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3 ,大小:3.48MB ,
资源ID:574051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5740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释简帛医书方名“治……方”中的“治”——兼论句首语气助词“治”的来源.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释简帛医书方名“治……方”中的“治”——兼论句首语气助词“治”的来源.pdf

1、485释简帛医书方名“治方”中的“治”古文字研究(34):485497,2022释简帛医书方名“治方”中的“治”兼论句首语气助词“治”的来源张显成简帛医书中的方名为“治方”者,其中的“治”的意义有必要进行解读辨析。下面,我们在全面清理方名“治方”并进行语法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来解释“治”的意义,并探求其意义的来源,说明弄清楚“治”的意义的价值。一简帛医书方名“治方”的结构形式及“治”的词汇意义治,今音zh,广韵直吏切、直利切。传世古医书的医方名称中的“治”,意义均为“医治、医疗”。在方名为“治方”的结构中,“方”是中心词,整个方名就是一个偏正结构(亦称“限定结构”),即“方”前的成分都是修饰“方

2、”的。如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黄檗屑,捣服方寸匕。”“治自死六畜肉中毒”修饰中心词“方”。“治自死六畜肉中毒”为动宾结构,“治”后的成分“自死六畜肉中毒”为“治”的宾语。方名意即:治疗食了自死的六畜肉而中毒的方子。又:“治食生肉中毒方:掘地深三尺,取其下土三升,以水五升,煮数沸,澄清汁,饮一升即愈。”方名意即:治疗食了生肉而中毒的方子。又:“治六畜鸟兽肝中毒方:水浸豆豉,绞取汁,服数升愈。”方名意即:治疗食了六畜鸟兽的肝和肉而中毒的方子。以上所举的方名首字都是用“治”,而从出土医书可知,秦及以前一般不用“治”,而是用“已”(1),字面意义为“使病结束”,显然就是“医治

3、、治疗”义。例如:1.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 329:“巳(已)龋方:以叔(菽)七,税(脱)去黑者”2.又326:“巳(已)龋方:”3.又332:“巳(已)龋方:”4.又372:“巳(已)鼠方:取大白礜,大如母(拇)指”在秦简中,目前只发现一例用“治”的(见下引 里耶秦简 8-876)。汉简帛方名中,则大多用“治”了。统观简帛医书中的方名(2),凡“治方”者,即首字为“治”、末字为“方”者,其结构形式和意义有以下三大类(3)。486古文字研究第一大类,“治”的意义为“医治、医疗”,及物动词,其后带宾语,宾语多为病症名,方名结构为以“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此类结构最多,也与传世医书方名相同。可细

4、分为“治+病症名宾语+方”“治+病症名宾语+疗病方式或预后+方”“治+病者及其症状名宾语+方”“治+症状名宾语+药物形态+方”“治+病者宾语+药物形态+方”五个小类。凡37例。(一)“治+病症名宾语+方”。19例:5.里耶秦简 8-876:“治暴心痛方:”暴心痛,胸脘部突然疼痛。6.马王堆汉墓简帛五十二病方 236/223:“治颓()初发伛挛而未大者【方:取】全虫蜕一”(“方”字虽残,但横画完整,故释“【方】”无误)7.武威医简 3:“治久欬上气喉中如百虫(蟲)(4)鸣状卅岁以上方:茈(柴)胡、桔梗、蜀椒各二分”8.又8:“治(雁)声言方:朮、方(防)风、细辛、姜、桂、付(附)子、蜀椒、桔梗,

5、凡八物”(“”前一字虽残,但右半尚存,故释“治”无误。)9.又14:“治金创膓(肠)出方:冶龙骨”10.又16:“治目恿(痛)方:以春三月上旬治药,曾青四两”11.又44:“治心腹大积上下行如虫(蟲)状大(恿痛)方:班(斑)(蝥)十枚,地(胆)一枚,桂一寸,凡三物”12.又46:“治伏梁裹脓在胃膓(肠)之外方:大黄、黄芩、勺(芍)药各一两”13.又50:“治金创内漏血不出方:药用大黄丹二分,曾青二分,消石二分”14.又54:“治金【创】膓(肠)出方:冶龙骨三指撮,以鼔 豉 汁饮之”15.又78:“右治百(病)方。”16.又79:“治久欬上气喉中如百(虫 蟲)鸣状卅岁以上方:茈(柴)胡、枯 桔

6、梗、蜀椒各二分”17.又81:“治(痹)手足雍(臃)种(肿)方:秦瘳(艽)五分,付(附)子一分”18.又 87 甲:“治加(痂)及久(灸)创(疮)及马(胺)方:取陈骆苏一升,付(附)子廿枚”马胺:大面积的溃烂。马,大也。胺,玉篇 肉部:“肉败也。”19.又55:“治溃医不能治禁方:其不(愈)者,半夏、白敛”此例及下例强调病重。20.又82甲:“治久泄膓(肠)辟(澼)卧血裹医不能治皆射(谢)去方:黄连四分,黄芩、石脂、龙骨”21.敦煌汉简 1996:“治马(胺)方:石方”22.又2004:“治马(胺)方:石南草,五分。”23.老官山医简 六十病方 目录:“治婴【儿痫方卅七】。”(5)487释简帛

7、医书方名“治方”中的“治”(二)“治+病症名宾语+疗病方式或预后+方”。6例:24.武威医简 87乙:“治漡(汤)火涷 湅 方:烦(燔)罗冶以傅之”说文 水部:“湅,也。”广雅释诂:“,洒也。”“洒”即今“洗”,此指洗涤。此方名意为治烫伤烧伤洗涤方。25.武威医简 6:“治伤寒遂 逐 风方:付(附)子三分,蜀椒三分,泽舄(泻)五分”以上二方的宾语后为疗病方式。26.又52:“治金创止慂(痛)方:石膏一分,姜二分,甘草一分”此方及以下二方的宾语后为预后。27.武威医简13:“治金创止恿(痛)令创中温方:曾青一分,长石二分,凡二物,皆冶”28.敦煌汉简 2012:“治久欬(咳)逆匈(胸)庳(痹)止

8、泄心腹久积伤寒方:人参、茈(紫)宛(菀)、昌(菖)蒲”29.老官山医简 六十病方 目录:“治风痹汗出方一。”(三)“治+病者及其症状名宾语+方”。3例:30.武威医简 87甲:“治人卒雍(痈)方:冶赤石脂”31.敦煌汉简 2000:“治马伤水方:姜、桂、细辛、皁(皂)荚、付(附)子、各三分”此方是治马病方,虽不属治人方,但本文探讨的是“治”的意义,是语言学问题,故将此方列入讨论之列。下一方同。32.居延汉简 155.8:“治马欬涕出方:取戎盐三指掫(撮)”(四)“治+症状名宾语+药物形态+方”。3例:33.武威医简80:“治久欬逆上气漡(汤)方:茈(紫)菀七束,门冬一升洎水斗六升,炊令六沸,浚

9、去宰(滓)。温饮一小桮(杯),日三饮。”汤,是说此药物形态是“汤液”,不是“散、丸、膏”。34.又17:“治百病膏药方:蜀椒一升,付(附)子廿果(颗)”膏药,是说此药物形态是膏。35.长沙尚德街东汉简牍 181:“治百病通眀(明)丸方:用甘草八分,弓(芎)穷(藭)四分,当归三分”通,通达、通畅、通彻、没有阻塞。明,强盛、旺盛。通明,就是“使(身体气血)通畅而强壮”。丸,是说此药物形态是丸。(五)“治+病者宾语+药物形态+方”,“治”后的宾语不是病症名,而是人物。2例:36.武威医简 88甲:“治邚(妇)人膏药方:楼三升,付(附)子卅枚”37.又88乙:“治邚(妇)人高(膏)药方:楼三升,付(附

10、)子卅枚”以上方名可理解为“治妇人之病膏药方”之略,则宾语为“妇人之病”。488古文字研究第二大类,“治”后紧接一个意义相当于“治”(医治)类意义的及物动词,“治”与后面的成分没有词汇意义上的联系。若将“治”看作是动词的话,则方首两个动词(治+动词)的意义是重复的。实际上,“治”是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的,是一个句首语气助词,因为从词汇意义上看,“治”是多余的,是羡余成分,方名若没有“治”其意义本身就是完整的。“治”后的动词带宾语,“动宾结构+方”构成一个“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方名的结构为“治+偏正结构(动宾结构+方)”,可细分为“治+偏正结构(动词+病症+方)”“治+偏正结构(动词+病症+预

11、后+方)”两个小类。凡2例。(一)“治+偏正结构(动词+病症+方)”。1例:38.居延新简EPT10:8:“治除热方,贝母一份,桔梗三分。”动词“除”意即驱除。“除热”为动宾结构。“除热方”为偏正结构,所表达的意义完整。“除热方”与方首的“治”没有词汇意义上的联系。从词汇意义上看,“治”显得多余,故“治”为句首语气助词。(二)“治+偏正结构(动词+病症+预后+方)”。1例:39.里耶秦简 8-1057:“治令金伤毋痈方:取鼢鼠干而冶”动词“令”表示使令意,“令金伤毋痈”为动宾结构,意即:使金伤毋生痈。“令金伤毋痈方”为一偏正结构,所表达的意义完整,此结构与“治”没有词汇意义上联系。从词汇意义上

12、看,“治”显得多余,故“治”为句首语气助词。以上两个方名中比较突出的现象是“治”与其后紧接的动词的意义是重复的,“治”后的成分意义完整,“治”字显得多余。再者,此第二大类“治”后的动词的词汇意义(医治)和语法意义(带宾语),相当于上述第一大类方名中的“治”。第三大类,“治”没有任何词汇意义,与后面的成分没有词汇意义上的任何联系,“治”是一个句首语气助词,其后是“方”为中心词的意义完整的偏正结构。从词汇意义上看,“治”是多余的,是羡余成分,方名若没有“治”其意义本身就是完整的。方名结构为“治+方 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可细分为“治+偏正结构(药物形态+方)”“治+偏正结构(人物+所字结构+方)”

13、“治+偏正结构(人物+动词+方)”“治+偏正结构(地点+方)”四个小类。凡4例。上述第二大类结构也是“治+偏正结构”,即亦是“治+方 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第二大类是“治”后紧接一个及物动词,即偏正结构的第一个词是及物动词,带宾语,而此第三大类“治”后紧接的不是动词,更不是带宾语的及物动词。(一)“治+偏正结构(药物形态+方)”,“药物形态+方”是一个偏正结构,“方”是中心词。1例:40.武威医简 57:“治千金膏药方:蜀椒四升,弓(芎)(藭)一升,白茝一升,付(附)子卅果(颗)”膏药,指药物形态,“千金膏药”意指此膏药价值高,值“千金”,极言此方宝贵489释简帛医书方名

14、“治方”中的“治”难得。“千金膏药方”是一个偏正词组。这里“治”后的成分无论是“千金膏药”还是“千金膏药方”,均不是“治”的宾语,与“治”也没有词汇意义上的联系。从词汇意义上看,“治”显得多余,故“治”是地道的句首语气助词。(二)“治+偏正结构(人物+所字结构+方)”,“人物+所字结构”属于名词性词组,故“人物+所字结构+方”属“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1例:41.武威医简 85甲:“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治男子有七疾及七伤。何谓七伤?一曰阴寒。二曰阴痿。三曰阴衰”此方“治”后的成分不是“治”的宾语,与“治”也没有词汇意义上的联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是一个由“人物(东海白水侯)+所字结构(所奏

15、)+方”构成的偏正结构,意即:东海白水侯所上奏的医方。从词汇意义上看,“治”显得多余,故是地道的句首语气助词。(三)“治+偏正结构(人物+动词+方)”,“人物+动词+方”属“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1例:42.武威医简4243:“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麻黄卅分,大黄十五分,(厚)朴、石膏、苦参各六分,乌喙、付(附)子各二分,凡七物,皆并 冶,合 和,以方寸匕一饮之,良甚,皆(愈)。伤寒逐风。”此方末的“伤寒逐风”,当是对医方主治的注解,很可能是抄方人(墓主)所注(6)。结合方名“行解解腹”可知(7),此方为表里双解的药方,治伤寒,解腹邪。此方“治”后的成分不是“治”的宾语,与“治”也没有词汇意义

16、上的联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是一个由“人物(鲁氏青)+动词(行解解腹)+方”构成的偏正结构。从词汇意义上看,“治”是多余的,故是地道的句首语气助词。由于学界对本方意义的解读见仁见智,故有必要对此方名的意义予以辨析。王辉认为,“行解”是指通过步行、散步等方式排泄体内寒热邪毒,解腹是指排泄腹中邪毒结气(8)。杜勇认为,“鲁氏青”当为鲁氏青散;“行解”,指治疗伤寒初起、初有寒冷感觉时,以温热药物抵御寒邪的一种方法(9)。段祯认为,“行解”当训为“即解”,义为痊愈;“解腹”是指排泄腹中邪毒结气(10)。张雷认为:“此处 青 当读为 圊 鲁氏当是患者姓氏,不是创方人或传方人姓氏。”(11)以上各家都只

17、是解释方名中的单个字词,到底整个方名“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怎么解释,各家都没有作解析,更没有令人信服的意见,各家对方名中“治”的解释,也就不得而知。我们认为,“鲁氏青”是指氏为“鲁”名为“青”的一个人。氏,是上古贵族表明宗族的称号,为姓的下属分支。朱大韶 实事求是斋经义以字为谥辨:“族者,氏之别名。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然则姓统于上,若大宗然;氏别于下,若小宗然。”通志氏族序:“三代之前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今从简帛文献可知,汉代开始姓与氏490古文字研究合,但依旧分别者也甚多,盖魏晋以后姓

18、与氏合。以下是汉简中姓与氏有别者:肩水金关汉简 73EJT4:52:“河南郡鍭氏武平里程宗年,七尺二寸,黑色。”肩水金关汉简 73EJT7:6:“广利隧戍卒梁国己氏阳垣里公乘阎谊,年卅三。”居延汉简 50.29:“戍卒梁国己氏高里公乘周市,年卅。”居延汉简 533.2:“戍卒河东皮氏成都里上造傅咸,年二十。”以下是姓氏不分者:居延汉简 456.4:“状辞:居延肩水里上造,年六岁,姓匽氏,除为卅井士吏,主亭候望,通火备盗贼为职。”居延汉简 20.6:“劾状辞曰:公乘日勒益寿里,年卅岁,姓孙氏。”肩水金关汉简 73EJT10:122:“田卒魏郡廪丘曲里大夫,年卅,姓宋氏。”肩水金关汉简 73EJT

19、24:239:“爵公乘居觻得富里姓周氏,年卅八岁。”行解,意为“移散、消解、发散”。行,本指行走,说文行部:“行,人之步趋也。”故可引申出“行移、流通、疏通”义。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此为“行移”义。素问举痛论:“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此为“流通”义。汉书沟洫志:“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此为“疏通”义。“解”有解散义。玉篇角部:“解,散也。”易序卦“故受之以解”,江藩述补引 京房易传 曰:“解,散也。”故“行解”义为“移散、消解、发散”,如 居延汉简 89.20:“伤寒四物:鸟喙十分,朮十分,细辛六

20、分,桂四分。以温汤饮一刀刲,日三,夜再,行解,不出汗。”“行解,不出汗”,意即服药后伤寒病症即消解,也不会出汗。再如 论衡寒温:“人中于寒,饮药行解,所苦稍衰。”解腹,指消解腹中病邪。段祯认为“解腹”是指排泄腹中邪毒结气。此方为表里双解方,功效为清热除湿、通络止痛,故我们认为将“解腹”理解为“消解腹中病邪”更好些。由以上可知,方名“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的“治”后的意思是:鲁氏青的消解腹中病邪方。这里的“行解”与“解腹”意义表面上看似有重复,实际上是在强调消解。通过对方名意义的解析,可知方名“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的“治”后的成分不是“治”的宾语,与“治”也没有词汇意义上的联系。“治”后是一个由“

21、人物(鲁氏青)+动词(行解解腹)+方”构成的偏正结构,“治”与后面的偏正结构没有联系,是地道的句首语气助词。(四)“治+偏正结构(地点+方)”,“地点+方”属“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1例:43.张家界古人堤木牍医方 1(见图1):“治赤穀 谷(12)方:乌头三分、朮三分、干姜三分、朱(茱)臾(萸)五分、白沙参三分、付(附)子三分、细辛三分、黄芩三分、桔梗三分、方(防)己三分、茯令(苓)三分、人参三分、桂三桂 分(13)、麻黄七分、贷(代)堵(赭)(14)七分。凡十六 五物(15),当熬之令变色。”第三字释为“穀”或“榖”是没有问题的(16),我们暂释为“穀”,下文将予以491释简帛医书方名“

22、治方”中的“治”讨论。“”及之后文字书于木牍反面,“”之前为正面文字。根据本方所用药物及配伍,可知本方是主治外感伤寒病及肠胃不适症方,其功用主要是宣散风寒、温中止泻、回阳救逆、燥热利尿。其主药是“麻黄”(17)。赤穀,当是“赤谷”之误。“穀”与“谷”音同,均见母、屋部。赤谷,是西域乌孙地名,指乌孙王城赤谷,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东北岸的蒂普或其南一带,蒂普西南一带南北两面为山脉,因该谷地遍生一种紫红色植物碱蓬而得名(18)。也就是说,本方源自西域,传到湖南时已不知“赤谷”是地名,可能以为写成“穀”更庄重,加之“赤+植物名”者很多,如“赤芍、赤松、赤卉、赤米、赤爪子、赤豆、赤根菜、赤小豆、赤

23、草、赤栜、赤桋、赤麻、赤参、赤葛、赤棠、赤槿、赤萝”,便自以为当作“赤穀”。此方“治”后的成分不是“治”的宾语,与“治”也没有词汇意义上的联系。“赤谷方”是一个由“地点(赤谷)+方”构成的偏正结构,“治”与后面的偏正结构没有联系,是句首语气助词。由于学界对本方名称意义的解读见仁见智,故有必要予以辨析。整理者张春龙等开始认为,方名中“赤”或指气色;“赤”后一字是“榖”,并认为“榖”或通“蛊”,指病名(19)。但正如下文丁媛、张如青所说,本方绝大部分药物的主治都无治蛊病之功,故张说不能成立,自然方名的“治”训为“医治、治疗”不能成立。张春龙等后又相继分别释“赤”后一字为“(榖)”和“散”(20),

24、此二说也不能成立(详下文)。丁媛、张如青认为,除“代赭”一味药外,主药麻黄与其他 13 味药均无疗蛊之功,故将此方定为治蛊病方难以成立。提出“治”应作“治疗”解,“赤榖”当为一种古病名。本方与 备急千金要方 卷九所载“赤散”最近似(21)。二位说“赤榖”当为一种古病名,那是什么古病名呢?不得而知,故此说也难以服人。张雷认为,“赤”后一字当释为“榖”,“赤榖”就是红色楮树果实,即 医心方 所说“赤实”,本方是治疗由于过量服用楮实造成软骨之类的疾病之方(22)。显然张雷认为方名的“治”意为“治疗”。“穀”与“榖”均从“”得声,二者的区别在于形符,“穀”从“禾”,“榖”从“木”。简帛中的“穀”与“榖

25、”在字形上往往是相混的,故单从字形上是很难说明此字是“穀”还是“榖”。不过,根据上下文是容易区别的,如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63贰“五禾稼”,显然是“穀”不是“榖”;凤凰山汉简8号墓 146“五”,显然也是“穀”不是“榖”。如上所述,从正反图1492古文字研究本方配伍可知,本方是主治外感伤寒病及肠胃不适症方,其功用主要是宣散风寒、温中止泻、回阳救逆、燥热利尿,也就是说,本方的主治与软骨之类的疾病无关,所以,释“赤榖”为“赤实”不能成立,“治”意为“治疗”之说也自然不能成立。周琦认为“赤穀”当隶定为“赤散”,即将“穀”隶为“散”,亦即方名为“治赤散方”(23)。此说是难以成立的,因为稍微检视一下

26、其他秦汉简帛中的“穀”和“散”的字形即可知,隶此字为“穀”是正确的,下面不妨把此字字形分别与其他简帛中的“穀”和“散()”作一对比:本方字形其他简帛“穀”字形居延新简EPF2229居延新简EPF2276武威汉简特牲52金关汉简73EJT24:144金关汉简73EJT37:1167A本方字形其他简帛“散()”字形龙岗秦简119写作“”者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149尹湾汉简YM2D1 正写作“散”者武威汉简燕礼42武威汉简泰射105493释简帛医书方名“治方”中的“治”通过对比可知,本方此字与其他简帛中“穀”相同,特别是与上举居延新简EPF2276的几乎完全相同;与其他简帛中的“散()”字完全不同。本

27、方此字的左上方根本没有“散”的两竖,其竖画仅有一画,且本方此字的右半是“殳”而不是“攴”。所以,从字形上看,本方此字不是“散”字,而是“穀”字,方名四字当为“治赤穀方”。以上我们对第三大类各例进行了分析,证明这些方名“治”后的成分不是“治”的宾语,“治”与后面的成分也没有词汇意义上的联系,其结构为“治+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治”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完全是一个句首语气助词。退一步来说,即使排除上举例43,甚至同意丁媛、张如青认为“赤穀”是一种古病名的说法,即方名“治”是动词,“治赤穀”是动宾结构,则上述第三大类还有3例的“治”是句首语气词是无疑的。另外,即使同意周琦的“赤穀”隶定为“赤散”,

28、则方名所谓“治赤散方”的“治”也无疑是句首语气词。有必要补充说明的是,王兴伊认为,上举例41方名“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和例43方名“治赤穀方”,二方“治”的意义为“治所”。“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的“治”当为郡治,方名意即“郡治东海的白水侯所献医方”。“治赤穀方”的“治”义为“王治”,方名意即“西域乌孙国都城赤谷的医方”(24)。这看起来似乎通顺,但问题是,如上所述,纵观简帛医方中的“治”的用法,那些无词汇意义的用例,除了“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和“治赤穀方”外,还有上举的第二大类的“治除热方”(例 38)、“治令金伤毋痈方”(例 39),和第三大类的“治千金膏药方”(例 40)、“治鲁氏青行解解

29、腹方”(例42),那这些方名的“治”的意义又作何解呢?所以,王先生的解释有启发性,但可能还是没有普遍性,不具规律性,无法解释同类方名的中“治”,难以服人。二简帛医方名“治方”中句首语气词“治”的来源要探究简帛医方名“治方”中句首语气词“治”的来源,有必要把上述三大类方名中的“治”的意义进行对比:第一大类,“治”的意义为“医治、医疗”,是及物动词,带宾语。“方”前的成分都是修饰“方”的,方名为以“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此类结构最多,也与传世医书方名相同。可细分为“治+病症名宾语+方”“治+病症名宾语+疗病方式或预后+方”“治+病者及其症状名宾语+方”“治+症状名宾语+药物形态+方”“治+病者宾

30、语+药物形态+方”五小类。第二大类,“治”后紧接一个意义相当于“治”(医治)类意义的及物动词,“治”与后面的成分没有词汇意义上的联系。若将“治”看作是动词的话,则方首的两个动词(治+动词)意义是重复的。实际上,“治”是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的,是一个句首语气助词,因为从词汇意义上看,“治”是多余的,是羡余成分,方名若没有“治”其意义本身就是完整的。“治”后的动词带宾语,“动宾结构+方”构成一个“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方名的结构为“治+偏正结构(动宾494古文字研究结构+方)”,可细分为“治+偏正结构(动词+病症+方)”“治+偏正结构(动词+病症+预后+方)”两个小类。第三大类,“治”没有任何词汇

31、意义,与后面的成分没有词汇意义上的任何联系,“治”是一个句首语气助词。因为从词汇意义上看,“治”是多余的,是羡余成分,方名若没有“治”其意义本身就是完整的。方名结构为“治+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可细分为“治+偏正结构(药物形态+方)”“治+偏正结构(人物+所字结构+方)”“治+偏正结构(人物+动词+方)”“治+偏正结构(地点+方)”四个小类。以上第二大类与第三大类的结构虽然都是“治+偏正结构”,即都是“治+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第二大类是“治”后紧接一个及物动词,即偏正结构的第一个词是及物动词,带宾语,而第三大类“治”后紧接的不是动词,更不是带宾语的及物动词。通过对比

32、,从词语虚化的角度看,从方名结构的第一大类“以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到第二大类“治+以 方 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方)”,再到第三大类“治+以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非动宾结构+方)”,各方首的“治”的意义显然是一个词汇意义逐渐虚化的过程:第一大类中的“治”,意义为“医治、医疗”。在方名为“治方”的结构中,“方”是中心词,整个方名就是一个偏正结构,即“方”前的成分都是修饰“方”的。如“治暴心痛方”。第二大类中的“治”,是在第一大类基础上的虚化,“治”与其后紧接的动词意义重复,此时“治”已显得多余,呈现出羡余成分的色彩。如“治除热方”。第三大类中的“治”则完全虚化,与后面的词语完全没有任

33、何意义上的联系,从词汇意义上讲,“治”完全是多余的,是标准的“羡余”成分,标准的句首语气词。如“治千金膏药方”。方名为“治方”中“治”的虚化过程可图示如下:治(如“治暴心痛方”)“治”的意义为“治疗、医疗”,及物动词,带宾语,“治方”是“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虚化治(如“治除热方”)“治”后紧接一个意义与之重复的动词,“动词方”是意义完整的偏正结构,“治”显得多余,呈现出羡余成分句首语气词的色彩。进一步虚化治(如“治千金膏药方”)“治”后没有紧接动词,后是一个没有动词的意义完整的偏正结构,“治”与后面的词语完全没有词汇意义上的任何联系,从词汇意义上看,“治”完全是多余的,是标准的羡余成分,标

34、准的句首语气词。为什么会产生方名中毫无词汇意义的句首语气词“治”呢?495释简帛医书方名“治方”中的“治”我们认为,如前所述,由于第一大类结构最多,于是,在言语使用惯性作用的驱动下,方名中虽然本已有相当于“治”的意义的动词(如上举“除、令”),但还是在动词前即方首用“治”,于是便有了“治除热方”“治令金伤毋痈方”这样的结构形式。这就是第二大类“治”的来源。在第二大类的基础上,尽管方名中没有表示“治疗”意义的动词,且方名本来就是一个意义完整的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由于语言使用惯性的作用,仍然在方首加上“治”,于是便有了“治千金膏药方”“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这样的结构形式。这就是第三大类“治”的来源。

35、王力说:“在原始时代,汉语可能没有语气词。直到西周时代,语气词还用得很少。”(25)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今从出土文献来看,也是越往后语气词越丰富,至秦汉时期,语气词已使用得比较多了,仅以马王堆医书例,较常见的几个语气词出现的情况如下:也,112次;矣,23次;哉,5次;乎,4次;焉,5次。医书是科技文献,其语气词的使用显然会较少,但以上这些语气词使用的频率已不低。不过,长期以来,学界对语气词的研究还从来没有发现“治”可以做语气词的现象,更没有发现句首语气词有源于动词的现象,现在出土文献的发现,让我们认识到了又一个新的语气词“治”,这是个用于医方名称中的句首语气词,是源于动词的句首语气词,应该说,

36、句首语气词“治”的发现,对于汉语语法史特别是虚词史的构建,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三余论上文我们论证了简帛医书方名“治方”中的“治”的意义,指出其意义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大类中的“治”意义为“医治、医疗”,是及物动词,带宾语。“方”前的成分都是修饰“方”的,方名为以“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第二大类中的“治”后紧接一个与其意义完全重复的及物动词,“治”的意义已明显虚化,显得多余,方名结构为“治+以 方 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方)”。第三大类中的“治”,在第二大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全虚化,“治”后紧接的不是动词,与后面的词语也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治”是标准的羡余成分,是地道的句首语气词

37、,方名结构为“治+以 方 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非动宾结构+方)”。弄清楚了简帛医书方名“治方”中的“治”的意义,则相关的文献释读难题就好办了,如上举例41,即 武威医简 85甲:“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王兴伊认为,此方名称中“治”的意义为“治所”,“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的“治”当为郡治,方名意即“郡治东海的白水侯所献医方”。表面上看似有道理。但是,如果从上文得出的简帛医书方名“治方”中的“治”的意义的规律来看,就知道此说是靠不住的,这里的“治”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句首语气词,没有词汇意义,“所奏”是“所”字结构,“东海白水侯所奏方”的意义很明确,就是东海白水侯所上奏的医方。正如上文所说,此方名“

38、治”后的成分不是“治”的宾语,与“治”也没有词汇意义496古文字研究上的联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是一个由“人物(东海白水侯)+所字结构(所奏)+方”构成的偏正结构,从词汇意义上看,“治”是多余。并且最为重要的是,方名“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中的“治”属于简帛医书方名“治方”中的“治”的第三大类,是羡余成分,一个句首语气助词。同属语气助词的还有“治千金膏药方”“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中的“治”,如果将“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中的“治”解解为“治所”,那第三大类中的其他方名(如“治千金膏药方”等)中的“治”又作何解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亦即这里的“治”是不能解释为“治所”的。所以,我们只有弄清楚了简帛

39、医书方名“治方”中的“治”的意义类别及其来源,探明其规律,才能正确解读它们的意义,也就是说,弄清楚简帛医书方名“治方”中的“治”的意义,不光对汉语语法史的构建,而且对科学解读简帛文献也具有实实在在的积极意义。附记:本文写作得到如下基金项目资助: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敦煌西域出土汉文医药文献综合研究(17ZDA332),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出土先秦秦汉医药文献与文物综合研究(19ZDA195),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简帛医书综合研究(12&ZD115)。(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注:(1)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通过对出土文献和传

40、世文献中“巳、已”二字关系和使用情况进行历时的全面清理,发现先秦至汉魏晋时期已的记录形式“已”字还未产生,“巳”字一并表示巳已二义,所以,出土先秦至汉魏晋时期文献中表示已的释文均当写作“巳(已)”。(2)简帛医书的方名,绝大部分位于方首,极少部分位于方末。(3)有必要说明的是,以下二方因“治”后文字无法确释,故暂不列入下文讨论之列:居延汉简 403.18+350.44:“治水流水方:生兔一去皮,汤”(此释文依史语所简牍整理小组 居延汉简(肆)第54页,史语所2007年。居延汉简释文合校释文作:“治水流水方:生二钱,汤”)。里耶秦简8-1224:“五,一曰:启两臂阴脉。此治【黄瘅】方。”前一方“

41、治”后是“”,后一方“治”后是“【黄瘅】”(推测性文字),均无法确释。(4)“虫”与“蟲”本有别,今简化后统一作了“虫”,为便于表意,此二字按繁体行文。下文例11、例16同。(5)据梁繁荣、王毅主编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老官山汉墓医学文物文献初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年,第120121 页),可知“儿痫方”三字为依正文补,故所补正确。(6)参王兴伊 两张简牍医方与月氏迁徙及“麻黄”传布考,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2期。(7)方名中的“行解解腹”的意义,下文将有述。(8)王辉 武威汉代医简 疑难字求义,中华医史杂志 1988年第2期。(9)杜勇 武威汉代医简 考释,甘肃中医 1998年第1

42、期。(10)段祯 武威汉代医简“行解”义证,中医文献杂志 2010年第2期。(11)张雷 秦汉简牍医方集注 第181182页,中华书局2018年。497释简帛医书方名“治方”中的“治”(12)“穀”与“谷”本有别,今汉字简化后统一作了“谷”,为便于表意,以下此二字按繁体行文。(13)“三”后“桂”字,为“分”字之误,系沿前一“桂”字而误。(14)堵,读为“赭”,二字均从“者”得声。(15)六,根据本方配伍,可知是“五”字之误。(16)原牍上端开裂有缝。(17)参王兴伊张家界古人堤出土木牍“治赤谷方”源自西域乌孙考,图书馆杂志2018 年第 10 期第 110115页。(18)刘国防汉代乌孙赤谷

43、城地望蠡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1期第118128页;王兴伊张家界古人堤出土木牍“治赤谷方”源自西域乌孙考,图书馆杂志2018年第10期第110115页。但王文未指出“穀”与“谷”的关系。(19)张春龙等 湖南张家界古人堤简牍释文与简注,中国历史文物 2003年第2期第7284页。(20)此二说分别见:张春龙湖南张家界市古人堤汉简释文补正,简牍学研究第6辑第17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16年;张春龙、杨先云 湖南张家界市古人堤汉简释文补正续(上)之“附记”,简牍学研究 第7辑第146157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18年。(21)丁媛、张如青 张家界古人堤出土医方木牍“治赤榖方”考释,中华医史杂志 2011年第4期第240242页。(22)张雷 赤榖方考,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第114116页。(23)周琦 张家界古人堤医方木牍“治赤散方”新证,“钱超尘人文传承工作室”微信公众号2017年10月23日。(24)王兴伊两张简牍医方与月氏迁徙及“麻黄”传布考,中医药文化2020年第2期第7584页;王兴伊张家界古人堤出土木牍“治赤谷方”源自西域乌孙考,图书馆杂志 2018年第10期第110115页。(25)王力 汉语语法史 第295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