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62 ,大小:1.19MB ,
资源ID:5755570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57555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2017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为本站上传会员【xrp****65】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2017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

1、2017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讲义公共基础知识主要考查法律(法理、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公共行政管理、公文写作、国情市情、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 政治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部分 经济类:包含政治经济学基本常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学、等内容。第三部分 行政管理: 公共行政概述、公共行政运行机制、公共行政过程、行政机构改革。第四部分 公文写作 写作基础知识;写作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与文体等;第五部分 法律基础知

2、识:一、法学基本理论 法的基本理论,法的体系,法的制定和实施;法律监督体系等。二、宪法 基本概念;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基本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三、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 行政法概述;行政主体、行为、救济等;行政诉讼法概述;四、民法 民法基本原则、 物权、债权等。五、刑法 刑法概述、犯罪、刑法等。第一部分 政治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并随其他科学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

3、方法论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这是哲学的两大派别。两者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论者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三、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 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2)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精神”的产

4、物或表现。【真题精选】“他说你行,你不行也行;他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在哲学上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 B唯物辩证法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观点、进步性、局限性)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

5、历史舞台。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把唯物辩证的观

6、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

7、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练习一】1.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日益显示出巨大的指导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哲学上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 A.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B.指导人们提出了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 C.正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D.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练习二】1.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 的思想。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

8、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第二章 唯物论一、物质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练习】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物质现象( )。09长春事业单位A水中月B生产关系 C影子D梦中树2、世界是物质的:(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事

9、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3)物质世界先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二、意识(1)意识的产生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经由无机物的反应特征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3)意识的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具

10、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4)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人们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形成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并不就是人的智能本身,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人的思维是生理的、 心理的过程;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 而人的思维则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只能受人类的支配, 而人的意识则具有能动性、 创造性。电脑代替不了人脑。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实际应用 1、一切从实际出

11、发(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2)想问题办事情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3)客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4)正确对待和估价自己;(5)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2、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的内容(1)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及能力(2)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及能力(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的心态人的心态对人类改造、认识世界的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意识的反作用:心态对认识、改造世界有 导向 激励 抑制 作用 控制 调节3、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要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就必须把正

12、确的思想付诸实践。(3)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练习】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C人类能维护生态平衡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反对二元论;(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13、;“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3)物质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练习】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练习一】.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了A、 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物质B、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C、 意识本身具有创造可观事物的能力D、 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对于同一颗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做是美,

14、木林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使用价值看做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做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说明A、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B、 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C、 理性认识是感知性认识的基础D、 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影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诗句表明()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存在差别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因为()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B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C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预见作用D有什么样

15、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练习二】1“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所犯的错误是( )A夸大人的自觉活动 B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C强调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D否认人的自觉能动性 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寓意有( ) (多选)08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 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

16、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C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D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世界的普遍联系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联系与系统:系

17、统的含义: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最基本的特征或本质属性是整体性。整体由部分构成,但又不同于部分。整体性观点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着眼于有机整体,整体的功能和效益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在总览全局的前提下,认识和处理好局部性的问题,以实现系统的最佳功能。【真题精选】“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蕴含的哲理是( ) A、量的积累必定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B、局部和整体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C、人的价值是在奉献社会中实现的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18、2、世界的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一)运动1、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载体;(3)二者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3、物质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静止: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B、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2)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

19、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3)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5、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1)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2)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3)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真题精选】相对静止是指( )。A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运动的一般状态C与运动完全对立的状态 D在特定的条件下,事物特定的运动停止了【真题精选】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

20、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二)规律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规律与规则、法律有联系又有区别3、规律的性质可知性:人类可以认识规律。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不能消灭、创造,违背它,会受到它的惩罚。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可利用性: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创造或改变某些条件,认识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4、怎样按客观规律办事?(1)首先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规律。(2)在运动中把握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三)发展1、发展的含义(1)含义:发展是揭示事物运

21、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2)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3)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结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学习)(4)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要如实地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明确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所处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创新:理论

22、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即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原理、新方法、新体制、新科技。(四)时间和空间1、含义:任何物质运动都占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特性是一维性、不可逆性;空间是运动着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性是三维性。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不可分离的。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真题精选】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了( )。A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 B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中存在的观念C时间和空间是

23、物质的存在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真题精选】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表明( )。A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统一性 B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C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D时间、空间是感觉系列整理了的体系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质、量和度:质是一事物成为他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练习】质与量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1)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

24、展在数量上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真题精选】“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这表明()。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D质变只是新的排列组合(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4)事物变化的状态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由低到高,由简到繁,永不停息,这也就是量变质变互相转化的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5)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a坚持适度原则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事物的度都有其关

25、节点。关节点指的是事物度的上限和下限的两个极限。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b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c重视量的积累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量变)和阶段性(质变)的统一,是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社会的发展也有量变、部分质变和质变等基本形式。【真题精选】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含相同哲理的成语是()。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1)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

26、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质变的方面。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肯定。马克思指出:“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有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的含义: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的统一;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是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一切、

27、全盘抛弃,是形而上学的立场和方式。(3)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进程。这个进程,经过两次否定和三个阶段,是一个周期性的进程。只有全部走完这个周期性过程,才能达到矛盾的完全解决,并使新事物日益完善。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进程,是一个“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第三个阶段的“否定之否定”,和第一个阶段的“肯定”有着现象上的相似。但是,这个相似,并不是第一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阶段发展的新形态。这个新发展又为进一步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新道路。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4)事

28、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B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曲折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C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前进性的曲折性的统一。D坚持事物变化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的两种形而上学观点。(5)事物发展趋势原理的方法论意义。a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遇到的问题。b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A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

29、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a对立(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b统一(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发展。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所以矛盾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内在依据。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

30、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使对立面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贯穿于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事物的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又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因可以相互转化。【真题精选】我国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其哲学依据是()。A意识决定物质 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

31、果C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D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练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包含的哲理是( )。A矛盾的斗争性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新事物一定要代替旧事物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a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A、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B、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b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A.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

32、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B.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再特殊的事物也包含着普遍性。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场合的不同)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A、要正确认识事物,深化认识,必须经过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多次反复。B、这一原理是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哲学理论依据。(3)矛盾的不平衡性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

33、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a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关系: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解决好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就比较容易解决;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有影响,次要矛盾处理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在主要矛盾或者次要矛盾中,其对立的双方中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关系:一

34、般说来,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会互相转化。c矛盾力量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反对均衡论和两点论。【练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哲学上分析体现了( )。 A事物是矛盾普遍联系的观点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C矛

35、盾普遍性的观点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b.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c.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d.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三、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必然和偶然: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1)含义: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

36、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是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偶然性产生于事物次要的和外部的原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使发展的趋势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2)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1)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2)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

37、、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3)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1)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2)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a.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b.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

38、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通过偶然掌握必然。宣称“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观点。c.坚持辩证决定论,反对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四、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主要分歧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练习一】.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成都,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租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39、)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2.关注民生、重视民主、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这说明A.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已经变化B. 民主问题作为次要矛盾制约着主要矛盾的解决C. 解决民生问题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D. 民生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3.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某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告诉我们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

40、的 B.事物的发展变化时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重视各个局部的作用4.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一说法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每一矛盾都有它特定的性质 B.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练习二】1.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

41、,溃于蚁穴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3.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A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5.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以“四物汤”为例,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是治疗血虚、头痛、头晕等症的基本方剂。但在临床运用上,若兼有气虚就要增加人参、黄芪;若血虚有寒加炮姜、肉桂;若血虚有热加黄连。“四物汤”的临床运用体现了 。A.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 B.在共性的指导下研究个性C.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D.从主观到客

42、观的过程6.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分析我国的社会发展形势,报告对过去五年进行了回顾,指出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体现的哲理是( )。A坚持矛盾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7科学发展观强调,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的哲学依据是 正确分析和解决复杂事物中的各种矛盾关系 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着重地解决次要矛盾 正确地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强调解决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突出地位A BC D8下列命题属于辩证法的有

43、:A.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万物生,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B. 万物莫不有对C.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D. 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什么不是必然的第四章 认识论一、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表现在:(1)它把反映论原则贯彻到底,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反映论是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先验论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2)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了可知论,反对了不可论。(3)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从而坚持了能

44、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实践是主体能动的性质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1、实践的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2、实践的形式:实践的作用通过三种形式表现出来: 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三、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表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认识在实践中产生。【练习】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