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篇医养结合总结关于医养结合工作有关情况总结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农村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导致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尤为突出。医院不能养老,传统的养老机构又不方便及时就医,不少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一旦患病,便时常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间,不但耽误了老人的治疗,同时也增加了不少家庭的负担。为解决这一困难,我院结合与镇办敬老院较近为契机,积极探索施行医养结合这一新模式,养老机构负责老人的传统生活护理等,卫生院则提供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大病康复等医疗康复保健服务,除了能盘活闲置医疗资源,对养老机构的未来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让公益性体现得更为充分。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汇报如下一、
2、主要做法1、为每位入住老人进行每年一次全面健康体检;2、为每位入住老人建立规范化健康档案;3、每月一次由责任医生定期为老人进行医疗保健讲座、健康咨询等医疗服务;4、根据需要可不定期为老人上门医疗技术服务和中医技术服务;5、为入住老人根据季节变化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技术指导和健康教育活动;6、为老人就医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在卫生院就诊、检查、住院等医疗服务;7、对所有入住老人提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各项优惠活动;可到卫生院进行预约挂号或办理转诊手续,使入住老人能优先接待、优先检查、优先安排入院、优先安排手术等服务。二、存在的问题1、受现有的医、养体制和机制制约,医养难“结合”。现有的体制和机制是民政
3、系统“管养老不医护”,而卫生医疗系统则是“管医疗不养老”,养老和医护两张皮,经费专列,专款专用,治病的“医保钱”只能花在医院,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就医费用,则无法在医保报销。2、乡镇卫生院、养老服务机构缺乏优质医疗资源。在养老中,老年人除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以及中医保健服务外,急需的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等多方面服务。但是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仅能开展院内医疗服务,均没有深入居家养老服务,不能满足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的康复疗养需求。养护人员技术水平也不高,且没有和医疗机构对接。3、大多机构养老医护专业人才缺乏,专业水平有限,加上医疗设备简单,只能进行一般 医护处理
4、,不能进行专业医疗和急病抢救服务。特别是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和处置慢性病,目前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医技远跟不上需要。4、医疗机构支持养老服务困难。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老年病人康复治疗时间长,周转慢,效益低,加之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潜在风险,医院开展老年病疗养,经济效益远低于正常医治 ,又得不到民政部门的床位补贴,难以收治老年康复病人。“医养结合”关系如不建立,医疗机构很难为养老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医疗支持。三、下一步打算1、进一步加强与养老机构的合作。规范开展转诊和预约服务,畅通就诊绿色通道,提升服务能力,切实做好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服务工作。2、进一步深化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
5、务。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水平,切实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3、进一步加快发展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进一步落实医疗机构护理人员配备标准,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全面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第 2 篇医养结合连云港市海州护理院 开启养老服务新模式“医养结合”,这是连云港市海州护理院开启的养老服务新模式。他们利用医院与养老的结合破解了“养老院里不能就医,医院里不能养老”的时代难题。据了解,连云港市海州护理院是一家集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公办养老机构,隶属于连云港市眼科医院,是
6、连云港市首家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试点医院。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一般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疾病,特别是中风、瘫痪以及植物人,生活不能自理,很容易出现并发症。而家庭护理则因达不到专业的护理水平而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对于卧床不起的老人,如果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家人手足无措,等送入医院,往往延误第一抢救时间。目前,一般养老院都不具备完善的医疗设施,往往老人患病要由家属送往医院治疗、照料。而医护型老年护理院则充分体现医疗特色, 每天早上护士为老人量体温、测血压,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护理。比如发现老人血糖高了,就会立即为老人调整饮食,专门制定菜谱等。让家属有一种放心感,让老人有一种安全感。老年护理院主要针对身患疾
7、病而又缺人照顾的老年人而设。它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养老机构,又与普通医院有所区别.它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养生保健、康复治疗、生活照顾、健身娱乐等养老服务,还可随时提供医疗救助和临终关怀。连云港市海州护理院预计在 2015 年 10 月投入使用。护理院共设床位 500 张,配备活动 室、声像室、接待室、医务室、洗衣间、食堂、室内卫浴等设施,可以满足不同老人的居住需求。一些慢性疾病和卧床不起的老年人,住在老年护理院不但能享受专业员工提供的日常生活和医疗服务,而且费用也不高。万一有紧急情况医院也能及时抢救。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第 3 篇医养结合“医养结合”的发展新趋势参加国家卫
8、计委康复护理工作会议体会【信息时间 2013-6-17 阅读次数 139】【我要打印】【关闭】为了进一步研究、促进康复、护理等延续性医疗服务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规范康复和护理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于 2013年 5 月 23 日、24 日在辽宁沈阳组织召开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和卫计委有关负责同志共同参加的工作会议。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内设苏州老年病医院仲伟爱副主任医师作为唯一一名来自基层一线和唯一一名地市级专家代表受邀与会,会议中仲伟爱主任结合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及苏州其他各家护理机构的具体情况做了工作汇报。与会领导、专家认为苏州实行的“医养结合”发展模式较好
9、的解决了目前延续性医疗服务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在全国来说是走在了前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参考价值。一、苏州市卫生局、苏州市社会福利院老年病医院代表交流、介绍情况近十年来,苏州市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延续性医疗服务的要求,多部门配合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院,形成了一定的数量规模,初步解决了延续性医疗的问题,并形成了社会力量往这方面参与的良好势头。目前苏州城区有近 30 家左右的由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的,床位数大多在 200-500 张之间的康复、医疗护理机构,投入多以个人集资合伙举办为主,合伙人大多有医疗背景。以一家拥有300 张床位的机构来说,先期的投入在 3
10、00 万元左右,举办场地一般为租用的闲臵的宾馆或厂房。举办人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民办非企性质的护理院,卫生部门负责审批后发给卫生医疗执业许可证,一般运营一年后向人社局申请参加医疗定点单位,人社部门根据卫生部门意见及评价一年来医疗护理工作情况符合规定后,医保部门与护理机构签订协议所产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医保支付条件的由医疗保险支付,其余的费用由患者自行支付,加上日常的生活护理费用,每月患者个人需支付的费用在 2000 元左右。康复、护理机构工作人员大致分为 3 类医生、护士和护理员,医生、护士及其他医技人员 100%持证上岗,护理员大部分也持证上岗,只有少量还没有持有护理员资格证书。以一个医疗护理单元
11、(50 张床),配有医生 3-4 名,护士 7-10 名,护理员 10-12 名。目前苏州市区所举办的此类机构在医疗上由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监管,专技人员由卫生部门负责培训,但由于收住对象多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民政部门同样认可,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在这方面体现在“补砖头和补人头”。其中“补砖头”就是机构举办人开办了康复、护理机构后民政部门按每张床位予 5000 元至一万元进行建设补贴,2 至 3 年内补贴到位,补贴经费由福彩公益金和地方财政给付。“补人头”主要是指运营补贴和养老护理员补贴,运营补贴是根 据护理院收治的老人数,给予护理院每名老人每月100 至 200 元的补贴。对护理院聘用
12、的持证养老护理员每人每月补贴 100 至 800 元(按从事的年数,从事满一年补 100 元顺推至封顶800 元)。目前苏州市政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类似机构,因此门槛相对较低,政策扶持力度大,社会力量大量涌入这一行业。政府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同时,也积极加强了公办康复、护理机构建设并拓展了公办机构示范、标杆参照和培训的职能。苏州市老年病医院就是一家行使上述职能的公办机构。苏州市老年病医院为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主办(社会办医)的老年病专科医院,现有3 个病区,150 张床位,为市财政全额拨款医疗机构。承担为入住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三无”老人、社会寄养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职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
13、同时苏州市老年病医院也承担了苏州市初级、中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培训结束考试合格后由人社部门发证)和示教工作,作为一家公办示范性机构承担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医院现有医生 18 人,其中正高职称 1 人,副高职称 5 人;护士 33 人,其中中级职称 17 人,另有辅助科室医技人员 9 人,康复治疗师 7 人,专业社工师 2 人,护理员 30 人。作为一家延续性医疗机构,苏州市老年病医院在硬件上房屋设施符合无障碍的要求,医疗设施设备基本达到二级乙等医疗机构要求,在各个岗位上配臵足额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医护人员与床位的比例达到了 0.8:1,人均床位面积达到了 8-10 平方米,医院室外有充足的绿化和
14、宽敞的活动场地。基本床位、基础治疗、医疗护理和康复治疗中产生的费用 80%-90%可由医保支付,生活照料护理费、日常杂费、伙食费由患者支付。医保费用按照床日 108 元/天进行限定,患者所付的费用平均 2000 元/月。一方面医院能满足患者的基本医疗康复要求,另一方面患者在经济上也大多能够承受。入住医院的多为老年患者,其中患者费用主要包括床位费、医疗护理康复费、生活护理费三块,其中床位费三人间为 35 元一天,两人间为 50 元一天,六人间为 25 元一天;生活护理费(由物价部门核准)一对六(小单元护理)为30 元一天,一对二(特别护理)为 50 元一天,其余一般护理为 25 元一天,医疗费用
15、按医疗实际产生费用结算。苏州市老年病医院现有三个病区分别为治疗病区、康复病区和失智病区。一般收住急诊期后需要进一步护理、康复的老年患者。其中康复治疗要求由患者家属提出,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参与康复的患者以失能、失智患者为主,主要康复项目包括作业治疗、运动治疗、肢体功能康复。在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基本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同时进行。医院近几年在失能、失智老年患者康复、治疗、护理、照护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初步建立了失能老人的康复评估治疗路径、失智老人的助疗系统。同时引进专业社工,重视病患老人社会关系、社会支持系统的维护与重建,在服务上更加彰显人性化,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好评。二、结合苏州养老
16、事业、民政事业、卫生事业的相关情况的思考和体会1、苏州市康复、护理机构与综合性医院的服务衔接情况及相关发展建议目前苏州市大部分康复护理机构与相应医疗机构的服务衔接基本为自主争取,一般来说护理机构会在当地的综合性医院发放宣传材料,或者委托医院介绍合适的患者入住,大多为自愿转诊,基本能够保证患者的后续治疗和护理需求,也解决了后续治疗患者入院难的问题。但需要看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对于某些综合性医院和护理机构的患者互转,政府应牵线搭桥,信息对接,充分发挥资源链接者的作用,这样一方面综合性医院的床位能够得到及时的周转,有需要的患者可以及时入住接受治疗,同时,也有
17、利于满足护理机构病人治疗需求。2、综合性医院医技人员对康复护理机构定时、定点进行业务指导,使得护理机构专技人员的个人素质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提高,这样同时有利于患者和机构,社会资源配臵也得到极大的优化。建议把基层康复护理机构也纳入到高级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定期医疗支援的基地。2、目前苏州市康复、护理机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目前在苏州康复、护理机构特别是护理院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人员问题;2、设备问题;3、技术问题。其中人员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待遇偏低;(2)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3)相应的人才引进不具备比较优势;(4)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机构的长久
18、发展及个人的持续成长;(5)技能提升渠道狭窄。设备问题主要为更新周期慢,资金投入不够,对于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和应用缺乏有效的获得渠道。技术问题集中在可持续的提升上,如何避免从业人员的技术瓶颈,保证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持续提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相关护理、康复机构加强与大型综合性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拓宽合作渠道,为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鼓励类似的合作。2、提高待遇,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社会的错误认识,让更多人民群众了解。3、相关高校可尝试开设相关专业,并与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定点输送人才,一方面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机构做好人才输送和保障工作。同时根据苏州市
19、的现状,民办养老、护理机构很多,但大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发展计划。对此政府应进行适当的规划,同时制定相应的分级标准对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和评审,保证所有机构有序、健康发展,避免无序、恶性竞争,保证百姓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上也大量存在“想办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现象,资金持有人想要入行,但是对新办机构不熟悉,相应政策、法律不知道,此时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创造好的投资环境,同时设立统一的准入机制,确保机构质量。卫生部门能否尝试对人才进行补贴,鼓励机构多聘用合格的优秀的卫生专技人才,对患者进行补贴(通过民政、残联等针对特定人群进行相应补贴)等。 3、针对普遍存在的护工问题的思考和对
20、策护工是康复、护理机构的基础,但却是目前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社会地位低;2、工资待遇低;3、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低;4、工作环境相对较差;5、流动率高;6、工作效率低。 针对上述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切实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工资待遇,给予政策保障。2、鼓励从事一线护理工作,扭转社会上对于护理人员的片面或错误认识。3、加强对一线护理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持续提高个人素质。4、与教育部门、科研机构合作,鼓励相关学校开设护理专业,鼓励科研机构开展护理专业的有关科学研究,帮助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一线服务效率,使得护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科学化、人性化、可持续化。5、相关机构应进一
21、步优化一线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最大程度的减少耗竭现象的产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具体包括1、政府通过公益性岗位的设臵,鼓励相关人员从事一线护理工作。2、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给予相应补贴。3、根据护理人员工龄长短给予不同数额的岗位津贴。4、针对护理人员开设定期、专门的免费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个人素质,一方面提高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认识,一方面也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5、可积极探索采用外包服务的形式,由专门的护理公司提供护工服务,这样可以增加就业,适当减轻机构的成本,但在使用外包服务的同时,有关机构应做好监督和检查工作,确保服务质量和患者权益。苏州市社会福利院 老年病医院 仲伟爱 第 4 篇医养结合浅
22、谈医养结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老人健康和养老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老年人特殊的身体状况决定了老人养老不仅要有舒适的生活环境,更需要专业的医疗关怀。普通寄养型养老院无法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为医护型养老院,老人入住后既可以享受养老服务,又能得到医疗保障。老年护理院集养老、医护为一体,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不仅配备医疗设备和完善的生活设施,更聘请专业的医生护士人员、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不仅能为老人提供贻养天年的休闲养老居所,又能给老人完备的生活医疗保障。建立“医养一体”式的养老机构,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将养老与就医相结合,在解决养老问题的同时,也能解决就医
23、问题。对一些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家庭护理及一般养老院护理达不到专业的护理水平和医治条件,往往会延误第一抢救时间,而两者的结合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一弊端。如果能将养老医疗列入医保范围,既能解决老人的医疗和护理难题,又能减轻了老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就更好了。“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如何照料不能自理的老人将是个大问题,在医养结合方面,相对于其他大城市,徐州市发展的速度还相对较慢,但应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新型养老打破传统:大众对养老院的观念问题存在着不少分歧。部分人认为,如果送自己的父母去养老院,担心父母误解,也害怕被别人误解为不孝。一部分认为,如果老人到养老院能够过得更加舒适,那样去养老
24、院是很正常的事情。医养结合也许正是打破传统误区的突破口。起初,很多老人对养老院很抗拒。很多人一提到养老院,联想到的就是那种破落的景象以及老人们些许悲惨的晚景,但事实并非如此。”医养结合: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医养结合,可以免去老人患病在医院、养老机构、家庭之间的奔波之苦,又可以将一级医院空置的床位、富余的人力充分利用,缓解养老院专业养老护理员短缺的现状。通过“养老机构把医院请进来、养老院走出去与医院合作、基层医疗结构增设养老服务”三种方式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目前本市虽已启动医养结合试点,但出现了社会效应好、经济效益差,标准及管理
25、亟待规范和专业人员短缺等问题。建议将现有部分设有病房的一级医院(包括一些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改造成为专门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老年护理院;制定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发展的标准和规范,明确统一的入院、出院规范标准,确保“医养结合”持续发展;民政部门应对有意愿开设医养护一体化病房,且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在行政审批方面给予支持。“分类养老”为不同层次的老人“量体裁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人对生活品质的高水平需求。民建市委会建议,推行“分类养老”,结合不同层次的老人开设不同特色服务。 目前的养老人群没有进行分类,对年龄、兴趣、自理、收入等各不相同的老年人实行混养模式,无法做到“量体
26、裁衣”的养老服务,而“分类养老”,通过结合老年人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分类,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建议对有机构养老需求的老人进行全面客观的调研摸底,从收入、兴趣、年龄、健康等方面建立个人养老信息库,并基于调研数据来引导养老机构的设立;细化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公办养老机构,为无赡养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社会办养老机构,可以根据老年人需求开设不同特色的服务。第 5 篇医养结合医养结合随着中国进入快速老龄化,医养结合需求增大,多地出台了扶植政策,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服务纳入医保,另一种则是直接对此类机构进行补贴支持。今年三月,上海出台扶持政策
27、,全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且正常投入使用的,最高可获 50 万元一次性补贴。此外,北京之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办法,明确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申请纳入医保定点范围。2016 年推出的长期护理险对于养老医疗的市场也代表着长期的利好,有助于护理服务市场的增长。中国的老龄化有几个特点。第一是快速老龄化,2015 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 2 亿,而 2050年则可能有三分之一为老龄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第二是空巢老龄化,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4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空巢老人已经到达 50%。这对老年人护理、精神关怀都带来巨大压力。第三,失能老人和慢性病
28、患者快速增加,2013 年我国已经有超过 3700 万失能老人和超过 1 亿慢性病老人。2020 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的 4200 万,80 岁以上高龄老年人 2900 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 18 亿。面对这些趋势,中国的养老服务急迫需要一轮快速机构化出现。过去一代的老年人护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那时因为我们还有人口红利,可现在这正在快速消失。独生子女结构导致下来的老龄化不可能依赖家庭成员,必须依靠专业机构。这个市场蛋糕会快速膨胀。未来的养老服务可能成为基础医疗的重要部分,具备医疗服务能力。核心问题是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大但支付能力有限,养老医疗服务的核心支付方式是什么?机构又通过什么途
29、径来赚钱?支付方问题仍然依赖医保对养老医疗保障的提高。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老年人医疗都是很难商业化的,大部分要靠政府支持。而对于中国这样本来自费就很高的国家,老年人本身支付能力有限,加上 4-2-1 家庭结构导致每个子女分摊到 4 个老人身上的经济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养老和医疗结合的服务未来离不开政府支持。无疑这个缺口也很大,必须要靠更大的投入才能实现。民营资本在医养结合服务上机会很大,但到底怎么赚钱?首先收入的主体不应该是药品, 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有很多模糊点,也最容易形成滥用。对内设医疗机构在药品分开上的控制措施是保证服务安全和质量的关键,也是医保费用不会失控的前提。而且,这类医疗机构的规
30、模不会太大,也很难具备老年人慢性病和护理的用药需求,因此把药品拨给第三方是关键。机构盈利的关键在服务费用。这里分为两块,一是医疗服务费用,二是护理费用。这一方面取决于医保对服务费用到底有多大支持。养老服务要机构化,服务费用的提高在所难免,再加上中国未来劳动人口萎缩,会形成一轮医疗服务人才荒,养老上更是如此。供小于求将导致服务费用上涨,如果可以控制好药品的合理运用,在老年人用药这一块上抽掉滥用药和药品价格虚高导致的额外成本,完全有可能把这部分不合理开支弥补到服务费和护理费上,增加医保为养老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另一块则是可以部分商业化的服务。随着长期护理险的推出,对于承接护理服务的机构来说,商业化
31、的机会是存在的。由于中国的长期护理险主要以政府主导,采取医保资金划拨、财政补贴和个人缴纳三部分组成资金池,这有助于在长期建成一个覆盖面较广的保障体系。长期护理险的体系建立后,有主整个老年人群分摊风险,让老年人不至于因为贫穷或者子女无力照顾而得不到护理。但是这样的保障所需要配套的是严格的管理防止滥用。护理可以说是必须的,但也很容易滋生欺诈骗保,如果要建立这样的风险防控,就必须在风险基金赔付的时候严格核准护理的必须性,这有待于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电子病历网络,形成老年人健康档案,并打通基金管理方、医保、养老医疗机构。这个工程的最大困难可能不是风险防控的设计,而是这些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以及防止欺
32、诈的措施。养老和医疗结合以及机构化养老已经是中国的必然趋势。对于投资养老的民营机构,这股机构化浪潮带来的机会很多,包括服务机构的设立,信息化数据互通,人才培训等几个方面。但养老医疗是一个需要政策引导的行业。开放医保,进行政府补贴只是开头,养老医疗很容易被滥用,也很容易滋生猫腻和骗保,因此严格的成本监管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必须。只有在产品上进行严格管理,才能让真正的核心价值服务,获得更多的医保支持,同时让服务者获得合理的回报。这样才能促进市场良性循环,把盘子做大。从医疗服务的产业流程上来看,民营资本在养老医疗上的机会分为服务、信息和产品三个方面。中国的养老机构本就稀缺,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更是少之又少
33、,把养老当床位卖是非常粗犷的发展模式,未来的机会更多是养老医疗机构,更注重其医疗属性。正因为现在的民营养老机构把自己定位为床位和住点,关心的是是否可以得到土地、水电煤等方面的优惠,而各地落实力度不同,要推进民营化养老机构的发展就很难。而养老医疗则不同,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量大而且持续,如果政府可以支持医保支付,服务费可能成为养老医疗的主要收入来源。这里的前提是医保对服务费用的定价能够合理地反应服务者的劳动价值。未来我们将持续面临劳动力不足,供少于求将逼迫市场调整服务价格,尤其在养老服务上,目前的劳动力成本被严重低估,服务者没有动力。未来机构化的同时,人力成本也会快 速上涨,如果医保的覆盖比例
34、不能反应这种价格变动,养老医疗就很难做起来。相比定位地产项目的投资者,在医疗服务产业布局的民营资本进入养老医疗可能会更有利,他们可以将基础医疗资源嫁接在养老服务上,甚至建立一个平台,让养老机构选择需要哪种服务包,比如专业康复、定期坐诊、慢性病管理、远程医疗等。大的养老机构可能会选择内设医疗机构,但有很多不具备这样能力的机构,则可能会通过某个平台获取医疗服务。而有雄厚资金的地产投资方也可能为了提升养老项目的医疗价值,选择医疗平台嫁接服务。养老医疗服务的关键是要标准化、服务一致。比如老年人需求很大的康复,需要专业的康复师和器材。大部分养老机构缺乏这些。未来的机构养老需要配备统一培训的康复师,并且通
35、过器材租赁满足基层需求。要单个养老机构去培训康复师或者去雇佣康复师可能很贵,但集中的提供打包服务的机构就可以以量取胜,同时保证康复服务标准的统一。当养老和医疗接起来之后,信息的机会也随之而生。目前的养老机构信息管理基本是空白,非常不利于嫁接医疗服务。老年人的就诊记录、疾病管理需求、用药等可以组成一个健康档案,在此基础上,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的互通才有可能。这还将直接有助于远程医疗在养老机构的展开。如果说内设和平台化的医疗服务定位基础医疗和疾病管理,那么对于术后、大病、突发情况则需要远程医疗配合,而完整的健康档案是有效进行远程服务的前提。这类信息体系同样是云技术的机会,向后可以衍生到老年人的用
36、药管理、医疗器械和日常生活需求。这些属于产品范畴,也会是养老医疗机构的机会。但这里的用药管理并不是卖药,卖药更应该由第三方进行,而不是由医疗服务者进行,这避免了药品和服务挂钩引起的费用浪费和药品不足。这里的用药管理更多是一种服务,包括定期药效评估,送药上门,会员跟踪等。由于老年用药很多是长期的,提供药品管理将有助于提高用户忠诚度,并获取病人信息,对服务也是有利的。老年人在器械和日常生活上的需求也很大。由于很多康复项目、老年人护理器械等很多需要自费,不属于医保报销范畴。有些项目价格还偏贵,用起来需要专业人士辅助,比如中风后的专业康复,现在只有少数病人得到这种服务,一方面是理念和缺乏理解引起的,另
37、一方面则是服务不到位,服务机构很少。这些项目未来需求很大,可以通过租赁加专业服务包的形式提供给老年人,有助于做大整个养老产业的蛋糕,跑量也有助于价格调整。一个大踏步进入老龄化的社会需要的养老医疗服务的迫切的,民营资本的机会在于从卖床位卖地产,转向卖医疗服务,且必须是有标准、专业化的服务,这才能体现养老医疗的核心价值。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支付方式医保和护理险对养老服务的定价可以反映市场劳动力的成本,缺乏这一点做前提,养老服务将难以改变缺乏人才的困境,难以迈开步伐。第 6 篇医养结合“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医养结合”的理念 1 定义“医养结合”是一种更为充实的新型养老模式,即有病治病、无病疗养,
38、养老与医疗相 结合,其特点在于融合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两部分的资源,不仅为老人提供传统的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了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医疗诊治、护理保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患病老人在养老机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 2 服务对象及内容“医养结合”模式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养老机构内的患病老人,包括一些慢性疾病、大病恢复期、易复发疾病、绝症期老人。特色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日常门诊、康复指导、突发疾病的抢救、临终关怀等。当然,针对机构内的所有老人,还可以组织定期体检,预防疾病发生。3 必要性与可行性首先,养老机构配备专业医
39、护人员照顾老人起居,提供诊疗服务,使患病老人无需长期占用医院床位,节约资源,同时仍然满足了老年患者对疾病治疗及护理的需求。其次,国家卫生部调查报告指出,我国60 岁以上老人,慢性疾病发生率占 59%,且人均患有 2 3 种疾病4。这些慢性疾病病程长,需要持续的医疗护理服务来支持,势必对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带巨大挑战,对现有的机构养老模式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再次,卫生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二级以下中小型医院难以为继,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超额、薪资不高、医疗设备闲置、病床利用率较低等现象。如果可以将这些中小型医疗机构的资源整合一部分进入养老机构,不仅能解决中小型医院目前的困镜及资
40、源浪费问题,还能解决养老机构对医护人员以及病床的需求,提升养老机构的医护服务质量。因此,整合并统筹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资源配置,既降低了养老机构的优化成本,又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还能极大改善患病老人的健康状况,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必要且可行。 “医养结合”模式的分类1 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联盟这种方式要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签订合作协议,由医院安排医师及护理人员定期到养老机构为患病老人进行诊治及护理,并建立治疗档案,避免老人往返奔波。当养老机构中有老人突发疾病时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合作医院,由医院及时派遣医护团队进行抢救。如河南郑州第九医院与市内 31 家养
41、老机构联盟,为养老机构定期随诊、义诊,并根据患者不同需求提供相 应医疗服务5。2 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这种方式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对一些中小型医院的资源进行整合,对医疗机构的内部结构及功能进行调整,转型为老年疗养院、老年康复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同时完善所需的设施及配置,对医护人员进行职能培训,明确其今后需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的工作及要求。如北京市化工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医院,使老年人可以有病医病、无病疗养5。3 养老机构中增设医疗机构 这种方式可以在“公建民营”的形势下产生6,即由政府出资建造,再借助民间专业机构运营,由其引入专业的医疗机构,
42、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也可以将中小型医院的一部分资源整合进入养老机构,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医养结合”模式在机构养老中的健全对策 当前,不管是医疗机构的改制还是养老院服务项目的优化都存在很多难题,一方面资金不足,而且养老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其医疗机构身份无法获得,也无法纳入医保定点单位。另一方面缺乏老年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庞大的患病老年群体的需要。因此,如何健全“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至关重要。 1 政府转变观念,发挥主导作用政府需充分认识到“医养结合”模式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并督导施行。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对进行“医养结
43、合”优化的养老机构实施卫生准入、医保定点、资金扶持等政策,保障其医疗资质的获得,解决医保问题,减轻入住老人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对于医养机构的合作联盟,政府应监督其操作流程,保障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信息沟通,使其规范化进行,达到预期目的。对于医疗机构的改制,政府应做好统筹工作和资金扶持,保障其设施配置的完善及人员素质的培养。2 培养老年医护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老年医疗服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特殊服务项目,因此对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资质的专业人才不过两万人,这与庞大的患病老年群体比例悬殊,远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为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一方面可在中高等护理院校增设老年
44、护理专业,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 另一方面可适当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地位及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人员从事相应的老年护理工作,为“医养结合”储备充足的人才。4 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 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 6):63 -65 张浩淼.关于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11( 4) : 93 96 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35( 5) : 69 7 把老年“ 医养结合” 养老服务做成最美的夕阳产业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社区、机
45、构养老三部分组成。国家“ 十二五” 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居家养老为主, 社区、机构养老为辅” 。对此,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就如何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国家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民政部将进一步推动落实现有优惠扶持政策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及长期护理照料制度和保险机制、建立现代老年产业体系等加大探索。今后我国养老服务也将出现五大转型从家庭保姆照料到专业护理员照料从以家庭和个人的赡养照料为主到以社会制度性保障为主从保障老年人衣食住行基本生活到提供康复照料、情感护理等服务保障单纯的养老机构到“ 医养结合” 型的养老机
46、构转型从以政府为主办养老机构到公办与民营同步发展模式“ 医养结合” 型的养老服务模式是“ 老有所医” 与“ 老有所养怕勺有机结合, 是养老、健康保障体系架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池是解决当前医疗与养老互相独立、自成体系的条块分割体制格局弊端的方法“ 医养结合” 型的养老服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内涵表现在实际医疗保健服务和老年照护服务工作中对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水平要求高特别是对行动不便和智障老人的照护更为理性、人文关怀更为个性化等特殊性。因此对“ 医养结合” 型的养老服务功能、任务定位要有别于一般医疗机构和养老院。要求从养生、保健、生活照料护理、医疗等各方面都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要求。 如提供精美、健康、合理的营养膳食定期组织省内外的旅游度鼠举办各类主题活动, 如书法、绘画、文体娱乐活动等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定期检查身体,建立健康档案向老人提供金融、理财和法律、公正服务倡导精神愉悦的保持, 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各种活动让员工和老人断交流, 让老人保持心情舒畅提高老人的幸福指数。建立适应老年人养老需求的“ 医养结合” 新型模式应在政府统一规划下, 因地制宜, 把医养结合起来一是由现有医院发挥医护资源优势创办养老机构二是由大型养老院创办老年医院或老年医疗保健中心科三是医疗机构与养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