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8 ,大小:507.50KB ,
资源ID:5705804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57058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1、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

2、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

3、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

4、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参考: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板书)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

5、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板书)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

6、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8226;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板书)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

7、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

8、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

9、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板书)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板书)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板书) 我们在欣赏

10、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第二课时一、自主鉴赏 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

11、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明确:“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朗读提示: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

12、伤的思想感情 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

13、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

14、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另解:松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常作为某些坚贞品质的象征及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二、作业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另一首歌颂诸葛亮的诗歌:陆游书愤(P16) 教学反思:这个单元的“赏析指导”部分所引用到的诗歌,学生有些比较生疏,需要适当予以讲解补充或提示;此外,“赏析指导”中的说法,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不妨变成课堂互动的题目,让学生来解答,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

15、前头万木春”的新意的阐发;还可以补充古诗十九首中的完整篇目,以让学生拓展知识面,拟用行行重行行来补充讲解,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女子形象的特异处最后,课堂的气氛要适时调节,防止学生初步接纳新观念时,理解疲顿 长恨歌白居易教学目的: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2难点:诗歌的主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16、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官终刑部尚书,又称白香山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

17、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

18、,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三、写作背景: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陈鸿

19、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白居易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四、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生跟读,然后自由朗诵1正音:回眸(mu)粉黛(di) 骊宫(l) 霓裳(n)(chng) 临邛(qing) 鼙鼓(p) 仙袂(mi) 衣钿(din) 千乘(shng) 钗擘(b) 马嵬(wi) 阑干(ln) 绰约(chu)2由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引导: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

20、爱情故事明确: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3理清情节结构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明确: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

21、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引导: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甲: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乙: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丙: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引导:按照刚才的说法试着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第四部分:自“临邛(qing)道

22、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n),对李思念不已五、作业布置,探讨长恨歌的主题,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长恨歌的主题2、让学生获得一种学术眼光,对众说纷纭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内容概要:1、长恨歌主题何以成为一种千余年来的学术争论2、关于其主题,主要有哪些学说3、今天我们应用何种方法来判定长恨歌的主题4、出现双重主题讽喻与同情的深层原因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不在于给学生介绍千余年来的学术争论,重在让学生掌握一种尺度,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评判这些争论教学手段:讨论与讲授相结合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长恨歌这一长诗进行了串讲与品读,我们简单回顾

23、一下它的内容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作业,你认为这一课的主题是什么?现在请几个同学发言 (学生答,时间2分钟)二、老师介绍专有术语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个术语才被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日本将这个概念译为“主题”,我国从日本翻译它时就借用了过来我国古代对主题的称呼是“意”、“主意”、“立意”、“旨”、“主旨”、“主脑”等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

24、理解和评价三、讲解主题何以成为争论的焦点原因之一是白居易的态度是矛盾的陈鸿的长恨歌传说“此讥明皇之迷于色而不悟也,以女宠几于误国,应知从前之谬戾矣”“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这一段确以讽喻为中心,也是“讽喻说”立论的根据白居易曾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写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风情”就是缠绵悱恻的恋情,这里指帝妃间缱绻浪漫的痴情、真情原因之二是当时及后世的作者坚信他们的判断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说法综而言之,有以下诸说:“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风情说”,

25、“以咏李隆基杨玉环爱情为主,充满伤感情调的风情诗”;“双重主题说”,认为该诗的主题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自伤身世说,论者从白居易的个人情感经历和创作心理的角度,认为该诗与白居易早年和少女湘灵的爱情悲剧有关四、如何正确地把握主题:关键是方法的采用,这关系着你得出的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能否站得住脚我们经常说,正确的方法才能达成正确的认识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主题的理解,我提出了三个尺度:一个尺度是不要全看作者怎么说,而应主要看作品怎么写和写了什么作者说的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全部道理在两方面:一是言不尽意,这是庄子这一派人说的二是语言有一种隐蔽功能所以说,我们探析作品主题,不是回到作者,而是探

26、析作品所呈现出的意义和内涵西方的哲学阐释说就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探析作者原意,一是读者从作品中读出了什么事实上,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第一种路子实际上是行不通的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不妨看一看作品以贵妃之死为界,它很明显地可以分两个部分前以讽喻为主:如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后部分作者的感情又明显发生了变化: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幽幽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第二个尺度就要看相对历史,文学作品作了哪些处理,这样的处理也

27、是作者匠心所在,最能见作者立意历史:玄宗“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 白居易: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历史:玄宗被囚长恨歌:派临邛道士“上天入地求之遍”第三个尺度就是将同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的同中之异白朴:梧桐雨批判了李隆基的荒淫误国 洪升:长生殿“占了情场,废了朝纲”,又加入人仙情未了情节,最后二人同登仙界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应为双重主题:此诗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五、出现双重主题的深层原因: 一是作者将爱情放在政治的背景下描写,造成了角色的错位,角色的错位

28、造成了悲剧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独具慧眼,在红楼梦的第二回,他通过贾雨村的口对天下人物进行了点评,其中,他将唐明皇与陈后主、李后主、宋徽宗放在一类这一类人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身上有艺术气质,二是为爱不顾一切爱情本身没有错,专一的爱情更是值得歌颂,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必须要斩断私情所以有艺术家气质的唐明皇最终成了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所以,李商隐也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二是作者自身的体验文学创作是一种表现出强烈主观性、独创性的客体主体化过程这也就是说,作家从选取题材开始,就以自己的体验、经验/为过滤器,筛选着与内心情感合拍的最能打动他自己的情事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前的情感世界、心理定势怎样呢?倘若

29、能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我们也就能窥测长恨歌的主题走向从现存诗歌推断,大约19岁时,白居易与15岁的湘灵姑娘产生了爱意贞元十六年(800)以后,白居易与湘灵的恋情陷于苦痛境地白居易曾为此写下多首饱含热的诗,倾诉内心的苦闷如生离别一诗:“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诗中酸梅苦蘖对爱恋感受的变调性衬托,恰切地展现了白居易酸甜参半、苦乐交加的痛苦心境再如贞元二十年(804)所写的潜别离一诗:

30、“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低回的痛楚与无奈的悲哀,直可摧肝折肺元和元年,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元和三年(808),时年已37岁的白居易才与同僚杨虞卿的堂妹结了婚应该说,这一长诗有自已的自伤身世有关并非空穴来风 六: 总结本诗有显主题与隐主题五、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1. 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

31、痛兼而有之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2. 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明确: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

32、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

33、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

34、、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着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

35、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

36、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

37、、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七、长恨歌的艺术特点: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

38、,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杨玉环: 美貌和忠贞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

39、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总结: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七、作业布置背诵长恨歌中有重要的语句;完成立体设计的本课作业课后反思:本篇教案容量过大,难以在2课时内完成教学,可对主题(主旨)部分的探讨加以精简压缩,毕竟课文“赏析示例”部分有不少关于此的交待探讨本教案的课堂

40、互动的实施有待改进,课堂互动效果不明显,容易跌入到沉闷不感兴趣的境地中来,今后需要及时调整 湘 夫 人屈原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的主旨 3、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所创造出来的楚辞体对后人的影响巨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湘夫人,来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

41、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42、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4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 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 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 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6、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

44、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背景介绍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 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