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和思考 一、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 与过去不同,改革后的普通高中课程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由必修、选修两部分组成。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要上的课程,这是新课改带来的最大变化。 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后,以往高中实行了几十年的“统一”课程表将结束使命,取而代之的将是学生的个性化课程表,这样在一个班级甚至一所学校中,找到两张完全相同的课程表将很困难。学生因选修内容不同,上课时,会像高校一样出现“走班”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选择了不同的选修课,就意味着有可能选择了不同的未来。这种选择权掌握在学生手中,就必然要求学生必须了解自己兴趣和特长所在,学会选
2、择,学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新课改后授课将实行学分制。高中学生要达到144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16分,选修学分也需达到28分。同时,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个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据介绍,在新课程设置科目中,占必修学分最多的不是各占10个学分的语文、数学、外语,而是新设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占到了15个学分。课程设置体现模块特点,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每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在这样的模式下,高中学习大学化。高中生必须更主动地学习,像大学生一样自主地学习。这对于过去习惯于填鸭式教育模式的师生而言会感到不适应。 据介绍,普通高中课程由
3、三个层次构成:(1)学习领域(8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2)科目(各个领域有不同的学科组合),(3)模块(分必修和选修模块)。 在这场围绕新课程改革而开展的基础教育深刻变革中,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终将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行为上。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有哪些转化呢?本人通过参加学习和培训,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应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发展转化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形成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在教学中做到重结论更应重
4、过程、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使教学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形成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把课堂变成师生真诚对话与交往的场所,实施民主教学;教师要形成开放的教学观,不能把课堂封闭起来,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解放学生的心灵手脚,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愿望,要把课堂教学当作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欣赏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形成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教师要形成基于模块的教学策略和技术,提高教学的技能和效率,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重视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开展有效教学。而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本,只重视知识传授,却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5、。因此,教学重点要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转化。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给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在发挥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形成一种激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能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育机制,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应由组织教学向探究教学转化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由善于组织教学向善于探究教学转化。为此,
6、教师应及时地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找到完成目标的最好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一种和谐、宽容、热烈、有序的课堂气氛。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转为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教师以组织教学为主时,他的基本做法就是分解教材中的知识,将知识有组织地呈现山来,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教材的知识,问答课本的问题。而教师以探究学为主时,他就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使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还可指导学生集体利用学习
7、资源,帮助他们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丰富而且富有个性。 (三)应由教学权威向学习伙伴转化 长期以来,“师道尊严”成为传统的师生关系准则。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着、设计者,而且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定者,从而形成了教学上的绝对权威。教师往往习惯根据白己的设计来教学,习惯忽略冷落学生有创新意识但与教材观点不符的见解认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由传统上的教学权威逐步向学生的学习伙伴转化。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改变居高临下的地位,与学生做到平等对话。教学过
8、程不能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合作、充满个性的创新过程。 (四)应由传统教法向现代教法转化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需要信息人才,信息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当今的教材以文字教材为主,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正向多媒体教材发展。多媒体教材比传统教材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更加有利于教师指导,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信息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师应善于将信息网络上的新知识新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
9、、多媒体,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还要能正确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日益应用,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新的变革。 (五)应由依赖教材向科研创新转化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向学生照搬课本知识,过多地依赖教材,而缺少自身创造力的发挥。科研创新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但在当前广大教师队伍中,具有科研创新意识的人相对来说还比较少。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单纯凭积累的经验,教参成为唯一的参考书,很少想到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对教学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造成教育观念陈旧僵化,教学工作完全被教材和教学大纲束缚,教学方法呆板单一,忽视了
10、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缺乏科研创新意识,有些教师只能年复一年简单地重复劳动,教学水平很难得到真正地提高。 新课程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并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于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与评价,分析不足,不断改进。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与自己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理念,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做到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自身应具备雄厚的学科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结构,拥有广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知识信息,以
11、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对新课改实施过程的思考 新课改给教师带来挑战,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教? 挑战一:理念困惑。在讨论新课改具体实施操作时,我们学校的一位老教师打了一个比喻:我们老师就好像是一群篮球教练,带领学生打篮球,这时候有个篮球专家过来说:你们一定要瞄准了投!不说还好,一说反而糊涂了,到底什么才是瞄准了投?我们过去没有瞄准投吗?“瞄准了投”意味着两手应该怎么动,球儿应该怎么持,方向应该怎么掌握的具体操作方法。对于新课改,很多一线教师感到最困惑的是,课改的理念了解了不少,但太虚,而教师做的是具体而细微的工作,要研究一个个
12、章节怎么上,要面对一个个不同的学生。 实行新课改,虽说参加了新课改教师培训,但连新教材都未见面的“空对空”的纯理论培训只是摆摆花架子而已,根本谈不上对新课改实践的科学模式指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新课改经验几乎为零的现状,教学极易误入两个极端:或者“固步自封”、“穿新鞋走老路”,仍用老模式教新课程;或者“激进得很”,把课堂变成了随意“创新”的“天堂”!说穿了,就是无模式可言!这样,新课改的优势、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新课改就会形同虚设! 新课程改革是严谨、复杂、科学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无论何时,都不容许“固步自封”!更不容许“信马由缰”,“跟着感觉走”!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束缚新课改的思想枷锁,主
13、张废除教学模式。这是十分错误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试想,连起码的教学模式都不去研读的人,用什么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挑战二:学生管理。选课制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原先传统的班主任逐渐失去了对学生的监管意义,如何管理学生是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生入校后,学校按照一定的编班原则将学生编排成若干个班级,每个班级有班主任负责管理,这样的班级即为行政班,一般情况下高中三年行政班基本不变。在同样的地点学习同样的课程的同一批学生组成的班级,即教学班。传统意义上,我国高中的行政班就是教学班,二者是统一的。 高中新课程方案实施后,学生将按照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课,并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和再次选修,学
14、生的流动性增大,所以就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在同一教学班内有来自同一年级但不同行政班的学生,也有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这样原有意义上的班级将不复存在,行政班的传统意义淡化,甚至相应地年级概念也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班和行政班并存的班级模式。同一行政班的学生在一起的时间相对减少了,行政班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挑战三:教学方式。新课程与原有课程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将对教师构成严峻的挑战,并促使教师在教学控制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因此认为今秋实施新课改时,还会出现很多难点。 1.课时严重不足 以高一第一学期为例,传统的语文教材第一册共24篇课文,每个班级每周安排5课时教学,一学期教学刚好完成。课改后,必
15、修的部分一学期有2本教材,共50篇课文,但每周仅安排4课时教学,按照每学期20周计算(包括复习应考时间),每篇课文仅有16课时教学时间,根本不够用。此前每篇课文最少要用2课时,一些课文甚至会用一周时间讲解。要想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课文,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让学生在课余先把课文读通读懂,上课时只给他们解决一些读过后还不懂的问题,这也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法。但现实是,学生目前课后把很多时间花在了数学、物理上,根本没时间看书,也没有养成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 2.教师水平不够 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很好,但能否落实还要看教师的水平。目前教育部门规定每个教师每周必须完成10-12课时的工作量。由于课改后每个班级每门主
16、课的课时为4课时,主课教师每学期得带3个班级才能完成任务,这对一些老师来说工作量很大,不太可能完成,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教师兼带上一些选修课。选修课也不是那么好开的,要开选修课,教师得有相关资质,要经过培训,即使能开也要看有没有学生选上你的课,因为按照规定满25人才可开课,所以教师要吸引学生还得有他的特长,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 3.学校设施不全 课改后,课程设置分为选修和必修两个部分,选修课程可以自由选择,不仅可以跨时段还可以跨年级,这些对学校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因为跨时段或跨年级选课,加上学生选修的科目不同,因此学校的课表安排十分困难。另外,目前高中每班人数在60人以上,而课改选修课的人数是每班
17、25人,势必造成学校班级个数增多。加上新课改注重动手操作,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实验课也将增加,实验室的数量也得增加。这对目前一些规模有限的学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选修后,行政班被打破,原本每个班的班主任可能不复存在,而是会给一定数量的学生指定一位生活指导老师,这样一来,这些时而分散时而集聚的学生们的管理就会很困难。 4.高考“悬而未决” “课改要想成功,关键看高考制度”,如果课改后,学生平时学什么高考考什么,那各校都会对新课改重视起来,出现的问题也会尽最大力量解决。但实行了30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如果高考一卷定终身的方
18、式不改、学校对老师教学的评价尺度不改、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高中课改就有可能变味。据介绍,课改后学校权力放大,特别是一部分选修课是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校本课程开设的,这些选修课的模块怎样设计,怎样考核都由学校自己制定。如果高考制度不改,一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很有可能取消选修课程,或者随便给学生一些学分,将选修课时间腾出来,进行主课的复习,还是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 5.新课改的评价体系社会能否认可 从理论上说,新课改对教师的评价较以前增加了许多新指标,但从新课改实践来看,学生考试成绩-“分数”仍然是评价教师工作的最重要指标。因此,不论对学校、老师而言,还是对家长、学生而言,所有与“分数”无关的事情往往都是次要的,甚至被视为负担、累赘!如果哪位老师在“分数”面前不过关,肯定会挨领导的批评,甚至有“下课”的危险;如果哪个学校在“分数”上栽了跟头,学校领导也会挨上级领导的批评,会受到学生家长的谴责。久之,学校就会在社会上威信扫地,给学校的未来发展蒙上阴影!这是不争的事实!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产物! 新课程标准还未实施,就充斥着这么多的疑问和困惑。诚然,这似乎是任何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但教育改革,作为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终身发展的大事,我们不得不持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它,也不得不进行及时而深刻的反思。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