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长如何教育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如果你没有教育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的体验,你可能不会真正领会这句话的含义。注意力多动障碍儿童的家长承受着十分沉重的心理压力。一位家长说:自从有了孩子,尤其是孩子上幼儿园之后,自己就一天都没消停过,孩子只要是醒着,就动个不停,象一个永不会停止的永动机。只有当孩子睡着,才是自己的假日。本以为孩子长大以后会自然好转,好容易盼孩子上了小学,没想到更大的灾难降临了。老师整天找家长汇报孩子的表现,自己的孩子不是把别人打哭了,就是扰得班级上不了课。老师多次威胁说,这孩子没法管,学校不要这孩子了。家长爱让他去哪儿上学就去哪儿。家长不得不硬陪笑脸说好
2、话,可回到家中,眼看着睡着了孩子,泪水只有往心中流。 即便是在心理学、教育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于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仍然缺少特别有效的矫正手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家长的焦虑和着急是无助于解决问题的,除了给自己增加负担外,没有任何好处。这种心理负担还会造成家长对孩子的偏见,使家长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愤怒和烦恼中,这种愤怒情绪很容易发泄给孩子,使孩子形成对管教的成见,即不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来自大人的批评,从而加重了注意力障碍。这样可能形成一个无助于问题解决的恶性循环。 家长通常具有下面一些不良心态: 1、自尊低下 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的父母在自尊心方面受到很大打击,对自己孩子未来缺少安全感,尤其
3、是在我们实行独生子女的特殊社会和重视子女成才的文化背景下,这些父母常常忍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一个母亲对我说:我知道这不是我儿子的过错,他不是一个坏孩子,但我还是恨他不争气。我忍不住地对他吼,我实在难以控制自己。他们也许知道作为一个称职的父母不该对孩子经常发火,但他们在巨大的挫折面前无法克制自己,长期下去,整个家庭正常气氛受到了破坏,对于大人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有极大的危害。不止于此,在长期的批评与指责中生活的孩子,还会形成低自尊,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坏孩子,无论如何努力,就是不如别人,比别人差就是自己的命运。他们面对批评,失去了上进的动力,最后必然表现为对批评的麻木。 2、唠叨与说教 儿童注意力缺
4、损多动障碍不相信情感,即使你有一千个理由对不争气的孩子表达你的愤怒和失望,你也要记住,这种情感是非理性的,对于解决问题只能起妨碍作用。通常人们在自己受到挫折之后,就会以某种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对于面对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家长来说,常见的一个发泄方式,就是唠叨。家长对孩子整天唠叨,整天说教,每天都在提醒着孩子的种种缺点,这种说教并不是出于为孩子成长着想的,因为这些唠叨并没有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弱点,而是笼统地表明了家长对孩子的不满,是以家长为中心的。此时,家长心中想到的和感觉到的都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他们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写作业时集中注意力如此困难,为什么他们屡教
5、不改?自己的教育方法有什么不足?心理学专家对此可有特殊的解决方法吗?学术上对这种特殊儿童有什么样的研究?我如何才能真正当一个合格的家长,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如果你面对孩子时向自己提出以上问题,说明你开始接近解决问题了。 这些提问体现了家长的科学和理性的态度,作为一个现代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心理障碍,不是仅凭从自己父母那里学到打骂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自己应当科学地认识和了解这一障碍,并掌握有效的矫正方法。 在此,我们并不是要让家长压抑自己的不佳情绪。你的孩子的确让你恼火,如果长期克制自己的情绪就会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损害。宣泄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不是当孩子的面,而是在另一
6、场合。家长不妨与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家长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也可从别人那里学习家庭教育的手段。如果周围没有这样的家长,你也可以找朋友聊一聊天,谈谈自己的孩子,或者找专家咨询。 另一方面,家长可以让孩子扮演自己的角色,让孩子想象面对一个不听指令的孩子的家长,心情是如何的不好,在孩子面前经常表示愤怒的家长应当想一想,一个孩子面临大人愤怒时的感觉和这一愤怒对孩子的影响。当一个孩子不得不忍受家长的无比愤怒和攻击后,他可能会被愤怒所吓倒。长大以后他就会倾向于害怕自己的愤怒,而不会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它。 面对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家长要认识到,只有以维护孩子自尊和自爱的方式实施你
7、的约束,你才能达到教育效果。一旦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惩罚了他,在惩罚之后,你要和孩子谈一谈,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理由,向他表示他仍然是值得尊重的。这时,你会发现你的孩子也许会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勇敢地建立个人责任和自尊,而不是以羞耻承担行为责任。 如果你整天看到的只是孩子的缺点,一个接着一个,你就不会与孩子形成长期良好的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自尊、自控和自爱的基础,它决定了儿童如何看待自己的缺点和多动行为。如果儿童自认为自己是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的,感觉到了自我控制的力量,就会有助于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一、 如果你担忧你的孩子,那么你就去爱他 许多家长最迫切想知道的是用什么招数可以立即解决孩子的注
8、意力不集中的行为,而许多书本上也是就事论事地讲述注意力缺损多动症状,至多介绍一些常识性的教育方法。其实,如果我们整天把克服注意力症状当做唯一的任务,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有可能忽略了更重要的方面。 无论如何,作为家长都将与注意力障碍儿童共同生活,既然这一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生理心理的,你就不要指望会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一下子解决问题。如果家中有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对孩子的过分关注转移到别的事物上,不要整天愁眉苦脸地紧守着孩子。比如,你不妨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找一点对自己有价值事情去做,让自己开心起来。现在面对障碍儿童,你已经形成了不良情绪,只有当你从中跳出来之后,才能真正担
9、任一个合格的教育者的角色。从此意义上说,你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缺损多动问题当做是一时的事情,而要当做长期的事情。只有家长把这一问题升华到如何教育孩子做人高度来看待,才能以正常的心态与孩子交往。 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家长身上。当家长面对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时,他们难免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的孩子小时候可不是这样,小时候他是一个很听话的乖孩子,那时,我们的关系亲密无暇。 因为我经常严厉要求孩子,他现在不愿意与我说心里话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有些别扭。 有时我觉得我的孩子做事的目的就是故意气我。 我对孩子的所做所为难以信任。 我孩子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我很担心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这些描述既是对你们的
10、亲子关系现状的勾划,也是对你与孩子未来关系的预测和写照。这说明你与孩子之间已经出现了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解决,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都难以解决。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如果你担忧你的孩子,那么你就去爱他。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非是让我们回避现实问题,而是着眼于长期的亲子关系,将视野从现实问题中移开,向更远的方向看去。这句话也并非告诉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有行为问题,你就对他态度好一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注意力缺损多动之类的行为问题,你应当反省你与他的关系,并从改善你们之间的关系入手来教育孩子。因为一旦发现了问题,说明你们的关系也肯定存在着某些阻碍了。 1、改善亲子沟通。许多注意力
11、障碍儿童的家长,对于自己不争气的孩子整天说教,没完没了。只要他们与孩子接触,就不断地发现孩子的毛病,并通过刻薄的语言表达出来。可长期的唠叨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因为家长的唠叨是以自我为核心的,他们没有看到,孩子们并不具备理解大人话的经验,也不能完全听懂大人的语言。这样的家长应当关注孩子是否在听,而不只是觉得自己想说。有一次笔者偶然听到一个当姑姑的女人,在饭桌上对一个初中的男孩子长篇大论地讲述,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被人看不起,社会地位就会低下,就不能成为人上人的道理。大人出于维系家族荣誉的目的,说得动之以情,而一旁坐着的小男孩,瞪着圆圆的眼睛似乎已经走神了。其实,孩子不能想象自己10年后的情形,也
12、不能象家长那样理解成人社会,在他眼里,今天晚上的足球赛是一切的一切。 在家庭中,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位母亲说:小明,我总是告诉你把玩具收好,可屋子里还是乱七八糟。衣服和鞋子到处都是。其实,孩子做事情虎头蛇尾是很普遍的现象,只有到了青春期之后,他们发展了抽象思维,做事情才能比较有条理了。再说,孩子可能认为收拾玩具是自己的事情,而收拾衣物则是大人的事情。这种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可能是大人和孩子对任务理解的不同造成的。 研究还发现,家长与障碍孩子交流时,往往具有敌意性和不满性。与孩子说话时,他们的语气经常带有否定、不接受的意味,往往不自主地就引发了愤怒、拒绝和失望,即使孩子的行为得体,完成
13、任务时,家长也经常以这种消极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这种情绪化的沟通特别妨碍大人与孩子的主动沟通。小明的母亲每天除非不说话,一与小明说话就带有火药味:你瞧这孩子,作业本有多脏!铅笔又丢了两根,都三年级了,连自己的铅笔都看不住,除了吃,什么都不行。旁观者想一想,即便是正常的孩子整天在这种贬低下,会有什么心情。除了不满与仇恨,小明还会有别的吗?有时,小明的母亲心情不错,想主动关心小明,而此刻小明很惧怕她,并不想主动与她沟通。 其实,家长和孩子都不缺少交流的技巧,而是相互造成的挫折和敌意过多,使他们不能以正常的情绪进行交往。家长应当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有意识地回避这一情绪,或化解这种情绪,家长不能指望孩
14、子先消除不良情绪,因为掌握主动权的和更为成熟的人是家长,而不是孩子。 2、积极促进孩子情绪发展 也许作为家长最想知道的就是如何能让这些多动的孩子静下来,教我几招去约束他们,别再让他们添乱子。但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们,这种立竿见影的招数是没有的。作为家长必须从这种局部的问题中跳出来,从孩子的成长角度来考虑问题。一般来说,这些具有注意力缺损的孩子通常在情感发展方面有异于正常孩子,他们不善于反省自己的情绪或情感,不善于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当较为复杂的情绪出现时,他们更是无从表达,而家长在这个方面是可以帮助他们的。如果家长能够理解他们的情绪,及时地发现他们的情绪并通过诱导让孩子将情绪表达出来,孩
15、子就会更加长时间地关注自己的体验,更多地停留在自己的情绪生活中,他们就会以更为成熟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人际关系。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家长可指导自己的孩子学会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学会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家长不妨每天都问孩子这样两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你今天的两个感受吗?什么事情使你有了这种感受?接下来可以与孩子进一步地交流这一感受。这一练习的目的是使孩子适当地描述自己的情绪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尽量倾听孩子的叙述,以同情的心态来分担孩子的感受,不要对孩子的感觉进行评价。家长还可以描述自己的情绪感受,让孩子去了解。家长要注意,有时孩子们可能只描述快乐和幸福的情绪,回避不佳心情
16、。这时,家长不要过急地让他们表达不佳的情绪,只有当孩子觉得在你面前具有安全感之后,他们才愿意告诉你所有的感受。当前面的问题顺利完成后,你接下来可以问孩子有有没有坏心情?今天发生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吗?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大胆表达所遇到的困难事情,把自己的不幸、苦闷和愤怒都与大人交流。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分担与交流。 其次,家长要帮助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将自己的情绪用表情和动作来表现出来。多动的孩子的动作似乎是无目的的,他们动作虽多,可不是表达某种意图。他们通常面部表情不够细腻和丰富,对别人的态度不太在乎。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事情,不能将自己情绪有效地传达给周围的人。其实,这一特点也是与家长的态度有
17、关的。通常,家长总是认为多动儿童的动作是失控的,这些多余动作是应当受到控制的。所以,家长经常对这些动作给予了许多批评,这就易使儿童认为自己的动作是一个不好的东西,是受到惩罚的对象,所以在意识中他们排斥自己的身体动作。这一点妨碍了儿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的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躯体动作和表情。因此,家长可以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学会将情绪与躯体动作和表情联系起来。家长可以制作各种表情的脸谱,让孩子根据所看见的脸谱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分别做出愤怒、高兴、痛苦或悲伤的表情。也可以教孩子画各种表情的人物,描述种种表情代表的意义。这种练习如果坚持下来,可以丰富儿童的内心体验,使他们更多体验到自己
18、的情绪生活,有助于克服杂乱无章的行为。 再次,家长应积极促进儿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大多数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对他人的感受不敏感,不善于了解别人的情感。家长应当帮助他们发展同情别人的能力。可能通过角色扮演或游戏让孩子学会同情别人。比如,让学前儿童玩过家家,其中的主人公遇到了不安全的事情,如强盗进家或交通安全事故,孩子们就会形成安全意识,在生活中体验到恐惧或危险,从而变得较为谨慎。家长可以提示儿童游戏中的主人公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了,引导儿童进行角色扮演。但家长不要过度卷入儿童的游戏中,不要替代儿童做选择。家长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形成同情心。比如,如果某一个孩子未经同意就到你家来玩,你很
19、不高兴。就可以告诉孩子如果没征得别人的同意,你到别人家可能也会引起别人的不高兴。如果小朋友在你生日时送给你礼物,你很高兴,那么他们过生日时如果你想着他们,同样会令他们很高兴。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自我中心,不关心别人后,倾向于责备说:如果你那么自私,不管别人,就会没人与你玩了。这类话好象有助于克服自我中心,其实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这种批评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会形成一种污点影响。孩子们会用犯罪感或羞耻感来替代自我中心,变得不自信。家长可以以一种温和的、就事论事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行为,如可以说我觉得你没对爸爸说生日快乐,会令他很难过,瞧,你不理睬大力,他下次可能不找你玩了。 3、善于克服沟通阻碍 人与
20、人沟通主要通过语言的交流。由于儿童使用的语言与大人的不大一样,所以经常导致沟通的误解。家长应当具备消除这种误解的本领。通常,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儿童在语言能力和情绪方面的发展不及同年龄儿童,与他们交流时,应当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鼓励孩子使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觉。由于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经常会受到大人的批评,或在同伴关系中经受挫折,所以他们往往不能以正常、准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如,人们一般使用快乐、高兴、伤心、紧张、孤独、真棒等字眼来表达自己的种种心情,这样说,不会引起别人的误解。而还有一种表达则是防御式的,很少表达感觉,而更多是表达一种消极不满的心态,或是一种回避的态度。如还
21、可以、一般、无所谓、无聊、烦人、愚蠢、窝囊等。这些词汇虽然提供了一些有关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但并没有明确表达个人的感受。有时,这种表达掩饰了一个人的不满情绪和痛苦。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善于区分什么是防御式表达,并鼓励儿童使用表达自己感觉的词汇,作为家长应当自身率先使用表达情绪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心情,让孩子准确地了了解自己的感觉。 其次,当儿童试图封闭情绪表达时,应当问为什么。比如,你的孩子对你说:我讨厌数学。我不知道如何解题。大多数家长听到之后,便开始把孩子的数学书拿过来,帮助孩子解题。家长希望通过提供种种帮助来安慰孩子的不良情绪。但这样做,会使儿童不能更具体和深刻地体会自己的不良情绪,认
22、为不良情绪不应当是经验的一部分,应当很快地去除不良情绪。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机会,因为只有分享儿童的情绪生活,亲子沟通才能深入展开。家长应当承认孩子的情绪并重视这一情绪,可以不必急于帮助解决难题,而是问:你好象不太高兴!有什么困难吗?需要我做什么可以叫我!或者说为什么不高兴?这样儿童觉得大人理解自己,因而愿意向大人诉说自己的苦恼,而作为家长,也可以给儿童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个缓冲余地,使儿童的消极情绪得以发泄。 最后,当儿童表达其不满或抱怨情绪时,不要一味制止,而是及时检查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或者在学习方面遇到了什么困难。有时,孩子会说我恨什么事物,或者我讨厌什么等,有一些家长总是对这
23、些消极情绪给予指责。其实这等于不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家长虽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消极情绪,但更为重要的是了解消极情绪的原因,先倾听、调查,然后再作出判断。二、 自尊心:抵御注意力障碍的最后一道防线 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不仅学习成绩落后,而且还缺少自尊心。他们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批评和否定,所以,在内心中没有珍藏自我肯定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最大的悲哀。我经常寻问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说一说自己上有什么优点?他们想了一想,通常回答说没有。我接着问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吗?他们通常肯定地点点头。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他就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在别人超过自己时无动
24、于衷。他就会缺少发自内心的上进动力,因被动而失去进步的目标。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无法集中注意力本身并不是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失去了战胜这一障碍的内心动力。 笔者曾接触过一个高二的男生,他自小开始也患有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但他的母亲一直对他充满信任,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等待他,从不惩罚和训斥。他的成绩不稳定,但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母亲总是帮他找原因,分析错误的类型。后来,他考上一所重点高中,现在,他说自己上课有时还是走神,但他能能尽量控制自己,如为保持注意力集中,他在书本上写了一行大字,不要再走神了。上课走神并没有成为他学习上的严重障碍,因为他学会了用其他方法补偿自己的弱项。而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身上
25、的障碍有一种正确的态度,他平静地对我说既然我是属于那种注意力不易集中的人,我的任务就是要与它作斗争。我要战胜它,而不能让它控制我。现在离高考只有一年多了,我要力争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看着他的充满信心的表情,我相信他一定能考上大学。 如果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儿童都能像上述这个学生那样具力良好的心态和自尊,我想,这个障碍是可以控制的,它不是恶魔,也不是爱滋病。它是从属于意识和意志之下的心理过程缺陷,在整体上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前,这一个局部的障碍是不在话下的。 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呢?儿童的自尊心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有人说,如果你经常鼓励儿童,你就会培养自尊心。这话有一定道理。
26、自尊心是以一个积极的自我意像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儿童认为自己很可爱时,他才能够肯定自己。有自尊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可爱的,自己生命是有价值的,而这两个自我认同取决于孩子周围人的态度。家长和教师是一面镜子,儿童是通过这面镜子才知道自己的可爱和可被接受的程度的。家长应当善于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表扬孩子,尤其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比如,你可以让孩子告诉你今天的两件开心事,告诉你听到了什么表扬的话。如果孩子做了什么有价值的事情,你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许多家长知道表扬的重要性,可认为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学习不行,同学关系不行,听到的全是责备,总是发现不了可以表扬的地方。其实,这是家长首先对孩子产
27、生了偏见,认为孩子是一个坏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优点,也许你的孩子学习不专心,但在劳动或体育活动方面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你应当发现他的优点。 许多家长对孩子取得的好成绩给予肯定,但忽略了欣赏孩子本身的美好品质。好分数固然值得表扬,但孩子的诚实、直率、朴实和创造性,不是更值得肯定吗?当我们肯定孩子好的品质时,我们等于是在教会他们自我肯定。家长往往不能区分三种性质的肯定:一种是表扬行为,如你今天的考试成绩真好,看到你在运动场上的表现,真令我自豪,这种表扬使孩子对自己的出色表现感觉良好,不能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而第二种性质的表扬是针对个人的品性,这种表扬可以增加儿童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认为自己是有价值
28、的,如你能坚持跑下来说明你是一个有毅力的人,你真勇敢;第三种是儿童的自我肯定,他们自己觉得自己真不错,认为自己是一个出色的人。这种自我表扬有助于自我概念的发展。只有 当儿童自我肯定时,他们才能经受外在批评,他们在受到批评之后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可以是错误的,但作为一个人,自己是有价值的。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首先自己要具有自尊心、自我肯定和自信心,孩子才能具备自尊。而作为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家长,面临长期的教育孩子的挫折,很容易丧失自尊心。研究表明,幼小的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孩子的家长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对于学习新的教育方法,改进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性,而年龄较大的孩子家长则自尊心较低,他们认为
29、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家长,一事无成,并经常抱怨孩子的行为问题。其实,这种家长的低自尊与孩子的低自尊往往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三、 约法三章:你做到了没有 许多家长说,让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听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孩子不是把你的话当作耳旁风,就是对公然敌触你的批评。为此,家长们经常充满挫折感。也有一些教师说,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非同一般儿童,在其他孩子身上很起作用的约束方法,在他们身上就不管用。你让他不要在课堂上讲话,并跟他说了如果再讲话,就让他站起来听课,他今天收敛了一些,可明天又是我行我素了。教师的批评对他们来说好象并不存在一样。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因为只有当教师和
30、家长的教育方法适合孩子的行为特点时,才能有效。而对于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儿童,一般的教育约束方法是不起作用的。 如果你不能有效地约束你的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孩子,你会对常用的约束方法产生怀疑,并觉得无能为力。一项研究表明,当注意力障碍儿童面对约束时,他们经常采取逃避或躲避的行为模式如发脾气、拒绝、反抗、顶撞或无视家长的要求等。使用这些行为模式,要么使得儿童可以躲避现有的不良后果,要么是减弱了家长今后约束他们的动机。这种行为通常使家长感到权威受威胁,因而用更为严厉的方式来约束他们,经过几轮如此的恶性循环,家长就会盯着孩子的原有错误行为的改变上,只要没有改进,就继续惩罚。而儿童则以不断发出错误行为
31、来对抗这些约束。实际上,孩子在接受某些约束的后果后,开始发现了让家长感到难受的方法。他们的一个愿望是让家长难受。这时家长就显得较为被动,他们要么倾向于避免约束或惩罚,要么以更加铁腕的方式来加以约束。这两个极端对于注意力障碍儿童都是不合适的。回避约束不能为注意力障碍儿童提供必要的学习经验,而更严格的约束手段经常导致反抗和动机问题。 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是了解更为广泛的行为矫正技术,家长们觉得如果他们能对这种特殊儿童的行为规律有了更为充分的了解,就能选择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应付孩子的问题。 1、培养儿童有结构的活动 注意力障碍孩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冲动性,他们不能抑制自己的冲动,做事不加思考,不计后
32、果。 与同龄人相比,注意力障碍的孩子更缺少行为的计划性和评判性。他们做事较为杂乱,无头绪。通常,家长或教师把强化的重点放在最终的结果上,比如,今天小明是否完成了作业,上课时是否认真听讲,可对于注意力障碍孩子来说,这种终极性的行为目标实在是太不具体了,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终极结果不会出现。因此,当家长运用强化方法时,可以把孩子的行为分解成为一个个小的环节,并对每个行为环节都制定具体的强化或惩罚指标,并且不折不扣地加以执行。也就是说,让儿童在每一次行为环节之后都伴随着正强化或惩罚。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人们在决定一某一行为之前,总要预期一下行为的后果。即便是注意力障碍儿童不那么重视预测后果,但如
33、果他们的每一次行为后面都固定地造成成一个确切的后果,他们下次就会三思。 所以家长和教师必须对障碍儿童的行为管理制定一个严格而充分的计划,不能就事论事地批评,这种此一时的约束和彼一时的放纵,对于管理障碍儿童是无效的。要制定细致的行为指标,对每一个小的行为环节都设定奖惩程序,并按规定一而贯之地执行。 实际上,许多家长自身就是一个不太讲严格规则的人,在教育孩子时,显得很随意。他们很少事先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行动计划,不向孩子讲述应当如何做的规则和确切要求,只是当孩子不听话或老师找家长时,就对孩子提出批评和责备。比如,小明的整个家庭气氛都是无结构的,无论谁,都凭心情做事,每个人都很情绪化。所以,孩子只生活
34、在现在,对将要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概念。 所谓有结构的活动是指行为遵守着一定的程序,行为从一开始就分为各个环节,对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军营中的行为都是有结构的,军人听到起床号就开始起床,整理内务,然后是打扫院子,在往后就是洗脸、刷牙,吃饭。这是一套行为程序,一起床就是一系列的活动,象口令一样准确到位。如果这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如整理内务有问题,就会立即有人来纠正你。有结构的行为要求人的大脑做现在的事情时,就想着下一步要做什么了,大脑有一种对后果的预期和对将来的预期。大脑象一个雷达,时刻搜索着将要做什么的目标,并担忧着这一目标如果达不到导致的严重后果。而无结构的活动则是分散的,孤立
35、的单个活动,大脑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凭感觉做事情。同样是起床,无结构的活动是听到起床号,在床上想一想夜里做了什么梦,或起床了,但看床边有一本书,又拿起来读一读,或者听到别人的收音机响了,也打开自己的收音机。 那么,家长如何培养有结构的活动呢? 若要培养孩子有结构的活动,家长应做从以下几点入手: (1)自己以身作则,做事情按计划,有系统和条理,不盲目冲动,不感情用事。 (2)与孩子一道从事有规则的活动,比如,家长在早晨不是只让孩子起床,而是与之一道先洗脸刷牙,然后打扫屋内卫生,最后检查书包,吃过饭上学。 (3)树立严格的时间观念,做事总要看表,与时间赛跑,讲究做事的效率。 (4)对孩子的命令要简明
36、确切,不用解释理由。并且事先提出规则,与讨论规则能否得到遵守。 (5)培养孩子做现在的事情,同时想下一个事情的习惯。比如,现在做数学作业,做完数学题做什么,总是想下一小要做什么,行为就是有结构的。 (6)制定具体祥细的奖惩规则,每一个行为环节都伴随着固定的奖惩程序,而且奖惩要及时,要前后一致。这一点实施起来,要求家长付出很多的精力。 当我们看到孩子身上毛病时,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根深蒂固,不可更改,其实这些毛病都是日集月累的结果,当我们从今天的横断面来看时,它们确实很严重,但如果我们从过去的纵向来看,它们的形成并不复杂。只要我们改变自己,改变家庭长期形成的习惯,孩子的行为就会改变。这个过程比我们想
37、象得要快速和简单。家长朋友们,从今天开始就改变自己吧! 2、发布简洁坚定的命令 某些家庭提供的环境有助于缓解孩子的注意力障碍,使孩子健康成长。在此,我们强调,家长应善于发布明确的、前后一致的、坚定的和可预期的命令。 所谓坚定的指令是说,家长应当总是要求孩子做同一件事,要求同一个行为后果经常发生。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家长应当用同样的手段来惩罚孩子。如果孩子遵守规则,也应当得到同样的奖励和表扬。所谓前后一致是说,规则不能一天一变,应当长期不变,“100年不动摇”。如果要求孩子上学前收拾房间,就要做到如果孩子不收拾房间就不能离开家门上学。不能轻易修改规则。 所谓明确是说,制定的规则在孩子和家长双方看
38、来都是明确无误的,是得到了清楚的规定的。如收拾房间意味着叠好被子,铺好床单,把玩具放在架子上。在此家长一定要认识到,有时你制定的规则在家长看来是明确的,但孩子并不明确,所以应当给孩子讲解规则的操作性意思,让孩子真正理解你的要求。 可预期性是说,规则的规定应当在孩子的行为之前,而不是在行为之后。要事先达成一个规则。一个5岁小孩子,因生病在家不能去幼儿园,几天之后,孩子变得非常淘气,母亲总是指责他不听话,只知道玩。当教师的父亲回到家中,接到母亲的告状后,立即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给孩子制定了一个行为规则,如每天要练习写2篇字,画三张画,练习一个小时的钢琴。孩子很快有了改进,不再淘气了。 当我们发布一
39、项命令时,虽然不可能总是在行为之前,但我们的指令一定要具体,仅是说不要开快车,对于司机没有什么约束性,只有写上,时速不许超过60公里才能让司机知道自己该如何做。许多家长认为已经是明确的命令其实并不确切,如我们说,要保持卫生,并没有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持了卫生的行为,其实我们应当要求孩子每天认真洗脸和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才是明确的命令。 3、与孩子签约 家长在使用行为强化时,可以利用与孩子签约这一形式。有些家长经常说我什么方法都用过了,签约更是经常使用,可每次签过之后,根本就不管用。墙上都贴了许多协议了,没有一个能坚持下来。其实,很有可能是与孩子的签协议的方法不对。 签约需要事先的充分准
40、备,不是心血来潮就可以随便签约的。协议要针对孩子的冲动行为,而不是一般的不正确行为,因为只有冲动行为是最难以管理的。此外,签约时还要考虑能否真正长期地执行协议。下面是林德斯利设计的签约的四步骤: (1)精确的行为定位 这一阶段,我们要确定什么是强化的行为,要设定一些简单的、具体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个体能完成的,对这些行为进行奖励。比如,玩过游戏机之后,将玩具收到盒子里就是一个简单的行为要求。而把整个房间收拾干净就是一个复杂的任务,它需要几个人的努力。再比如不要在屋子里大声宣哗就是一个较为复杂模糊的要求,而说话要慢一点儿、平稳一点就是一个简单的要求。起初,在一个签约中,应当只包括一个或两个行为,并
41、且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约束。如年龄较小的孩子一次只能学习两三个词,如果我们让他们学习一串单词,就不符合年龄的发展规律。 此外还要考虑给予的强化物是什么,给予强化物的频率是什么。一般来说,家长不要用钱来作为强化物,可以用一些小贴画、小奖品,或者某种有特殊颜色的东西作为奖品。累计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挽回一个大的奖品。奖品不可以过于贵重。因为我们奖励的都是一些简单的行为,最重要的是这种奖励所代表的精神意义,而不是物质意义。 糖果之类的奖品也是不提倡的,这类奖品可能使儿童因吃伤感到不再有吸引力,或者可能培养爱吃糖的坏习惯。奖励的给予要及时,一定要紧接着目标行为之后,只有这样才能在行为与强化物之间建立牢
42、固的联系,这一点对于注意力障碍儿童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推迟需要满足的能力较差。 (2)定协议 在这个阶段,家长可以制定协议并对孩子解释协议的意思。要写上根据协议,家长要提供什么样的强化物,并指明什么行为是进步的行为。应当把协议放在显眼的地方,以便让孩子随时可能意识到协议的存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一个日程表:小明的行为强化日程表很好行为及可得到的 分数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在5点钟之前完成所有的作业 (2分) 玩完玩具之后自己收拾好 (2分)放学后按时回家(2分)总分 如果小明遵守了这两个约定,会得到两个硬币,如果每天晚上小明都能得到两硬币,就在表格上打一个竖线。如果小明在周末得
43、到了5 个以上的竖线,家长就带他喜欢去的地方玩一次。 家长还可以列一个奖赏单,见下例: 奖赏项目: 所需分数 一本连环画书 4 去麦当劳一次 10 去动物园一次 12 与父母玩游戏机 8 去游乐园一次 14 把这个奖赏单帖在显眼的地方,让孩子能够及时看见。 (3)修改约定 协议出台后,家长会发现,孩子对某一约定很快能完成,而对另一些要求则难以完成。家长这时要找出原因,分析协议的什么地方有失误。通常签协议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应当事先与孩子好好谈一谈,本着自愿原则,让孩子觉得这是为自己好,而且不要让孩子觉得如果自己不能遵守协议就说明自己是一个坏孩子,要让孩子感觉到遵守协议是自愿的,是一件好事。通常
44、一个协议不能得到遵守只是一部分内容出了问题,而不是全部。家长要善于分析这些问题。 如果孩子不能遵守各项内容,作为家长应当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在最初讨论协议时,孩子主动参与了吗?协议中的每一个行为都向孩子充分说明了吗?具体的操作标准孩子知道吗?孩子知道强化的时间开始了吗?强化物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吗?协议的行为水平是孩子的年龄、能力所能达到的吗? 如果孩子只能部分地完成协议,作为家长应当问自己:家长是一贯地对行为进行强化吗?孩子对协议表现出了怨言吗?你是否在孩子不遵守协议时严厉地惩罚了他? 如果你的孩子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仍然是一如既往,你应当问题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你与孩子讨论过签约的目的是为了他的进
45、步,而不是单纯为了奖品?你在实施物质强化的同时也运用了诸如关注或肯定的精神强化吗?你的孩子表现出了对表扬的关注吗?当你问过自己下述问题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协议有时得不到遵守,你应当学会根据实际的情况,修改或调整协议的内容或执行的方式,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4)坚持 对注意力障碍儿童来说,执行协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研究10到30的协议或强化方式要得到修改,才能有效。所以家长不要抱速战速决的态度,要认识到矫正冲动行为的持久性。家长除了修改不完善的协议外,还要看到,一项协议只有坚持一段时间才能有效。有时孩子的行为没有大的改变,仍然要坚持协议,因为在这种要求中,孩子们会通过系统的强化,体验到环境
46、的有序性,并有助于对未来的预测。他们知道如果我做了某一点,就会得到强化,这一认识会使他们对今后发生的事情产生一种预知,这将对他们的成熟有所帮助。可见,家长在遇到挫折时,不要气馁,要看到宏观的方面。 4、暂时隔离 我们知道,注意力多动障碍儿童的一个特点是冲动性,即他们不能克制自己的某些不良行为,在集体或家庭中,他们的冲动行为往往对他人构成了妨碍。许多家长对于这种行为十分恼火,但只是口头批评,事实证明对于打扰别人的活动,仅仅口头批评是不管用的。如果孩子的行为对别人构成了妨碍,你应当采取隔离的方法。即将他们置于一个无人的地方。大力有一个坏毛病,总是和妈妈顶嘴,越是家中来人的时候,他就越是这样。经常使
47、妈妈当众下不来台。妈妈学会暂时隔离法,不久就把他的这一毛病改掉了。使用暂时隔离法时,要记住这样一些原则:要用不超过10个字的命令完成这一活动;10秒钟以内完成隔离;在隔离时还一定要记时,让孩子知道时间有多长。 隔离的地点要枯燥无趣,没有什么可玩可看的东西,光线要充足,要安全,如父母的卧室、卫生间等。隔离期间内,家长不要与孩子讲话,可以让较小的孩子呆在椅子上,或者坐在地板上,如果孩子说你是一个坏妈妈,或者使用其他不礼貌的语言,你忽视他,不要与之对话。对于5一12岁的孩子,家长在使用隔离法之前,应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进行隔离,并坚决果断地命令孩子去隔离场所。第一次使用这一方法时,可能会遇到孩子吵闹、
48、反抗、争辩、请求原谅、辩解或其他的发脾气的行为,你不要受其干扰,不要关心孩子的情绪反应,应冷静快速地将孩子送入隔离处。如果孩子想与你讲话,必须等到隔离结束后。你在整个过程中要保持镇定和坚决。如果你坚持下来,你将发现,隔离法越来越容易使用。 如果孩子在隔离期间哭闹,你要学会视而不见,不要理睬孩子的哭声。一个方法是你远离隔离地点,这样你就听不到孩子的哭闹声音了。记住,孩子制造声音的目的是想得到你的注意,使你生气、迫使你停止这种方法。如果你生气或中止了这一方法,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制造声音的行为。如果孩子在隔离期间逃跑,你可以按照跑的时间追加隔离时间,如果孩子仍然不服,你可停止孩子看电视或不许他出去玩,用更为严厉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