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读家国天下心得有感家国天下大家有所了解吗?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18年读家国天下心得有感,大家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心得感悟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读家国天下之心得这些年有点浮躁,不怎么爱读书,就算看新闻也只是扫视一下标题,很少认真阅读正文。近日,对许纪霖教授的家国天下颇感兴趣,认真读了一遍,收获甚丰。本书对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思想史进行了很好的梳理,从传统意义上的“天下有道”遭受现代“自由思想”冲击入手,讨论了古代儒家、晚清立宪派与革命派、民国后的地方认同和个人认同。对民族主义、“五四”世界主义情怀的国家主义、文明与富强之间的竞争等中国近现代思想革命进行了深度剖析。从广阔的思想史和社会
2、史视角就顶层设计与个人修养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儒家义理贯穿中国历朝历代,士大夫的道统与皇帝的政统相互制衡,“外儒内法”作为一根主线连接整个中国古代历史。自董仲舒开始,逐渐进入有限的王权官僚制。三国两晋南北朝后经隋唐,逐渐演变成中世贵族制。明朝废除宰相制后,士大夫的权力慢慢削弱,皇权成为唯一“替天行道”的力量,进入绝对王权官僚制。至清代,士人便沦为皇帝膝下的奴才。随着近代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涌入、李鸿章疾呼“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外儒内法”的传统天下主义彻底崩盘。儒家自孔子之后,出现荀子、孟子两家。荀子重礼,注重外在的制度规范;孟子重仁,注重内在的德性自觉。至宋朝和明朝后,礼与仁演变成朱
3、熹和王阳明两派:一是朱熹的“理学”,一是王阳明的“心学”。理学注重外在的“天理”,心学注重内在的“良知”。我个人将它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制度”与“原则”、 “大我”与“小我”、一个是外在的约束,一个是内在的修为。朱熹的理学注重“天理”,所有个体的“良知”不得违背公共的“天理”。“天理”是超越人类而不可见的,人在做,天在看,讲因果报应,这似乎与佛家接近。到了明朝,朱元璋喜欢这些,理学成为明朝的主流意识。王阳明的心学注重“良知”,认为人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人,你的心里有什么,你的眼睛里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我们没必要刻意束缚和伪装自己,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良知”, 只要不违背“良知”,按自己的原则
4、去做就是对的,有点“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味道。但是,要让灵魂上的“良知”与肉身上的“行为”保持一致知行合一。这与近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仅一步之遥,甚至有人认为,若没有晚明对东林党的大肆镇压,中国思想界会少走许多弯路,加速与近代的进程。“天理”与“良知”的关系有点近似我们现代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制度设计的背后,往往是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不管是理学还是心学,多少都有点受唐代以来佛教文化的影响,都从人性入手,承认人性的弱点,需要一种超越凡人至高无上的东西来制约。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问题实际上是“先鸡”与“先蛋”的问题。人性始终有善恶两面,一阴一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而且阴阳可以
5、相互转换,周而复始,变而不止。人性的不完美与世界的不完美具有同一性。善与恶实为人性的纵横两轴,人性就是位于象限中的双曲线,无限接近善恶的纵横轴却永远无法与之相交。人性善恶始终是一个变量,常有转换,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在乱世与盛世中,人性所体现出来的侧重点亦不同。乱世中,没有单凭仁义道德去打天下的豪杰,而一旦天下气象升平,治理者就会注重文化的力量,当物质与精神都达到一个顶峰,就会出现所谓的盛世。每逢乱世,杨朱的“个人主义”总成主流,兴盛一时;而一到盛世,儒家义理总会深入人心,经久不衰。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每个变量之中又蕴含着常量,这是众多“良知”的公约数,即“天理”。它是从个体中提取出来的最简单
6、、最基本、最易被大众接受的“公意”,自古至今,世界不断在变化,而最简单的道理与最简单的生活习惯总不会改变,比如大众公认的“礼义廉耻”和各种善恶标准,又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繁衍生息,亘古不变。每个人都有“小我”和“大我”。“小我”是肉身的、现实的、自己的, “大我”是精神的、理想的、世界的。或者说,“小我”是有个性的个体,“大我”是万千个“小我”的集合。“小我”会亡,“大我”永生。我们一边读书,一边行路,追求精神的圣洁,又无法抗拒物质的诱惑,想做思想的圣人,又无法改变肉身的俗人。我们总以为很了解自我,很多年后回头望去,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好多人年轻时梦想改变世界,到老了,才发现这一生连自己都改变不了,其实我们要花很长的时间甚至一生去认识自己,认知世界。当我们的思想挣脱重重枷锁,释放出来的是个性的自由。唯我式、利己式的个人主义并不是现代人的最终归宿,物质是我们生存的条件,并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以不破坏社会公德、不影响他人自由为前提的个人主义并没有什么值得批判的,但作为有思想、有涵养、有担当的新生代更应该努力追求 “小我”的集合体“大我”。审计人是国家的卫士,作为审计工作者,我们既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行业规范,同时又要时刻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清醒地保留做人的原则与底线,用“天理”与“良知”双重约束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完美的人生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