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精选14篇梁家河一书是各单位和企业都在学习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精选14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篇一】最近以来,自己和镇机关的每一个党员一道,认真学习研读梁家河一书,每次都会被书中,习近平同志艰苦朴素的情怀,自力更生的信念和矢志发展的干劲所感染,掩卷细思,自己觉得,正是这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第一步,最终奠定了习近平同志高尚的人格力量,也成为他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和精神砥柱。通过学习梁家河,自己以为,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做一个砥砺奋进的先锋模范,就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事情。一是细心谋事,细
2、节干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党员干部是政策落实“接力跑”的最后一棒,日常工作都是一些平凡甚至琐碎的“小事”。不少人看不起手头上做的“小事”,觉得机械、枯燥、没有意义,天长日久便意志消沉、思想麻木,缺乏进取心和责任心。“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孙中山先生讲:“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焦裕禄、杨善洲、吴金印、卢玉宝等优秀党员干部正是做了一些常人眼中的小事,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业绩。基层的“琐事”“小事”在老百姓眼里都是“大事”,基层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善做善成,踏实敬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二是甘于吃苦,敢于担当。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兵头将尾”,职位低、官职小,“人微言轻”
3、,对于上级的政策方针,通常只有贯彻落实的份。“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些人自轻自薄,长期忽视自身能力建设,满足于“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利益诉求思路不广、办法不多;有的善于“等靠要”,面对困难不是认真分析、积极作为,而是一味向上级“伸手”;有的很会“自我开脱”,常把“能力不足”挂在嘴上,一打硬仗就退缩。作为基层党员干部,纵然面对这样那样因各种现实而难以落实的困境,但仍要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自觉做到定位清晰、态度端正,做到“小干部”有“大作为”。三是慎言慎行,自制自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有些人自认为身处基层,不是“重点关注对象”,放松了
4、自省自警自律,最终小管涌演变为大塌方,悔之晚矣。基层待遇低,工作压力大,相对而言更容易在思想防线上“失守”,更容易受到歪风邪气的诱惑,一旦开了口子,往往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基层党员干部当“不畏人知畏己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防微杜渐,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坚持慎微慎小,小节干净。【篇二】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现在的西部志愿、大学生村官等三扶一支计划,党中央在不停的向基层农村派人,支持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振兴农村文化。习总书记的梁家河记录了他在延安插队的生活经历,他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
5、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从梁家河中汲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丰厚滋养,深入领会总书记立根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在实处,多到基层一线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所求,多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把握群众意愿,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现在部分基层干部,到镇村后不能安心工作,想方设法的考走,将乡镇当做跳板,考录后就想方设法的调走,在乡镇工作不满5年即被调走,不能沉下身子在基层。作为基层一线干部,与群众接触多,是政策的最直接落实者,要树立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想法,不怕艰难困苦。梁家河中,习近平总书记七
6、年知青岁月,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在6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习总书记都可以做到与群众同劳动、共生活,在生活条件如此优越的今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不努力呢。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以苦干实干成就事业,在攻坚克难中完善自身、成就人生。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只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党的使命,在那里我们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篇三】什么是梁家河精神?我认为,梁家河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为民情怀、知识品格、责任担当、勇于创新,它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闪
7、耀着璀璨的时代光芒。当下,作为一名党建工作者,我们应大力弘扬梁家河精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一要弘扬求知若渴的进取精神。“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习近平总书记用亲身经历,激励青年练就过硬本领。基层党建也是一门大学问,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党员发展等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定。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我们自己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在指导基层党支部开展工作时才有底气、才能挺直腰杆。此外,还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养,防止精神
8、之钙缺失。二要弘扬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在梁家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乡亲们建铁业社、缝纫社、沼气池、打坝、修梯田,认真履行支部书记的职责,时刻践行着“为人民办实事”的承诺。作为党建工作者,我们要切实承担起党建责任,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巨大工作压力下,要着力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培养直面困难、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促使党员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冲锋在前、攻坚克难。三要弘扬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梁家河山上植被稀少,土壤存不住水,极易形成山洪,一般坝梁根本无法抵挡,所以乡亲们都在拐沟打坝,但面积小、产量低。为提高粮食产量,习近平总书记创新举措,提议在沟口打
9、水坠坝,直到现在这块淤地坝仍造福着梁家河人民。在当前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大胆探索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点。如大力推行“支部+X+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在产业链上建立党小组、党员积分制管理均是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篇四】“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利用闲暇之余,我读完了梁家河,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读梁家河使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无疑就是习近平同志的吃苦耐劳精神了。陕北这地方,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习近平用了七年岁月从一个吃面包的北京知青逐渐转变成不嫌跳蚤、能干重活的农村娃,身上没有那种让人
10、产生隔膜的“城市味”。习近平说:“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习近平在寒冷的冬天打坝,习近平的手上磨出了老茧,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刚融化,寨子沟打水坠坝,习近平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年轻干部要学习习近平身上吃苦耐劳的精神,时刻牢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二、学习清正廉洁的作风读梁家河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习近平一行来梁家河就餐后,每人还付了30元的餐费。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将“八项规定”牢记心中,件件小事清正廉洁,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篇五】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仔细阅读过梁家河之后,我一直很受触动。基层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
11、大熔炉,是年轻干部成长的“试金石”和“炼丹炉”。吃过的基层的苦,渡过了基层的“劫”,我们就会变成闪闪发光的金子,变成能打倒各种疑难杂症的“灵丹妙药”。习近平总书记在年轻时经历了知青岁月,经过7年基层的锻炼打磨,塑造了坚韧不拔的品格,形成了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人民情怀。“得青年者,得未来”,国家有了青年,就有了希望,基层有了青年,就有了活力。年轻干部是基层的未来和希望,不能“暮霭沉沉”。要把基层作为磨砺锻炼自己的大舞台,积极主动地在基层中弯下腰、沉下心,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向群众学习,掌握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作为青年干部,要以踏石有痕、抓铁有印的精神扎根基层一线,
12、要能够定好位子、放下面子、挽起袖子。一方面,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只有摆正心态,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才能够融入集体,找到主人公的归属感,以积极的心态去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要能够弯下腰、沉下心开展基层工作,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追求个人虚荣,主动挽起袖子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人,一丝不苟地做事。【篇六】一本红彤彤的纪实文学读本梁家河,记录着习总书记的青年奋斗史,拜读了习总书记知青岁月里,到赵家河大队搞社教、打造梁家河第一座水坠坝,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成立铁业社、代销店、打甜水井,办扫盲班.这一个个为民办实事的先进感人事迹后,深刻体会到了习总书记深入团结
13、群众、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爱学习、爱思考、为群众办实事的优秀品质。这一本小红书传阅大江南北,更是带给扎根农村、无悔奉献青春的年轻党员们巨大的精神鼓舞,更让我们相信背景不重要,坚守信念就好,困难要小瞧,勇敢迎战就好,落后了不要紧,刻苦学习,迎头赶上就好。正如最近刷屏的安康市石泉县90后大学生村官吕玉洁众筹20万成立公司,搭建“公司+电商+农户”的经营体系,为农村土特产销售拓宽了市场,这位90后女大学生毕业后运用所学知识为农民发家致富想路子、谋出路,扎根农村、进组入户、考察行情、紧密团结群众、无私奉献,不就是为民办实事的典型吗?不就是习总书记精神指引下年轻干部践行的典型吗?古语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
14、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总书记精神光芒闪耀四海八方,青年党员们唯有秉承精神指引,静下心来做实事,才是一名党员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最佳阐释。【篇七】已经很久没有一气呵成读完一本书了。清晨泡上一杯绿茶,在品味茶香的同时,翻看着梁家河,不知不觉就翻到了尾页。这本书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细细体会,主要有三点感受:一是肯吃苦。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讲,远离亲人,独自一人来到在当时极度贫困、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梁家河,内心是应该凄凉的。但是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没有消沉,他没有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也并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顶住压力,逐步度过了跳
15、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以肯吃苦的韧劲,实现了“北京娃”向“村里娃”脱胎换骨式的转变,并最终下定决心要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可以说正是梁家河的艰苦生活不仅磨炼了青年习近平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在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一系列讲话和回信中,我们可以感知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的意志品质,也让我对“艰难困苦,玉汝乃成”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二是有追求。在梁家河的7年,习近平总书记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他把自
16、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一心只为让老乡们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他的追求也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由此,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三是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到梁家河插队,随行只有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加之当时所处的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习近平总书记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
17、耻,便求知若渴”,可以为借阅一本书跑三十里山路,可以利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可以在干了一天活后即使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可以说读书不仅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青年习近平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有句话叫“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他的人格魅力、领袖风范无疑与他青年时期在梁家河这段艰苦岁月有关,这也告诫勉励我们青年人,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艰苦奋斗
18、,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真正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篇八】读了梁家河这本书之后,深刻理解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的内涵。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艰苦奋斗、拼搏磨砺的七年,无论多苦多累,无论前方多么荆棘坎坷,他从未犹豫退缩,始终坚定信念、埋头苦干,从零做起一步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实现了人生的升华。梁家河的经历和磨难,让习主席的人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阅历,从15岁的迷惘、彷偟到22岁离开这片黄土地时他已有坚定的人生目标。梁家河是习主席修身、立业
19、、明志的起点,正是在那样艰苦贫穷的环境中铸就了习近平主席坚忍不拔、志存高远、无私奉献、为人民做事的领袖魅力。虽然我们不能像习总书记一样创造出那么伟大的业绩,但是作为共产党员的我们,应该做到立足本职,尽心尽责坚守岗位,认真用心地做好每一件事,让更多的群众满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幸福,做梁家河精神的传承者。【篇九】纪实文学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习近平和梁家河群众的深厚感情,提供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我们学习研究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就是要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梁家河的大学问就是习近平在梁
20、家河插队生活期间所展现出的胸怀境界、抱负担当、意志品质,体现在他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勇于创新的锐气、带头实干的作风等方面。无论当年在梁家河的条件有多艰苦、境遇有多困难,习近平同志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无论遭受什么样的困难挫折和不公待遇,始终不改对党和群众的赤诚之心,最终被批准入团、入党,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并被推荐上大学。在梁家河的7年里,习近平同志与乡亲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和人民群众建立紧密的联系,牢固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深地彰显和标注了为民的底色。习近平同志在回忆梁家河岁月时说,陕西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让他懂得了
21、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这是让他获益终生的东西。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哪里有问题他就奔着哪里去。在梁家河的七年里,习近平好学善思,勇于创新,办起了铁业社、缝纫社,增加了集体收入。建起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做饭、照明问题。依靠创新,点燃了梁家河改变命运的希望之火。在当年的梁家河,青年习近平面对着贫瘠的黄土地、贫苦的农村生活,脚踏实地,带头实干,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宏大命题。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
22、一片天地。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体现责任担当。【篇十】梁家河以纪实文学的形式生动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活里,怎样由最初的不适应到最后的与群众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把自己当成是黄土地的儿子的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梁家河不单单是一本纪实文学书,更是一种坚定信念,为民服务精神象征。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磨炼过硬本领、敢于担当责任。一是要学习习总书记
23、勤于读书,善于读书,勤于思考的优良作风。习近平说:“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梁家河插队期间,那时候因为不通电,天黑后不久,整个梁家河就早早的进入了梦乡。只有习近平的窑洞还透出一丝亮光,他就借着这一点亮光看书,为了凑近点,习近平的脸都被熏黑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他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在接受学习时报记者采访时,戴明说:“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书名虽然是简编,但实际是厚厚的四大本。我和近平都是从头到尾认真的读过这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于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2013年3月,习近平在接
24、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前几天看了一期节目朗读者,这一期的嘉宾其中有一位是77岁核弹老人魏世杰,他说:“他每天要照顾家里的三个病人,但是他每天还是会固定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学习和写作,这两个小时是他一天生活中最快乐的时间,在这两个小时里他可以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的苦恼,通过学习、写作,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满足。”和那个时候相比,我们现在的条件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但是总是以工学矛盾为自己的惰性找借口。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只有书籍才能使自己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只有书籍才能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只有书籍才能为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充分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二
25、是要学习习总书记心系群众,服务群众,为人民做实事的崇高理想信念。习总书记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习总书记插队期间,他处处留心百姓的困苦,处处用心为百姓办实事,他留心到了村民生活和劳动中的不便,用尽心思办成了陕北也是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继又办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菜园”,他还把县里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车给村里换成了钢磨,给村里办起了“磨房”,实实在在的解决了村民的难题和困扰,也正是这份留心和用心,为民办实事的
26、信念,使他和村民们日渐水乳交融。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要深入群众中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深切感受群众所需所想所求,以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蓝图转变为现实作为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十一】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艰苦岁月引发了我深深思考。青年习近平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那么,我们这一代青年基层党员干部该如何淬炼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基层组工干部呢?坚定人生信仰,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用苦难磨砺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在基层干事创业,茁壮成长。要加强理想信
27、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筑牢我们的思想信念之墙。坚持勤学善思,锻造过硬本领。在物质匮乏的知青年代,青年习近平经常痴迷于读书而忘记吃饭睡觉。“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基层组工干部,我们要坚持学习,始终将学习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和工作方法,在实践中提升工作能力,增强处理各种事务的过硬本领。坚守使命担当,勇于扛起责任。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建沼气池,办铁
28、业社,“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作为基层一线的组工干部,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坚守基层组工干部的使命担当,以坚强的韧劲去扛起责任,在干部选人用人、机制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出实力,切实加强各领域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探索突破,勇敢担起组工干部的重责。【十二】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当看到梁家河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和看到和看平凡的世界人生这些书一样亲切,因为都是和陕北相关,书中诉说的都是那片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书中写到总书记每天都看书到深夜,而且是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去看书,为了省油会把灯心捻的很细。而就在这样
29、艰苦的环境里,总书记他是这样说的:十五岁的我,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而现在的我更应该从认认真真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开始,把党员、子女、公民等每一个角色都尽力做到最好。简略的看过这本书后,我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了,书中的每一个真实故事都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幕幕,一道道山峁、一条条沟,一口口窑洞、一阵阵黄风。被其文字深深吸引的我在网上查询学习了这本书的背景。梁家河值得我们所有共产党员去认真深入学习,学习梁家河里蕴含的大学问,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观、发展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梁家河这本书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我们要认真体悟其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中华复兴的梦想,我们要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梁家河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第三部分以“一声声喊我小名”为题,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第四部
31、分以“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为题,通过梁家河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读者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书中很多细节都书写着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与乡亲们同甘共苦,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青春岁月,恰恰也就是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使习近平经受了磨砺,重铸了筋骨和灵魂。在那里他读懂人生,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他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梁家河的影响,对习近平极为深刻,给他留下
32、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当国家领导人以后,中国的贫困人口如何脱贫,始终牵动着他的心。他说:“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们所有党员都应该学习这样的伟大精神,付诸行动,全面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和基本素养。【十三】顺境,让人快乐,逆境,让人苦闷。在人生十字路口,与生活轨迹“相悖”,安逸扬长而去,接憧而来是憋屈、痛苦、彷徨阅读梁家河,让人感慨万千,习近平用意志救赎和挑战自我,没有崩溃,没有颓废,没有迷茫,他从黄土地上汲取营养,保至艘恢殖坏男拍詈屠止郏合嘈派睿湍芰队哪幌嘈派睿湍艹沙崛停幌嘈派睿湍芸醇锕狻庖踯筌郏炫热缢螅敢换蛹淅铮杭液泳褪且
33、惶趺嘌硬痪纳印梁家河,习近平在这里生活了七年,他与黄土地结下了深情厚谊:这七年,他从一名懵懂的“城市娃”,成长为一位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锐气青年;这七年,他将背驮“黑锅”包袱甩去,扛起“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的千钧重任和诺言;这七年,是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时间逗留。他扎根农村,了解了高寒窑洞,窥见了中国农民的真实状况;这七年,他锤炼了心智,坚定了信念,铸就了伟大的人格魅力在那个被撕裂的年代,遭受巨大戳伤的习近平,情绪低落,苦闷徘徊,在“生存还是毁灭?”哈姆雷特式追问中挣扎初到梁家河,面对无端的委屈,没有沮丧、沉沦,没有放弃,还是那个怀揣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念支撑着他。2004年,习近
34、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专访时,回忆起历历在目的“面包喂狗”情景:他将北京带来书包里的半个发霉面包,随手扔给了狗,引来了轰动一时的非议,被称糟蹋粮食不说,还被别有用心的人嗅出了不一般的味道“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扣上了反革命的“政治帽子”。这不仅加重了他初始对农村的距离感,更加重了他的孤独感。于是,他当了人生第一次“逃兵”,逃离现实,然而跑去北京又陷入了“非常”现实。经过几个月的磨难,他深深体会到了现实和理想的落差,体会到了梁家河的淳朴和憨厚。憋屈越大,撑开的格局就越大。“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习近平选择了归途。他回到了梁家河,一踏上那厚重的黄土地,心也就踏实了,他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
35、关、劳动关、思想关,发自肺腑的表白:我就是一个农民。后来他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书中写道:“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窑洞,这个温暖的家,他深情的说:“经过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在那里,酸菜吃出最美的味道,担粪担出最坚强的肩膀,悬崖峭壁磨炼出最刚毅的意志他带领乡亲们建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打坝、造田、种树、建铁业社和代购点等,用“一粒汗珠摔八瓣”的干劲,改变了生存环境,同时无时不刻的不忘“修身”,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在实践中净化、纯洁、升华自己的思想和理想。逆境,磨炼人的意志,逆境,成就人的性格。梁家河给了他的自信心,梁家河让他从犹豫和徘
36、徊中走出。习近平的远见卓识和临危不乱的人格魅力,是“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的情感给予。小小的梁家河,的确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安康当前,正在实施绿色崛起,追赶超越的发展战略,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宏伟目标。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梁家河精神,干事创业,就要从一点一滴抓起,奋勇前进,就要靠火车头来带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对“公仆”而言,梁家河起码有三点启示:一是要有一颗一碗水端平的公正之心;二是要接地气、讲人话,叫“随娃”、“黑子”是多么的亲切,“树高千丈忘不了根”,到群众中去,就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吃群众饭、干群众活、说群众话;三是“领头羊”要有闯劲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掩卷沉思,百感交集。在习近平这位坚信
3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产党人身上,历经磨难和成长,让世人看见了新时代的曙光,他的收获和分享是:萃取了梁家河的精髓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艰苦朴素的守拙精神,无私忘我的创业精神,虚怀若谷的尚德精神,给予了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厚积薄发的无比力量。乐哉。向梁家河学习、致敬!【十四】“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是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每个读完梁家河的人,都会在心底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梁家河”。作为一名从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青年组工干部,我深深地被“习近平在担任梁家河大
38、队党支部书记时,团结带领党员群众,打水坠坝、修沼气池、成立铁业社、办扫盲班”这一段所吸引。书中蕴含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组织力”,引领协调、整合力量,带领党员群众脚踏实际、真抓实干,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实践和探索过程,值得我们去体会、去感悟、去思考,将对当前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基础。书中,习近平回家探亲被当作“倒流”人口,返回梁家河后,听了姨夫姨母的话,向革命年代的姨夫一样“找机会往群众里钻”,相信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树立了“团结观”的习近平,逐渐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
39、乡村,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奠定了习近平做好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基础。我们当下做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就要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首先要选好村党组织书记这个“领头雁”,要真正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选上来”。同时,要注重培养村党组织书记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公仆情怀,这是提升做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关键。书中,习近平被推选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打水坠坝,当他满怀憧憬地公布他的宏伟蓝图时,大部分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但是“改变梁家河人挨饿的信念”鼓舞着他坚持下去。于是他找到王宪平,寻求他的支持,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讲道理,赢得群众对“打水坠坝”的支持和理解。我们当下做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要干成一件事,就要赢得党员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善于做群众工作,讲究方式方法,像书中提到的那样,不能蛮干,要巧干,要灵活。党员群众不支持时,要停一停、放一放,想办法,耐心细致地做党员群众工作,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一定要尊重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考虑周全,切不可匆匆上马,拍脑袋决策。作为青年组工干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梁家河”,激励自己,积极投身基层,艰苦磨砺,用青春之年华淬炼心志,强化理想信念,在广阔的基层做出一番事业。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