)否定专制制度,保证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3)无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法斗争。 第八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要求:识记)2、巴黎公社(1871.3.185.28)(要求:识记)(1)导火线: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资产阶级临
28、时政府卖国政策激起巴黎人民反抗。(2)巴黎公社的措施:政治:摧毁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机构(普选);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加工厂归工人合作社管理(3)意义:性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实行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公社战士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精神永垂史册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要求:理解)(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11月8日“冬宫”被起义军占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成功。随后,十月革命取得胜利。(2)历史意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国际无
29、级革命和被压迫民解运动的发展;它是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的伟大实践的胜利;开辟人类历史和俄国发展的新纪元。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要求:识记)(1)二战后期,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二战后,昔日的盟友变对手,1947年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开始,至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之间形成了从政治、经济到军事领域的全面冷战,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杜鲁门主义(政治冷战):A提出:1947年由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B实质:遏制共产主义。C影响: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冷战”指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马歇尔计划(经济冷战)A提出:1948年
30、,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B目的:扶持和控制西欧,拉拢东欧;北约与华约(军事冷战)1955年 “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2、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要求:理解)(1)不利于世界的稳定与和平,造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的局面,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世界笼罩在核战的阴影下。(2)美苏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要求:识记)(1)形成根本原因:欧洲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需要(2)过程1951年巴黎条约 “煤钢共同体”。(法德两国矛盾的化解,是欧洲联合的前提)1958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31、”和“原子能共同体”。1967,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3)影响: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冲击美苏两极格局。4、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要求:识记)(1)原因:战后,美国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美国的帮助和扶持;日本政府的努力,如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教育。(2)影响: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5、中国的振兴(要求:识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的振兴,有力的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6、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要求:理解)经济的多极化趋势造成了政治的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等国家或地区经济
32、实力的增强,美苏两极格局遭到冲击与挑战,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得以发展。7、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要求:理解)(1)瓦解的标志: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2)影响:冷战时代的终结,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美、欧盟、日、俄、中)。必修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要求:识记)(1)、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七八千年前: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我国农业进入了 “石器锄耕”阶段。春秋战国时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与推广,至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
33、的主要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夏商周时期:井田制,其实质为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法律上正式确立的标志为商鞅变法)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要求:理解)(1)独立发展,自成体系(2)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3)精耕细作(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与特征(要求:识记)(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官营手工业(产品官府使用,素称发达)A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B史实a冶金冶铜:原始社会晚期会冶铜;商周时期冶铜技术高超,称为“青铜时代”。冶铁:西周晚期,
34、铁器出现;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法;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领先于世界。b制瓷(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烧制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瓷系;宋朝五大名窑;元出现青花瓷;明出现彩瓷;清出现珐琅彩(明清景德镇为“瓷都”即制瓷中心。)c丝织业(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五六千年前出现;商代有织机;西周掌握斜纹提花技术;唐朝吸收波斯织法;宋朝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鼎盛,苏、杭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间手工业(春秋战国时出现,分为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产品主要用于缴税和家庭生活(自给自足)
35、;民营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在重农抑商政策下艰难发展,至明朝中叶规模逐步超过官营手工业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历史悠久;素称发达;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曲折发展,明中后期开始占主导地位,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和特点(要求:识记)(1)发展概况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春秋战国时,商业繁荣,“工商食官”局面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出现许多大市场和大商人。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限制,商业艰难中缓慢发展,水平不高。隋唐时因农业、手工业、大运河的开通,商业得到发展。
36、农村集市(草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大都是国际性大都市,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货币作用变大,商帮出现(徽商和晋商)。(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市的变迁A宋以前,市与坊有明显界限,商业活动受时间和地点限制。B宋开始,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市散落于坊间(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商业打破时间(有夜市、早市)、地点(市坊界限打破、草市繁荣)限制,商业环境宽松。城市的发展早期城市即是经济中心也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后期城市的商业职能更明显。宋朝四大名镇:汉口镇、景德镇、
37、佛山镇、朱仙镇。(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历史悠久,繁荣发达,如西汉开始的丝绸之路(分陆上和海上)。对外贸易至明清时期因闭关锁国政策而日趋萎缩。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是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厚往薄来”,目的不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宣扬国威等)。5、“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要求:理解)(1)重农抑商商鞅变法首倡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评价A在封建社会前期,该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经济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在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严重的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2)闭关锁国含义:
38、严格限制对外交往(非完全禁绝,仅开“广州十三行”一处负责对外贸易)。评价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B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要求:识记)(1)经济结构变更的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的经济侵略(2)经济结构变更的表现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的兴办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企业A军用企业a、目的:“自强”b、企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
39、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B民用企业a、目的:求富b、企业: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发昌机器制造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要求:理解)(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的诱导3、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要求:识记)(1)、短暂的春天(191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 背景 A民国的建立及实行的有利经济发展的政策B“实业救国”思想的鼓动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D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40、。表现:A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但主要还是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和沿海地区、资本也不及外国在华资本总数B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短暂的原因:一战后,列强又加紧对中国侵略(2)、较快发展(19271936)原因: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表现:除棉纺业和面粉业发展外,制碱业获得很大发展,甚至出口国外。(3)日益萎缩(1937-1945)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表现:沦陷区大量企业被日军毁灭或吞并;国统区民族工业日益萎缩。(4)、陷入绝境(1945-1949)原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摧残,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表现:,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4、
41、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求:理解)(1)不利因素 先天不足(缺技术、资金、市场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后天畸形(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大部分是轻工业)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2)有利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使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5、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运用)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为民主改革和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有利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同时也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
42、供了社会条件。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要求:识记)(1)、中共八大(1956)内容:A、国内的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评价: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大跃进(1958)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探索)“大跃进”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浮夸风、高指标、放卫星、大炼钢铁都属于大跃进的表现)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公有化程度高、集中管理、大锅饭实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评价:是我
43、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3)国民经济的调整(最先调整农村)原因:经济工作中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了国民经济困难。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结果:1962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要求:理解)(1)主要内容结束 “左”倾错误思想,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思想转折)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的束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路线和工作重心的转折)(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4、道路的起点。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求:识记)(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实质:改变土地经营和管理方式,土地制度并未变化(3)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4、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要求:识记)(1)从1980年先后建立深圳(一夜崛起的城市)、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2)1985年后,开放闽东南、长三角、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3)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密集,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窗口。(4)1990,以浦东为龙头带动长江沿岸
45、城市的开发。5、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要求:识记)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要求:识记)(1)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要求:理解)加速了我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要求:理解)(1)物质生活变化的表现服饰的变迁A、从传统的长袍马褂到鸦片战争后,“洋装”进入中国B、辛亥革命后:中山装C、建国初期:衣着朴素、主色蓝灰、样式单一D、改革开放后:五彩缤纷,款式多样住房A、晚清:通商口岸出现小洋楼B、建国初期:住房条件简陋C、改革开放后:“安居工程”,住房条件得到改善食A、晚清:西餐开始进入中国B、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