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教案一、七律 长征教学目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教学重点: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教学设想:1、 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2、 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 课时安排:一课时4、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 1、 由学
2、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2、 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课文1、 播放朗读录音。2、 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3、 学生齐读课文。4、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三)品味诗中画面1、 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
3、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2、 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3、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1、 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2、 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板书设计:七
4、律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逶迤、磅礴 细浪、泥丸 (夸张) 水拍云崖、铁索寒 更喜 千里雪、尽开颜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后反思:二、长征组歌两首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2、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
5、出奇兵飞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简介: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三、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思考问题: 1、歌词内容
6、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7、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学生当堂背诵课文。 四、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
8、术。 2、写作特点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第二课时过雪山草地 一、检查背诵 二、讲故事、看录像 学生课后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资料,描绘精彩片段,要求同学尊重原作,尊历史真实。 教师可以利用影像资料,播放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还可以收看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 三、朗读歌词 找出中心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四、学习过雪山草地 探究: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
9、(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明确: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
10、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教后反思:三、老山界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
11、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
12、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上午 傍晚 天黑 夜黑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 下午 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1);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
13、”(34)。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思考: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14、 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
15、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所
16、“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 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17、 课后练习三 教后反思:四、草教学目标: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
18、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
19、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四、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
20、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五、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 复习旧课二、 继续学习课文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使用,讨论交流: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
21、“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
22、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2、思考: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三、 拓展练习
23、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四、 小
24、结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五、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王愿坚的作品。教后反思:五、长征节选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特殊情节的处理意图及其效果。 2、引导学生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1、重点: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2、难点:了解影视艺术的一般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播放中央电视台为纪念
25、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中有关红军过草地的片段。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是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了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泥泞的草地”) 由于断粮,许多战士饿死在过草地途中,尽管如此,红军将士北上抗日的决心矢志不改;面临困难,彭德怀欲杀死自己的战马以救急。 第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 眼见两抬担架的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为攻占娄山关而失去一条腿的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的炒面让给战士,继而爬向水塘赴死。 第三部分(“泥泞的
26、草地”) 刘少奇和彭德怀寻找掉队的周团长,含着极大的悲痛向殉难的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心爱的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们的生命。 第四部分(“草地之夜”) 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随着先遣队送来粮食解危,红军指战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四、探究 课文节选了电视剧长征的四个场景。你感到这些场景中哪些情节最使你感动?读了剧中下面两段文字,你是否觉得心头一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2、蔡畅:“主席,你有办法驱散大家的疲劳和饥寒吗?” 毛泽东:“我哪里有哇!不
27、过,我从马赛曲中领悟出了一条真理: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课文节选的四个场景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由于各人的感受不同,允许有不同的理解,鼓励学生各言所感。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官兵的优秀品质和巨大的人格力量以及革命理想、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军长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五、品味语言 思考:课文中多处用了“猝然”这个词,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下列句中的“猝然”所含的情理。 1、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猝然眼花,栽倒在草地上。 2、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3、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4、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
28、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彭德怀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吃,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在情理之中。 2、警卫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哭起来,这并不出乎意料。 3、此前曾欲杀马,现在眼见更多的指战员因饿极而牺牲,为挽救战士的生命,为走出草地,彭德怀在凝视“无声战友”良久后拔枪扣动扳机诀别爱马,亦在情理之中。 4、被马蹄声惊醒的毛泽东眼见十多匹战马疾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得突然站起身来,这是十分自然的。 六、小结 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
29、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教后反思:第一单元作文设计与讲评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训练目标: 1、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按时间顺序写和按空间顺序写这两种记叙事情过程的基本方法。训练过程:第一、阅读课文35页的内容。 第二、 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单元的写作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有条理地进行记叙,掌握按时间顺序写和按空间顺序写这两种记叙事情过程的基本方法。写作活动与课文的结合点是弄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0、主要可结合第三、四课让学生体会。四道作文题,第一、二题,可指导学生联系本人或班级的生活实际安排好所要表达内容的顺序,学生可从这两道题中任选一题。 第2题的要求有两个:新鲜事不是离奇的事,记叙文写作要从生活出发,要从小处入手。莫把新鲜当怪异,要到生活中找米,写出真情实感。其次要安排好记叙的顺序。 第1题是写一个故事。故事注重情节,要能吸引人,但同样要表达真情实感。这篇作文应引导学生多注重语言的表达。 第3题,掌握写“计划”的格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计划。 第4题,“课外练笔”要求学生看精彩电视节目后的观感,激发兴趣,体现个性,指导抓住切入口,明主旨,吐真情,组织交流,“修改作文”要求学生着
31、重修改自己习作中的标点符号在正确表达情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综合上述教材的安排与特点,我设计出了本单元学生的大作文写一则观后感。 第三、设计理由:学生在完成观感时,必然要记录一件事,而且它肯定是学生认为较新鲜的事,是学生有话可说的一件事。这样,学生所写出的感情必然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体现。如此,本次作文就将本单元学生作文的要求及练习题1、2、4合并在一起,实现了精练的目的。结合七年级学生写观感的水平,此次写作前,我作了相应的讲解,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文的实际情况,采取精讲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取长补短。 第四、课前讲解 1、我的故事 学生旁批:模仿
32、老山界按时间变化与空间转移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进行构思。 2、“里的新鲜事” 板书:新鲜=离奇 3、观后感写作方法介绍与示范 爱国主义(话题太大) 不当的方法:喊口号(空洞,无实际内容) 恰当的方法:“大化小”(从生活小事写起) 师解释:因为生活小事往往是在你身边发生的事,是你熟悉的事,这样你就更有话说,更便于安排情节,从而写得更有内容、也许更加感人。 板书: 引:简要概括所读、看的内容=复述(50100字) 点:开门见山,点明中心(1、2两句话,50字) 析:A、找出原文(片)中你最有想法的一个事例(情节),结合你的感想进行分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B、可采用的句型“此外” 结:总结全文(
33、照应前文的感想,切记使用小学生作文的结尾方式即喊口号。) 注意:刚开始写作时,可写出前面三项内容即可。 范作: 1、新世纪的栋梁 读七律长征有感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写的一首诗,诗中再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转战十一个省,翻越五岭、快速通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终于喜踏岷山的场景。 读完此文,不禁掩卷深思:红军是什么?在我看来,红军是那夜里的蜡烛,点亮了我们的明天;红军是那雪地里的火炭,温暖了你,温暖了我,温暖了一切;红军是那桥柱,支撑着大桥,支撑起新中国的诞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中的一字、一语,都经过了千百万的检验、是从广大群众的心底唱出来的。它代表着革命战士
34、的一滴血、一滴泪,歌声荡漾在我们的耳边,不禁让人想起了战斗;想起了光荣牺牲的战士们;想起了战斗中吃苦的红军;也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想到了部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班上同学。对于红军来说,困难似路上小小的蚂蚁;似树上那小小的一片叶子落在自己的头上;似一张考验自己的试卷;似一个放大镜,放大了红军的勇敢与伟大。红军以及后来的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用智慧和勇敢装点了我们神圣的祖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革命性的变化。 江山如此多娇,红军的战斗已成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这幅图没有西双版纳的密林那样神奇秀丽;没有海峡那边的阿里山那样风光如画;也没有古人笔下的永州小石潭那样水清境幽;更没有世界著名
35、水城威尼斯那样别具魅力与神韵。但红军的胜利却是这些美丽风景的桥梁和源头。它让我们幸福,让我们快乐,让我们成为新世纪的栋梁。 点评:这篇习作,我一口气读了三遍。你的文采让老师自愧不如,更让老师由衷地高兴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方法,语言的组织严密。特别是文章的开头一段,成功地把引所读文章与自己的感想巧妙地融合在一块,十分精彩。我以能与如此优秀的学生一同学习、一同进步而感到自豪。100分。训练指导:写一件事要做到清楚明白,就要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要素。要把事情的发展过程记叙得完整、明白、清晰,就得讲究
36、并掌握记叙的顺序,最基本的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 第1题的要求有两点,第一,要写新鲜事。怎样理解这一要求?所谓新鲜,不是要学生去猎奇,去编造离奇的故事。而是要学生去认真观察生活,观察的面广一些,点深入一些,写出那种能给大家带来新鲜感的事,这正如题目要求中所说,要写出事情“不一般化”的地方。写作本题,首先要求学生在选材上多下功夫。第二,事情的来龙去脉要写清楚。这就要求文章把记叙的六要素交代清楚,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具体,写清楚。 第2题,写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我”。要注意的是,写作本文要把故事的特点体现出来:故事注重情节,要写得曲折引人;故事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要通俗、亲切、自然。
37、 第3题,掌握写“计划”的格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计划。 教后反思:口语交际 当一次主持人 训练目的 1、发挥自己的语言个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担当主持人,培养自信心。 训练题目 1、主持一次“十四岁,我们迈开青春第一步”联欢会,设计开场白和结束语。 2、主持一次“教师节”的庆祝会,设计串联词。 训练指导 设计这两道题目要让学生在特设的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 第1题是联欢会主持人语言的设计。联欢会的主题已以确实,“十四岁,我们迈开青春第一步”。十四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中学生由少年步向青年,开始走向成熟。联欢会的情调是欢乐、愉悦的。联欢会主持人的开场白,应该是精妙的语言艺术小品,或
38、即情即景,借题发挥;或从几句诗文、典故出发,来一段诗朗诵;或来一段幽默的令人开怀大笑的“单口相声”;还可以说一段热情的赞许、顺耳的褒奖的话,提个有趣的问题,猜个有关的谜语等等,这样,就能从一开始把大家带入一种欢乐的气氛中。联欢会的结束阶段,可以安排一个精彩的节目,或者因势利导安排一个多人登场的歌舞节目,然后使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将联欢推向高潮。这时主持人可以用洪亮而热情的语调,将精心设计的结束语朗诵出来,必然收到好的效果。 第2题,设计主持教师节庆祝会的串联词。首先确定10个节目的内容,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按联欢节目串联词的一般要求设计。串联词的要求:积极清新,重格调;营造氛围,重情感;新颖自然,重交流。串联词要求有散文诗般的清新、淡雅,要能紧扣节目的内容,要力求生动风趣。教后反思:- 17 -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