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趣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趣”的含义。2.把握作者幽默闲适、旷达随意的文风。3.培养学生以读书为趣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作者所论之“趣”,了解作者为人之“趣”,并以此为参照思考自己的人生。教学难点大胆质疑,理解以“趣”为行为动机的实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要想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许多方式,阅读其作品就是一个比较便捷的途径。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作家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老师从他的作品中摘录了一些语句,看看大家能否透过这些语言看出这位作家的风格。(幻灯片展示)文章可幽默,做事要认真。一个人如果没有癖好,是可疑的。绅士
2、的演讲,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把婚书烧了吧,因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妇。四十自寿联:一点童心犹未灭,半丝白鬓尚且无。他为李香君像题的诗: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气义照耀千古,羞杀须眉汉子。香君一个娘子,性格是个蛮子。悬在斋中壁上,叫我知所观止。如今这个天下,谁复是个蛮子?大家朝秦暮楚,成个什么样子?当今这个天下,都是骗子贩子。我思古代美人,不至出甚乱子。学生自由谈自己的认识。总结: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这位作家性格幽默、随性闲适、富有哲思、严谨治学这个人就是林语堂。他
3、的作品让人读来唇齿生香,沁人心脾。他也是个性情中人,有个性,不板滞,出语惊人,极为幽默。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论趣一文,进一步感受他的写作风格及人生追求。二、阅读。1.第一遍阅读(跳读,把握文章大意)。教师:下面请大家各自朗读论趣这篇文章,不懂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力求读懂文章的大部分内容,把握文章大意。2.第二遍阅读(议读,扫除词句障碍)。教师:同学们已经勾画出难以理解的语句了,请大家借助字典并寻求小组内同学的帮助,再读一遍课文,要结合上下文,弄懂这些语句的含义。(说明:这一教学环节,可设计为学生自主阅读和互助学习。学生先独立阅读并理解难懂之处,再互相交流切磋。如果仍然有不懂之处,教师可适当
4、加以梳理,归纳出带全班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教师可在互助学习过程中适当加以点拨。)3.第三遍阅读(熟读,读顺、读畅)。(说明:在同学熟悉全文内容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在几分钟时间内再次诵读全文。要求多读几遍,力求读得顺畅,并逐步读出感情。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诵读、全班诵读等形式。)三、风格分析。1.小组合作,体会林语堂的幽默旷达、随性闲适的风格。教师:我们刚刚通过阅读林语堂其他作品中的几段文字,总结出他是个性情中人,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幽默旷达、随性闲适的风格。下面请各小组合作学习,看看本文从内容到写法,都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个特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哪一组先发表意见?生1:我们组认为
5、本文在论趣,本身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随性而发的人,他很注重兴趣这种行为动机在人生中的积极意义。一切由兴趣为出发点,人生自然过得自在逍遥,而且在兴趣的指引下,必然可以取得惊人的成绩。教师:这一组的同学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谈,围绕“趣”的本身来认识,很好。生2:作者在论趣的时候,写法也潇洒自在。他首先指出:“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举了科学发明、登高探险等事例,从而证明“趣”在科学进步领域的重要作用;接着又指出“趣”可以启发心知,有了趣便有了“痴心”,这可以使人生变得更有色彩;特别在教育领域,“趣”就显得更加重要,学生要是能动了灵机、知趣,那才是真的教育;读书时要
6、是能知趣,便也会废寝忘食,学有所成了。在作者说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儒雅老人在向我们娓娓道来,通俗易懂,没有任何故弄玄虚的成分,读来十分轻快自然。教师:这也是林语堂众多文学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比如他写我怎样买牙刷论买东西论躺在床上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进入他的文章,仿若信手拈来,通情达理,潇洒无拘,笔逸神聚。生3:我们组认为,林语堂先生将“趣”与“名利色权”两种行为动机进行了对比,从中可以看出林先生淡泊名利,特别他说:“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更可以看出一个智者的深刻思考。他没有抛名利于不顾,却又豁达乐观,这也许就是他的人生观,很值得我们学习。教师:你们组思考得很深刻,正是
7、因为他的随性闲适、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才可以做出如此诠释。这让我想到了古代的颜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和名利色权早已背道而驰。然而依旧不改其乐。什么是他背后强大的支撑?是他的“趣”。每日随孔子读经论道、参悟人生,能够给他带来莫大的愉悦与收获。所以颜回虽然生活清苦,精神却收获了巨大的财富。同样生活贫寒的陶渊明,更是毅然决然弃名利色权而去,回到那东篱南山,重新过上“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于此,他不苦不恼,反而觉得这才是心之所向。“觉今是而昨非。”好一句潇洒的慨叹。摒弃了一切身外之物的诱惑,紧紧跟随着高洁的志趣生活。老师突发灵感,偶得一联,送给大家,愿与同学们一同分享:放下名利,辞别樊笼,卸去几缕牵挂;
8、拾起乐趣,走访天涯,闯出一份潇洒。生4:我们组认为林语堂在行文的过程中,讲了两个小故事,十分幽默。开篇的一个用以引出“名利色权”的行为动机,很吸引读者,而且让人读后很值得回味;另一个是得道高僧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摆脱“名利”之心的困难。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通俗晓畅的文风和幽默诙谐的大家气质。教师:这正是林语堂被人称为“幽默大师”的主要原因,他不会用笑话引人发笑,而是在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透出哲理,并使人会心一笑。在他的论幽默论孔子的幽默论解嘲等文章中旁征博引,精彩的例证是信手拈来,随处可见。要知道,虽然幽默本身一直存在于人类文化生活之中,但中国传统文论中并无幽默一词。幽默一词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
9、来,林语堂居功至伟,是他首创把英文Humour音译为幽默。幽默是智慧的代名词,是生活的调味品,是交友的香槟酒。充满幽默感的人生是幸福的,充满幽默感的作品更是值得欣赏的。生5:我们组认为,林语堂之所以把文章写得如此潇洒自如,是与他广博的知识分不开的。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列举了很多名人趣事,古今中外都有所涉猎,足见一位学者的风范。2.教师小结。通过大家刚才的讨论,已经从内容到写法各个方面分析出林语堂先生的写作特色及为人风格,他所说的“趣”是让我们真正收回心来,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先生说“人生快事莫如趣”,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位智者能够执著一生,苦尽甘来的根本原因。钻研不为名利,奋斗不喜色权,只图一
10、个“趣”字,这样一个没有得失之患的人生,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四、结构梳理。教师将本文结构在同学讨论基础上梳理如下:(幻灯片显示)1.从故事引出,写古今一般人有目的的行为动机。第一段:故事引出“名利”观。第二段:提出“四事”观(重点议“色”“权”)。第三段:提出“排脱”难(重点议“名”“利”)。2.论趣及作者几方面的体会。第四段:趣与学问(学问上的成就,都从趣字得来)。第五段:趣与心知(趣有益心知)。第六段:趣与教育(教育要启发人的灵机趣)。第七段:趣与读书(读书要知趣,莫计时治学)。五、质疑问难。教师:对于作者的观点,同学们有没有不同的理解,或有什么疑问,请小组同学互相讨论,然后我们交流。(学生
11、自由讨论,大胆质疑,以下三个问题只作为参考。)1.作者认为天下的行为动机除了“名、利、色、权”以外,就是“趣”,而像大禹、墨子的做法都是圣人所为是否太绝对?讨论:当然,作者做文章时俨然超脱尘世,不免有些消极、虚无的色彩。现实生活中以天下为己任,把责任、大义作为行为动机的凡人也不少,例如感动中国的获奖人物,都值得我们钦佩。作者列举了两个极端,也许只是想凸显两种境界。2.作者在文中一再强调“趣”对人的重要意义,但对于中国当下的教育体制而言,让我们坚守自己的“趣”也许显得十分艰难。讨论: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以“分”论英雄,其他一切兴趣爱好都要给考试让路,这如何培养专业型人才?例如我对昆虫很感兴趣,在
12、强大的考试攻略下,属于自己的时间消失殆尽,这不得不说是现代教育的悲哀。3.“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反过来是否也成立?讨论:“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但反过来,对一个事物有兴趣,不一定都能有所成就。因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兴趣以外,还需要太多的良好品质为支撑,毕竟这是一条快乐并痛着的路途。4.小结(理解“趣”的实质)。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学,从别人的作品中读出自我才是真精彩。所以,感谢大家的质疑,有了思考文章就变得立体,学习也变得有趣了。我想,无论大家提出怎样的疑问,林语堂先生通过本文就是想表达他对“趣”的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放下功利心,由“趣”
13、出发,走向成功的彼岸,才会在路上播撒汗水的同时,也收获无尽的喜悦。这才是这篇文章的真谛。六、教师总结。林语堂一生的成功与快乐皆由“趣”字而来,他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其人其文随性旷达、无拘无束。我们在感受他的文风与为人的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生活。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特别是对于学习而言,只有在学中发现乐趣、培养乐趣、发展乐趣,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要摆脱名、利、色、权的诱惑,以“趣”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只有这样,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才不会因找不到方向而迷惘,也不会因名利等几处花红而停歇!老师最后再送大家一副对联,愿与同学们共勉:生活百态,世事无常,知趣者不攻心钻营,而怀一份热忱,为目标奉献青春;命运如水,奔涌不息,知乐者不投机取巧,而凭一份智慧,为理想奋斗终生。七、布置作业。1.请写出至今你所读过最有趣味的一本书及作者,并以一百字以内的篇幅简述个中况味。2.进一步体会林语堂所论“趣”的内涵,并将本文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写在作业本上。板书设计:论趣林语堂趣味无穷放下名利,辞别樊笼,卸去几缕牵挂;拾起乐趣,走访天涯,闯出一份潇洒。- 6 -用心 爱心 专心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