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一、巨细胞病毒感染(风温变证) 袁,女,33岁。 初诊:1979年12月3日。 主诉:发热六天,咽痛,头痛。 病史:患者持续高热六天,咽喉疼痛,头痛,四肢酸楚,恶心,上腹部不适。 舌脉:舌根白腻,前半苔黄少润,脉细数。 检查:体温39,神志清晰,面赤,巩膜轻度黄染,咽部充血,扁桃腺肿大,口唇干燥。化验:血白细胞350800/mm3,谷丙转氨酶95单位,一分钟胆红素1.80mg%,总胆红素2.04mg%,新鲜尿找到巨细胞病毒包涵体。 辨证:风温时邪,挟湿交阻,有化热转气之象。 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 风温。 治法:先拟清浊泄热。 方药:清水豆卷12g 炒牛蒡子5g 桑叶9g 炒杭菊花9g 炒黄
2、芩9g 连翘9g 银花12g 野荞麦根30g 瓜蒌皮9g 广郁金9g 炒枳壳9g 益元散9g(包) 钩藤9g(后下) 3帖 二诊:12月6日。热势壮盛,起伏不解,汗出不畅,头痛口干,巩膜色黄,胸闷不畅,右胁下按之疼痛,脉细滑数,舌苔黄腻满布,舌质边红。邪湿交遏,瘀热在里,少阳气郁,胆液外溢,拟予清温达邪,化湿泄热。 处方:清水豆卷12g 茵陈30g(另煎冲入) 平地木15g 大青叶12g 炒山栀9g 连翘9g 银花30g 瓜蒌皮9g 白花蛇舌草30g 炒黄芩9g 甘露消毒丹12g(包) 3帖 三诊:12月9日。热势朝衰暮甚,头痛,无汗,巩膜色黄,胸闷不畅,脉虚弦而带滑数,舌苔黄腻,质红,湿热薰
3、蒸,气阴受烁,邪盛正虚,拟仿白虎加人参法。 处方:皮尾参9g(另煎冲入) 生石膏30g(先煎) 银花藤30g 杏仁9g 炒黄芩9g 炙远志3g 茵陈15g(另煎冲入) 猪殃殃30g 炒赤芍15g 左秦艽9g 广郁金9g 白花蛇舌草30g 连翘9g 甘露消毒丹12g(包) 3帖 四诊:12月12日。得汗热势大减,口干较缓,头痛胸闷亦瘥,惟巩膜仍黄染,脉转濡数,舌苔黄腻渐化,质红已淡。温邪虽获透达,温热逗留未彻,再守原方,宜慎饮食,以防反复。 五诊:12月14日。身热已退,巩膜黄染渐淡,脉濡数带滑,舌根黄腻未化净,质偏红,法当清理湿热余邪而和胃气,竹叶石膏汤加味调治。 处方:皮尾参9g(另煎冲入)
4、 生石膏9g(先煎) 茵陈15g(另煎冲入) 广郁金9g 连翘9g 银花藤15g 秦艽9g 炙远志3g 猪殃殃30g 炒桑枝12g 淮小麦15g 白杏仁9g 淡竹叶15g 白花蛇舌草30g 益元散9g(包) 香谷芽12g 患者住院2周,身热逐减,乃至退尽,体检:巩膜无黄染,咽部(-),化验:白细胞上升至4400/立方毫米,肝功能恢复正常,尿检未找到巨细胞病毒包涵体,痊愈出院。 按:温病学家陈平伯称:“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吴坤安亦谓:“凡天时晴暖,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由于风温属阳邪燥热,燥热从金,热归阳明,常先犯肺胃,症见身热,咳嗽、烦渴。然本案初起并无咳嗽,临床表现高热
5、口干,巩膜黄染,右胁下疼痛,显系少阳、阳明湿热交遏,客邪再至,内外相引,煽动木火燔灼,胆液泄溢,致热势鸱张,面赤目黄,乃风温之变证。复以湿邪挟热内郁,耗伤气阴,故身热逾旬不解,脉见虚弦,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仅350800/mm3,提示邪盛正虚,预后堪虑。证变则论治亦更,遂仿白虎加人参法,参入化湿泄热之品,三剂而热衰,六剂而热平而黄退,效如桴鼓。夫医者必须知常达变,深思果断,毋失时机。若惟务按图索骥,因循贻误,又安能咎药石之无灵耶!案二、白血病合并感染(气营两燔) 卢,女,43岁。 初诊:1980年12月11日。 主诉:身热二周伴皮下瘀点。 病史:患者因白血病入院,发热2周,用抗菌素治疗,热势起伏
6、不解(T3839.5),有时伴有寒战,无汗,头痛口干,神志情晰,近3天见皮下出血点。 舌脉:舌质红少润,苔腻,脉细数而无神。 检查:舌质红少润,苔腻,脉细数而无神。体温T38,神萎,耳后及腋下淋巴结肿大,两颊及掌部可见皮下瘀点,两下肢可见散在瘀斑。血培养:绿脓杆菌。 辨证:邪热内陷,气营受烁,气血两亏,阴液耗损。 诊断:白血病合并感染(西医) 发热(气营两燔)中医 治法:清气凉营,益气养阴,标本同治 方药:皮尾参9g(另煎代茶) 川石斛9g 炒赤芍15g 粉丹皮9g 黑玄参9g 鹿含草30g 鸭跖草30g 青蒿梗9g 川黄连5g 连翘9g 银花12g 益元散9g(包) 5帖 二诊:12月15日
7、。身热已退,腋下淋巴结逐见缩小,皮下瘀斑色淡,无新的出血倾向,头痛已平,自汗神疲,脉濡带数,苔薄腻,再拟清泄余热兼以养阴生津。 处方:皮尾参9g(另煎一汁) 制黄精9g 丹皮9g 炒赤芍15g 银花12g 连翘9g 炒蒿梗9g 浮小麦30g 糯稻根30g 炒山楂、六曲(各)9g 香谷芽12g 按:患者白血病合并绿脓杆菌感染,壮热起伏不解,淋巴结肿大,并见皮下瘀点瘀斑,此乃风热之邪化火成毒,攻窜内外,深入营血,耗血动血,伤阴劫津之证,首诊急以参、斛养阴生津以顾正,清气凉营以祛邪,5剂后热退津回,蕴伏之邪毒浔以透达,血分之热毒亦获清泄。方中银花、连翘、川黄连清气分之热而兼透达;丹皮、赤芍清营凉血,
8、行血散血,即叶天士所说“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旨;鹿含草属祛风湿之属,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故药后感染控制,身热渐退,出血控制,危重病情始见转机。案三、糖尿病合并感染性休克(热入心包) 陈,男,66岁。 初诊:1981年2月25日。 主诉:发热三天。 病史:患者有糖尿病史,天前因发热,感染性休克入院,神志少清,喉间有痰,口干,入夜烦躁,抗感染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 舌脉:舌质红,光干无液,脉右细左虚弦。 检查:T38.8,肌肤灼热,神志欠清,有时躁动不安,Bp90/60毫米汞柱,血白细胞12000立方毫米,中性91%。 辨证:高年肺肾阴虚,痰热内蒙心神。 诊断:糖尿病
9、合并感染性休克(西医) 发热(热入心包)(中医) 治法:清心化痰以醒神,养阴生津以扶正。 方药:皮尾参9g(另煎一汁) 川石斛9g 南沙参、北沙参(各)9g 天竺黄5g 陈胆星5g 炙远志5g 干菖蒲5g 广郁金9g 水炙桑白皮12g 带心连翘9g 炒山楂、六曲(各)9g 干芦根15g 3帖 二诊:2月28日。身热退未尽T37.8,夜间烦躁稍安,神志时蒙,口干欲饮,舌边溃疡,脉右细,左部略带弦滑,舌光干少津,痰热灼津内蒙心神,再拟养阴生津,清心凉营,豁痰醒脑。 处方:皮尾参9g(另煎一汁) 鲜石斛30g 南沙参、北沙参(各)9g 鲜生地15g 银花15g 连翘9g 赤芍15g 丹皮9g 天竺黄
10、5g 陈胆星5g 炙远志5g 广郁金9g 干芦根15g 香谷芽12g 5帖 随访:患者以上方出入,治疗2周,热退神清,复查血白细胞6800mm3,血压恢复正常,舌边溃疡愈合,惟口干欲饮,头晕神疲,再以益气养阴,清泄余邪之方调治数剂而愈。 按:感染性休克患者每多见发热同时出现神志意识障碍,病情凶险,危在旦夕,可从温病“逆传心包”、“热入营血”进行辨治。本例的治疗,能扭转病情发展,体会有三:一是自始至终抓住邪热伤阴耗气的一环,以参、地、斛、冬时时顾其气阴;二是“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故以生地、丹皮、赤芍合银花、连翘,清气凉营阻断邪势之蔓延,使邪热转气分而解;三是化有形之痰热,以醒神明,方中不取安宫、
11、紫雪之品,而投菖蒲,郁金,竺黄,胆星轻灵清化之属以收奇功。总之,热病重症,非单一清热解毒能奏全功,从“卫气营血”辨证着手,祛邪在首,毋忘存阴保津,丝丝入扣,才能邪却正安。案四、陈旧性心肌梗塞(胸痹) 俞,男,67岁。 初诊:1991年10月16日。 主诉:胸闷心悸多年。 病史: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史已多年,今年3月因心肌梗塞住医院,9月份出院,现仍感心悸,胸闷,喉间有痰,夜寐少安。 舌脉:舌苔黄腻,边有瘀点,脉细弦。 辨证:高年心血不足,心气失宣,痰湿中阻。 诊断:陈旧性心肌梗塞 (西医)。 胸痹 (中医)。 治法:养心调营而化痰湿 方药:孩儿参12g 丹参15g 炒白术9g 炒白芍9g
12、 水炙甘草3g 制半夏9g 炒陈皮6g 炙远志3g 生香附9g 广郁金9g 炒枣仁9g 生蒲黄9g(包煎) 佛手片5g 制黄精9g 象贝母9g 香谷芽12g 14帖 二诊:11月1日。心悸胸闷较减,喉间痰少,不耐劳累,夜卧少安,脉细缓,苔薄腻,上法出入。 处方:上方去象贝母,加夜交藤30g。 随访:守法加减服药后胸闷心悸渐平,病情较长时期一直稳定。 按:冠心病属中医真心病,厥心痛,心痹等范畴。“胸痹”之称,来自金匮要略,“阳微阴弦”是其特征,阳微者胸阳不振,阴弦者阴邪偏盛,本虚标实之病。本虚者泛指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胸失宣,标实者,内涵痰湿,瘀血,寒邪水饮等,本案宗其意而广用之。案五、急性心肌
13、梗塞(真心痛) 张,男,58岁。 初诊:1981年9月24日。 主诉:心前区疼痛伴胸闷一周。 病史:一周来心前区疼痛,胸闷少畅,痰多,夜寐少安。 舌脉:舌苔薄腻,脉弦细滑。 检查:EKG示急性心肌梗塞。 辨证:痰湿内阻,心气失宣,营血运行不利。 诊断:急性心肌梗塞 (西医)。 真心痛 (中医)。 治法:养血调营,兼化痰湿。 方药:孩儿参9g 丹参15g 桃仁9g 全瓜蒌5g(切) 薤白头9g 制半夏5g 炒陈皮5g 枳壳9g 竹茹5g 炙远志3g 淮小麦30g 生香附9g 赤芍、白芍(各)9g 清炙甘草3g 朱茯神9g 夜交30g 香谷芽12g 5帖 二诊:9月29日。药后心前区疼痛已减,仍感
14、胸闷,痰出较畅,精神好转,脉细弦滑,苔薄白腻,质红,前法续进。 处方:上方去制半夏,炒陈皮。 随访:守方服用,症情稳定,胸闷心前区疼痛逐渐好转。 按:真心痛出于黄帝内经其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云:“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本案为真心痛之轻者,胸痹之类证,痰瘀交互,心气不得通达;故以瓜蒌薤白合温胆化痰通达,丹参、桃仁、赤芍、白芍活血通络为主佐以养心安神治之。案六、高脂血症(痰饮) 陈,女,61岁。 初诊:1981年7月8日。 主诉:胸闷,胁痛伴高血脂二年余。 病史:患者于近两年来自感胸闷乏力,喜叹息,右胁胀痛不适,
15、胃纳一般。查血脂:胆固醇325mg%,甘油三脂650mg%,脂蛋白1170mg%,肝功能:T.T.T.10.9u。T.F.T.(+),肾功能:尿素氮:22mg%,EKG示窦房阻滞、文氏现象。形体较胖,体重65kg。 舌脉:苔薄腻,舌质略暗,脉细弦滑。 诊断:高脂血症,冠心病 (西医)。 痰饮 中医。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通络。 方药:党参9g 丹参9g 白术9g 茯苓9g 水炙甘草3g 制半夏6g 炒陈皮6g 广木香3g 生香附9g 炒枳壳9g 泽泻15g 芒硝粉5g(冲) 炒六曲9g 14帖 二诊:7月22日。药后胸闷见减,右胁胀痛亦轻,胃内二便正常,脉细滑,苔薄腻,上法再进。 处方:上方加
16、荷叶9g 14帖 随访:坚持服药4月余,自觉症状消失,寐食均安。11月30日普查:胆固醇200mg%,甘油三酯189mg%,脂蛋白770mg%。肝肾功能已在正常范围。EKG检查亦有所好转。体重减轻为62kg。以后停药观察数月后复查血脂仍较平衡,未见明显回升。 按:高脂血症及肥胖是冠心病等的危险因子。本病内因脾胃虚弱,气机失调,外因嗜食肥甘,摄过多,互为因果,运化功能失司,于是痰湿瘀浊内停,脂质沉积乃成。现宗“痰之化无不在脾”之旨,立足于健脾理气,除湿化痰。脾运得健,痰浊自蠲。以香砂六君子丸及指迷茯苓丸为主,少佐丹参活血通滞,在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而且由于从本图治,改善脂质代谢,因此作用比较稳定
17、。案七、高血压病(眩晕) 虞,男,61岁。 初诊:1984年12月31日。 主诉:眩晕,心悸加重1周。 病史:素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1周来头晕,目眩,心悸,寐差,平素大便略干,偶有衄血。 舌脉:苔薄腻,脉细弦。 检查:血压170/100mmHg。 辨证:肝阳偏亢,心神少宁。 诊断:高血压病,冠心病 (西医)。 眩晕,心悸 (中医)。 治法:平肝潜阳,养心安神 方药:丹参9g 赤芍、白芍(各)9g 水炙甘草3g 罗布麻叶15g(后下) 炒黄芩9g 钩藤9g(后下) 白蒺藜9g 生石决明15g(先煎) 水炙远志3g 炒滁菊花9g 淮小麦30g 生香附9g 广郁金9g 香谷芽12g 14帖 二诊
18、:1985年1月14日。药后头晕,心悸略平,血压150/90mmHg,近日略有鼻衄,脉细弦,苔薄腻,前法加减。 处方:丹参9g 仙鹤草30g 赤芍、白芍(各)9g 水炙甘草3g 罗布麻叶15g(后下) 苦参片9g 钩藤9g(后下) 生石决明15g(先煎) 白蒺藜9g 水炙远志3g 炒藕节15g 炒滁菊花9g 淮小麦30g 广郁金9g 生香附9g 香谷芽12g 白茅根15g(去芯) 14帖 随访:药后衄血即止,诸症均平,乃减仙鹤草、干藕节等继续服药巩固治疗。病情一直稳定。 按:高血压的治疗以中医认识主要应协调其阴阳,阴阳平衡则升降有度。临床上辨证以肝阳上亢为最多见,故平肝镇潜是治高血压常法。本例
19、兼有大便干结,衄血,火热上冲之征明显,故尚应配合黄芩、滁菊、罗布麻叶以清肝降火。则肝阳平,热气退,衄血安,眩晕宁,血压亦趋向正常。案八、肺心脑病(痰迷心窍) 陶,女,63岁。 初诊:1981年1月22日。 主诉:咳嗽气促加剧一周,神志欠清2天。 病史: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各20余年,每值冬季,咳喘反复发作,近周来咳嗽胸闷气促加剧,前天因神志不清,口唇紫绀收住入院,请中医会诊。 舌脉:舌体短缩,质紫暗,苔黄干燥,脉细滑带数。 检查:神志朦胧,面色暗滞,口唇及指甲略紫,精神恍惚,时有谵语,喉间痰声漉漉,咳嗽气粗,左下肺闻及湿罗音。 辨证:年逾花甲,心肺素亏,痰湿瘀热交阻,蒙闭包络,津液受烁。
20、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脑病 (西医)。 咳嗽,痰迷心窍 (中医)。 治法:清热护津,豁痰开窍,清心醒脑。 方药:南沙参12g 川石斛12g 水炙桑白皮15g 干菖蒲9g 水炙远志5g 广郁金9g 天竺黄5g 陈胆星3g 竹叶卷心30针 连翘心9g 银花12g 川贝末3g冲入。另;万氏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 2剂,浓煎一汁,鼻饲。 二诊:1月24日,T38.2。前投清心豁痰,开窍醒神之剂,神志尚清,呼之能应,身热头痛,但精神萎靡,嗜睡,口渴引饮,咳嗽较减,气促稍平,脉细滑而数,伸舌已能出关,舌质暗红,少润,痰热内蒙,肺阴受烁,津液耗伤,治拟上法出入。 处方:鲜生地30g 鲜石斛30g
21、炒赤芍15g 炒丹皮9g 干菖蒲9g 炙远志5g 广郁金9g 天竺黄5g 陈胆星3g 水炙桑白皮15g 连翘心9g 竹叶卷心30针,另:万氏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3剂,浓煎一汁。 随访:患者服上方3剂后,热退神清,神萎、咳嗽气促已缓,口唇紫绀好转,口渴引饮,头痛偶作,再以原方去牛黄清心丸,加强清营泄热,豁痰清心,养阴生津,调治2旬,病情好转而出院。 按: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证属邪热挟痰,蒙闭心窍。盖心主神明,邪热入侵,包络代之受病,而见神昏谵语等症,正如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在治法上又云:“包络受病也,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等,
22、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故选用清心凉营,豁痰开窍之法,急以透达邪热,不使内陷,同时清化痰热,以醒脑开窍,因里热炽盛,阴液受烁,故须护养津液,乃宗治温病须“刻刻顾其津液”之训。方中合沙参、石斛、菖蒲、郁金、连翘、竹叶、万氏牛黄清心丸等于一炉,二诊之后,见效甚速,化险为夷,为治疗热病重症之范例。案九、过敏性哮喘(哮喘) 汪,女,29岁。 初诊:1985年1月29日。 主诉:咳嗽气急半月余。 病史:哮喘宿疾10余载,每值冬季易发,近因感受外邪,咳嗽痰多,夜间喉间痰鸣,不能平卧,甚则气急胸闷,张口抬肩。 舌脉:
23、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 检查:两肺闻及散在哮鸣音。 辨证:外邪犯肺,痰热恋肺,肺气肃降无权。 诊断:过敏性哮喘 (西医)。 哮喘 (中医)。 治法:泻肺化痰,降气平喘。 方药:水炙麻黄6g 水炙苏子6g 葶苈子6g 甜杏仁9g 生甘草3g 赤芍、白芍(各)9g 旋覆花9g(包) 海浮石15g 炙防风9g 大地龙9g 香谷芽12g 7帖 二诊:2月1日。咳嗽较减,夜间喘息尚平,已能平卧,痰出已少,精神疲乏,脉细,苔薄黄,痰热较化,肺气得降,行清肃之令,再拟前法出入,予以巩固。 处方:水炙麻黄6g 甜杏仁9g 旋覆花9g(包) 海浮石15g 生甘草3g 炙防风9g 黄芩9g 大地龙9g 生白术9
24、g 香谷芽12g 14帖 随访:患者坚持服药1年余,哮喘基本控制,缓解期方中加入太子参、补骨脂、紫石英等,第二年冬季哮喘未见发作。 按:哮喘须辨虚实,景岳全书:“盖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本病较难根治,临床上未发时以扶正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主,对虚实挟杂之证,须掌握轻重缓急,虚实兼顾。本案患者,哮喘夙疾十余载,本次因感邪而诱发,故初诊治疗重在祛邪,尤以化痰平喘为要,选用麻黄、葶苈子、杏仁、苏子、旋覆花、海浮石等泻肺清热,降气平喘,药后喘平痰少,予以巩固治疗,在缓解期,即以扶正为主,选方中增入太子参、补骨脂、紫石英、五味子等,补肾纳气
25、,健脾扶正以标本兼治,而哮喘顽疾渐得控制。案十、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脘痛) 徐,女,26岁。 初诊:1981年8月31日。 主诉:胃脘胀痛2年。 病史:胃痛史2年余。平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时感胃脘隐痛,食后腹胀,嘈杂灼热,嗳气频频,泛恶口干,形瘦乏力,面色少华。经查胃镜,并作病理检查。拟诊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 舌脉:苔薄、舌质红、脉细。 辨证:郁热伤阴,胃失和降。 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西医)。 胃脘痛 (中医)。 治法:清热养阴,和胃降逆。 方药:南沙参9g 川石斛12g 炒赤芍、白芍(各)9g 铁树叶30g 平地木15g 旋覆花9g(包) 代赭石15g(先煎) 制香附9g 八月札15g
26、大腹皮15g 九香虫5g 炒山楂、六曲(各)9g 佛手片5g 随访:上方随证加减服至一月余,脘痛消失,仅感胀满不适,至四月后诸恙均平,面色转红润,体重亦增,纳谷较馨,复查胃镜,病理报告炎症明显减轻,转为中、轻度。改服清胃冲剂,以资恐固。 按:慢性胃炎,祖国医学见于“胃脘痛”,“腹胀”等门。因热致病,历代医家早有论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张聿青医案中记载:“木郁土中,中脘作痛胃脘之间时有烘热之象,脉细关弦,肝经之气火冲侮胃土。”今观本病多由木郁化火横逆犯胃所致。治疗当以调气清热和胃为主。病者平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土虚木乘而致胃痛,气郁化火则胃脘灼热,口干欲饮,胃阴受
27、烁故舌红,治拟清热养阴和胃为主。方中铁树叶、平地木以清泄胃热,沙参、石斛养阴和胃,参以香附、八月札、旋覆花、代赭石疏肝解郁,和胃降逆。铁树叶性凉味甘,本草纲目拾遗谓本品“平肝,统治一切肝气痛”,又谓“治一切心胃及气痛。”中药大辞典以为“攻能散瘀”。平土木,又名紫金牛。性味苦平,能治“心胃气痛”。二味相配,可平肝理气,清热和胃,对于脘痛灼热,病理炎症之改善,常获显效。案十一、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痛) 冯,女,59岁。 初诊:1983年11月30日。 主诉:脘痛反复发作,近日加剧。 病史:胃病十余年,胃脘隐痛,缠绵不愈,口苦,嗳气频作,纳谷呆滞。 舌脉:舌质红,苔薄腻。 检查:中上腹轻度压痛,19
28、83年11月17日曾在医院作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大弯侧有一黄豆大小息肉,当即电灼。胃窦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增生,胃体粘膜较薄,见粘膜下网状血管和静脉显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辨证:肝失条达而气郁,胃失和降而气逆,久病入络而瘀阻,证属肝胃不和,兼挟瘀热。 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西医)。 胃脘痛 (中医)。 治法:调肝和胃,清化瘀热。 方药:软柴胡6g 炒黄芩9g 生白术9g 赤芍、白芍(各)9g 清炙甘草3g 铁树叶15g 平土木15g 八月札15g 旋覆花9g(包) 代赭石15g 香附9g 佛手片6g 炒枳壳6g 半枝莲30g 炙乌梅5g 白花蛇舌草30g 香谷芽12g 14帖 二诊:198
29、4年8月16日。胃脘胀满隐痛已减,嗳气亦平,纳谷增进,但食后二小时有嘈杂感,脉细弦,舌苔薄,肝胃渐调,脾弱气虚,再予疏肝和胃,健脾安中。 处方:软柴胡6g 炒黄芩9g 生白术9g 淮山药9g 香扁豆9g 制香附9g 赤芍、白芍(各)9g 清炙甘草3g 铁树叶15g 平土木15g 八月札15g 佛手片6g 炒枳壳6g 白花蛇舌草30g 香谷芽12g 14帖 随访:患者坚持服药一年,胃脘胀痛大减,唯饮食不慎时仍稍有胀痛,平时食纳已馨,精神亦振,1984年12月6日医院胃镜复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窦炎、萎缩性胃体炎。症状缓解,胃镜及粘膜病理变化均见好转。 按:杂病源流犀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
30、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g也”。从本例临床表现的脘痛,胀满、口苦、嗳气等症状分析,均属肝胆郁热犯胃,久痛入络之征,故取四逆散合旋覆代赭石汤疏肝和胃,升降并调,再增入黄芩、赤芍、平地木、白花蛇舌草清热消肿,活血化瘀。尝见本草纲目拾遗载铁树叶有“平肝,统治一切肝气痛”的功能,因默志之,并常采用以配芍药,甘草,治肝气相乘而引起的胃脘疼痛,颇获灵验,赵氏之说,洵不诬也。案十二、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胃痞) 周,女,38岁。 初诊:1991年5月21日。 主诉:胃脘胀满伴嗳气,嘈杂。 病史:萎缩性胃炎病史2年,反复中脘胀满,食后更甚,嗳气无泛酸,嘈杂便溏,口干引饮。 舌脉:舌质红少润,苔少,脉细。 检查
31、:胃镜示:浅表性胃炎,病理示:中度萎缩性胃炎,重度肠化。血抗HP抗体阳性,HP涂片阳性,HP快速试验阳性。 辨证:肝胃不和,气滞热郁,脾气虚弱,胃阴受烁。 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 (西医)。 胃痞 (中医)。 治法:调肝和胃,理气清热,益阴健脾。 方药:川石斛9g 炒山药9g 香扁豆9g 炒白术9g 赤芍、白芍(各)9g 水炙甘草3g 连翘9g 黄芩9g 八月札15g 玉蝴蝶5g 炒枳壳9g 徐长卿15g 白花蛇舌草30g 白英15g 香谷芽12g 30帖 二诊:91年7月24日。胃脘胀满较减,嗳气,嘈杂,便形不实,胃纳较馨,舌红润,台薄黄,脉细,再拟前法加减。 处方:川石斛9g 炒山
32、药9g 香扁豆9g 赤芍、白芍(各)9g 水炙甘草3g 连翘9g 炒黄芩9g 旋覆花9g(包) 代赭石30g 八月札15g 玉蝴蝶5g 徐长卿15g 白花蛇舌草30g 白英15g 荷叶炭9g 香谷芽12g 另:保和片,每日3次,每次3片。 随访:患者服药3月余,临床症状消失,体重略增,大便尚调,于9月初胃镜复查:胃窦炎、萎缩性胃炎,病理:轻度萎缩性胃炎,HP涂片阴性,HP快速试验阴性,血HP抗体阴性。疗效显著。继续巩固治疗数月,嘱注意饮食调摄。 按: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发病密切相关,本案治疗前HP检查均为阳性,经治疗数月后,不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复查HP涂片,培养及血清HP抗体,
33、均已转阴,说明本方立足于清热理气,疏调肝胃,健脾养阴,不仅使脾胃功能得到协调恢复,同时具有清除幽门螺杆菌作用,方中黄芩、甘草、旋覆花经实验证实对HP有体外抑菌作用,可见,清除HP是控制胃粘膜炎症活动,使腺体恢复,肠化逆转的重要环节,也为运用中药清除HP的进一步研究,开拓了思路。案十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便血) 戚,男,40岁。 初诊:1990年3月6日。 主诉:黑便二天,中脘隐痛。 病史:有胃痛病史多年,平时喜食辛辣,近周来中脘隐痛,食后则舒,泛吐酸水,昨起大便色黑,如柏油状(二次),口苦口臭。精神疲乏。 舌脉:苔黄腻,舌红,脉弦滑。 检查:面色少华,BP 106/70mmHg
34、,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辨证:胃中积热,络损血溢。 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西医)。 便血 (中医)。 治法:清胃泻火,凉营止血,和胃安中。 方药:炒白术9g 炒黄芩9g 川黄连5g 黑山栀9g 白芨片9g 仙鹤草30g 侧柏叶9g 槐花炭15g 白芍9g 炙甘草3g 煅瓦楞15g 炙白螺丝壳15g 凤凰衣6g 炒山楂、六曲(各)9g 香谷芽12g 3帖 另:参三七粉4g(分吞) 嘱:进流汁饮食,如黑便不止,可来院急诊。 随访:患者遵医嘱,服药3剂,大便呈褐色(糊状),每日1次,复查大便隐血(+);续服3剂,大便色已转黄,大便隐血试验转阴。 按:
3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颇为多见,中医辨证尚属“血证?便血”范畴,虽有远血、近血之分,关键辨其寒热虚实。本案患者因过食辛辣,热郁日久,灼伤胃络,络损则血不循经而外溢,血入肠道,随糟粕而下,使大便色黑。凡见出血之证,止血当为首务,故选仙鹤草、白芨片、侧柏叶等凉营止血,然而动血之因是由于火热之过,故清胃泻火以治其本,选用黄连、黄芩、山栀清热泻火,再辅助瓦楞、螺丝壳止酸以和胃;白芍、甘草敛以缓急;三七粉祛瘀止血。众药相伍,使热清火降,瘀祛新生,血循经而行,故止血之功甚速矣。案十四、肠功能紊乱 李,男,40岁。 初诊:1991年2月19日。 主诉:大便溏泄,腹部阵痛。 病史:大便溏泄已
36、久,每多腹痛阵作,泻后痛减,偶有粘冻便,日行2-3次,形瘦,纳呆。 舌脉:舌苔薄腻,脉弦细。 检查:大便常规无异常,大便培养阴性,钡灌肠摄片无异常。 辨证:木旺侮土,胃肠不和,运化失司。 诊断:肠功能紊乱 (西医)。 泄泻 (中医)。 治法:抑肝扶脾,健脾助运以和肠胃。 方药:炒白术9g 炒白芍9g 防风炭9g 炒陈皮6g 炙甘草3g 蚂蚁草30g 炮姜炭6g 黄芩炭9g 炒山药9g 煨木香9g 台乌药9g 炒山楂、六曲(各)9g 香谷芽12g 随访:患者以上方加减治疗半月余,大便次减,日行12次,便形较结,腹痛基本缓解,注意情志调摄,节制饮食,治疗2个月后,泻止痛缓,胃纳渐增。 按:泄泻之因
37、甚多,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本案为肝旺脾虚,木郁乘脾,以致肝脾不协,脾湿不运,腹痛便溏,泄泻反复不已。据医方考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故治疗宜抑肝扶脾之法,痛泻要方加味,方中白术健脾燥湿,白芍敛肝兼能缓急,陈皮化湿和中,疏理气机,防风味辛性温归肝入脾,助术、芍以理肝舒脾能散气滞,又取其“风能胜湿”之意,炒炭成性,益增止泻之功。此外,黄芩配炮姜,寒温并用,白术伍楂曲,消补相参。药后湿化脾运,气调肝达,痛泻止矣。案十五、阻塞性黄疸(黄疸) 徐,男,62岁。 初诊:1981年1月16日。 主诉:身黄,目黄二月余。 病史:患者以往无肝、胆病史,近2月来,右上腹
38、略感胀满,继之面目及全身肌肤黄染,日渐加深,溲赤如红茶,皮肤搔痒,大便呈绿色,无发热,外科确诊为阻塞性黄疸,常州来沪就诊。 舌脉:舌苔黄腻,质暗红,脉弦。 检查:中上腹及右上腹略有压痛,未及肿块,面目及全身肌肤黄染,小溲黄赤。肝功能检查:SGPT86u、AKP132u、SB5.2mg、SB7.2mg。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 诊断:黄疸待查(阻塞性黄疸) (西医)。 黄疸 (中医)。 治法:清化湿热,利胆退黄。 方药:绵茵陈30g(后下) 山栀9g 炒黄芩9g 柴胡9g 金钱草30g 广郁金9g 鸡骨草15g 赤茯苓、猪苓9g(各) 制香附9g 香谷芽12g 青宁丸9g(包) 赤芍、白芍(各)9
39、g 随访:服7剂后,大便日行23次,黄疸未见加深,右上腹胀满亦减,舌苔黄腻较化。1月30日复诊时,肌肤及巩膜黄染明显消退,皮肤搔痒已止,小溲色淡,大便日行2次,色已转黄。复查肝功能:SGPT45u,AKP40u,SB2mg,SB3.3mg。肝扫描已排除恶性病变,因病情好转,回当地继续治疗。 按:患者面目肌肤黄染,症属“黄疸”,景岳全书?黄疸:“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明确了黄疸的发病与胆汁外泄相关。此证乃肝胆瘀热挟湿交阻,木郁而不达,肝胆互为表里,胆依附于肝,胆液不循常道,泛滥于肌肤所致。治疗以茵陈蒿汤加味,清化湿热,疏利胆胆。茵陈、山栀合金钱草、鸡骨草倍增利胆退黄之功;青宁丸即大
40、黄炮制而成,下而不猛,配赤芍泻血分瘀热,伍赤猪苓淡渗利湿,使湿热从二便分利,肝胆郁热渐清,小溲由黄赤转清长,胆汁循道不得外泄,则肌肤黄染,皮肤搔痒亦渐消退,本案治疗半个月,虽黄疸尚未退尽,从病情及实验室检查分析,病已愈大半。案十六、胆石症(胁痛) 陆,女,56岁。 初诊:1985年7月29日。 主诉:右上腹胀满疼痛。 病史:近来右上腹胀满疼痛,牵掣不舒,口苦,曾在外院检查,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 舌脉:舌苔根部薄黄腻,脉细。 辨证:肝胆湿热壅结。 诊断:胆囊炎,胆石症 (西医)。 胁痛 (中医)。 治法:疏泄肝胆,清化湿热。 方药:软柴胡6g 炒黄芩9g 广郁金9g 炙延胡索9g 川楝子9
41、g 八月札15g 青皮、陈皮6g(各) 炒枳壳6g 赤芍、白芍(各)9g 水炙甘草3g 制香附9g 连翘9g 炙鸡内金6g 金钱草30g 海金砂9g(包) 香谷芽12g 14帖 随访:服药二周症状消失自行停药。86年7月再次胁痛发作,仍予上方,药后症状又较快缓解。87年5月又一次症状加重,再服上药,症状消失后,嘱服用成药金胆片、保和片巩固治疗。 按:胆囊炎,胆石症之治疗目前大同小异。大同者病机认识一致,治疗原则类同。小异者用药习惯各有所长。现体会除常用的三金(金钱草、郁金、鸡内金)外,海金砂亦是利胆排石良药。方中配合应用疗效良好。案十七、慢性肝炎(胁痛) 方,男,26岁。 初诊:1979年8月22日。 主诉:反复肝区隐痛、乏力。 病史:二年来曾反复三次慢性迁延性肝炎出现急性活动,现SGPT正常,但感肝区疼痛,神疲乏力,略有衄血,大便带溏。 舌脉:苔白腻,脉濡细。 检查:HBsAg(+),T.T.T.9u,Zn.T.T.15u,T.F.T.(+),SB(-)。 辨证:肝脾不调,气机失和。 诊断:慢性肝炎 (西医)。 胁痛 (中医)。 治法:调肝健脾。 方药:丹参9g 生白术9g 炒白芍9g 清炙甘草3g 生米仁12g 广郁金9g 岗稔根15g 平地木15g 青皮、陈皮5g(各) 仙鹤草30g 八月札15g 炙延胡索9g 川楝子9g 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30g 炒山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