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4 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2020山东高考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2019.4浙江高考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A“经世致用”B“人心一点灵明”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循天下之公”3(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
2、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4(2017.4浙江高考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5(2016江苏高考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
3、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6(2016海南高考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7(2016北京高考16)17 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1 版,19 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
4、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8(2015福建高考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朱熹李贽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
5、知,他主张12(2019北京高考37)(38 分)历史记忆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材料二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13(2015安徽高考36)(26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
6、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顾炎武有益于将来。日知录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魏源害不肯受益也。海国图志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陈独秀18791942 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 卷 5 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12 分)(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14 分)14(2015天津高考14)(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
7、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3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4 分)(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8、。(6 分)15(2012浙江高考24)(26 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 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
9、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10 分)(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9 分)(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
10、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7 分)16(2012海南高考40)伏尔泰眼中的中国(25 分)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 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 15 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 并非如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4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
11、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 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 。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问题:(1)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 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4 分)(2)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
12、笔下的中国形象。(6 分)(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 的解读?(15 分)1.B【解析】根据材料“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可知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他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目的是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故选 B 项;“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是这一论断反映的本质,并非其作出这一论断主要目的,排除 A 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主旨“崇本抑末”的经济思想不符,排除 C 项;根据材料“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可知黄宗羲在论述本末的关系,主张工商
13、皆本,并未涉及此时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排除 D 项。2.A【解析】根据材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顾炎武以精卫自比,突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情怀,故选 A 项;“人心一点灵明”,体现了王阳明“修心”、“致良知”的重要作用,排除 B 项;“循天下之公”,体现了王夫之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主张“众治”反对“独治”,反对君主专制,排除 D 项。3.D【解析】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 A 项错误;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
14、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 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 D 项正确。5 4.A 5.C6.C【解析】由“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即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是重男轻女的表现,与男女平等不符,故 A 项错误;对古代女性的评价更多强调有德,反对有才,与德才兼备不符,故 B 项错误;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故 C 项正确;女诗人主要是对传统
15、女性德才观的不满,没有谈到自身的权益,故 D项错误。7.B【解析】材料中主要提及中国儒家经典在西方引起轰动,但无法体现 “普遍接受”,故A 项错误;“论语大学、多部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等信息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引起西方关注,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中国儒家经典在西方传播,但没有提及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因而无法体现中西文化交流,而且没有明确交代交流的人群仅限于传教士,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材料中的“引起轰动”在没有进一步资料佐证的情况下不能被当做“政治革命”,故 D 项错误。8.C【解析】材料
16、没有体现培养人才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弘扬道德,规范言行信息,故 B 项错误;“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意思是先让百姓富足,然后推行教化,达到移风易俗,故 C 项正确;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是在“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基础上,没有突出作者意思,故 D 项错误。9.D【解析】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与材料的主张不符,故错误;题目中的“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去人欲”“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分别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南宋理学家朱熹和明末思想家李贽提出,故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10.C【解析】否定性选择题,李贽生活在明朝中后期
17、,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故 C 错误,答案选 C 。其他都正确。11.A【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提供的观点强调宰相制度的的存在有利于制约君权,换而言之废除宰相制度导致君权极端化。这说明观点主张限制君权,故选 A 项。12.【答案】(2)答案示例: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他们将明夷待访录与卢梭民约论相比
18、附,宣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6 思想以近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记忆复兴”的现象。进入民国后,封建王朝己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时代的要求以及国人关注热点己发生变化,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关注逐渐淡化。总之,清末民初对黄宗羲的“记忆复兴”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13.【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4分)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4 分)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4 分)(2)趋
19、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6 分)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8 分)14.【答案】(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2 分)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2 分)(3)共同:强调社会责任感。(2 分)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4 分)15.【答案】(1)孔子:仁、礼、中 庸;(3 分)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3 分)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2 分)亚里士多德:
20、古希腊 文化的集大成者。(2 分)(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 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3 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3 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分)(3)康有为。(1 分)孔子改制考。(2 分 )翻译天演论;(2 分)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2 分)16.(1)答案 l:基于有效的证据进行准确推断明清时期。因为西欧传教士大批进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是在明清时期过 15 亿的。7 其他答案:错误的推断,或结论与证据不一致,或只有结论没有理由。(2)答案 l:能全面地从材料中提取
21、信息中国的君主和政府很开明,有完备的官僚选拔体制;中国有完善的法律,法律是建立在良好道德基础之上的;中国尊崇孔子学说,没有宗教迷狂。答案 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充分其他答案(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答案 l:能够将伏尔泰作为文化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是对文化他者的一种理想化诠释,是其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投射于他者的结果。答案 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基于当时法国现实问题的思考答案 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伏尔泰对中国的描绘有夸大和误解的成分答案 4:无观点
22、或观点与情景无关伏尔泰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反对教会权威。评分项二:史实答案 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答案 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答案 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答案 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评分项三:论述答案 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答案 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答案 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答案 4:回避问题评分项四:组织答案 1:叙述成结构8 答案 2:叙述连贯通顺答案 3:仅能罗列史实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9其他答案:错误的推断,或结论与证据不一致,或只有结论没有理由
23、。(2)答案 l:能全面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中国的君主和政府很开明,有完备的官僚选拔体制;中国有完善的法律,法律是建立在良好道德基础之上的;中国尊崇孔子学说,没有宗教迷狂。答案 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充分其他答案(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答案 l:能够将伏尔泰作为文化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是对文化他者的一种理想化诠释,是其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投射于他者的结果。答案 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基于当时法国现实问题的思考答案 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伏尔泰对中国的描绘有夸大和误解的成分答案 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伏尔泰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反对教会权威。评分项二:史实答案 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答案 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答案 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答案 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评分项三:论述答案 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答案 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答案 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答案 4:回避问题评分项四:组织答案 1:叙述成结构8 答案 2:叙述连贯通顺答案 3:仅能罗列史实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9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